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南昌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3:12:43 来源:南昌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25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快速发展是前提,协调发展是关键,持续发展是目的”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在发展中适应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7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40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04.06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13.6%。

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0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增值税4.79亿元,增长3.4%;营业税17.22亿元,增长44.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52.23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适度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2.72亿元,增长55.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建设和改造投资237.54亿元,比上年增长60.7%;房地产投资85.18亿元,增长41.9%。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1亿元,增长12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1.98亿元,增长86.4%,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100.64亿元,增长85.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19.73亿元,增长43.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3:31.6:68.1。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日趋活跃。2004年,国有经济投资137.83亿元,占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3.11亿元,比重为13.4%;非国有投资184.89亿元,比重为57.3%。

价格

物价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2%。在消费价格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高,上涨7.1%,居住类价格上涨5.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9%。其余三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5.6%,衣着类价格下降1.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2.5%。

农业

农业生产在政策推动下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9.1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种植业产值40.69亿元,增长15.6%;畜牧业产值33.32亿元,增长0.5%;渔业产值22.24亿元,增长8.3%。

粮食生产大幅增长。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7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7%;粮食总产量188.90万吨,增长39.4%。

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整。全年油料产量7.34万吨,比上年增长6.4%,其中:花生3.85万吨,增长9.8%;油菜籽3.08万吨,增长3.1%。苗木、果树等经济林发展加快。全年茶叶产量822吨,增长8.4%;水果产量1.30万吨,增长25.3%。

畜牧、水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23.04万吨,比上年增长0.4%;生猪出栏227.50万头,增长1.9%;生猪存栏177.08万头,增长0.9%;家禽出笼3249.28万只,下降5.5%;牛、羊、兔出售和自宰头数分别增长16.6%、52.6%和8.5%。全年水产品产量27.28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特种水产8.96万吨,增长14.8%。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174.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1.17万千瓦,增长25.3%;联合收割机械737台,增长70.2%;农用运输车0.9万辆,增长10.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48万吨,增长11.2%;农村用电量5.39亿千瓦时,增长3.5%。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千公顷,加固病险水库63座,兴建“小山塘”、“小门塘”1000座,完成退田还湖工程43座。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8.9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1.4%。

工业

工业经济实现三年翻番目标。在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克服了要素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完成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三大指标三年翻番的艰巨任务。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销售收入566.20亿元,增长35.6%;实现利税72.28亿元,增长24.5%。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1.04%,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实现税金41.09亿元,增长15.4%。

工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9.3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6%。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材料工业产品中,水泥增长1.3倍,钢增长7.4%;轻工业产品中,饮料酒增长4.6%,卷烟增长2.4%,纱增长25.4%,服装增长53.1%;在机电产品及耐用消费品中,汽车增长17.5%,彩色电视机增长14.2%,交流电动机增长55.5%,金属切削机床增长18.1%;支农产品生产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63.8%。

县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县区工业增加值58.79亿元,比上年增长92.6%,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6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接近1/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8%。全市12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增速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快11.7个百分点。

建筑业

建筑业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79.28亿元,比上年增长51.8%;施工面积1859万平方米,增长6.0%;竣工面积785万平方米,增长49.7%。建筑企业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9万元,比上年提高12.0%。

金融业

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16.13亿元,当年新增181.7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1.23亿元,新增60.5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73.07亿元,当年新增138.8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29.3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93.1%。基建和技改贷款两项新增93.76亿元,比上年多增37.1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7.5%,比上年高30.8个百分点。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80.73亿元,新增26.08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120.34亿元,现金支出3011.29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109.04亿元,比上年增加14.51亿元。

国内商业

消费品流通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城市199.64亿元,增长17.2%,农村35.24亿元,增长14.4%。吃的商品零售额22.56亿元,增长6.0%;穿的商品零售额20.21亿元,增长9.1%;用的商品零售额172.48亿元,增长6.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5.25亿元,增长16.2%;餐饮业18.95亿元,增长24.2%;其他行业0.67亿元,增长8.8%。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年限额以上企业中,汽车零售量1.34万辆,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轿车0.96万辆,增长41.4%;移动电话30.44万部,增长2.5倍;微型计算机1.28万部,增长61.5%;家用电冰箱7.92万台,增长32.2%;洗衣机6.24万台,增长18.7%。

商品市场集聚能力增强。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88个,其中超亿元市场27家,实现成交额255.7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十亿元以上市场5家,实现成交额199.62亿元,增长10.5%。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6.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出口10.75亿美元,增长7.0%;进口5.84亿美元,增长73.4%。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协议合同外资10.47亿美元,增长42.4%;实际利用外资7.30亿美元,增长25.2%。实际利用内资185.44亿元,增长37.5%。

旅游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92.6万人次,增长15.4%,实现旅游总收入39.2亿元,增长14.3%。2004年我市成功申报“梅岭——滕王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香园“都市候鸟”载入上海基尼斯记录。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不断扩大。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4195.47万吨,比上年增长6.9%。其中,铁路运输364.62万吨,增长3.4%;公路运输3624万吨,增长6.7%;水路运输205.1万吨,增长17.9%;民用航空运输1.75万吨,增长20.7%。全年完成旅客运输4945.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其中,铁路发送1273.65万人次,增长17.5%;公路运输3522万人次,增长6.2%;水路运输26.8万人次,下降17.0%。昌北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1.9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3.2%;进出港旅客达到163.38万人次,增长39.4%,其中出港旅客达81.09万人次,增长41.6%。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93.56万吨,比上年增长13.3%。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0.74万国际标准箱,增长12.1%。

邮电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发送函件4042.56万件,增长16.2%,发送特快专递98.71万件,增长4.8%。电信业务发展继续加快。国内长途电话业务1.01亿次,国际与港澳台电话业务量45.23万次。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83.94万门,新增23.58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7.0万门,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27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8.0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4.31万户,小灵通用户数已达30.50万户。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普及率为29.95部/百人,其中市区43.89部/百人。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

重大工程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完成国道、省道改造77公里,基本建成市至县半小时经济圈公路网络。整治小街巷路,完成了第二轮百路大会战,改造道路112条。启动了东、西外环绕城高速公路。新建生米大桥,已完成工程设计量的50%;青云水厂三期工程竣工、牛行水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新建昌东、罗家增压泵站,新建改造城市输配水干管100余公里,初步形成南至莲塘、东至罗家、西至湾里、北至乐化的城市供水体系;完成了投资3个亿的青山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启动红谷滩新区4个污水泵站项目建设,畅通了桃花河、玉带河,沟通了象湖、青山湖、艾溪湖、梅湖;开通了南昌——深圳、南昌——厦门海铁联运,与上海、宁波共建无水港,新建国际集装箱码头,启动了铁路西站,南昌兴发物流开始试营业。

城市管理

城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按照划清界线、便于管理、有利发展的原则,以路、河、湖为界,调整界定了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四个城区区划;完善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成立了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西湖区开展了街居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体系不断改善。全年全市新辟公交线路4条,调整19条,至年末,全市共有公交线路79条,新增公交线路营运里程213.45公里;新增高速客运班线8条,延长营运里程3050公里;徐坊一级长途汽车站竣工投运。至年末,全市公交运营车辆1742辆。全年客运量3.32亿人次。其中,公共汽车客运量2.95亿人次。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34万立方米,自来水售水量2.4亿立方米。全年全市用电量61.48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0亿千瓦时。至年末,全市煤气供应总量达3397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量达2698万立方米;煤气用气户数12.03万户,用气人口达46万人。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全年全市完成治理项目19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5%,二氧化硫去除率13.45%,烟尘去除率95.0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8.66%。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新增绿地284公顷,新栽乔木42.2万株,灌木1260万株,铺草213.3万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4968.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379.64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88%,人均绿地7.2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4年,我市成功加入了世界科技城市同盟(WTA),成为全国第10个加入该组织的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顺利落户南昌;全省首家高新技术投资风险公司——“南昌创投”挂牌运作。全年全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6项,专利申请量1284件,增长5.5%。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技术交易签订合同877项,技术交易额3.7亿元。

教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4年,我市小学、初中入学率为99.4%和97.1%,高中毛入学率为70%,高考录取率为79.7%。南昌科技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入驻学生6000余人;南昌二中红谷滩新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南昌实验学校、京东安居小区九年制学校开工建设;龙泉小学基本完工,接管了省属企业学校13所,接管铁路学校11所;南昌已成为全国三大职业教育基地,打造了“学在南昌”品牌。全年全市招收研究生2945人,在校研究生6941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1.66万人,在校学生28.99万人,毕业生3.61万人;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05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8.78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9.21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26万人;小学在校生41.47万人;在托儿童8.31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妇幼卫生机构11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其中:医生7582人,护师、护士6910人。医院、卫生院床位1.52万张。

文化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年全市开展了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132次,演出节目1000余个,送戏下乡642场(次);送电影“进社区、下乡村”320场;赠送书籍21.5万册。全市有市、县(区)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档案馆11个,博物馆11个,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5个。全年南昌博物馆成功举办了14次展览,接待观众42.7万人次。

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套,全年播音30427小时;南昌人民广播电台节目2套,全年播音14235小时。江西电视台节目5套,全年播放33998小时;南昌电视台节目4套,全年播放26757小时。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南昌有线电视网播放;全年出版报纸3.97亿份,杂志0.51亿份,各类图书1.81亿册。

体育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第28届奥运会我市运动员获得金牌1枚;在第五届全国农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名列全省第一;成功承办老运会,举办市运会和万人健步行活动。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区低保标准由165元/人?月提高到190元/人?月,农村县区由125元/人?月提高到150元/人?月;全年全市享受低保人数10.59万人,共发放低保金8244万元,比上年增加2083万元,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116万元,增加713万元。全市有58.71万职工和20.4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6.19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有48.0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城镇社会服务设施401个,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4964张,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3817人,全市共有10.59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四、人民生活

人口 就业

人口保持适度增长。据抽样调查测算,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3.43‰,死亡率5.34‰,人口自然增长率8.09‰。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60.7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41.9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2.59%;女性人口218.88万人。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04年全市城镇新增从业人员7.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年末社会从业人员239.6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1.49万人,第二产业64.43万人,第三产业93.68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51.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33.8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6万人。全市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8.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2078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588元,增长12.0%。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744元,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3414元,增长21.6%。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30.67台,家用空调88.67台,影碟机58.0台,移动电话87.33部,家用电脑20.0台,热水器75.0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70台,轻骑、摩托车30.75辆,洗衣机13.25台,热水器12台,移动电话49.75部,影碟机24台,家用空调13台,家用电脑1.25台。

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8.41亿元,当年新增75.61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5.54亿元,新增62.39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87亿元,新增13.23亿元。

居住

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7.8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1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3.0%。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数据基本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