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西

南昌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1 13:11:54 来源:南昌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15次

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南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历史罕见的暴雨、百年难遇的高温、前所未有的干旱,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41.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2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324.16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264.04亿元,增长13.5%。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增值税4.63亿元,增长18.5%;营业税11.89亿元,增长33.3%;契税2.81亿元,增长82.6%。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县区财政收入对全市地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7%。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比上年增长67.9%,增幅比上年提高26.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完成投资189.29亿元,增长92.6%;城乡集体投资21.10亿元,增长6.6%;城乡私人投资9.23亿元,增长15.3%。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加速启动。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月报口径,下同)中,基本建设投资95.37亿元,增长1.17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0.4%;更新改造投资33.91亿元,增长48.0%,比重为17.9%;房地产投资60.01亿元,增长73.1%,比重为31.7%。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15亿元,比上年下降24.1%;第二产业投资45.50亿元,比上年增长89.2%,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45.15亿元,增长89.2%;第三产业投资143.65亿元,增长93.5%。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1:24.0:75.9。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88.7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25.28亿元,比重为13.4%;民间投资75.30亿元,比重为39.8%。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6.65亿元,比上年增长78.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

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房地产业稳步升温。2003年,我市坚持“控制总量、有序开发、激活市场、促进升值”模式,出台系列政策,激活房屋买卖。全年拍卖挂牌出让土地29宗,计3715.07亩,市本级实现土地经营收入21.22亿元,通过土地储备,新增融资29亿元。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0.01亿元,比上年增长73.1%;商品房施工面积660.3万平方米,增长44.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50.4万平方米,增长45.1%,占商品房施工面积的83.4%。存量房交易持续攀高,全年成交过户面积156.3万平房米,增长56.3%。

价格

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3.6%,居住类价格上升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2.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0.2%,衣着类价格下降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3.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7%。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水平比上年下降0.3%。

农业

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努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作,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种植业产值16.50亿元,比上年下降1.3%;畜牧业产值17.70亿元,比上年增长4.2%;渔业产值1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1%。

调整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52:48。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16万公顷,下降7.6%;棉花播种面积0.195万公顷,增长25.7%;油料播种面积7.54万公顷,下降13.7%;蔬菜播种面积3.81万公顷,下降0.6%。粮食总产量135.53万吨,下降10.2%;油料产量6.90万吨,下降9.3%;其中:花生3.51万吨,下降10.5%;油菜籽下降5%。棉花产量0.11万吨,下降28.4%。苗木、果树等经济林发展加快。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57公顷。茶叶产量758吨,增长6.5%。水果产量1.04万吨,增长4.3%。

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生产。全年肉类总产量22.94万吨,增长2.3%;生猪出栏数223.24万头,比上年增长1.3%;牛奶产量6.23万吨,增长6.8%;家禽出笼3440万只,增长0.5%。。水产品产量25.80万吨,比上年增长6.6%。

积极推进减量使用化肥工作,全年化肥施用量比上年减少0.54万吨。

农产品经营品牌意识增强。粮食作物优质品率92%,生猪良种率85%,水产品优质品率为30%;建成了特种水产、花卉苗木、无公害水果等8大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和优质大米、瘦肉型猪、绿色无公害蔬菜等10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已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6个,共57.5万亩。

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组建了10个农产品行业协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2家,14家龙头企业、30个品牌获国家绿色产品证书

完成退耕还林15.2万亩;全市外洪圩堤建设全面达标,30座病险水库土方达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4公顷,兴建“小山塘”、“小门塘”802座。

工业

工业领域继续通过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朝着打造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方向,促进“园区经济增旺、支柱产业增强、改制步伐增快、上市企业增加”,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轻工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29.7%;重工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30.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7.56亿元,增长24.0%。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96%,比上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71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实现税金34.63亿元,增长17.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43亿元,增长48.4%,占工业利润总额的76.8%;实现税金30.27亿元,增长16.3%,占工业税金总额的87.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新产品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县区工业增势强劲,工业园区能级不断提升。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县区工业总产值110.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6.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3%。全市12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3.77亿元,同比增长45.4%。

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原材料工业产品中,水泥增长1.4倍,钢增长11.1%,成品钢材增长18.1%,发电量增长3.3%;轻工业产品中,饮料酒增长17.9%,卷烟增长4.4%,纱增长8.1%,服装增长14.7%;在机电产品及耐用消费品中,汽车增长23.9%,彩色电视机增长53.2%,交流电动机增长34.5%,金属切削机床增长24.4%,家用电冰箱下降4.2%,冷冻箱增长59.5%;支农产品生产中,化学农药增长26.4%,农用化肥下降12.5%,大中型拖拉机94.2%。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2003年,我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18.08亿元,比上年增长67.3%;施工面积2297万平方米,增长1.96倍;竣工面积637万平方米,增长77.0%。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达8万元,比上年提高6.0%。

金融业

金融业加强服务创新,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31.35亿元,当年新增203.2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45.18亿元,新增79.26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72.42亿元,当年新增154.3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04.42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7.7%。其中基建和技改贷款两项新增56.6亿元,同比多增26.7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6.7%,比上年高5.4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9.62亿元,当年新增25.87亿元。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604.72亿元,现金支出2510.19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94.53亿元,比上年增加5.01亿元。

国内商业

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加快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南昌商业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城市170.38亿元,增长13.6%;吃的商品零售额21.29亿元,增长12.6%;穿的商品零售额18.52亿元,增长19.0%;用的商品零售额161.37亿元,增长20.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5.31亿元,增长13.1%;餐饮业15.25亿元,增长12.1%;其他行业0.62亿元,增长10.8%。

以汽车、通讯器材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引领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轿车、通讯、家电类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全年限额以上企业:汽车零售量1.05万辆,比上年增长4倍,其中轿车0.68万辆,增长5倍;移动电话8.77万部,增长4倍;摄像机0.11万架,增长83.9%;家用空调器11.07万台,增长63.4%;微型计算机0.79万部,增长50.6%;洗衣机5.25万台,增长9.5%;影碟机5.11万架,增长7.9%。

购物中心、连锁超市、折扣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至年末,全市共有连锁商业业态6种,全市限额以上连锁总店数达到16家,连锁门店数达到1021家,其中,连锁超市总店1家。连锁商业等新型业态显示出巨大活力,全市限额以上连锁商业企业12家,商品销售额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89个,全年成交额2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47.63亿元,增长27.0%。超亿元市场全年达到28家,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5家,实现成交额180.6亿元,增长12.2%。

商业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商品购进总额541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商品销售总额532亿元,增长41.5%,其中批发销售361亿元,增长42.1%。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为13.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6%,其中出口10.04亿美元,增长38.3%;进口3.37亿美元,增长85.2%。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协议利用外资7.52亿美元,增长41.2%;实际利用外资5.84亿美元,增长58.8%。实际利用内资134.87亿元,增长1.08倍。

旅游

旅游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以“天香园国际都市候鸟节”为主题的旅游节等系列促销活动,促进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13.4万人次,增长0.2%;实现旅游总收入34.3亿元,增长0.5%。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加快发展,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925.97万吨,比上年增长17.3%。其中,铁路运输352.52万吨,增长6.1%;公路运输3398万吨,增长19.4%;水路运输174万吨,增长3.9%;民用航空运输1.45万吨,增长8.2%。2003年,旅客运输量受“非典”影响较大,全年完成旅客运输4522.9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其中,铁路发送1083.69万人次,下降4.4%;公路运输33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2%;水路运输32.3万人次,下降4.2%。昌北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1.7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9.5%;进出港旅客达到117.22万人次,增长18.3%,其中发送旅客57.27万人次,增长19.7%。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24.02万吨,比上年下降66%。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0.66万国际标准箱,比上年下降17%。

邮电通信能力和服务功能继续增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达3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包裹68.22万件,比上年增长0.5%,发送特快专递94.23万件,比上年增长20.4%。电信业务发展继续加快。国内长途电话1.42亿次,国际与港澳台电话业务量62.42万次。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0.36万门,新增20.7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7.0万门,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达25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5.56万户,其中:城市96.22万户,农村19.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2.00万户,无线寻呼用户0.95万户。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普及率为25.64部/百人,其中市区42.42部/百人。年未互联网用户已达46.74万户。

二、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所有制结构调整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限额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零售额1.2亿元,增长11倍;公有制商业企业零售额21.9亿元,比上年下降9.5%。非公有制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达89.1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68.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66.69亿元,增长54.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107.06亿元,增长30.5%。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重大工程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继续大规模投入、高速度推进。

城市品位提高。2003年,我市以创建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高素质塑造,注重增绿、增亮、增色、增净,做大了城市规模,做强了城市功能,做美了城市环境。

2003年,我市重点实施了城市交通工程:推进了6条对外道路建设,完成投资近4亿元。其中瑶湖大道道路已完工,9公里昌进公路一期春节前完成整幅道路,29.5公里省大公路、29.1公里南安公路完成半幅道路,实现通车;红湾公路已开工,南高公路正在抓紧拆迁;开工建设26条城中道路,完成投资近10亿元,其中昌东大道、洪都南大道、洪都北大道、高新北大道、北京西路已完工,解放东路、北京东路正在加紧建设,庐山南大道绿化、亮化已经完成;东外环高速公路已经开始拆迁工作,西外环高速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实施“百路大会战”,投入资金1亿多,改造道路109条。配合新建高校园区2个,改造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新增公交线路8条;竣工公建项目510项,建筑面积545.7万平方米;全面铺开青山湖体育公园建设;完成青云水厂三期工程;新建2座变电站、安装市内变压器130台;启动生米大桥和红谷滩新区液化气供应项目;完成了秋水广场的建设。完成青山湖污水处理厂土方工程,全面展开土建安装。在市政配套方面,增设地下管网,城市排水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开工;规范空中线网,电线、电话线、电视线、电缆线逐片规范;全年扩充公共绿地244公顷,新铺草面积138万平方米,新栽乔木42.8万株、灌木956.7万株,绿化覆盖率36.6%,绿地率34.8%,人均绿地7.1平方米;新增路灯6.18万盏;建成上营坊社区休闲广场、福州路休闲广场,增加免费开放人民公园。

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体系逐步改善,交通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年内城市公交系统在市区新辟、调整7条营运线路,添置了440辆公交车。至年末,公交运营车辆1447辆,运营出租车3450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量3.04亿人次。其中,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65亿人次。

公用事业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34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2.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其中生活用水1.99亿立方米。全年全市用电量52.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62亿千瓦?时,增长35.7%。至年末,全市人工煤气家庭用户达到11.11万户,比上年增长1.6%,全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735万立方米。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全市完成治理项目15个,废水排放达标率56.2%,二氧化硫去除率13.3%,烟尘去除率66.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6%。

城市绿化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重点,全面推进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至年末,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为4708.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1281.6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68%;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公园进程、全市免费开放公园6座,年末实有造林面积10325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1%。

四、社会事业

科技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03年全市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9项,专利申请量1217件,增长47.90%。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技术交易签订合同1602项,技术交易额2.92亿元。

教育

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年全市招收研究生2214人,比上年增加666人,增长43.02%,在校研究生4760人,增加757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7.24万人,增加2.77万人,在校学生18.44万人,增加5.17万人,毕业生2.58万人,增加0.93万人。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47万人,增加2.4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7.69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23.83万人;小学在校生37.18万人。在托儿童8.39万人。

文化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在全国和国际性重要文艺评奖中,南昌共获奖5余项,其中市群艺馆组织创作的戏剧小品《进化》获得“第十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奖”金奖。东湖区文化广播旅游局组织创作的情景合唱《社区是我温馨的家》,获得第二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表演金奖。至年末,全市有市、县(区)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档案馆11个,博物馆11个。年内南昌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故宫博物院明清书画珍品展》等14个展览,接待观众37.2万人次。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5个。广播电视播放时间延长,节目丰富多彩。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4小时;南昌人民广播电台节目2套,平均每天播音45小时。江西电视台节目5套,平均每周播放625小时;南昌电视台节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14小时。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卫星电视节目进入南昌有线电视网播放。新闻出版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出版报纸3.24亿份,杂志0.58亿份,各类图书1.96亿册。

体育

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3项世界冠军和2项亚洲冠军,在全国比赛中,南昌运动员共获7枚金牌,6枚银牌和2枚铜牌。

社会福利与救助

整合政府救济与社会帮困资源,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有53.92万职工和19.0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9.46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7.5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市城镇社会服务设施337个,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4938张,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3813人。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有12.70万人,销售社会会福利彩票991.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34.5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94.6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人民生活

人口?就业

人口低速增长。据抽样调查测算,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3.68‰,死亡率5.36‰,人口自然增长率8.32‰。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0.7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36.7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5%;女性人口214万人。

落实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拓展多渠道就业形式。全市年末社会从业人员234.6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2.73万人,第二产业66.61万人,第三产业85.35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4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3.9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65万人。全市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2.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0%。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0502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14元,增长18.6%。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793.16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808.1元,增长5.4%。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26.9台,家用空调76.7台,影碟机49台,移动电话69.4部,家用电脑16.9台,热水器68.7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65.25台,轻骑、摩托车23.25辆,洗衣机11.75台,热水器12台,移动电话37.75部,影碟机19.25台,家用空调10.5台,家用电脑0.75台。

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2.8亿元,当年新增81.77亿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2.20亿元,新增71.2亿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6亿元,新增10.57亿元。

居住

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至年末,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6.7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2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0.7%。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南昌市生产总值为快报数。国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进行了改革,一是只有全国的该指标称“国内生产总值”,各地的该指标称“地区生产总值”,用行政区的名字冠之,但仍可简称“GDP”。二是以新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核算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例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包括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加值。

3、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南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