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景德镇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4:34:58 来源:景德镇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92次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部署,一手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一手抓经济发展,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发展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

总体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3.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95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99亿元,增长17.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2629元,比上年增长13.9%,以上年末汇率换算达1557美元,突破1500美元。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2005年景德镇市认真贯彻国家调控政策,保持了调控与经济协调发展,物价涨幅处于调控范围。2005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在经历了前3个月逐月上升后逐渐趋稳,4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比3月回落3.2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1.2%。在引发价格较快上涨的食品类价格中,粮食类价格上涨3.8%,水产品价格上涨6.0%,蛋类价格上涨12.9%,鲜菜价格上涨19.6%,但干鲜瓜果和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则分别下降1.8%和0.7%。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华意公司与TCL成功合作,宇宙瓷厂政策性破产正加紧实施,景德镇瓷厂和华风瓷厂政策性破产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减负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入;财政体制改革向前推进,会计委派制度得到不断巩固和强化;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资金节约率达9.9%;市农村信用社组建市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城市信用社组建市商业银行改革工作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85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19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位于4.5%的调控范围内。

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二是工业发展进程不快;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五是投资拉动效应趋弱;六是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农业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5年,景德镇市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形势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0.64亿元,在上年较高基础上增长6.0%。尤其可喜的是粮食生产在继上年创下单产历史新高、总产历史次高的基础上,克服严重旱灾影响,实现早稻增长4.4%、总产基本持平的好成绩。据统计,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34.05万亩,比上年增加4.5万亩,增长3.47%,粮食总产达4.92亿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成为又一个丰收年。加大农村道路、通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1.8万人饮水困难,新增沼气池2000口,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家,全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52%。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蔬菜、茶叶、养殖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乐平蔬菜再奏凯歌,2005年乐平实现高效经济作物产值11.03亿元,占种植业的产值比重达70.5%,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浮梁茶叶突破亿元大关,全年完成茶叶总产量3.36万担,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3亿元。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林业产值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畜牧业产值为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48%,主要畜产品生产好转,全年肉类总产量4.58万吨,比上年增长7.02%,生猪年末存栏39.07万头,比上年下降0.95%,家禽存笼286万羽,比上年增长5.54%;渔业产值1.91亿元,比上年增长9.82%。

工业和建筑业

主攻工业初见成效。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5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6%,增速比上年加快9.4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8.51%,非国有企业产值46.06亿元,增长32.67%;轻工业产值37.64亿元,增长25.97%,重工业产值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1%。

地方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焦化、华意、中景、德宇、陶瓷股份“五朵金花”竞放;“高新开发区、乐安江工业园、浮梁县工业园”“三匹黑马”竞驰。全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0.2%,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6.1%。

陶瓷振兴开启重大转折。借部省之势,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了2005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按照“建好平台、扩大贸易、打响品牌、做大产业”的总体要求,呈现出规格高、规模大、人气旺、门类全、影响广、效益好等特点,在贸易洽谈、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内贸交易总额2.52亿元,外贸交易总额6085万美元。围绕陶瓷出口向主渠道集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陶瓷展销活动,在加大打击非法陶瓷展销力度的同时,先后组织几十余批次陶瓷展团出国办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围绕陶瓷生产向园区集中,高标准、快速度建设陶瓷工业园和陶瓷科技园,陶瓷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亿元,入园企业近40家。陶瓷科技园融资1亿元,征地1500亩,2.5公里的主干道和2公里支线以及水、电、气、通讯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已有23家企业入园。全年陶瓷工业总产值完成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1.86%,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市各工业园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力搞好招商引资,促进了园区工业健康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全年三大园区开工投产企业达13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4家,比上年增加13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96亿元,比上年增长81.6%,创利税4.23亿元,比上年增长84.2%;完成工业总产值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72.3%,对地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8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持续增长。据年快报统计,2005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7.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2%。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小幅扩张。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调控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地方项目投资完成85.76亿元,增长6%,占97.4%,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国有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房地产投资有效控制。宏观调控成效显著,房地产开发规模得到有效遏制。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56亿元,比上年下降24.8%,增速比上年回落30.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5.33%,较上年下降5.27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增速创1995年来新高。分地区看,城市市场增长步伐快于农村市场,全年城市的零售额达47.34亿元,增长20.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为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6%,低于城市市场增幅7.4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饮食业增幅最高,达44.05%,增幅比批发零售业高25.44个百分点。

消费拉动效应增强。住房、汽车、旅游、消费类电子通讯产品、教育和文化体育休闲等成为消费热潮,进而转化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需求。消费增长成为经济上升的重要力量。在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中,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8%,拉动GDP增长8.5个百分点,成为“三驾马车”中的主导力量。

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外贸出口总值为81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1%,总量改写历史记录。在出口产品中,陶瓷出口总值达21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5%,占全部出口总值的比重达26.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形势喜人。2005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5个,比上年增长25.0%;合同利用外资金额73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34%;实际利用外资51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倍。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加速发展。2005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415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全年完成客运量964.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其中铁路客运量112.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7%;公路客运量845万人次,增长4.3%;民航客运量6.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倍。

邮电通信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37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9.6%。年末固定电话总用户达32.6万户,新增0.6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1.89万户,新增用户达0.72万户。同时新兴的信息业务有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建设等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传统邮电业务有增有降,其中函件业务量下降22%,包件业务量增长1.5%,报刊发行量增长1.2%,长途电话业务量增长4.7%。

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全市坚持把创优与加强景区建设、强化宣传促销、规范行业管理和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结合,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瑶里景区和浮梁古县衙景区创建国家4A景区工作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检查验收,瑶里镇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德宇生态园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景德镇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申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通过省旅游局初检,洪岩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取得新的进展。景区功能建设日益得到完善。旅游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全市旅游总收入达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外汇收入1576万美元,增长30.8%。接待国内旅游者580.8万人次,增长15.9%;接待入境旅游者4.8万人次,增长19.5%。根据测算,2005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9%,旅游业正成为景德镇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8.44亿元,同比增长9%,财政支出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基建支出1.34亿元,增长42.4%,支农支出1.18亿元,增长20.5%,教育事业费支出3.18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49亿元,分别增长18.6%和49.6%。

金融存贷良性扩张。2005年,2005年在继续全面落实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和指导思想,关注市场需求,找准信贷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对符合市场准入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产业积极予以有力支持,努力发挥好金融业能动助推作用,至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居民储蓄存款达12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各项贷款余额达1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8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保险业务有序开展。2005年全市保费收入32411万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5467万元,比上年增长7.5%,财产险保费收入6944万元,比上年增长1.3%。赔款支出4682万元,比上年下降8.3%,其中寿险赔付1278万元,比上年下降18.9%,财产险赔付3404万元,比上年下降3.6%。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加快发展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了小学升初中招生制度改革。主要学科竞赛团体总分和高考上线率均名列全省前茅。组建景德镇学院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达28.09万人,比上年增长2.41%。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达10.71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91万人,增长32.6%。2005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达6417人,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1114人,所占比重为17.36%;小学专任教师7274人,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2985人,所占比重为41.04%。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05年,一批科研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计划(国家科技项目18个,省级科技项目20个)。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江西省农产品生物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我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全市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达198万元,全市组织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省级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5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5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艺馆5个,图书馆3座,广播电台3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中波)为92%;电视台3座,电全面完成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视人口覆盖率为92.63%;《景德镇日报》发行总量680万份,比上年增长16.04%,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改版后的《瓷都风情》文艺晚会深受中外宾客和市民欢迎。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女子瓷乐团出访海外获得好评。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2005年,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正式挂牌成立,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有所提高。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67所,其中医院22所、卫生院44所;拥有病床383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09人,其中执业医生1651人,注册护士1651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5年,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项体育运动达22次,参加人员超过1.1万人次;体育竞技水平有新的提高,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据统计,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95枚,银牌86枚,铜牌74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3.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47‰,死亡率为5.53‰,自然增长率为7.9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9元,比上年增加1086元,比上年增长14.1%;增幅不仅超过了市政府确定的8.6%的目标,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比上年增长11.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029.38元,比上年增长25.7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8.72%。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上升,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1.85元,比上年增长15.2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1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5年末城市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20.3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1%;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7.75平方米,增长8.4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万余人,比上年增加1.1万余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对“三无”人员每月由160元调高到190元,其他人员每月提高到17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2.23万人、13.28万人和11.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77%、8.94%和基本持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社会福利机构达50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767张,收养各类人员2590人。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切实提高城市规划控制能力,城区详细规划编制率达87.18%,加大在建工程批后管理力度,批后复查率达到100%。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斗富弄街区改造、戴家弄街区改造、中华北路延伸、人民公园改造等四项旧城改造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斗富弄街区改造一期工程提前完成拆迁任务,戴家弄街区改造完成拆迁占总面积的64%,中华北路延伸工程完成拆迁占拆迁总面积的50.8%,人民公园改造成开放式公园,浮桥重建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组织拆除搬迁河西再就业市场、戴家弄农贸市场、斗富弄服装市场等3个马路市场,建成十八桥农贸市场。重点工程取得突破,36项重点工程已有17项工程完工或基本完工,有11项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0座旅游星级公厕和10座垃圾中转站建设,新增公交车20标台,新开通2条公交线路,新建11个停车场,完成60条里弄路面及17条里弄下水道改造工程,对市区10条次干道和6个街道社区实施亮化工程,完成珠山中路路面、人行道翻新改造和临街建筑美化亮化工程。全民创建再上台阶,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建设部考核验收。

环保工作不断加强。2005年我市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再次获得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名。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065.5公顷,比上年增长8.31%,人均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14%,空气环境质量总体继续好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注: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