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漳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22:40:08 来源:漳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67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强市、实干兴市”发展战略,有效克服“非典”疫情和干旱、缺电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推动各项事业继续向前迈进,使全市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评估,2003年漳州市生产总值(GDP)达603.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0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37.77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239.05亿元,增长9.6%。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产比例由2002年的22.2∶37.4∶40.4调整优化为21.0∶39.4∶39.6,同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0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小幅上涨。市场物价在食品类和服务项目价格上涨的带动下略有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1.5%。其中,非食品类价格上涨1.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1.2%,食品类价格上涨2.2%。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3万个,1.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61%,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2万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6%以内。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高;民营经济比较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仍然较为脆弱;投资和利用外资后劲不足;财政紧张状况还没有根本缓解;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较大困难;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任务比较艰巨;投资软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07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102.11亿元,增长3.7%。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全市播种面积为242.70万亩,比上年减少4.7%;粮食产量93.01万吨,减少1.3%。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稳定增长。甘蔗总产量68.50万吨,增长2.2%;蔬菜产量235.94万吨,增长0.6%;茶叶总产量1.77万吨,增长23.8%,水果总产量195.22万吨,增长5.1%。食用菌总产量14.41万吨,增长1.2%。花卉业继续发展,全年产值8.61亿元,同比增长3.0%。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新成效,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21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定,天宝香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被列入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业对外合作继续拓展,全市新批办农业外资项目88个,合同利用外资2.3亿美元,平和?溪蜜柚首次批量出口欧盟,实现我省水果出口欧盟零的突破。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并通过省级验收。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林业产值5.14亿元,增长1.4%。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86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2.48万亩,经济林面积0.77万亩,防护林面积2.05万亩;新启封山育林11.73万亩;完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1.81万亩。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肉类价格有所上扬,全年牧业产值32.33亿元,增长5.7%,肉蛋奶总产量28.79万吨,增长3.1%。

渔业生产保持发展势头。渔业产值73.83亿元,增长5.4%。全年水产品总量136.38万吨,增长3.7%,其中海洋捕捞41.41万吨,增长0.7%,海水养殖78.00万吨,增长3.6%,淡水生产16.97万吨,增长6.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冬春水利建设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累计完成投资4亿多元;沿海防护林项目全面完成;农村等级水泥路建设投入3.3亿元,完成625公里,超过建国以来54年总和,受益人口超过120万人。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2.2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其中渔业机械动力47.78万千瓦,增长21.4%;收获机械动力0.06万千瓦,与上年持平;农用拖拉机1.70万台,下降2.3%;农用载重汽车1963辆,与上年持平。全年农村用电量6.6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2003年,我市工业总产值达685.24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工业增加值196.30亿元,增长18.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2%,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势强劲,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经济发展。2003年规模工业实现了三大突破———规模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净增数突破百家、工业品出****货值突破百亿元。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达到910家,比年初新增114家,完成产值335.54亿元,增长37.6%,实现增加值98.09亿元,增长37.5%。在规模工业中,国有企业产值15.60亿元,增长23.0%;集体企业产值11.40亿元,增长26.0%;股份合作企业产值4.98亿元,增长19.5%;股份制企业产值67.04亿元,增长44.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25.69亿元,增长37.7%;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产值10.83亿元,增长36.5%。规模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机制糖7.36万吨,增长42.4%;罐头32.75万吨,增长17.6%;水泥69.78万吨,增长16.8%;发电量144.26亿千瓦时,增长62.2%。规模以下(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49.70亿元,增长6.6%。

规模工业运行质量提高。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5.93,同比提高28.5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5.98亿元,增长115.5%。

建筑业形势较好。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47亿元,增长8.8%。建筑业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企业完成产值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5%;施工工程个数1284个,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实行招标投标的工程个数740个,招标投标面达57.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3.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5.33万平方米,增长25.3%,其中一次交验合格面积191.7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90亿元,增长7.0%,增幅比去年(4.2%)回升11.2个百分点,其中,非农村投资115.44亿元,增长4.1%,非农村投资中列入月报统计的投资110.48亿元,增长3.0%(不含高速公路、移动通信的投资95.55亿元,增长8.9%);农村投资26.46亿元,增长达21.8%。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全市5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74亿元。漳州灿坤项目一期、厦大漳州校区一期、漳州港招银港区4号、5号泊位码头主体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如期竣工。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完成年度计划160%;省道西港线华安段改建工程进入路面施工;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二级公路建成通车;郭坑大桥改建工程动工。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25万人,在校生5.76万人,高校招生录取人数16062人;普通初中招生9.52万人,在校生26.89万人,普通高中升学率27.53%;普通小学招生5.61万人,入学率99.66%,在校生37.84万人,升学率97.82%;幼儿园在园幼儿9.3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597人,在校生4351人。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0.99万人,在校生2.58万人。民办教育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漳州一中分校正式招生。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厦大漳州校区5000名新生入住,漳州师院初步达到千亩万人规模,漳州医护高专一期建设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工程动工兴建。

科学技术有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城市通过验收。新增2家国家级、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龙轴”、“科华”、“红旗”等企业被认定为“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市有1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至此,全市共有47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可达66亿元。产学研协作进一步活跃。召开科技成果供需洽谈会,达成意向合作开发项目5项,与厦门大学的合作项目中已有3个进入产业化阶段,8个进入实施阶段。

科技管理取得新成果。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6项,落实省下达项目36项,争取经费866万元,其中,工业项目16项,经费582万元,农业项目11项,经费169万元。全市组织科技项目评审鉴定2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9项,国内先进水平14项。组织申报受理市科技进步奖32个,同时,组织了8项科技成果申报年度省级科技进步奖。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稳定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8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市公路运输货运量3593万吨,水路运输货运量107万吨;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99044万吨公里,水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00719万吨公里。全市公路客运量5697万人,水路客运量82万人;公路运输旅客周转量完成345537万人公里,水路运输旅客周转量2117万人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较大,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85万吨,比上年增长40.8%,提前两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5.4万标箱,增长163.4%。东山货轮正式通航金门岛,古雷港区货船首次开通国际航线。邮电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城乡电话用户132.68万户,比上年增长4.0%。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迅速增加。

七、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8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分商品销售地域看,全年市的零售额6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县的零售额44.07亿元,增长9.6%;县以下零售额69.61亿元,增长6.1%。从分行业的情况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1.10亿元,比上年增长8.8%;餐饮业零售额20.36亿元,增长6.7%;其他行业8.42亿元,增长15.6%。芗客隆生鲜超市、金峰金港商贸中心、龙文浦口粮食交易市场以及漳浦霞美水产品综合市场、东山水产批发市场、吉马物流等一批市场相继竣工或开工建设。

八、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继续加强。成功举办漳台经贸恳谈会、海峡两岸花博会、兰花展销会、海洋与渔业产品展销会、水仙花雕刻节、茶王赛,积极参加中国“9·8”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相继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全市新批办三资企业268家,增长24.1%,其中上千万美元企业29家;合同金额10.10亿美元,增长0.5%;实际利用外资7.50亿美元,增长5.0%。新建成投产三资工业企业100家。

进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市海关进口总值8.54亿美元,增长91.2%,海关出口总值12.24亿美元,增长57.2%;出口产品结构不断调优,在万利达、灿坤、招商局集装箱等机电出口企业的带动下,机电产品首次超过食品成为我市最大宗出口产品。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1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62亿元。开通了漳州旅游网站,向海内外旅游者介绍漳州旅游信息。开辟了“城市一日游”、“漳州一、二、三日游”旅游线路15条和“滨海风光休闲游”、“土楼民居寻秘游”、“花果观赏游”、“宗教朝圣游”、“绿色生态游”等专项旅游线路及特种旅游线路11条。2003年11月,第五届花博会期间还举办“漳州市旅游商品交易会”,设置了“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旅游工艺美术品”、“旅游风光”等4个展区。

九、财政税收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30.96亿元,同口径增长20.1%(同比增长11.3%),财政收入的增幅略高于GDP的增长。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3.71亿元,增长23.1%;地方级财政收入17.25亿元,同口径增长17.8%(同比增长1.0%)。在地方级收入中,工商税收收入12.22亿元,同口径增长17.7%。全年财政支出26.79亿元,增长15.4%。

税收收入增长加快。全市地税系统组织各项税收入库11.63亿元,增长11.4%;国税部门组织各项税收入库16.17亿元,增长21.8%。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5.17亿元,比年初增长20.0%。其中,企业存款72.65亿元,比年初增长27.7%,储蓄存款余额203.97亿元,比年初增长17.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0.89亿元,比年初增长11.6%。其中短期贷款147.71亿元,增长3.5%,中长期贷款82.15亿元,增长25.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10个,群艺馆1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闽南日报》年发行1791万份,《漳州广播电视报》年发行416万份;全市拥有11座电视台,其中,县级电视台9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94%,电视人口覆盖率98.67%。地方特色文化更加繁荣,木偶戏《铁牛李逵》等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表彰,南靖县田螺坑自然村为全省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60个,实有床位数8137张,卫生部门从业人员9568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023人。

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2003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市全力以赴抗击“非典”,全市没有发生原发性病例和输入性病例,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健康安全,为把好福建“南大门”、全省实现“三无”做出重大贡献。疫情过后,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加大,市医院新门诊大楼等一批项目动工建设或竣工使用,市医疗垃圾处理中心即将投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市体育中心建设进度加快,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组团参加省第五届农运会获金牌第三、奖牌第二佳绩。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继续加大巩固“一控双达标”、九龙江流域水环境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云霄漳江口红树林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山东南部海域被列为“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长泰通过全国第二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预验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1%;烟尘排放量3053吨,去除量463071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93吨,去除量11587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13.08万吨,综合利用量57.78万吨,储存量0.51万吨,处置量55.19万吨,排放量0.05万吨。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抽样调查,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6‰,死亡率5.7‰,自然增长率5.9‰,比上年低0.2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53.93万人,常住总人口464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53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3982元,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648元,增长6.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52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2.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切实维护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全市共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70亿元,社会化发放达到100%;发放失业保险金2078万元,确保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100%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有15.87万名企业职工和8.62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18.8万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9.51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纳入城镇居民保障对象9040户23653人,保障人数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3.1%,共发放保障金1158.23万元,人均月补助42元;纳入农村保障对象6549户15712人,保障人数占全市农业人口的0.41%,共发放保障金492.52万元,人均月补助26元。全年累计资助“星光计划”项目30个,资助金额149万元。巩固提高扶贫成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完成“造福工程”搬迁、连家船民上岸1500人,安置三峡移民300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漳州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照国家要求,从2004年1月起,全国各地方GDP的中文名称统一更改为“某某(省、市、县、区)生产总值”。如我市的GDP中文名称改为“漳州市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