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南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1-04 11:11:19 来源:南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06次

南平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4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按照“激活经济细胞、夯实发展基础、营造创业环境、构筑起飞平台”的总体工作思路,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新机制,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举全市之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克服“非典”、旱灾和限电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南平市生产总值28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07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0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13.22亿元,比上年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为25.1:35.4:39.5,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1.7个百分点,二产上升2.4个百分点,三产下降0.7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仍然严峻。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3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万人,增长1.8%,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下降1.9%;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8.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950人,增长13.9%。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04家,共有16631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75%。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40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6.2%,虽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但依然居高不下。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户籍人口304.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1.51万人,占33.3%;农业人口202.96万人,占66.7%。根据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常住人口286万人,人口出生率11.9‰,人口死亡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6.1‰。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3.29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51.44亿元,比上年下降0.4%;林业产值23.12亿元,比上年增长5.2%;牧业产值2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渔业产值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农林牧渔服务业1.68亿元,比上年增长5.5%。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结构为45.4:20.4:22.3:10.4:1.5,与上年相比,农业下降1.5个百分点,林业下降0.2个百分点,牧业上升2.1个百分点,渔业下降0.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持平。

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新进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88.24万亩,比上年减少22万亩,下降5.4%,粮食总产量129.45万吨,比上年下降8.2%。蔬菜、烟叶、牧草、药材等非粮作物种植面积242.81万亩,比上年增长3.9%,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63.7:36.3调整为61.5:38.5。在非粮作物中,牧草种植面积21.93万亩,比上年增长16%;药材种植面积5.03万亩,比上年增长12.5%;烟叶产量1.84万吨,比上年下降15.3%;蔬菜产量145.18万吨,比上年增长7.4%;食用菌产量3.72万吨,比上年增长12.2%。但是,受旱灾影响,茶叶产量2.78万吨,比上年下降4.7%;水果产量46.83万吨,比上年下降4.5%。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更新面积23.8万亩,比上年增长10.3%,但受旱灾影响,成活率较低,经核实验收只有11.19万亩。森林覆盖率75.1%,比全省高14.6个百分点;竹业总产值3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畜牧生产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3.15万吨,比上年增长25.1%;生猪出栏181.3万头,比上年增长10.4%;家禽出栏3752.7万只,比上年增长21.6%;肉类总产量17.45万吨,比上年增长12.4%;禽蛋产量5.01万吨,比上年增长5.8%。奶牛业又有新发展,年末奶牛基地牧场总数已发展到50个,已建农户养奶牛小区和合作社5个,奶牛存栏4.53万头,比上年增加1.14万头,增长33.7%;奶类产量10.69万吨,比上年增长71.4%。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水产品养殖面积20.77万亩,比上年增长11.5%;水产品产量9.33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其中,捕捞产量1.47万吨,比上年增长8.2%;养殖产量7.86万吨,比上年增长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2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9.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69.53亿元,比上年增长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11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4.88亿元,比上年下降0.1%;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工业总产值2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民营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64家,比上年增加86家;完成产值38.6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6%,比重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1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17.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7.2%;木竹加工业产值14.0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食品加工制造业产值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41.4%;纺织业产值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一些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液体乳比上年增长61.3%,发电设备比上年增长33.8%,通讯电缆比上年增长92.6%,电线比上年增长17.8%,硅酸钠比上年增长12.7%,机制纸比上年增长14.6%,纱比上年增长29.1%,人造板比上年增长10.1%。

工业运行效益不尽理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6,比上年下降6.1;产品产销率为96.7%,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09亿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8亿元,比上年下降26.8%。亏损企业亏损额1.13亿元,比上年下降7.2%;亏损面26.2%,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定发展。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96家,建筑业总产值15.65亿元;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施工工程106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0.7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9.95亿元,比上年增长61.9%;更新改造投资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他投资9.12亿元,比上年增长41.9%;房地产开发投资1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2.12亿元,比上年下降19.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7%,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基本建设投资高速增长。在基建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7.8%,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达34.4%,成为拉动基本建设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项目开发成效显着。在建项目843项,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724个,比上年增长55.7%;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个数为681个,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办项目投资总额为54.81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市政府确定的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0%,比上年增长14.7%。全部重点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特别是一批重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业企业更新改造项目的建设,如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一期、二期工程,省际公路,南铝电解铝技改、长富集团三期扩建、大乘乳业三期扩建、邵武打叶复烤厂等,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7.09亿元,比上年增长7.5%。

综合运输能力比较平稳。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295.97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铁路490.8万吨,比上年增长13.0%;公路1749万吨,比上年增长0.3%;水运56万吨,比上年下降18.8%。客运量完成3881.7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铁路305.7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公路3510万人,比上年增长0.6%;水运28万人,比上年增长21.7%;航空38万人,比上年增长5.0%。

邮电事业继续快速发展。邮政业务总量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县(市、区)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固定电话用户68.74万户,比上年增长19.2%,移动电话用户51.97万户,比上年增长26.1%;数据基本用户15.78万户,比上年增长23.8%。

六、消费品市场

城乡市场共同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受“非典”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各行业之间的发展相对不均衡,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他行业零售额2.37亿元,比上年下降39.8%。从经济规模上看,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企业零售额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5%;限额以下批零贸易餐饮企业零售额7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9%,其中,亿元市场零售额4.9亿元,比上年增长31.2%。

商贸餐饮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8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收入32.72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亏损企业22家,比上年减少1家。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扬,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按城乡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0.5个百分点;按项目分,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1.8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1.3个百分点。

七、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值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外贸出口总值1.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进口总值0.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

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新批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61项,比上年增长53.3%;合同外资金额3.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2%;实际利用外资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7%。在新签合同中,投向工业合同金额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0.4%;投向社会服务业合同金额41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5倍。年末实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676家。

对外劳务合作继续发展。外派劳务626人,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拓展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大幅增长。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实际到资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倍。

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复苏步伐加快。旅游接待人数546.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实现旅游总收入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旅游直接创汇219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5%;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总收入完成20.8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9.03%(同口径增长17.2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市本级收入3.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市税务部门组织的各项税收收入19.2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国税部门税收收入1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地税部门税收收入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由于缓征农特产税、停征屠宰税,税性收入占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83.77%,比上年下降0.14个百分点(同口径上升1.08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农业特产税等主税收入达7.83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5.82%,财政增收的主税基础比较扎实。

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2.08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5.78%,其中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84.26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3.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7.23亿元,比上年初增长24.4%,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新增贷款主要投放在工农业生产、投资和消费等领域。

九、科技教育

科技队伍和科研开发机构继续壮大,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步伐有所加快。全市列入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有25个,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61项,开发新产品243项。民营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新办民营科技企业36家,比上年增长20%,民营企业总数发展到368家。

教育事业有新进展。普通高中在校生49105人,比上年增加4708人;初中在校生165487人,比上年增加6077人;小学在校生248151人,比上年减少2543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2%;幼儿园在园人数65280人,比上年增加5373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2850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627人,比上年减少374人。

十、文化卫生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剧场、影剧院23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总藏量80万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1个,博物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0个,文化站126个。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广播电台1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3座,每日播出节目10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5.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19座,每日播出节目2套,电视人口覆盖率97.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0个,其中医院41个,卫生院124个,门诊部243个。年末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70人,其中医生3232人,护士2919人;卫生机构床位7938张,其中医院(包括卫生院)7481张。农村医疗点的村数1487个,占总村数的89.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3119人。

十一、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96.1%,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基本上得到治理。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辖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份县(市)优于二级标准;延平湖等闽江水系地表水基本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除南平市区、邵武市外,其它县(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重点旅游城市武夷山市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要求保持稳定达标;邵武、建阳、建瓯三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76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消费支出6124元,比上年增长11.3%;恩格尔系数43.8%,比上年下降0.4%。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比上年增长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14元,比上年增长8.6%;恩格尔系数49.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20.69平方米和38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0.5%。

基本养老、失业保险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有22.14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失业保险,16.17万企业职工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光荣院10个,共有床位153张;福利院10个,共有床位584张。农村“五保”供养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现有农村敬老院121个,其中乡镇办92个,供养老人937人,分散供养5688人。所有县(市、区)的城镇均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服务的社会化。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南平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