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三明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9:23:27 来源:三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49次

三明市统计局

二○○三年三月十五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目标指引下,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克服“6.15”洪灾带来的困难,按三个层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市经济呈现自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6.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31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14.6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98.57亿元,增长9.7%。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2:38.8:34调整为25.6:40:34.4。

价格水平小幅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1%。其中: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0.4%、2.9%和1.1%;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4.2%、1.5%、1.4%、0.9%和0.5%。

劳动就业状况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11.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65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年末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8.09万人,增加0.93万人。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全市共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指导1.97万人次,开展技能培训1.19万人,开展创业培训0.18万人,劳动预备制培训0.27万人,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培训1.18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2%。年末全市共有城镇失业人员5.95万人,其中新增失业人员3.58万人,安置就业3.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全省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性项目偏少,企业技改投入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比较缓慢;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镇居民就业形势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57.8:42.2调整为56.1:43.9;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9.07万亩,比上年减少13.5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4.63万吨,比上年减少5.15万吨,减少4%。全市油料播种面积16.63万亩,产量2.06万吨,增长1.2%;烤烟种植面积46.26万亩,比上年增加7.17万亩,产量达4.73万吨,增产0.4万吨,增长9.2%。蔬菜及其它农作物面积有所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15.23万亩,增长4.6%,产量160.95万吨,增长5.4%;茶叶产量1.49万吨,增长7%;水果产量60.1万吨,增长11.7%。全市食用菌总产量6.06万吨,增长7%,其中蘑菇产量1.23万吨,香菇产量2.16万吨。

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0.24万亩,完成幼林抚育66.4万亩,抚育间伐34.7万亩,低产林改造9.25万亩,速生丰产林8.67万亩,封山育林26.11万亩。

畜牧业和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17.36万吨,增长5.9%。其中:肉类总产量达到14.2万吨,增长8.9%;禽蛋产量达到2.83万吨,下降5.7%;牛奶产量0.34万吨,下降7.3%。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7.7万吨,增长2.6%。其中:捕捞产量1.25万吨,增长3.1%,养殖产量6.45万吨,增长2.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林牧渔业用电量1271万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全年完成机耕面积94万亩,机械收获1.78万亩,机械植保63万亩,机电排灌23.3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0.8%、14%、4.7%和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1.17亿元,增长9.8%。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9.98亿元,增长10.3%。产品销售率98.1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用电量4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4%。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钢产量191.73万吨,增长29.9%;钢材产量192.54万吨,增长8.5%;生铁产量145.19万吨,增长9.9%;农药0.75万吨,增长10.3%;人造板产量26.73万立方米,增长14.3%;发电量59.82亿千瓦时,增长1.8%;水泥590.76万吨,增长4.7%;化肥29.18万吨,增长13.8%;布产量0.96亿米,增长42.3%。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利税总额18.8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7.5亿元,分别增长14.5%和37.6%;亏损面为27.7%,下降1.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81亿元,下降2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63%,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

建筑行业在规范中发展。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3.48亿元,增长21.8%。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施工项目1227个,竣工项目861个。施工面积211.2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67.5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6.37亿元,增长18.1%。城镇集、个体经济投资(不含房地产)5.08亿元,增长16.5%;农村投资12.04亿元,下降7.2%。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34.28亿元,增长45.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额13.96亿元,下降13.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4亿元,增长0.5%。其他投资0.73亿元,增长21.2%。

商品住宅产销两旺。全年商品房屋竣工价值5.33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63.97万平方米,增长60.4%,商品房销售额8.83万平方米,增长70.2%,商品房空置面积12.42万平方米,下降9.5%。房屋二级市场置换交易活跃,市区新旧住宅成交过户面积达120.82万平方米,成交额13.4亿元。

重点建设进展顺利。30个重点续建、新开工项目已有12个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有14个开工建设。15个市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有8个进入开工建设或施工准备阶段,2个项目进入报批可研阶段,4个项目进入报批立项阶段,1个项目进入预可阶段。特别是我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6.09亿元,增长76.5%,二期工程获批开工。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24亿元,比上年增长9.4%。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19亿元,增长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3.05亿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1.27亿元,增长11.7%;餐饮业零售额13.52亿元,增长10.8%;其他行业零售额24.45亿元,增长2.4%。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45亿元,下降2.1%;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1.89亿元,增长11.8%。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4.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出口总额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外贸公司出口0.47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0.24亿美元,分别增长34.8%、2%。,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批外商企业52个,比上年增长48.6%,新增合同外资0.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61亿美元,分别增长6.3%和7.1%。

外经合作有新发展。年末在外劳务人员5168人,新增541人,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共批办境外企业3家,实现了零的突破。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9.7%。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到发量总计255.87万人,比上年下降2.3%;货物运输到发量总计1649.29万吨,增长3.3%。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660万人,增长11%;客运周转量14.9亿人公里,增长2.2%;道路货运量2295万吨,增长6.1%;货运周转量12.77亿吨公里,增长7.8%。

邮政获得较快发展,邮政业务收入达到1.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发送函件1229万件、特快专递27.9万件,报刊4607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市话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82.83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6万户,其中小灵通达到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8万户。城乡话机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1.3部,比上年增加4.3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建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宽带城域网络,年末宽带上网用户突破1万户。

旅游业继续发展。全年接待游客4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3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市重点旅游设施接待过夜旅游总人数51.75万人次,70.32万人天数。其中,境外旅游者0.18万人次,0.31万人天数;国内游客51.56万人次,70.01万人天数。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26.9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全市地方级财政预算收入15亿元,增长9.8%。全市财政支出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平稳上升,达到9.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1.73亿元,比年初增加25.92亿元,增长14.7%。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29.19亿元,比年初增加16.5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2.05亿元,比年初增加13.91亿元。外币存、贷款余额为1.06亿美元和0.17亿美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737.58亿元,支出742.01亿元,净投放4.43亿元。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市证券营业部发展到4家。新开股东9970户,全市证券交易额达129.45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保险机构达到6家,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超过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中,人寿保险份额明显提高,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由37:63调整为27.4:72.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幼儿入学率达76%以上,小学入学率99.89%,初中毕业升学率64.48%,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农村控制在3%以下。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8%以上,17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87%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90%。高中阶段招生3.2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45万人,在校学生4.07万人;职业中学招生1.08万人,其中职业中专(高中)招生0.65万人、成人中专招生0.08万人、普通中专招生0.3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500人,在校学生5200人。全市文史类、理工类达到省定专科以上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共有8385人,比上年增加1637人,上线率达69.85%。被各类高校录取7346人,录取率达55.4%。6090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3094人被录取,录取率50.8%。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全市现有21家企业成立了技术中心,其中9家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12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技术中心。全年列入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6项。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全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查5万多家次,立案250多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近30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所14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1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6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3.6%,电视人口覆盖率98.49%。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医院38个,乡镇卫生院1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妇幼保健所(站)14个,药品检验所5个,医学科学研究所2个。拥有病床总数9909张,卫生工作人员8810人,其中卫技人员7332人。村卫生所1731个,乡村医生(含卫生员)2624人。全市积极推进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全市已有39个卫生院达到“一甲”等级标准,61个卫生院通过“一乙”等级标准,甲级卫生村卫生所1499个,占全市行政村卫生所总数的86.85%。全市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3843例,死亡13例,发病率144.08/10万,发病率比上年同期下降6.63%,死亡率0.487/10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共派出426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获金牌17枚,银牌31枚、铜牌51枚。群众体育生机勃勃。获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金牌1枚,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孙式太极拳第1名,参加省第二届特奥会,获金牌13枚,银牌10枚、铜牌3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28个,面积64.9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8个,面积17.61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全市有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73.7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9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遏制,局部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主要水系水质状况良好,按GB3838-2002标准,全市3条主要水系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的占46.7%,提高6.7%。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8%,提高22.5%。交通噪声污染较为突出,在监测的城市道路路段中,噪声超过70分贝的路段占76.5%,比上年增加0.2分贝。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21.8%,15-64岁的人口占70.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4%。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死亡率为5.3‰,自然增长率为5.7‰。全市城镇化水平为41.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7元,比上年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789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3406元,比上年增长2.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43元,增长1%,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6.4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5%和46.9%,分别比上年降低2个和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1.95万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5022万元,累计为25.77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6987.67万元,失业金支出增长11.1%,领取失业金人数增长30.7%。有3776个单位和24.03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3%,净增4.85万人。全面建立养老金个人帐户系统,全市共有离退休人员6.86万人共支付养老金4.51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共156.7万人次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8.29亿元,全市下拨救灾款、捐赠款0.41亿元。城市有9479户2.5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1025.25万元;农村有3327户0.64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累计发放保障金204.3万元。全市共有农村敬老院123所,集中供养743人,分散供养3908人。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