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厦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6:56:31 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95次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福建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争创海峡西岸经济区领先优势,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目标,克服宏观政策调整、生产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不足等造成的影响,抓住经济增长处在新一轮上升期的良好契机,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综合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所提高。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88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0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523.94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339.37亿元,增长11.8%。按现行价格计算的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64.3%和34.6%。三次产业比例为2.3:59.3:38.4。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175元,比上年增长12.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0146元,比上年增长14.4%。经济运行中更加注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由上年的735.2千瓦小时减少到694.2千瓦小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由上年的16.2吨,减少到15.5吨(不含生活用水、电)。

经济的增长为全市的财政税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0.3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8.2%;剔除出口退税因素,达180.3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8.23亿元,剔除出口退税因素,达88.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2%。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4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企业所得税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个人所得税1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全年财政支出101.45亿元,增长12.4%。在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33.61亿元,增长13.1%,经常性支出6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财政在保证政府履行职能和支持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加大;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体制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农村经济

统筹城乡发展,农业调整又有新进展。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城市化的目标,着力创新“三农”工作机制。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1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种植业产值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林业产值0.13亿元,比上年增长7.4%;牧业产值9.28亿元,比上年增长0.5%;渔业产值11.69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全年粮豆总产量11.82万吨,比上年下降10.3%;蔬菜总产量55.13万吨,比上年增长5.7%;水果总产量5.60万吨,增长36.3%;肉蛋奶总产量7.55万吨,比上年略降0.02%;水产品总产量17.57万吨,比上年下降0.6%。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和抓好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工作。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34万人;全市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值75亿元,吸纳本地农民工达1.87万人;全市订单农业11.98万亩,其中大部分以订单蔬菜为主,订单蔬菜面积达11.96万亩,占全市订单农业份额的99.8%,比上年增加2万亩,增长20%。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市确定的农村教育、卫生改造项目达162个,其中已开工项目87个,完成投资1.83亿元;由市、区政府和水务集团共同投资2.5亿元,完成80个行政村和342个自然村的自来水管道铺设任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规模效益突显。2004年厦门市工业仍然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64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0%,直接拉动gdp增长11.0个百分点。重点工业企业的经济规模继续扩大,规模经济特征进一步显现。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97家,共完成工业产值1379.68亿元;支柱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厦门市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规模以上产值1289.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7.3%,直接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7%。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58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11.1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3%,比上年增长26.8%;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工业企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正新、银鹭、惠尔康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增长较快的产品有:微型电子计算机285.08万部,比上年增长25.9%;移动电话机974.92万部,比上年增长32.4%;民用钢质船舶13.76万综合吨,比上年增长52.9%;高压开关板11179面,比上年增长67.5%;电光源(灯泡)12862万只,比上年增长33.9%(见附表一)。

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速度、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2004年,全市1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79.53,比上年提高2.9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608.18亿元,增长19.3%;实现利税总额172.99亿元,增长18.5%,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93632元/人;万元工业产值耗电由2003年的300.5千瓦小时降为266.6千瓦小时。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年新签合同价款129.56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58.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735.4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81.5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4%;建筑企业期末从业人员9.88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46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带动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5.67亿元,增长23.3%,更新改造投资53.01亿元,增长32.8%,房地产投资91.46亿元,增长15.4%。全年35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1.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6.8%;“十五”前四年累计已完成投资953.39亿元。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9.2亿元,比上年增长50.4%。其中,航空运输、道路、港口航道等交通运输行业完成投资49.74亿元,增长54.2%;水利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6.8亿元,增长22.5%;电力工业投资9.84亿元,增长92.9%;电信业投资8.39亿元,增长22.5%。加大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力度,其中教育事业完成投资11.41亿元,增长84.9%。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全年制造业完成投资86.52亿元,增长40.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28.4%,其中:化学纤维业投资16.59亿元,增长13.4倍;塑料业投资5.41亿元,增长1.7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6.46亿元,增长67.0%;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投资4.82亿元,增长21.3%;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12.97亿元,增长3.9%。在制造业投资中用于设备工器具购置的投资为50.20亿元,增长42.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商品房市场产销两旺。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376.85万平方米,增长26.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81.56万平方米,增长28.2%,占总竣工面积的74.7%。商品房销售面积305.89万平方米,增长15.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5.05万平方米,增长17.5%,占全部销售面积的83.4%。商品房销售额为126.83亿元,增长37.9%元,其中住宅销售96.11亿元,增长41.1%,占全部销售额的75.8%。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96.2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5%。其中住宅空置面积20.87万平方米,下降32.3%。

加大岛外投资力度,投资布局更趋合理。全年完成岛外投资136.90亿元,增长56.6%,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4.9%,较上年上升了9.3个百分点。其中岛外基础设施投资35.82亿元,增长1.3倍;岛外制造业投资68.34亿元,增长38.3%,占全市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达78%;岛外房地产完成投资20.29亿元,增长57.5%。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7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旅客运输量5182.47万人,比上年增长16.6%,其中,铁路发送旅客299.65万人,比上年增长13.1%;公路运输旅客3772.4万人,比上年增长13.4%;水运旅客运输487.18万人,比上年增长34.7%;航空旅客运输623.24万人,比上年增长27.0%。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94.5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公路25.72亿人公里,增长7.4%;水运0.56亿人公里,增长39.2%;航空68.26亿人公里,增长29.6%。全年货物运输量3043.82万吨,比上年下降3.1%。其中,铁路货物运输量425.71万吨,比上年增长32.0%;公路货物运输量1692.4万吨,比上年下降2.9%;水运货物运输量916.93万吨,比上年下降14.2%;航空货物运输量8.78万吨,比上年增长12.3%。全年货物周转量359.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3%。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5.4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3.1%;水运货物周转量343.3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2%;航空货物周转量1.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5%。

依托较为完备的港口基础设施,2004年我市港口物流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261.37万吨,比上年增长25.2%,在运输的货物中,增长较快的是石油、煤炭和矿建材料等;集装箱吞吐量287.17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3.2%,两岸试点直航集装箱吞吐量36.21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1.6%。“十五”期间的前四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递增21.3%,集装箱吞吐量年均递增27.5%。全年新增澳洲、非洲等10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和青岛、黄埔等3条国内航线;航空港旅客进出港人数突破500万人次,达557.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8%,国内外通达的城市已达73个。

邮电通讯业务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电信业务总量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旅游市场活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16.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6.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5%;海外旅游者在厦门过夜数为59.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7.7%;一日游海外旅游者17.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接待国内旅游者1539.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国内旅游者在厦门过夜数为783.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0%;一日游国内旅游者756.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辖区内常驻居民的一日游人数384.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增势平稳,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20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从销售的产品情况来看,食品及饮料、化妆品、石油及制品等类商品的销量涨幅较大,分别增长46.3%、55.8%和1.01倍;餐饮市场繁荣活跃,全年餐饮行业实现零售额40.67亿元,增长16.0%。2004年,全市有3家餐饮企业获“中国名宴”称号,6家企业获“中国名菜”、“中国名点”称号;17家企业被认定为福建餐饮名店,4人被认定为福建闽菜大师、7人被认定为福建闽菜名师,15家企业的一批宴席和菜肴被认定为福建名宴、名菜、名点和名小吃。

消费结构继续调整,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档家用电器以及通讯器材类等商品。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的销售中,数码相机零售量7921台,比上年增长2.3倍,实现零售额2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倍;摄像机零售3289台,比上年增长53.2%,实现零售额142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倍;组合音响零售量4164台,比上年增长56.6%,实现零售额692万元,比上年增长52.2%;家用电冰箱、家用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微波炉零售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3.4%、33.7%、9.5%和29.0%,实现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7.9%、30.4%、12.5%和41.7%。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0%,其中微型计算机零售量19250台,比上年增长77.1%,实现零售额12860万元,比上年增长42.4%;全年通讯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9.2%,其中移动电话零售量9.52万台,比上年增长37.8%,实现零售额14094万元,比上年增长40.6%。

全年市场物价趋于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1,比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103.4,服务价格指数102.3。从类别看,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8.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2.0%,衣着类价格比上年下降5.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1.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比上年下降1.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比上年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比上年上涨4.0%,居住类价格比上年上涨2.7%(见附表二)。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拓展。2004年市财政通过压缩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支出等办法,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确保了“新帐不欠,老帐要还”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落实,全年累计办理出口退税110.49亿元,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4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出口139.46亿美元,增长32.2%,进口101.64亿美元,增长24.6%。出口、进口均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贸易顺差达37.82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成交额729.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5.1%。在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来料加工增幅较大,其中,一般贸易57.86亿美元,增长46.7%;来料加工7.53亿美元,增长1倍;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68.70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49.3%,增长2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2.37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3.2%,增长23.3%;在海关统计的出口前10种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增长20.2%、服装衣着增长60.2%、鞋类增长31.8%、塑料制品增长18.4%、石材增长16.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招商引资呈现出总量大、增幅高、质量优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实现了10.55亿美元,增长57.7%,其中,工业三大支柱行业吸收合同外资5.41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额一半,增长71.9%;第三产业中以房地产业吸收合同外资最多,增长了2.4倍;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迅速推进,设立了第一家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和首家外资书店。新批超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合同外资占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额的三分之二。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增长35.1%,港资和台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4.8%。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35家落户厦门,投资总额16.54亿美元。全年涉外税收71.57亿元,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44.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对外劳务承包合同总金额1.23亿美元,增长4.34倍;完成营业额0.76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全年外派劳务人员3583人,年末在外人数8642人,比上年末减少215人。

八、金融和证券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94.52亿元,比年初增加124.80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2.73亿元,比年初增加58.89亿元,比年初增长13.0%;本外币贷款余额1040.95亿元,比年初增加153.22亿元,比年初增长17.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91.91亿元,比年初增加90.04亿元,比年初增长22.4%;短期贷款余额465.70亿元,比年初增加79.85亿元,比年初增长20.7%。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满足了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主要是支持市政建设项目、企业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资金融机构现金投放略为增加,全年净投放现金33.20亿元,比上年多投放0.36亿元。外汇信贷较为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8.64亿美元,比年初减少1.72亿美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80亿美元,比年初减少1.04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25.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4.10亿美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2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32亿美元,中长期贷款余额8.4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3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融资2.7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59亿美元。

证券市场运行规范。年末,全市共有15家上市公司,股本总额48.49亿元,流通股本总额18.58亿元,总市值255.55亿元。拥有证券营业部23家,证券服务部7家,专业证券咨询公司3家;全年证券交易额707.17亿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701.53亿元,比上年增加199.3亿元,b股成交6.7亿元,减少3.16亿元。期货营业部3家,期货投资者761户,期货合约年交易额628.53亿元,减少337.2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积极推进文教区建设,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市教育部门继续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继理工学院正式建校、三所成人高校完成实质性合并之后,国家会计学院业已完成建设;进一步拓展优质教育资源,“高中部分设”项目进展顺利,科技中学、舫山中学的一级达标校的验收通过,年内全市6所一级达标校和部分二级达标校优质高中扩大招生人数计1900多人,并首次向外地招生;到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学校(含成人教育)1347所,全年招生12.91万人,年末在校生员共计51.70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0所,年内招生2.26万人,年末在校生6.11万人;普通中学70所,年内招生4.12万人,在校生11.85万人;小学375所,在校生14.66万人;幼儿园469所,在园人数4.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45所,在校生3.04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0.33万人;成人学校371所,全年招生0.82万人,年末在学人员11.23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04人。全市有24011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高中段各类学校实际录取22756人,其中普通高中13570人,职业类学校9186人,普职比为6:4。全市高考报名人数11436人,录取率为89.45%,其中普通高考考生录取率90.97%,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率达91.74%。城市住宅小区学校配套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和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岛外4个区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市6万多农民工子女已超过半数在公办学校就读,并出台了经统筹安排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实行免收借读费的地方政策。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全年办理登记科技成果110项,鉴定79项,26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2项获一等奖;专利代理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2091件和1434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厦门大学的郑兰荪院士原子团蔟科研组成功捕获c50,是世界上首次合成出的比c60小的富勒烯;夏宁邵教授成功研制出了世界首个戊肝疫苗;厦门大学与香港大学、汕头大学联合研制出了世界首个“禽流病毒(h5ni)抗体快速诊断试剂盒”;白血病诊断试剂盒在厦门成功面世,填补了该项目的国内空白;夏新电子笔记本电脑v3下线,实现了国产笔记本电脑整机自主制造的历史性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新认定技术贸易机构29家,科技中介机构5家,到年末全市已拥有技术贸易机构265家、科技中介机构15家,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303项,实现技术交易合同总金额8.69亿元。占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的62%左右。到2004年末,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232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8家。

至年末,全市共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包括了年内新设立的宏发电声、虹鹭钨钼、海洋三所3家博士后工作站,以及著名汽车音响跨国生产企业日本歌乐电子设立的亚洲最大的汽车音响研发中心,中国建设银行设立的全国软件研发中心。光电子、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科技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思明光电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光电产业集群已现雏形,我市已顺利成为科技部首批授牌的4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之一。2004年,厦门第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兴旺。2004年市文化部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活跃社会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并成功申办2006年的第四届奥林匹克国际合唱比赛。其中富有特色的歌仔戏艺术节是我国首次举办的最高规格的两岸地方戏曲盛会和艺术赛事,实现了台湾艺术团体由厦门—金门直航来大陆交流的突破。此外,云南原生态舞蹈、刘德华演唱会等演出及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活动等的艺术活动项目的成功运作;“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晚会”、建国55周年系列文艺活动、厦门市第八届南音唱腔比赛、第二届鼓浪屿钢琴艺术节、“温馨厦门”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的成功举办,都为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厦门的城市文明。全年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参加全省第五届中青年演员比赛获奖牌总数22枚(其中金奖5个、银奖8个、铜奖7个,优秀组织奖2个),名列全省首位,创历史新高。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演员吴晶晶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分别通过了省级一级馆、二级馆的初步评估,群众艺术馆已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馆。市少儿图书馆还创办了全国首家原版纯英文少儿图书馆——明德英文图书馆。全年各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840场,其中国内演出774场,国内观众人次达77.31人次;电影院、影剧院电影放映场次2.24万场,观众达172.51万人次,电影放映(票房)收入共计1100.53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继续扩大,年内分别组织了市歌舞剧院赴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访问演出;市南乐团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年”演出活动;同安民间戏曲舞蹈学校高甲剧团赴金门演出;同安吕厝华兴芗剧团赴文莱商业演出。小白鹭民间舞团、市群艺馆民乐团为庆祝中保建交55周年赴保加利亚参加中国文化节;市南乐团、歌舞剧院《长恨歌》赴捷克参加“布拉格之秋”国际音乐节,都取得圆满成功。市书画代表团与日本佐世堡市书画代表团完成互访,并在两地举办了“日中美术交流展”。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高水平发展。厦门广电集团正式成立,广电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2004年全市广电网光缆总数达到1638公里,光结点总数达到908个,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约33万户。广播电视播出、制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固态化步伐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新开通了央视少儿频道,电视现场直播能力已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中达到领先地位。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市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的调整和优化配置,建立区域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构建海空医疗紧急救援的框架,立体医疗紧急救网进入制度化、实质化、系统化运作。分别完成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的组建和市第一医院、中医院、中山医院、第二医院的扩张兼并。到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884个,其中医院27家、卫生院18个,门诊部59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829人,其中:执业医师3942人,执业助理医师623人,注册护士3272人;卫生机构床位7358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截止年末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285个村,共设置农村医疗点356个,拥有执业医师50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85人。疫情报告管理实现了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全市直报网络已经覆盖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入试运行,市民医疗服务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厦门夏新国际马拉松赛将原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和中国马拉松选手参加雅典奥运会选拔赛“三赛合一”,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扩大。并成功举办了全国少年羽毛球精英赛,福建省少年儿童蹦床锦标赛,承办了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参加组办了全国动力伞巡回赛(厦门站)的比赛、全国第二届街舞电视大赛(厦门赛区)、“海峡杯”慢速垒球邀请赛等多项的比赛,并组队参加全国街舞电视大赛。组建了厦门长跑俱乐部,并派出30名选手分别参加了北京、上海的马拉松赛。厦门足球队在2004年的中甲联赛中取得第三名的佳绩。在年内的全国赛事中,我市游泳分别获8金6银5铜;举重队获7金8银13铜的成绩;体工队田径队参加全国4次田径赛事,获2金4银7铜成绩;羽毛球队在全国羽毛球锦标赛首次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射箭项目参加全国青少年射箭锦标赛获男子团体冠军。航海模型选手曾国升分别取得了第十二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中仿真c6冠军和季军,及全国青少年帆船、帆板锦标赛420级冠军。

社区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继续向广度、深度推进。举办了首届全市社区运动会,组织开展了“新春体育大游园”、“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和元宵武术争霸赛等传统体育健身活动,其中“迎新春、盼统一冬泳活动”和元宵武术争霸赛还特邀台湾、金门体育团体参加,促进了两岸体育交流。全年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1430名,为社区和农村投新建22条健身路径,在全市推广翔安区新圩镇的“村村篮球赛”的经验。年底,市社区体育中心正式挂牌启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467731人,比上年增加50152人。其中,城镇人口910424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62.0%;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3.9%,岛外人口比重为56.1%。人口出生率10.27‰,人口死亡率4.56‰,人口自然增长率5.70‰,比上年上升1.33个千分点。以性别划分,男性742215人,占50.6%,女性725516人,占49.4%,性别比为102.3(女性100),比上年的102.57下降0.27。家庭户均规模3.23人,比上年上升0.01人。

注重以人为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荣获了2004年“联合国人居奖”。据厦门市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43元,增长11.8%;人均消费性支出10739元,增长13.5%。其中,食品类支出消费4231元,占消费支出的39.4%;交通和通讯支出1709元,占消费支出的15.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325元,占消费支出的12.3%;居住支出1207元,占消费支出的11.2%;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5平方米,2004年我市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自主创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据厦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厦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47元,增长9.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388元,增长10.5%,来自本地企业的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元,占全部工资性收入的68.0%,增长了22.6%;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明显增长,二、三产业的人均经营性纯收入达到1277元,增长了55.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27元,增长5%;其中,食品类支出消费1864元,占消费支出的45.2%;交通和通讯支出454元,占消费支出的11.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388元,占消费支出的9.4%;住房支出773元,占消费支出的18.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4.4平方米,其中75.9%的住房为楼房。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20.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2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0.48万人,减少0.91万人;第二产业53.30万人,增加5.06万人;第三产业38.51万人,增加4.06万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0539元,比上年增长8.0%。大力推进社会就业,2004年建立了一整套鼓励和促进灵活就业的政策,经认定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有6769人。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全市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培训7338人,外来务工人员岗前培训28.3万人,职业技能鉴定31125人。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就业信息网络。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厦门市企业工资支付条例》,厦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以人大条例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的城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止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70万人,失业保险55万人,工伤保险53万人,生育保险18.9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15.7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6.40%、46.37%、22.29%、15.25%、8.30%和4.64%。全年共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163094.10万元,其中养老保险金92719.18万元,基本医疗保险金60319万元,失业保险金7409万元,工伤保险金1900.36万元,生育保险金651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110.91万元;推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已有68846名退休人员进入社会化管理,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7%,并实现了100%社区管理。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成效显著,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优良。2004年,厦门城市环保投资指数达2.4%。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5.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2分贝,全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83.06%。全市空气质量良,空气质量优级率为41.39%,在全国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八位。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3.12%;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6.62%、81.1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82.2%;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79%。市环保部门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建立规范长效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在全市开展了查处营运车冒黑烟专项整治行动,机动车尾气路检合格率70.40%,年检车辆合格率89.20%;翔鹭纺纤废水零排放工程、银鹭集团和马塘村污水回用工程、狐尾山引污上山工程、明达工业园生态示范工程、多威电子、大嶝生态示范工程等示范项目基本完成。成立了“厦门市餐饮娱乐业油烟噪声专项整治办公室”,利用生物技术和蚯蚓处理餐厨泔水和水浮莲试点取得突破,城市餐厨有机垃圾、地沟油集中收集、处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全部建成,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已建成5个无公害蔬菜基地、4个无公害水果基地、5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和3个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岛内生猪禁养的目标基本实现,岛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废水处理已实现生态型零排放模式,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西海域清淤工作全面展开,养殖网箱、浅滩吊养、滩涂围网养殖100%拆除,滩涂养殖整治率达66.6%,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思明区筼筜湖湖心岛,海沧区天竺山和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三个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大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基础管护设施和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市人大还审议通过了《厦门市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无居民海岛的生态修复工作正式启动。

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有较大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已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全市55家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安装调试完成,环境监理自动化监控系统和“厦门市环境实时在线稽查系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餐饮业污染源调查统计软件”开发成功,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为污染源属地管理、规划、区域综合整治等工作提供空间信息得到基本保障;九龙江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投入运行,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验室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全面完成。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等绝对数指标和劳动生产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