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泉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22:34:22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83次

泉州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7日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以及高温干旱和台风灾害等困难,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城市三大建设,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比预期好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整体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初步统计,2003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13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增幅达到99年以来最高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二,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6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734.83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60.72亿元,增长11.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8%、52.8%、40.4%调整为6.1%、53.3%、40.6%。人均生产总值为1841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2227美元。

县域经济取得新的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入选全国“最发达100县”。经济景气大幅回升,第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达128.33,达到近几年的最高点,企业生产经营呈现稳定良好态势。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达到7.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用电量达141.9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工业用电106.94亿千瓦•时,增长19.0%。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全市城镇化水平达45.9%。

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1.1%,消费品价格下降0.3%。在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1%,食品类价格上涨1.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0.4%,衣着类价格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2.9%,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下降3.0%。

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累计减少审批项目618项,减少面52.65%,下放合并220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6.05万人,新增2.92万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企业改制和上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6家企业完成改制,“惠泉啤酒”股票成功发行。计有3家企业在国内公开发行股票,有10家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新组建股份有限公司2家,股份有限公司达到32家。

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27个街道和55个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全年新就业人数14.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59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859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6%。培训农村劳动力4.5万人。全市年末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有35.59万人,其中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25.04万人,比上年新增0.67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3.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07万人,比上年增加3.78万人;有4003人领取失业救济金;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1.32万和21.29人。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业经济效益尚未得到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增长难度较大,城乡差距拉大。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多数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工业支撑力强的大项目不多,能源原材料对经济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及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产量有所减少,水果和经济作物产量平稳增长。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0.3:29.7调整为69.0:31.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87万亩,比上年减少17.86万亩,下降5.5%;粮食总产量100.16万吨,比上年减少4.52万吨,下降4.3%;水果产量42.99万吨,增长1.3%;茶叶产量2.63万吨,增长10.6%;蔬菜产量104.81万吨,增长3.3%;食用菌产量3.52万吨,增长14.2%;油料产量5.0万吨,比上年下降2.1%。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6.78万亩,比上年减少22.6%,其中,荒山造林4.08万亩,增长40.9%。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2.16万亩,下降33.8%。新封山育林面积12.9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8.7%。

畜牧业和水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2.56万吨,增长3.2%,其中,肉类产量27.36万吨,增长2.7%;蛋品产量4.51万吨,增长6.6%;奶类产量0.69万吨,增长5.0%;肉猪出栏数283.57万头,增长2.8%,年末生猪存栏数157.70万头,增长1.6%。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6.93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海水产品产量94.60万吨,增长1.4%,淡水产品产量2.32万吨,下降2.9%。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60.06万吨,增长1.9%;海水养殖34.54万吨,增长0.5%。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灌溉面积171.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4.55万亩,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5.23万亩,年末达到节水灌溉面积72.23万亩,除涝面积31.55万亩,盐碱耕地改良面积7.6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8.98万亩。已解决农村饮水人口165.09万人。全市水电发电量12.09亿千瓦时,比增6.58%。

乡镇企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649.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完成2099.45亿元,增长14.9%;完成出****货总值515.73亿元,增长14.3%。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42.36亿元,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0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9.8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1.6%,比上年增长3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770.26亿元,重工业产值369.54亿元,分别增长30.6%和36.6%;在各经济类型中,国有工业产值118.83亿元,增长16.6%;集体工业产值77.84亿元,增长3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647.52亿元,增长31.0%;股份制工业产值212.54亿元,增长37.0%;股份合作制工业产值44.63亿元,增长36.0%。

传统优势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731.43亿元,增长31.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4.2%。其中,机械制造业、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分别增长41.9%、41.9%和35.9%。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行业完成产值175.12亿元,增长32.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4%。其中石油化工业完成产值159.89亿元,增长28.8%;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15.23亿元,增长5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效益再上新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0.73,比上年提高7.45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4.68%,提高1.2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7.41%,提高6.7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38.91%,提高0.0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0693元/人,提高5096元/人;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7次,加快0.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96%,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6.9%,下降0.6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0.74亿元,增长31.9%,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利润分别增长36.4%、29.4%和25.1%。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58亿元,增亏0.27亿元,比上年上升1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29.7%,下降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502万元,减亏60万元,比上年下降2.3%。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有301家,完成建筑总产值84.55亿元。全年施工工程4604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166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36.1%,房屋施工面积1527.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5%;房屋竣工面积525.2万平方米,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9.37亿元,比上年增长70.0%;更新改造投资48.19亿元,增长10.7%;房地产开发投资39.13亿元,增长36.1%;其他投资22.83亿元,下降4.7%;私人建房投资8.37亿元,下降11.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0.26亿元,增长20.6%。

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75亿元,增长54.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2.96亿元,增长30.0%,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61.84亿元,增长29.6%。制造业中,石油化工及炼焦业投资增长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39.4%,纺织业投资增长21.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8.69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69亿元,增长29.0%。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全年住宅完成投资25.99亿元,增长4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07亿元,增长33.1%;其他房地产投资完成7.59亿元,增长25.4%。商品房施工面积524.05万平方米,增长23.6%,其中新开工面积266.10万平方米,增长43.7%,竣工面积151.28万平方米,下降25.9%;全年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28.14亿元,增长33.0%;实际销售面积151.76万平方米,增长18.9%,其中住宅销售131.92万平方米,增长25.7%,个人购买面积占89.6%;年末空置房面积为53.68万平方米,下降20.3%。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5亿元,其中沿海大通道完成投资9.11亿元。大坪山隧道及接线道路工程、沿海大通道丰泽段、惠安段、晋江段、南安段、江滨路、泉安路泉州大桥南侧至晋江城标段、省道307线北峰至丰州段、安溪县城区二环路、泉州市电网建设、永春龙门滩四级电站一期工程、石狮市垃圾焚烧处理厂、泉州师范学院一期工程、泉州市清蒙科技工业区西片区市政配套工程、泉港科技工业园区(中心工业区二期)市政配套工程、南安市民营科技工业园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等30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后渚大桥、江滨北路、旧城道路拓改工程(城西、城北环路拓改)、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溪二环路、泉州湾通道航道整治工程、德化涌溪四级水库电站工程、晋中220KV变电站、石狮市垃圾焚烧处理厂、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化项目、泉州商贸学校、泉州市博物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等十三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心城市54个城建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城西环路、城北环路、国道324线华大至体育中心路段拓改、津淮街东段拓改、荀江路、江滨公园、西湖公园西大门等工程已完工;江南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排涝泵站、江滨路等基本完工。年末,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已达58.2平方公里(含泉港区4.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继续改善。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67.18公顷,总绿地面积达1599.4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742.94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2.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82平方米;市区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为190.1公里,营运车辆471部;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477.8万平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792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量3765万立方米,用水人口61.29万人。村镇建设有力推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全年拆除旧房129.7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56.7万平方米。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共新建、改建公路440公里,其中,新建公路120公里,改建公路320公里,铺设水泥路面415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470公里,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691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8289公里,分别比上年增加120公里、101公里和415公里,公路密度达96.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共有营运汽车总数29017辆,其中客运班车4546辆(含出租车1603辆),货运汽车24471辆。公路客货运输受“非典”影响下降。全年完成全社会公路客运量858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0.0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5.5%和6.8%;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4715万吨,货运周转量51.39亿吨公里,分别下降5.0%和6.4%。全市拥有海运船舶335艘,总载重46.4万吨,全年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835.08万吨,货物周转量115.3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8.5%和25.3%。铁路运输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613.4万吨,货运周转量72015万吨公里,分别增长19.5%和31.9%;完成铁路旅客发送量28.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761万人公里,同比分别下降20.4%和6.8%。晋江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89.30万人次、货邮量14474吨、航班起降9449架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9.3%、23.9%和22.9%。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510万吨,比上年增长18.24%;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1万标箱,增长50.14%,其中国际集装箱完成3.47万标箱,增长13.4%,内贸集装箱运输完成37.53万标箱,增长52.61%。

邮电通信快速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4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邮政收入4.07亿元,增长5.2%;电信业务收入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02.63万门,比上年增长24.1%;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66.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14.36万户,分别比年初净增49.84万户和40.14万户,分别增长23.0%和23.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210.90亿元,增长14.9%;县的零售额29.75亿元,增长14.8%;县以下零售额168.68亿元,增长8.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24.34亿元,增长12.0%;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5.25亿元,增长13.1%;其他行业零售额39.74亿元,增长11.4%。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经济零售额220.49亿元,增长12.1%,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53.9%,比重与去年持平;私营经济零售额75.38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18.4%,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外资企业零售额2.93亿元,增长9.7%。

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企业平均毛利率为7.6%,比去年上升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销售利润率4.7%,上升0.2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7.25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26.6%,其中,出口总值19.16亿美元,增长24.9%;进口总值8.09亿美元,增长31.0%。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4.44亿美元,增长30.1%;加工贸易出口4.72亿美元,增长11.15%。从出口国别看,对非洲和亚洲的出口分别为0.70亿美元和8.67亿美元,分别增长31.18%和27.13%;对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出口分别为4.67亿美元、3.81亿美元和0.99亿美元,分别增长36.56%、15.71%和0.13%。全年实现全社会出****货总值526.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

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按原口径统计,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904项、投资总额23.32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20.9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4%、59.0%和60.4%;外商实际到资9.94亿美元,增长21.0%。按新口径统计,全年新签合同外资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4%;外商实际到资9.04亿美元,增长10.1%。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额为23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在新签利用外资合同中,投向第一产业的合同金额0.19亿美元,下降33.33%;投向第二产业的合同金额14.23亿美元,增长20.59%。外商投资企业当年开业投产388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升有降。全年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8项,比上年下降86.4%;合同金额41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3.3%;共完成营业额1909万美元,下降22.5%;全年派出人员1383人,增长7.5%;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共有2737人,比上年末下降6.3%。

旅游业持续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泉州旅游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4.5万人次,增长8.0%。其中,国内游客762.3万人次,增长8.7%;受“非典”因素影响,境外游客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全年接待过夜境外游客39.5万人次,下降24.3%。境外游客中,外国人及华侨3.7万人次,下降21.3%;港、澳同胞32.2万人次,下降24.0%;台湾同胞3.6万人次,下降28.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9.9亿元,比上年增长9.2%,旅游创汇2.73亿美元,同比减少1.8%。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执行良好。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03亿元,比上年增收10.47亿元,增长26.5%;加上上划中央“三税”收入54.98亿元,全市原口径财政收入合计完成105.01亿元,比上年增收19.51亿元,增长22.8%。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72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24.8%,其中,教育支出18.01亿元,增长23.7%;科技支出1.14亿元,增长22.9%;另外基金收入1.96亿元,基金支出1.68亿元。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务部门共组织各项收入108.71亿元(包括上交中央、省级、市县级的各项税收和规费),其中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4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税收收入40.63亿元,增长20.9%;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60.06亿元,增长20.0%,其中,税收收入60.01亿元,增长20.0%。

金融运行稳定,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23.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3.34亿元,增长2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11.35亿元,增加116.77亿元,增长19.6%;企业存款189.17亿元,增加54.84亿元,增长40.8%。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3.3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97亿元,增长34.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48.13亿元,增加96.82亿元,增长27.6%;中长期贷款余额173.08亿元,增加60.32亿元,增长53.5%。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4.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41亿元,增长42.9%;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4.28亿元,增加0.80亿元,增长5.9%。全年现金净投放83.7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1.70亿元。银行结汇26.98亿美元,售汇3.72亿美元,净结汇23.26亿美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9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2.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7%和28.6%;支付各类理赔款3.94亿元,增长29.2%,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33亿元,增长28.1%;人身险各项给付支出2.61亿元,比上年增长37.4%。

九、科学技术、教育和质量监督

科技进步与创新继续推进,科技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被科技部评为“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实现“四连冠”。鲤城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永春县、惠安县、德化县、安溪县等10个县(市、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其中鲤城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德化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5万人,比上年增长8.8%。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步伐,全年新增孵化企业20家,孵化企业总数达103家;新认定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5家,全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发展至33家;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有20家企业被批准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12家;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2003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新增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21家,市级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总数增至51家。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共实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8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59项,有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7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7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7个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2003年度福建省重点新产品计划;有1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有43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市长特别奖1项,科技创业奖3项,科技协作奖2项,科技进步奖37项。新成立泉州市知识产权局,全年专利授权1702件,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数达7622件。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87项,比上年增加241项,合同金额1.5亿元,增长87.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有高等学校14所,各类高校招生2.39万人,比上年增加0.68万人,在校生5.54万人,比上年增加1.16万人。泉州医高专、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德化陶瓷学院获准今年秋季正式招生。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18.78万人,增长4.62%,招生8.10万人,增长14.13%。初中在校生38.09万人,招生12.61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82%;小学在校生68.95万人,一年级招收流动人口子女近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8%;幼儿园在园幼儿13.29万人,招生7.45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81.97%。特殊教育在校生1.02万人。民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50所,在校生6.79万人。全市报考普通高校总人数4.16万人,各级各类高校录取我市高考考生3.02万人,录取率72.7%。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全年质量监督部门共抽查2369家生产企业的产品2732批次,合格率82.83%;抽检流通企业2304家商品2701批次,合格率83.80%。全年通过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企业443家,累计已有1066家企业取得证书;全年新增18家企业的25种产品取得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全市累计有98家企业273种产品取得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全年有18家企业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4家企业取得OG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70家企业申办3C认证。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6732台件。全市有32家企业36项产品申报采用国际标准。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累计拥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6项,累计34项;新增福建省名牌产品28项,累计拥有97项。年末全市拥有驰名商标6件,著名商标119件,知名商标249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弘扬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中国民系(闽南)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第二届国际童声合唱节、纪念施琅暨清延统一台湾320周年等一系列活动。“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预备清单,保护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南音”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完成文本和专题片报送;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剧目人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一批文艺作品分别获第十二届伊朗国际传统戏剧节“金小丑奖”和全国第二届“金狮奖”、首届“红梅奖”、第十二届“群星奖”、第三届“蒲公英奖”等奖项;惠安、晋江、德化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市博物馆新馆、海交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万维生邮票艺术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竣工。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乡镇文化站150个。

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323个,其中,各类医院57个,卫生院139个,预防保健机构(含妇幼所、院)24个;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29人,其中医生5941人。年末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381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3108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93.4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674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第七届市运会,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00条,申办2008年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取得阶段性成果,被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基本完成。2516家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对辖区内1215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检查,对其中54家排污企业进行关、停、取缔、限期整改。沿海地区已建成8个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全市环保投资指数达1.5%以上。各项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保持稳定,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晋江流域水质监测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为97.4%,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60%以上,城市、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泉州城区内沟河水质达到Ⅴ类标准,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处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0%。

自然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各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个,森林公园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3万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4.63%。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7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7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6.3‰。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城镇老年福利机构41个,床位532张。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497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43个。全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达41个。城市有1.7万人、农村有4.5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分别增加0.3万人和0.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55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1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439元,增长19.3%。农民人均纯收入5195元,比上年增长6.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45元,增长11.9%。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2.45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1%和42.3%,分别比上年降低5.1个和1.6个百分点。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49台、洗衣机95台、电冰箱102台、摩托车99辆、空调器144台、家用电脑40台、微波炉60台。农村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4台、摩托车89辆、电冰箱46台、洗衣机34台、固定电话99部、移动电话87部。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不断深入。全年新增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乡镇(街道)21个、小康村233个;宽裕型小康乡镇(街道)累计54个、小康村累计1091个。

注: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金门县。

2、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4、本公报泉州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5、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04年1月起,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更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可用行政区名字作定语,如我市的GDP名称改为“泉州市生产总值”。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