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三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9:24:23 来源:三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73次

三明市统计局

二○○四年三月三十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持续干旱,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创新体制,增强发展活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市经济呈现自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初步核算,三明市生产总值321.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9.4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34.34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7.85亿元,增长8.2%。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6.5:39.3:34.2调整为24.7:41.8:33.5。

价格水平稳中有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0.9%、1.3%、12%和3.6%;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2.5%、2.7%、1.6%和1.4%。

劳动就业状况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10.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2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1.89万人,与上年末减少0.67万人。年末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4.07万人,增加0.36万人。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全市共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指导1.18万人次,对1.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后就业率达61.9%。全市新增就业3.0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9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全省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比较缓慢;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城镇就业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一些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6.1:43.9调整为本年的55.4:44.6;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2.11万亩,比上年减少6.9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1.36万吨,比上年减少3.27万吨,减少2.6%;全市油料播种面积17.71万亩,产量2.26万吨,增长9.6%;烤烟种植面积41.43万亩,比上年减少4.83万亩,产量达4.47万吨,减产0.26万吨,下降5.5%;蔬菜种植面积119.95万亩,增长4.1%,产量169.13万吨,增长5.1%;茶叶产量1.55万吨,增长4.2%;水果产量61.23万吨,增长1.9%。全市食用菌总产量6.15万吨,增长1.5%。

全市完成人工造林更新17.32万亩,其中迹地更新造林16.58万亩,荒山造林0.7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1.55万亩;幼林抚育60.9万亩;中幼林抚育间伐面积42.4万亩;低产林改造6.8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526.8万株。

畜牧业和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8.77万吨,增长8.1%。其中:肉类总产量达到15.23万吨,增长7.3%;禽蛋产量达到3.03万吨,增长7%;牛奶产量0.51万吨,增长52.8%。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7.75万吨,增长0.6%。其中:捕捞产量1.35万吨,增长7.9%,养殖产量6.4万吨,下降0.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1.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1%;全年完成机耕面积93.71万亩,下降0.3%;机械收获3.24万亩,机械植保66.52万亩,机电排灌45.19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82%、5.6%和9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3.98亿元,增长12.5%。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80.06亿元,增长15.6%。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下降0.16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50.8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钢产量211.32万吨,增长10.9%;钢材产量250.21万吨,增长28.8%;生铁产量158.86万吨,增长9.4%;农药0.75万吨,下降0.2%;人造板产量37.56万立方米,增长39.3%;发电量59.15亿千瓦时,下降1.9%;水泥705.82万吨,增长16.7%;化肥29.1万吨,增长3%;布产量1.61亿米,增长74.6%。

工业经济效益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利税总额28.79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4.99亿元,分别增长57.3%和1.08倍;亏损面为26.6%,亏损企业亏损额2.45亿元,下降14.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1.35%,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

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36亿元,增长27.2%。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单位88个,房屋施工面积239.4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7.14万平方米,税金总额0.54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投资率达31.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76亿元,增长34.8%。城镇集、个体经济投资(不含房地产)2.07亿元,增长8.8%;农村投资20.29亿元,增长25.1%。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45.88亿元,增长33.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额20.5亿元,增长46.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98亿元,增长21.3%。

商品住宅销售下降。全年商品房屋竣工价值4.31亿元,比上年下降14.1%;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46.05万平方米,下降29.3%;商品房销售额6.59亿元,下降26.8%;商品房空置面积9.96万平方米,下降20%。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45项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已有19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完成投资23.11亿元,增长43.6%。泉三高速公路项目建议书获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三明至宁化、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完成路线规划方案编制。街面水电站和一批中小型电站加快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取得进展。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发展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02亿元,增长9.5%;餐饮业零售额12.95亿元,增长4.4%;其他行业零售额6.08亿元,增长9.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06亿元,建筑装璜材料类零售额1.69亿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0.18亿元,吃、穿、用基本生活用品销售稳步增长。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出口总额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进口总额0.67亿美元,增长35.3%。在出口总额中,国有企业出口0.88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0.2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0.36亿美元,分别增长7.6%、72.4%、49.2%、。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批外商企业66个,比上年增长26.9%,新增合同外资1.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73亿美元,分别增长1.5倍和19.3%。

外经合作有新发展。已有6家企业到境外投资3家,年末在外劳务人员9768人。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到发量总计255.83万人,比上年增长13.3%;货物运输到发量总计1854.62万吨,增长12.4%。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663.8万人,客运周转量14.9亿人公里,道路货运量2819.04万吨,货运周转量12.8亿吨公里。

邮政获得较快发展,邮政业务收入达到1.66亿元,全年发送函件3850万件、特快专递31.4万件,报刊5175.8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3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82.44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67.4万户,其中小灵通达到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2.8万户。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5部,比上年增加4部。年末宽带上网用户2.8万户。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有所下降。全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5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4%和36%。全市涉外宾馆饭店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53.48万人次,70.49万人天数。其中,境外旅游者0.1万人次,0.2万人天数;国内游客53.38万人次,70.29万人天数。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3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全市地方级财政预算收入16.47亿元,增长20%。全市财政支出22.25亿元,比上年增长8.1%。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3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各项收入中,国税部门税收收入18.45亿元(不含海关代征收入和车购税),增长12.4%;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4.08亿元,增长16.3%,其中税收收入9.33亿元,增长17.7%。

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3.73亿元,比年初增加42亿元,增长20.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50.89亿元,比年初增加21.7亿元,增长16.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9.4亿元,比年初增加37.28亿元,增长24.6%。全年累计现金收入835.79亿元,支出843.34亿元,净投放7.56亿元。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市4家证券营业部新开股东2000户,全市证券交易额达176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2003年市区6家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总额达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中,人寿保险份额明显提高,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由27.4:72.6调整为21.3:78.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幼儿入学数2.91万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88%,初中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2.86%。初中毕业率94.79%,普通高中招生1.76万人,在校学生4.6万人;中职教育(高中)招生0.81万人;普通中专招生4611人,在校学生11899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000人,在校学生5277人。全市文史类、理工类达到省定高职(高专)把以上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共有1.32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5000人,比上年增加1743人。全市1.73万人、3.8万人次参加自学考试。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列入国家科技计划8项、省科技计划项目33项。全市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获奖项目数和获奖等级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居榜首。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全市累计有450家企业分别与137所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合作项目累计918项。积极开展全市性专利普查,摸清全市专利申请共774项,其中,发明专利121项、实用型专利535项、外观设计专利118项。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已有13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65个产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共产生6个国家免检产品、35项福建省名牌产品、19个省著名商标。全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查生产经销企业5500多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货值900多万元,立案查处案件630多起,捣毁窝点50多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所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3.69%,电视人口覆盖率98.6%。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院37个,乡镇卫生院13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妇幼保健所(站)121个,医学科学研究所1个。拥有病床总数7160张,卫生工作人员9821人,其中卫技人员8452人。村卫生所2041个,乡村医生(含卫生员)3061人。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9个。“非典”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治愈全省首例非典患者,全市没有发生二代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全市累计报告传染病16种,4327例,死亡16例,发病率161.88/10万,发病率比上年同期下降7%。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三明市第三届运动会,共有来自12个县(市、区)、32个行业系统单位的14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14个大项、207个小项的比赛,共决出金牌215枚。我市运动员获得女子青年举重锦标赛金牌2枚、银牌1枚;参加“世界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获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入场券,实现了我市培养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零的突破。

十一、环境保护

实施市政府颁发的《三明市环境功能区达标方案》,以环保治理项目为抓手,推进全市特别是市区水、气、声、渣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整治。2003年全市共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15亿元,列入环境功能区达标方案的污染治理项目大部分实现了预期目标,三钢污水处理工程、三化2台电石炉烟气无组织粉尘治理工程等项目陆续建成,其中三钢2003年废水排放较上年减少近3000万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管理力度加强,新建了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同时永安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扩大并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21.72%,15-64岁的人口占69.6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6%。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2‰,死亡率为5.4‰,自然增长率为5.8‰。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1.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7元,比上年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59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3556元,比上年增长4.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6元,增长10.8%,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8.6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7%和44.2%。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2.6万人,失业金征收6327万元,累计为18.9万人次发放失业金5317万元;有25.6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2%,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38亿元,支出1.8亿元;养老保险人数26.04万人,养老金收入5.67亿元,共有离退休人员8.82万人共支付养老金6.8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共167.85万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2.36亿元,全市下拨救灾款、捐赠款0.12亿元。城市有10225户2.67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1469.38万元;农村有4060户0.86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累计发放保障金256.52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