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南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1-04 11:24:22 来源:南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85次

南平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4日

2005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务实发展的主题,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深入开展创业竞赛,努力克服宏观环境趋紧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积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使全市经济和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初制定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已全面实现。

一、综合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超过年初制定的增长10%的预期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81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5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0亿元,增长8.1%。“十五时期”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比预期目标提高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4:28.2:40.4调整为26.2:34.5:39.3。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5.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控制在预期目标范围内。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净增3.8万人。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05.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71万人,占33.67%;农业人口202.36万人,占66.33%。根据国务院部署开展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我市常住人口288万人,人口出生率12.1‰,人口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长率6.1‰,城镇化水平达到46.2%。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48.2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65.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林业产值(第一产业部分)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牧业产值3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渔业产值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1.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结构为44.36:19.67:24.14:10.55:1.28,与上年相比,农业下降1.21个百分点,林业上升0.75个百分点,牧业上升0.07个百分点,渔业上升0.3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持平。笋竹、畜牧、茶果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02.89万亩,比上年减少0.97万亩,下降0.2%,粮食总产量141.26万吨,比上年增长0.8%。蔬菜、烟叶、牧草、药材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252.79万亩,比上年增长1.1%,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1.75:38.25调整为61.45:38.55。在非粮作物中,牧草种植面积21.57万亩,比上年下降2.5%;药材种植面积5.1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烟叶产量2.7万吨,比上年增长13.2%;蔬菜产量149.21万吨,比上年下降0.17%;食用菌产量3.85万吨,比上年下降2.37%;茶叶产量3.45万吨,比上年增长15%;水果产量54.18万吨,比上年增长2.1%。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更新面积35.7万亩,比上年增长67.4%,占年任务的101.9%;商品材产量259.9万立方米,增长21.1%;毛竹产量4498万根,增长18.9%;商品材销售261.1万立方米,增长25.1%。森林覆盖率75.6%,连续五年居全省全列。

畜牧水产业逐渐向规模化、区域化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8.9万吨,比上年增长5.4%;生猪出栏212.98万头,增长8.8%;家禽出栏5405.6万只,增长17.0%;肉类总产量21.79万吨,增长11.9%;禽蛋产量5.56万吨,增长5.3%;奶牛存栏4.09万头,比上年下降11.3%;奶类产量11.55万吨,下降5.1%。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水产品养殖面积21.4万亩,比上年增长0.94%;水产品产量10.25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捕捞产量1.5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养殖产量8.67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新增76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23家,实现产值8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2.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52.5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36.93亿元,比上年增长6.9%;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股份合作企业工业总产值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14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工业总产值4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25.78,比上年下降2.72个百分点。

民营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377家,比上年增加76家,完成产值63.0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1%,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我市重点培育的竹木加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电线电缆、纸及纸制品、汽车配件等七个产业集群产值达147.01亿元,增长21.5%,占规模工业比重58.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竹木加工产业产值30.63亿元,增长46.6%;纺织服装产业产值17.70亿元,增长12.1%;精细化工产业产值32.15亿元,增长14.1;食品加工产业产值26.72亿元,增长23.8%;电线电缆产业产值12亿元,增长15.5%;纸及纸制品产业产值21.98亿元,增长5.3%;汽车配件产业产值5.82亿元,增长29.5%。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罐头增长45.5%,发电设备增长35.7%,蓄电池增长27.4%,人造板增长14.7%,液体乳增长35.7%,电力电缆增长136.8%。

建筑业稳定发展。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7家,建筑业总产值1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7.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76亿元,增长13.6%;农村投资41.59亿元,增长58.1%。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项目完成投资9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房地产开发投资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2.83亿元,比上年增长5.2%。2005年全市投资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拉动GDP增长6.22个百分点,投资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项目开发有效推进。在建项目2487项,比上年同期增长55.9%,其中当年开工的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新办工业项目个数232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5.6%;当年开工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个数为922个,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当年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完成投资总额为8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8%。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我市4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3.1亿元,占年度计划106.6%。重点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7.1%,比上年提高4.05个百分点;重点项目中在建工业项目投资占在建重点项目投资比重达到2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30个在建重点项目,有23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有7个项目没有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十大工程”全年完成投资2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8.4%,其中高速公路、农村路网、中型水电站、闽江上游蓄水防洪、农村饮水、闽北火电厂等7个工程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公共卫生体系和南平新区等2个工程基本完成投资计划;高教园区工程因征地涉及“农保地”未获国家批准没有完成投资计划。“十大工程”中已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项目有11个,分别是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二期工程、农村路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南平照口水电站、建瓯北津水电站、农村饮水改善工程、紧急救援中心、传染病区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南平市职业病专科建设、武夷学院三期建设等。浦南高速公路已于2005年10月全线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2.2亿元。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全年公路完成客运周转量255439万人公里,增长28.4%,货运周转量170444万吨公里,增长20.2%。年末全市拥有等级公路943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924公里。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2609公里,农村公路硬化改造累计完成3247公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67506万元,增长3.8%。

六、消费品市场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8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餐饮业零售额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他行业零售额2.09亿元,比上年增长0.8%。从经济规模上看,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16.86亿元,比上年减少2.23%;限额以下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98.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南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按城乡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1.9个百分点;按项目分,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0.9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5个百分点。

七、对外开放

对外经济贸易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速。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3.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3%。其中,出口总值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4%;进口总值0.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3%。全市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36家,可比口径合同外资5295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2%;报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337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6%;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53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在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中,有108项工业项目,合同外资29974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67.45%,比上年增长15.8%。

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继续增长。全市共引进山海协作项目520项,协作方实际到资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其中注册资本金11.93亿元,增长51.35%,协作到资的工业项目9.77亿元,占到资的比重为81.89%。

旅游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旅游者751.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5.8万人次,增长10.8%。旅游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共实现旅游收入20.7亿元,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增长17.0%,其中实现旅游直接创汇2583万美元,增长13.5%。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91%,比上年提高了0.63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

财政总收入完成2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8%(可比口径增长13.54%);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可比口径增长17.19%)。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收入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6%(剔除出口退税和交警财政管理体制下划增加的非税收入后增长3.72%)。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各项税收收入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9.39%。税性收入占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77.69%。

各项存贷款增势加快。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8.89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其中储蓄存款228.61亿元,增长15.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18.48亿元,比年初增长11.4%,其中短期贷款124.19亿元,增长13.0%,中长期贷款89.49亿元,增长11.9%。

九、科技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有52项列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全年共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0项,推广科技成果259项,开发新产品212项。继续抓好9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高新技术开发指导工作,新增南平南线电缆等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6家。全年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50家,主要集中于机械、环保节能、发电设备等领域。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470万元,累计新增产值15亿元,新增利税1.3亿元。

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全市现有幼儿园696所,在园幼儿67653人,入园率达到84.4%;小学939所,在校生数21492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级中学130所,在校生145950人,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5.96%;普通高中48所,在校生58314人,高考录取率达73.0%,特殊教育学校11所,在校生2200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7.8%;地方高等教育有所突破。武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筹建本科大学,校区建成投入使用,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完成组建,高校在校生已近万人。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32所,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校有9所;全市民办教育机构497所,在校(园)学生51082人。

十、文化卫生

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取得较大进展。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大剧院、博物馆、群艺馆、滨江公园露天舞台、体育公园露天舞台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实施,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1%和97.3%。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围绕群众健身活动,不断改善体育设施,群众竞技水平不断上升。全市体育人口比重增加到3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建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市疾控中心、市第一医院传染病区工程、市“120”指挥中心等重点工程已经完成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各类疫情总发病率低于在全省平均水平。妇幼保健工作水平显着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8.4%、孕产妇死亡率为十万分之三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9‰以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巩固在95%以上。职业病危害检测覆盖率90.79%,职工健康体检率78.84%。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实现村村有卫生所,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大幅改善。

十一、环境保护

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41%;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79%。实施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禁建区内规模畜禽场开始治理。5个县城和沿江重点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面开展,中心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为45%和90%。主要水域水质明显提高,辖区内地表水达到或优于国家三类水质标准的占90.3%,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70元,比上年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59元,增长7.7%。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质量继续改善,文化娱乐、假日旅游、交通、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升温。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7224元,增长4.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0%;交通通讯支出增长8.1%。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2.7%下降到42.2%。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由上年的48.9%下降到47.7%。彩电、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逐渐普及,拥有量大幅增长,移动电话、微波炉、电脑、空调、摄像机也逐步走进了农民家庭。

继续建立健全社会各类保险制度。至2005年12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到21.7万、22万和30.7万人。全市城乡12.1万人享受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南平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