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龙岩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23:14:52 来源:龙岩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32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克服各种困难,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33.6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1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1.01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86.53亿元,增长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100元,比上年增长6.5%。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6363元,比上年提高3.1%。

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4.5:41.2:34.2调整为24.0:39.0:37.0。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市下降0.7%,农村下降1%。消费品价格下降2.6%,服务项目价格上升5.1%。分类看,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3.7%,交通和通讯价格上升0.7%,居住价格上升1.3%,食品价格下降2.5%,其中除肉禽及其制品、蛋类价格上升外,其余食品价格均为下降。衣着价格下降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5%,交通和通讯价格上升0.7%。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43.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4万人。城镇从业人员24.93万人,减少0.34万人,其中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38万人,增加0.56万人。全年累计下岗职工9555人,其中当年新增4775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市通过多种途径使9103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6.4%。

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89亿元,增长47.1%,其中国有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63亿元,比上年增长71.6%;亏损企业亏损额8450万元,下降21.4%;年末产成品库存1.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9.1,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投资环境仍需改善;社会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仍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企业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地方财力特别是县乡财政比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种植面积调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0.20万亩,比上年减少13.38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181.17万亩,增长6.1%,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由上年的1:0.51调整为1:0.57。主要农作物除粮食比上年减产外,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112.97万吨,比上年下降3.2%。烤烟总产3.62万吨,增长15.7%;蔬菜总产128.88万吨,增长7.3%;水果产量24.27万吨,增长12.4%;茶叶产量5057吨,增长3.0%。

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563公顷,比上年减少1.3%。森林覆盖率达77.6%。全年肉类总产量27.46万吨,比上年增长9.9%;水产品产量4.18万吨,增长5.8%。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江河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江河治理投入资金7654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724处,新建或加高加固堤防22.4公里,疏浚河道20.4公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全市通过多种形式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采取以职工身份置换入股、经营者持大股、吸收外部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2001年有35家企业实施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改革,置换17399名职工的国有身份。

工业生产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75.8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44.21亿元,增长7.9%。在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的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20亿元,增长2.0%;集体企业2.10亿元,增长5.6%;股份制企业10.36亿元,增长2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88亿元,增长3.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0.83亿元,增长19.2%。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21.89亿元,增长11.1%;重工业增加值22.32亿元,增长5.9%。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机械电子行业增长较快。环境保护机械制造业产值增长33.8%,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2.4%。水泥煤炭生产企业治理整顿力度加大,共关闭"四个一律关停"的小煤矿1349个,至年末全市共取缔关闭小水泥61家,生产能力214吨。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070万元,增长84.5%;税金总额242万元,增长101.7%。施工工程个数1017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16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50.7%。施工房屋面积196.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1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25.71万平方米,增加49.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下降。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89亿元,比上年下降20.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2.80亿元,下降22.0%;更新改造投资较活跃,完成投资13.16亿元,增长8.2%;房地产开发投资5.41亿元,增长12.0%。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均有新的进展,农村电网改造取得积极成效。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列入计划的9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3.43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58.9%,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7.0%。其中棉花滩水电站、赣龙铁路、漳龙高速公路共投资8.19亿元。梅坎铁路3月1日开通旅客列车。

投资结构趋向合理。全市用于电力、交通、邮电的投资达18.8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35.0%;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完成投资9.53亿元,增长15.8%。

全市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金选矿含金量4000公斤/年,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72万伏安,新改建公路111公里,学生席位8470个。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7亿元,比上年增长9.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83亿元,增长9.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6.43亿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9.8%,餐饮业增长17.6%。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54.20亿元,比上年下降19.7%。其中批发业下降21.8%,零售业增长7.7%.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首期建设用地505.7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龙岩市中心市场(闽西交易城)竣工投入使用,市政府主办的中国首届商品交易会于9月底举行,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和本市的1500多家企业参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环境有所改善,出口贸易微幅增长。据外贸部门初步统计,全年外贸出口总额45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国有企业贸易出口3008万美元,增长0.9%;"三资"企业出口1504万美元,下降1%。新批"三资"企业30家,全年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606万美元,增长1%,实际利用外资2249万美元,下降44%。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接待过夜游客61.41万人,比上年增长5.8%,其中国内游客61万人,增长6.5%;境外游客4071人次,下降47.4%。其中,接待外国人1673人次,下降59.4%;接待港、澳、台胞2390人次,下降34.1%。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仓储业共完成增加值2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全年公路客运量完成1758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完成14.05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0%和29.0%;公路货运量完成1872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16.5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0%和33.9%。铁路完成客运量313万人,比上年增长41%;完成货运量682万吨,增长8.3%。

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达44万门。全市城乡电话用户44.0万户,增长27.2%;无线寻呼用户达18.76万户,下降15.9%;移动电话用户达39.93万户,增长89.2%;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9.67万户,增长85%。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5.4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2部;城乡移动电话普及率14部,比上年增加6.6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3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91亿元,增长20.3%。全市财政支出20.62亿元,增长13.8%。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市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稳定增加。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2.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91亿元,比上年多增2.6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07亿元,持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8.29亿元,增长9.4%。各项贷款余额115.0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18亿元,较上年少增6.2亿元。其中工业贷款余额31.31亿元,增长16.2%。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45710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145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9565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191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稳步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良好,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展。

全年高等学校招生3167人,在校生9086人;普通高中招生1.66万人,在校生4.71万人;初中学校招生6.65万人,在校生17.44万人,初中入学率达86.48%;小学招生3.62万人,在校生33.3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1%。幼儿园在园幼儿5.83万人。全市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4.75万人。

科教兴市力度加大。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应用科技成果9项,获市级奖励的成果2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1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0件,授权专利30件。

技术市场交易呈下降趋势。全市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9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041万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28份和下降9.8%。

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8个。全年新增8家企业8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注册;新增5家企业5项产品使用采标标志。产品执行标准登记注册覆盖率显著提高,全年新增27家企业55项产品进行了标准登记注册。全年监督检验产品384批次,检验商品1377批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51.8万册,博物馆11个。

广播电视事业较快发展。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5%。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9.1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9个,床位8668张,卫生技术人员7589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98人;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199人。全市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4.45%,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9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有2人次破2项亚洲少儿纪录;21人次获8项全国冠军;6人次破3项省少儿纪录。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有18名运动员取得决赛权,在7个项目中奋力拼搏夺得1金1银2铜。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举办县级以上比赛160项次;全市有44.36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达标率92.5%。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8个,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2.22万公顷。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个,总投资532.9万元。全市建成了8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52.4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7个,面积达29.38平方公里。水泥粉尘及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废气处理率78.2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5.12%。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1年全市出生人口2.74万人,出生率为9.58‰;死亡人口1.41万人,死亡率为4.91‰;全年净增人口1.3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67‰,比上年下降3.2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6.5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60万人,占18.4%。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9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9元,考虑价格上升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考虑价格上升因素,实际增长5.1%。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9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3.5平方米和1.2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巩固提高。全市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达23.34万人,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5.51万人.全市各级劳动保险机构为11498人提供失业救济。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至2001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2.41万人。医改工作2001年1月起开始运行。

社会福利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2305张,收养1999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4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0个。七个县(市、区)共有1.92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报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年末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按公安年报户藉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