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漳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22:41:24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8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三个基地”、建设生态工贸港口城市,扎实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2004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为我市“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一年来,我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财政实力、投资建设、利用外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626.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1.0%%,在上年增幅创1999年以来新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9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49.86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222.57亿元,增长9.3%%。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25.6:38.4:36.0调整优化为24.6:39.9:35.5,同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2.1%%,低于年初制定上涨4%%的控制目标。其中,非食品类价格上涨1.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1%%,消费品价格上涨1.5%%,食品类价格上涨3.0%%。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49万人,5208名下岗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71.2%%,城镇登记失业率3.96%%,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7.98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较小,财政实力较弱,发展速度偏慢,与群众加快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市场体系发育不足,产业与市场互动共荣效应不明显;农村基础仍较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及科技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缺乏支撑性、后续性大项目;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比较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01亿元,增长4.7%%,其中农业产值128.42亿元,增长4.0%%。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全市播种面积达241.73万亩,粮食产量达94.70万吨。蔬菜产量240.04万吨,下降1.9%%;茶叶总产量2.83万吨,增长32.2%%,水果总产量214.18万吨,增长6.0%%。食用菌总产量17.07万吨,增长13.6%%。花卉业继续发展,全年产值11.46亿元。农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升,全市1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达87家;全年共有16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20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和AA级食品双认证。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年新批办台(外)资农业种养加工项目79个,注册资金9548万美元,其中台资项目43个,注册资金3608万美元。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改造中低产田6.59万亩,生态综合治理1.2万亩。

林业生产增长较快。林业产值7.03亿元,增长14.9%%。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0.72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9.11万亩,经济林面积0.13万亩,防护林面积1.48万亩;新启封山育林8.6万亩;完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40.98万亩。

畜牧业生产增长平稳。牧业产值39.27亿元,增长1.6%%,肉蛋奶总产量30.71万吨,增长0.6%%。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渔业产值92.63亿元,增长6.2%%。全年水产品总量147.56万吨,增长4.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8.20万吨,增长3.5%%,淡水产品产量19.36万吨,增长7.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67.3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5%%。其中,种植业机械动力36.50万千瓦,增长11%%;渔业机械动力57万千瓦,增长1.1%%;运输机械动力38.60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8.90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7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22.08亿元(老口径为1002.15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工业增加值217.77亿元,增长18.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8%%,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势强劲,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经济发展。2005年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1195家,当年新增277家,是“十五”期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最多的一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产值619.40亿元,增长26.7%%,增幅在2003、2004年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的基础上继续位居全省第三;实现增加值173.1亿元,增长22.7%%。在规模工业中,国有企业产值36.47亿元,增长12.4%%;集体企业产值10.17亿元,增长4.4%%;股份合作企业产值6.90亿元,增长25.6%%;股份制企业产值140.46亿元,增长34.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415.72亿元,增长26.2%%;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9.69亿元,增长28.8%%。规模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激光视盘机367.66万台,增长27.2%%;家用电风扇400.92万台,增长37.5%%;内燃机119.71万台,增长15.2%%;罐头42.23万吨,增长13.6%%;家具3490.61万件,增长22.5%%;发电量223.88亿千瓦时,增长18.4%%;食用植物油15.07万吨。规模以下(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产值202.68亿元(老口径为382.75亿元),增长7.1%%。

建筑业生产大幅增长。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2.10亿元,增长12.0%%。建筑业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企业完成产值50.18亿元,增长57.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17.74万平方米,增长65.5%%,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587.83万平方米,增长63.4%%,投标承包面积占全部施工面积的比重为71.9%%;全年新签合同价款54.62亿元,增长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22亿元,增长20.0%%,增幅为1999年以来最高。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61.03亿元,增长19.4%%;农村投资34.18亿元,增长22.7%%。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房地产投资增长强劲。全市城镇以上工业、房地产业投资总量达到123亿元,占城镇投资的76.4%%,比2004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77.38亿元,增长49.2%%。非国有投资继续高速增长,民间投资极为踊跃。全市城镇以上非国有投资达116.30亿元,增长34.7%%,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5.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突出。全市11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9.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2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1.1%%,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万利达工业生产基地、凯西钢铁、统一马口铁扩建、灿坤家电基地、中集集装箱技改等一批工业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学校4468所,全年招生25.43万人,年末在校生共计102.10万人。其中,研究生培养机构1个;普通高等学校3所,全年招生1.30万人,年末在校生共计3.3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50万人,年末在校生5.6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3.56万人,年末在校生8.99万人;初中招生6.44万人,年末在校生23.57万人;小学招生5.31万人,年末在校生34.05万人;幼儿园招生5.99万人,在园幼儿12.32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71.2%%,高考上线率居全省前列。新增省级重点职校1所,省级重点专业5个。南靖县被省政府授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

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亿元,增长25%%,增幅居全省首位。共有8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万利达、科华、片仔癀制药、红旗股份等7家企业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24家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2家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个。

科技管理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项,落实省下达项目46项,争取经费992万元。组织科技项目评审鉴定2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0项,国内先进水平17项,省内领先1项。有31项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漳州市和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定增长。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2.08亿元,增长9.7%%。公路运输货运量3121万吨,水路运输货运量122万吨;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210639万吨公里,水路运输货运周转量89587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5644万人,水路客运量71万人;公路运输旅客周转量349004万人公里,水路运输旅客周转量1884万人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较快,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81万吨,增长36.9%%,集装箱吞吐量13.43万标箱,增长11.6%%。全市邮政业务总量20884万元,增长10.2%%。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55.89万户,增长9.9%%。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迅速增加。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94亿元,增长11.8%%,增幅为“十五”以来最高。分商品销售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0亿元,增长13.8%%;县的零售额41.36亿元,增长11.6%%;县以下零售额103.48亿元,增长10.2%%。分行业情况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2.39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24.28亿元,增长2.7%%;其他行业零售额3.27亿元,下降5.9%%。连锁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零售业态多样化。国美、永乐等大型零售商场入驻漳州,进一步丰富了零售业态,为零售市场注入新活力。

八、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成果显著。精心组织参与“6·18”全省项目成果交易会、“9·8”国际投资洽谈会,成功举办“4·9”漳台经贸恳谈会和“11·28”海峡两岸花博会。全市新批办三资企业344家,增长27.9%%;合同外资额6.97亿美元(新口径),增长23.7%%;实际利用外资3.10亿美元(验资口径),增长23.9%%。

进出口较快增长。全市海关出口总值25.98亿美元,增长20.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5%%);海关进口总值11.10亿美元,增长2%%。其中,三资企业出口21.08亿美元,增长16.7%%,出口量占全市的81.7%%,继续居主导地位。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万利达、灿坤、招商局集装箱等机电出口企业的带动下,全市机电产品出口达14.02亿美元,增长16.5%%,占全市的54.0%%。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46万人次,增长14.1%%,旅游总收入41.3亿元,增长15.1%%。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培育特色旅游品牌,整合精品线路,壮大旅游产业。芗城区明清历史街区获联合国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三平寺风景区、东南花都获国家4A级旅游区,芝山红楼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火山地质公园、土楼获得省十大旅游品牌。积极组织参加“桂林国内旅游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与厦门、泉州联合举办“福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节”。

九、财政税收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50.61亿元,可比口径增长27.5%%。财政收入的增幅比GDP增长高出16.5个百分点,实现三年翻一番目标。其中,上划中央“三税”收入23.65亿元,增长32.3%%;地方级财政收入26.96亿元,可比口径增长23.6%%。在地方级收入中,工商税收收入19.19亿元,增长25.4%%。全年财政支出35.86亿元,增长15.2%%。

税收收入增长加快。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税收收入21.58亿元,增长20.4%%;国税部门组织各项税收收入35.15亿元,增长27.1%%。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4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企事业存款98.91亿元,增长7.2%;储蓄存款余额285.13亿元,增长14.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6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中长期贷款126.17亿元,增长20.9%%;短期贷款157.93亿元,下降16.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市共有艺术馆1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12个,图书馆10个,专业艺术团体11个,电影公司11家,影剧院35家。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总数达4800家。文化艺术经营单位年营业额超过6亿元。固定资产上千万元的文化产业单位2家。《闽南日报》年发行2096万份,《漳州广播电视报》年发行218万份。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1%%。成功举办闽南文化节,市木偶剧团获国际木偶节最高奖,漳浦县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8个,实有床位数8733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9364人,卫生技术人员7770人。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调研,并正式申报国家卫生城市。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形成,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增强。实行就诊初检信息共享等一系列减轻群众负担的措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长泰顺利开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市十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共有31人次打破60项市青少年最高纪录,121名运动员达到国家一级或二级运动员标准。成功承办了全国十运会的射箭预赛。华阳体育馆主体工程如期完工。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新建全民健身路径61条。“亚洲女飞人”谢荔梅获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三级跳远金牌,这是我省女子运动员在该项目获得的首枚金牌。“福建蛙王”王猛健夺得全运会男子100米蛙泳冠军。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模”工作通过省级验收。深化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环保“零点行动”,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城市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24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0.3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0.0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59万吨,氨氮排放量0.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3.31万吨。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7‰,死亡率为5.8‰,自然增长率5.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57.37万人,常住总人口470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1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4690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72元,增长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98元,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4.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60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3.3%%和48%%。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全市共为7.9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49659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940万元,确保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100%%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有17.9万名企业职工和8.5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工伤保险15.01万人,0.19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女工生育保险参保10.04万人,0.11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19万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20.9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基金到位率91%%。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努力为困难群众办实事,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权益。全市有10411户25502人的城市贫困居民纳入保障对象,共发放保障金1362.55万元,人均月补助45元;有48016户84837人的农村贫困居民纳入保障对象,共发放保障金3996.32万元,人均月补助39.3元。全年10次下拨自然灾害救济款共2982万元,用于灾民生活救济和灾后住房重建补助。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二、三产业按经普口径计算。

2、本公报漳州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国家要求,从2004年1月起,全国各地GDP的中文名称统一更改为“某某(省、市、县、区)生产总值”。如我市的GDP中文名称改为“漳州市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