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泉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22:33:06 来源:泉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38次

泉州市统计局

2002年4月22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开局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四个专题"要求,实施"五大工程",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坚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团结奋斗,努力拼搏,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实现了为"十五"计划开好局的基本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整体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593.06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449.01亿元,增长10.9%。县域经济取得新的进展,晋江、石狮、南安和惠安四县(市)分别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第10位、第12位、第46位和第49位;晋江、南安两市分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第6位和第17位,其竞争力等级均为最高级别的A级。经济景气相对稳定,企业景气指数为105.20点,企业生产经营逐步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用电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同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达98.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工业用电74.36亿千瓦?时,增长10.0%。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8%、53.5%、38.7%调整为7.4%、52.7%、39.9%。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高,达到6.7%(含福炼上交税收),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继续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3%,衣着类价格下降3.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0.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0.7%,交通及通信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各项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面继续扩大,全年新组建股份公司7家,至年末共批准各类企业集团163家。市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分别出台了第二、三、四批市政府取消市级行政审批等事项,累计814项,改革面达61.5%。其他配套改革顺利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取代了实行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国有资产监管营运机制进一步得以强化;农电体制、住房制度、广电体制等方面改革也稳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扎实展开,全市有2家企业完成上市前辅导并通过验收,4家企业进入上市前的券商辅导期。

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工资稳定增加。年末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98家。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790人,已全部分流安置,其中实现再就业1453人,再就业率为81.2%。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4%。全市已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27.05万人,比上年新增5.4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5.4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4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5万和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29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突破万元大关,达1066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外需求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尚处于较低层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弱;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有所增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克服了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的不利影响,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50亿元,比上年增长3.7%。

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粮食产量有所减少,水果和经济作物产量有所增长。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73:27调整为72:2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40.64万亩,比上年减少11.72万亩,下降3.3%;粮食总产量109.71万吨,比上年减少1.63万吨,下降1.5%。水果产量41万吨,增长9.8%。全年茶叶产量2.02万吨,增长2.7%;蔬菜产量98.23万吨,增长8.8%;食用菌产量3.01万吨,增长6.9%;油料产量5.26万吨,比上年下降4.4%。

畜牧业和水产业继续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31.12万吨,增长2.2%,其中,肉类产量26.34万吨,增长3.3%,禽蛋4.09万吨,下降4.7%,奶类产量0.70万吨,增长6.2%;肉猪出栏数271.62万头,增长2.8%,年末生猪存栏数152.09万头,下降2.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3.06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海水产品产量90.75万吨,增长5.1%,淡水产品产量2.30万吨,增长8.9%。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58.71万吨,增长1.7%;海水养殖32.04万吨,增长12.1%。

造林绿化工作稳步开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12.13万亩,比上年增长2.6%,其中,荒山造林5.54万亩,下降15.1%。全年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9.94万亩,下降2.6%;中幼林间伐面积16.4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28亩,新封山育林面积48.6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8.7%。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71亿元。年末全市共有灌溉面积170.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2.56万亩,当年新增灌溉面积0.81万亩;年末达到节水灌溉面积57.66万亩,除涝面积27.51万亩,盐碱耕地改良面积7.1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8.04万亩,已解决农村饮水人口152.43万人。全年农村用电量38.49亿千瓦?时,增长41.2%。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4.66万千瓦,增长4.4%。

乡镇企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210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60.04亿元,应交税金43.50亿元,分别增长9.3%和20.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7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总产值564.92亿元,增长17.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350.43亿元,重工业产值214.49亿元,分别增长19.1%和13.9%;在各经济类型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125.41亿元,增长11.1%;集体工业产值41.84亿元,增长13.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302.44亿元,增长22.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业产值增长25.3%,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114.7%,纸制品业增长35.6%,工艺制品业增长10.4%,机械制造业增长15.6%,建材行业增长14.2%,食品饮料业增长9.9%,石油化工业增长6.2%,电子行业增长16.3%。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企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2.68%,比上年提高4.9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27%,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07%,提高0.0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7.23%,提高3.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共实现利润总额32.7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82亿元。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30.1%,上升2.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996万元,比上年减亏534万元,减少21.1%。

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9.7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年末有四级及四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245家,施工工程数2594个,完成建筑总产值54.3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实现增加值15.57亿元,增长44.6%;企业实现利润1.7亿元,增长12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20.70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0.63亿元,与上年持平;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9.33亿元,增长10.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59亿元,增长16.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66亿元,增长1.4%。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24.88亿元,增长27.9%。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53.15亿元,增长5.6%,其中,纺织业完成投资11.09亿元,增长114.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5.51亿元,增长108.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2.29亿元,下降19.8%。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有所调整,销售较为旺盛。全年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4.21亿元,增长15.0%;住宅建设完成投资16.59亿元,增长37.3%;写字楼完成投资0.67亿元,下降53.0%;其他房地产投资完成4.11亿元,下降22.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51.90万平方米,增长49.2%,;竣工面积179.62万平方米,增长55.0%。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额26.06亿元,销售面积143.3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7.1%和26.4%。年末空置房面积62.61万平方米,上升22.5%。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存量房交易有所回落,全年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投资4.24亿元,比上年下降12.6%;新开工面积16.57万平方米,下降35.0%;竣工面积33.3万平方米,增长39.3%。全年存量房交易成交1634起,比上年下降4.3%;成交面积28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成交金额3.03亿元,增长31.7%。房改工作顺利开展,中心市区已完成出售公房界定集资房产权扫尾工作,全年办理618套、6.15万平方米;市区共批准房改房二次上市交易645套、5.55万平方米。

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全市39个重点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3.05亿元,其中,石狮市引水一期工程、市区浦西滞洪区一期及泵站工程、洛江区万虹公路万安至河市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安溪县茶叶批发市场二期工程、惠安雕艺品交易中心一期工程、福州二化集团环氧丙烷项目、泉州文庙广场一期工程、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一期工程等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一期工程南北岸9.2公里新堤全线建成闭合,晋江上游四城区防洪工程按计划完成19.6公里建设任务;泉州后渚大桥、大坪山隧道、江滨路堤路结合段等工程按期开工建设。

城市建设进展较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含泉港区为4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5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419公顷,总绿地面积达1380.28公顷,绿地率为30.7%;绿化覆盖面积1516.36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8.14平方米;市区公交运营线路长度为184公里,营运车辆420部;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392万平方米,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1247万立方米,用水人口31.6万人。城南片区道路拓改工程、北门街拓改工程、新门街二期拓改工程、西湖公园、中山公园、浦西滞洪区、浦西排涝泵站、北峰排涝泵站、圣湖二期经济适用房、福新花园音乐喷泉等10个项目均已竣工。市区排洪排涝工程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由建设部推荐申报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山路保护与整治项目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遗产保护优秀奖。

村镇建设有力推进,已完成13个镇总体规划调整、30个乡镇小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全年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1.3亿元(含个人建房投资),新建建筑面积358.5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扎实推进,102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全年累计投入改旧建新资金12.00亿元,拆除旧房112.9万平方米,新建住房219.42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06.31公里,绿化面积126.08万平方米,新建公共建筑29.18万平方米,建公厕478座。

五、交通和邮电业

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4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邮电业务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39.26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全市已实现村村通电话,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92.01万门,比上年增长20.1%;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72.9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39.92万户,分别增长34.6%和34.1%。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共完成公路拓改建698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84.7公里,铺设水泥路面685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0公里,公路密度达9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515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7300公里。全年全社会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854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1.53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4802万吨,货运周转量52.78亿吨公里。水路运输全年完成货运量555.87万吨,货物周转量79.54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21.8%。铁路运输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591万吨,增长31.3%;完成旅客发送量47.3万人次,下降16.7%。泉州晋江机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48.13万人次、货邮量8082.8吨、航班起降6043架次,分别比上年增长33.4%、23.4%和15.1%。泉州港货物吞吐量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厦门港,位列全省港口吞吐量第二名,达2102.08万吨,比上年增长22.8%;集装箱运输量完成22.58万标箱,增长42.1%,其中内贸集装箱运输完成18.82万标箱,石湖作业区成为全国六大内贸集装箱转运港之一。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4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分城乡看,市的零售额189.49亿元,增长10.9%;县的零售额25.10亿元,增长14.1%;县以下零售额163.84亿元,增长10.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59.16亿元,增长10.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83亿元,增长14.2%;制造业实现零售额34.44亿元,增长9.3%;农业生产者销售18.09亿元,增长4.9%。分经济类型看,个体经济零售额207亿元,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54.7%,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私营经济零售额36.3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9.6%,比重上升了2.2个百分点。

贸易餐饮网点进一步扩充,全市拥有各类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网点65804个,其中批发贸易业5862个,零售贸易业53547个,餐饮业6395个;年末从业人员16.9万人,其中,批发贸易业2.8万人,零售贸易业11.2万人,餐饮业2.9万人。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33个,年成交额83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综合市场154个,专业市场79个。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20个,共成交42.6亿元,占全部成交额的51.3%。

市场竞争加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全市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企业平均毛利率为6.4%,比去年下降0.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3.7%,下降0.7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克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和国际贸易紧缩的不利影响,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8.03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0.8%,其中,出口总值12.61亿美元,增长6.8%;进口总值5.42亿美元,下降10.8%。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8.69亿美元,增长12.5%;加工贸易出口3.92亿美元,下降4.1%。从出口国别看,对非洲和亚洲的出口分别为0.47亿和5.63亿美元,对欧洲、北美洲的出口分别为2.94亿和2.51亿美元,对拉丁美洲的出口为0.81亿美元。全年全社会出****货总值383.9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年末全市共有外贸企业32家,对台小额贸易企业4家,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112家。

外商直接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14项、投资总额13.8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7%和35.5%,其中合同利用外资12.03亿美元,增长37.7%;外商实际到资8.01亿美元,增长28.6%。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269.62万美元,比上年提高10.4%。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拓展。全年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963项、合同金额556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1%和53.9%;共完成营业额3078万美元,增长24.8%;全年派出人员10832人,增长30.9%;年末在外劳务人员人共有5466人,比上年末增加人1599人。

旅游业继续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5.76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人数49.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境外游客中,外国人及华侨4.34万人次,增长3.3%;港、澳同胞39.48万人次,增长3.6%;台湾同胞5.26万人次,增长6.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执行良好。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基金预算收入完成0.86亿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4.7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7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19亿元,增长16.5%,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2.83亿元,增长22.8%;基金支出1.09亿元;财政总支出44.28亿元,增长15.5%。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务部门共组织各项收入76.03亿元(含利息税),比上年增长25.2%。地税部门组织收入37.04亿元,增长32.4%,其中,税收收入29.98亿元,增长22.8%;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38.99亿元(含利息税,下同),增长19.0%,其中,税收收入37.2亿元,增长19.9%。

金融形势平稳,存贷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95.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3.48亿元,增长1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13.69亿元,增加69.78亿元,增长15.7%;企业存款118.54亿元,增加11.24亿元,增长1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4.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30亿元,增长10.2%,其中短期贷款324.30亿元,增加21.41亿元,增长7.1%;中长期贷款88.43亿元,增加19.19亿元,增长27.7%。全年现金净投放71.9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2.43亿元。银行结汇14.54亿美元,售汇2.15亿美元,净结汇12.39亿美元。

保险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保费收入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6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3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9.66亿元。支付各类理赔款2.26亿元,增长7.2%,其中财产险赔款1.94亿元,人身险赔款0.32亿元。

九、科学技术、教育和质量监督

科技进步与创新继续推进,科技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市再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实现三连冠。全市所有县(市、区)均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0万人,全市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0个。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50项,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1项,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项。全年有8个项目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泉州市科学技术奖完成评审,共评出获奖项目48项,其中科技创业奖3项、科技进步奖40项、科技协作奖5项;年末全市共获专利授权4520件,居全省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省政府重新考核确认,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已正式挂牌运行,全市有1家企业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骨干企业",9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至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5家。技术创新体系和环境建设得以加强。全年新批14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达100家。全市共有10个县(市、区)成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建设市,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已建立高科技陶瓷和微波通信2个科研中试基地、13个市级以上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技术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13项,比上年减少3项;合同金额7004万元,增长1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初见成效,南安市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沿海72.5%、山区38.2%中小学实现"校校通网络"目标。高等教育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119人,其中博士生9人,在校研究生443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9248人,下降6.2%,在校学生24335人,增长4.7%,毕业生3667人,下降20.8%。地方高等教育建设步伐加快,泉州师院东海新校区一期、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一期竣工,南安师范并入泉州师院成为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卫校、幼师、商贸学校正争取升格。中等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35673人,在校生91983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151人,在校生15317人;职业中学招生14650人,在校生30968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0.3万人。义务教育和学龄前儿童教育扎实推进。全市初中招生14.06万人,在校学生44.18万人,比去年减少2.3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7.34万人,减少1.7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4.92万人,减少3.8万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4%。特殊教育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学生1095人。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力量办学取得新的成绩,全年新增民办学校59所,年末共有民办学校315所。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全年新增通过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38家,41种产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67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34家企业的42项产品新办采标注册,其中,12家企业的14项产品开始采用采标标志。全年监督抽查产品2634批次,平均合格率为83.5%;监督抽查商品2226批次,平均合格率为71.3%。

名牌战略深入继续推进。全年新增21件省著名商标,17项省工业名牌产品。年末全市拥有注册商标达15255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54件,市知名商标116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成功举办了国际童生合唱节等大型活动。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和第二届蒲公英奖评比中,全市各文艺作品共获三金两银和四银九铜奖项。市高甲戏剧团首航金门展演,木偶剧团首赴非洲演出取得成功。"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展顺利。全市有2处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国家级,9处升格为省级,第五批4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58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0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3个。广播电视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已建成广播电台9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调频广播发射台9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7.6%;拥有无线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7.97%,拥有有线电视台11座,有线电视入户终端50.06万户,全市平均入户率达37.8%。全市100%县(区、市)、97.2%乡镇和64.6%的行政村完成了光缆联网工作。《泉州晚报》发行量为15.5万份。

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241个,其中,各类医院35个,卫生院141个,预防保健机构(含妇幼所、院)26个,药品检验机构7个;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724人,其中医生4935人。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病床1364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366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9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4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体育组织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群众性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促进。我市运动健儿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共获得两枚金牌和一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全市认真实施"环境立市"工程,深化了"二江三湾四市"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控双达标"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加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了基本控制。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市区内沟河水质达到和优于国家地表水质V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7.6%,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5分贝,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58.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3%,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自然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有各级环境保护机构12个,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426.8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9%。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3‰,死亡率为5.0‰,自然增长率为6.3‰,净迁移率为-0.0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2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1026元,实际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4643元,实际增长5.1%。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物性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8%,分别比上年下降1.1个和4.1个百分点。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城市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47台、洗衣机93台、电冰箱105台、摩托车89辆、空调器120台、家用电脑20台、微波炉52台。农村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8台、摩托车87辆、电冰箱44台、洗衣机29台、固定电话97部、移动电话45部。

注: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金门县。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