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厦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6:55:28 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70次

厦门市统计局

2003年,是我市全面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开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干旱限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2003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自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全市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有较大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6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5亿元,下降13.2%;第二产业增加值443.61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296.66亿元,增长10.8%。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73.0%和29.2%,分别带动GDP增长-0.4、13.2和4.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2.6:58.4:39.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621元,比上年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029元,比上年增长15.5%。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调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3.3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1%;财政支出90.25亿元,增长8.9%。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8.9%,企业所得税9.14亿元,比上年增长34.9%;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29.73亿元,增长10.9%,经常性支出5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较为单一,产业发展不平衡;制约经济发展的后劲问题亟待解决;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功能还不够健全,体制创新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岛内岛外、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行政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改革。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2003年我市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集中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订单农业规模扩大,农村“两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快,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1.6万人。受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农业减产,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但随着农村“两化”建设加快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出现了乡镇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的良好势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48亿元,比上年下降13.5%,其中,种植业产值11.34亿元,下降8.7%;林业产值0.12亿元,下降16.5%;牧业产值7.94亿元,下降8.5%;渔业产值11.09亿元,下降19.0%。

农业生产规模收缩。全年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81.29万亩,减少5.1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3.18万吨,下降4.1%。蔬菜播种面积30.50万亩,减少2.33万亩,总产量52.16万吨,减少4.0%。另外,水果产量受龙眼小年影响下降21.2%,花卉播种面积1.15万亩,实现产值9088万元,均比上年增长6.1%。受岛内禁养生猪、饲养成本上升和“非典”影响,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出现下降,下半年受肉类价格上涨影响,畜牧业生产又有所恢复。全年肉蛋奶产量7.55万吨,下降4.1%,其中,肉类产量6.50万吨,下降4.2%,禽蛋产量8852吨,下降1.5%,奶品产量1649吨,下降15.6%。年末生猪存栏数35.58万头,减少14.1%;累计出栏82.31万头,下降4.6%。家禽存栏数282.48万只,减少4.1%;累计出栏740.34万只,下降5.6%。受西海域整治等影响,年末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减少到21.24万亩,减少5.42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17.67万吨,下降17.4%,其中,海洋捕捞2.21万吨,下降27.9%,海水养殖13.12万吨,下降17.7%,淡水养殖2.33万吨,下降2.4%。

林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408公顷,比上年下降1.7%。其中,荒山造林218公顷,下降10.5%;迹地更新面积190公顷,增长9%。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6%。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采伐量1.2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2.7%。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86万千瓦,比上年下降3.1%;农用小型拖拉机0.42万台,比上年下降10.6%。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农村电价。全年农村用电量4.37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6.6%。完成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36千公顷,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上年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基础上,工业生产仍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11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84.4%;国有企业实现产值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4.5%;集体企业产值8.54亿元,比上年增长44.9%,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0.6%。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支柱行业作用明显。全年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4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2%,比上年增长31.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5.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31个百分点;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一批名优产品产销两旺,其中,移动电话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分立器件、铲土运输机械(装载机)、改装汽车、叉车、金属集装箱、电光源(灯泡)、合成纤维聚合物、中成药、啤酒、食用植物油等产品产量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照相机、成品钢材、化学纤维、罐头等产品产量有所下降(见附表一)。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增势良好,48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7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54.5%;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市170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9.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39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销两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5.1,比上年提升12.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4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产品销售率98.9%,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5%,总资产贡献率13.9%,劳动生产率10.43万元/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有所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1.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全年新签合同价款118.72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36.1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702.5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76.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2%;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69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6.21亿元,增长4.9%,更新改造投资40.22亿元,增长28.5%,房地产投资79.27亿元,增长27.2%,其它投资(含城乡集体、私人投资)38.91亿元,增长8.4%。

海湾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完成38.25亿元;海湾型城市交通骨干网项目加快建设,环岛路陆域全线贯通,集美大道等岛外主干道开工,交通运输行业完成基建投资23.67亿元,增长了56.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了基建投资4.95亿元,增长20.1%。

制造业技改投资强劲增长。利用易地改造的契机,加大工业技改,狠抓厦工、三圈日化、卷烟厂等搬迁岛外工作和厦顺铝箔、三安电子、正新橡胶、银鹭扩建等重点技改项目,制造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28.38亿元,占全部更新改造投资的70.56%,增长81.7%。

房地产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亮点。岛外土地成片开发和岛内旧城旧村改造步伐的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79.2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2.41%,增速快于固定资产总投资增速11.7个百分点;商品房总体施工规模扩大,商品房施工面积1290.19万平方米,增长17.8%,竣工面积297.32万平方米,增长36.1%;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销售面积265.92万平方米,增长17.6%,商品房销售额91.95亿元,增长32.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占81.65%,销售额占74.08%;至200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112.49万平方米,比年初减少18.32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2003年交通运输业经受了“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大力扶持受影响行业与企业的政策,经过各部门的合力拼搏,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全年完成各类货运总量3055.24万吨,比上年增长13.9%;完成客运总量4440.82万人次,下降5.19%。全年口岸出入境旅客106.99万人次,下降10.6%。

港口生产兴旺。全港现有泊位70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23个。2003年新开辟航线16条,全港年底累计共开辟集装箱航线68条,其中有班轮直达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地中海、中东、波斯湾、澳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外贸国际航线55条,内支线4条,内贸线9条,航班密度达每月469班次,已成为全国八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3403.8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33.11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4.5%与32.9%。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强港口排名继续前移,跃居前30位。厦金往来频繁,全年厦金海上直航完成16.05万人次,增长2倍多。

航空运输受“非典”影响最大,但经各方面共同努力,全年航空运输扭转了下降局势。空港全年航空安全起降5.4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3.8%,其中运输起降5.25万架次,增长1.5%。航空港旅客吞吐量在4月份开始受到“非典”打击大幅下降,最大单月降幅达73.64%,下半年开始回升,8、9、10三个月份连续创历史新高。全年航空旅客进出港人数累计429.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9%,其中,国内航线增长2.9%,国际航线增长11.1%,港澳地区航线下降25.89%;航空货邮吞吐量15.02万吨,增长7.9%,航空港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11位。积极开拓省外、境外市场,境外航线在原有曼谷、吉隆坡、汉城后新增新加坡、槟城国际航线。至年末,共开通航线达91条,其中,国内航线74条,国际航线15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条,与国内外72个城市直达通航。

铁路运输业也受到“非典”疫情影响,客运、货运发展不平衡,货物运输较快增长,旅客运输小幅增长。至年末,全市始发客车增加到12对,覆盖华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全年铁路旅客到发总量549.96万人次,比上年略增长0.1%,其中到达游客285.01万人次,增长4.5%,发送旅客264.95万人次,下降4.2%;铁路货物到发总量849.03万吨,其中货物发送量322.5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3.8%与16.8%。

全年邮电通信业业务总量完成23.64亿元,增长16.1%,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87亿元,增长19.2%;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0.77亿元,增长15.8%。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6万户,“小灵通”用户19.7万户,至年底,全市固定电话装机总量81.54万户,“小灵通”用户48.87万户;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5万户,至年底,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总计达110.31万户。

旅游业受到“非典”的冲击没能维持年初的良好发展势头,但市政府利用“国庆黄金周”与举办首届“中国(厦门)国际旅游节”的契机全力恢复旅游市场人气。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含一日游人数)在1000万人次以上,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4.88万人次,减少18.3%。在全部旅游人数中,接待过夜境内外游客202万人次,略增0.4%,其中接待过夜境外游客39.99万人次,下降14.9%,接待过夜国内游客162.02万人次,增长5.1%。旅游创汇3.02亿美元,减少17.26%。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物价小幅回升。2003年,厦门市克服了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石油涨价、“非典”疫情引发的部分用品热销及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的用电紧张等影响,全年消费市场活跃,物价走势保持平稳小幅回升态势,扭转了自2000年10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降的态势,经济运行中滞胀的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与上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0,上升1个百分点,八大类价格指数呈“三升一平四降”态势,其中,食品类指数为102.0,食品中粮食价格上升6.4个百分点,肉禽蛋及其制品价格上升3.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升18.9个百分点(见附表二)。

消费品市场除第二季度受到“非典”冲击出现较大波动外,全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83.52亿元,增长17.9%,由于“麦德龙”、“灿坤电通”、“天虹百货”、惠好大药房等进驻,限额以上批发贸易零售业增长较快,累计实现零售额79.41亿元,增长37.5%;餐饮业在第二季度受到“非典”沉重打击后在第三季度回复正常增长态势,尤其是在“十一”黄金周、国际旅游节的带动下,全年实现零售额35.05亿元,增长7.3%,其中,限下餐饮业情况好于限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73亿元,增长8.6%。分经济类型看,非公有制企业是消费市场主体,占全部零售额的八成多,其中其他经济与私营企业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74.9%与51.4%,集体、联营企业则持续较不景气,分别下降47.2%与19.4%。分商品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了市场消费的提高,汽车消费成为热点,通讯器材、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亮点。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小轿车零售近万辆,增长53.6%;移动电话机零售量增长1.6倍,普通电话机增长81.3%,房间空调器增长42.8%,家用电冰箱增长41.7%,彩色电视机增长26.5%,摄像机增长1.6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与“非典”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厦门市的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市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87.11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5.2亿美元,增长23.2%,其中,进口贸易完成81.57亿美元,增长27.6%;出口贸易突破100亿美元,完成105.54亿美元,增长20.0%,其中,对日本、美国、欧盟等3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各为29.7亿美元、22.6亿美元与14.4亿美元,分别增长31.6%、21.5%与23.7%。“三资”企业是外贸出口主力,全年出口68.73亿美元,占65.12%,增长26.8%,国有企业出口19.43亿美元,占18.41%,减少4.40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的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与一般贸易为主,进料加工出口54.03亿美元,增长29.9%,占全部出口的一半以上;一般贸易出口39.44亿美元,增长15.8%,占全部出口的37.37%;出口产品中,有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54.6亿美元,增长31.7%,占全部出口的5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2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24.89%。具体商品中,IT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零件)、胶卷、蓄电池、收录机、电容器、船舶等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传统大宗商品如服装、鞋类、石材等出口也呈现良好增长势头,飞机、电池、橡胶或塑料加工机械、纸浆、建筑及采矿用机械等进口增长较大。本地工业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工业出****货值564.36亿元,增长24.8%,工业品出****货值率为43.31%。

招商引资克服诸多困难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2003年,我市招商引资工作面临伊拉克战争、“非典”、限电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在上半年步入低谷,但从7月份始利用外资形势逐月好转。全年批准来自30个国家与地区的外商投资项目374个,比上年减少6个,合同利用外资16.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增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8.09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利用外资的48.5%,增长32.9%;实际利用外资12.43亿美元,增长4.4%。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611家。其中:第一产业68家,第二产业2588家,第三产业955家。

利用外资主要来自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按投资规模排序依次为:香港、维尔京群岛、台湾、西萨摩亚、美国。2003年,共有7个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戴尔、柯达和通用电器,以及日本东芝、丸红、松下电工和松下电器)在厦投资9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2946万美元;全年吸收千万美元以上投资项目50个,占全部外商投资项目的13.4%,比上年增加15个,合同利用外资4.10亿美元,增长13.5%;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是招商引资重点,三大支柱行业吸收投资项目107个,合同利用外资3.15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利用外资的18.9%;外商在服务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全年第三产业吸收外资项目123个,比上年增加18个,合同利用外资1.13亿美元,增长21.4%。

对外劳务输出地区主要在以色列、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受外派劳务地局势影响,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89项,合同金额0.2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25.2%与84.6%;完成营业额0.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外派劳务人员3077人,年末在外人数8857人,比上年末减少573人。

八、金融和证券

金融市场表现活跃,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达1090.27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832.34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3亿元;存贷差257.93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01.17亿元,比年初增加182.64亿元,增长2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7.16亿元,比年初增加77.26亿元,增长24.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21.87亿元,比年初增加141.22亿元,增长24.3%;存贷差279.30亿元。贷款投放结构进一步调整,以中长期贷款居多,但短期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有所加大,全年净投放现金32.84亿元,比上年多投放4.12亿元。外汇信贷较为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10.76亿美元,比年初减少0.88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13.3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5.46亿美元。

资本市场规范发展,投融资渠道有所拓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取得一定进展,至年底,全市拥有股份有限公司92家,总股本超过70亿元,有限责任公司二万多家,股份合作企业一百九十多家;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达16家,全年新募集资金8.03亿元,上市公司总股本累计达40.42亿股;年末,全市拥有证券交易营业部23个,全年各证券交易营业部累计成交量达516.06亿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506.28亿元,B股成交9.78亿元;全年新开户股民户数0.83万户。年末,证券交易开户数累计达56.73万户,其中,A股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户数29.48万户,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户数25.83万户;B股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户数0.84万户,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户数0.58万户。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70项,上报登记科技成果105项。推荐32个项目上报省科技进步奖,其中15项获奖;评定厦门市科技进步奖37项,重大贡献奖3人;组织评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其中6项通过认定。全年专利代理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3344件和2395件,比上年分别增长45.8%、38.5%,专利申请量增长迅猛。

新认定技贸机构56家,全年实现技术交易合同总金额8.03亿元。技术交易额连年高居全省首位,占全省交易额的2/3强。到2003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211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29.8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5%,比上年上升5.2个百分点。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60家,比上年增加了7家。

2003年,厦门先后召开了第五届“高级并行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举办了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成功申办2007年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成为我国第一个申办该会议成功的城市。翔鹭集团、DELL、PHILIP、联想集团、龙岩紫金矿业集团等多家跨国企业和骨干企业纷纷在厦设立或扩建相关的研发机构与服务中心的同时,随着科技体制的不断创新,民营科技企业、中介机构的发展也积极推进,全年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41家,首批认定科技中介机构10家;批准设立了第一家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机构——厦门市光电工程科技研究中心;新培育3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厦门市科技中介行业协会”成立,会员达68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改实验成效显著,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03年,在兰州举行的学生创新大赛中,厦门有6项成果获二等奖,2项获三等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拓展进一步推进。2003年,厦门理工学院正式招生;集美文教区规划建设正式启动;4所一级达标中学新校区已开工建设,“高、中部分设”招生规模将翻一番。同时,还积极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行学额补贴,切实解决进城农工子弟就学问题。2003年底,全市已有各级普通学校948所,全年招生11.43万人,年末在校生员37.53万人,毕业9.39万人。其中:研究生全年招生3257人,在学人数7411人,毕业923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6所,年内招生1.56万人,在校生4.04万人,毕业0.73万人;普通中等学校117所,年内招生5.31万人,在校生14.51万人,毕业3.96万人,普通中等学校中,中等职业学校(机构)48所,在校生3.07万人;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0.30万人;普通中学66所,年内招生3.99万人,增长7.3%,在校生11.14万人,增长8.8%;小学376所,在校生14.02万人;幼儿园443所,在园人数4.10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161人。另外,全市还拥有成人高校5所,全年招生0.79万人,年末在校生1.93万人;2003年,全市高中升学率达91.9%;全年有10629名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共录取9100名(其中本科3682名),录取率大幅度上升达85.6%,在全省名列首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兴旺。到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全年演出场次分别为819场、3669场,国内观众分别达107万人次和16万人次。电影放映单位74家(电影院、影剧院10家),全年电影演(映)场次2.09万场,观众218.56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达730.47万元;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7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157万册(件),全年读者总流通90万人次,图书总流通290万册次。此外还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年内先后出版了《厦门文物志》和《厦门涉台文物古迹调查》,举办了“厦门馆藏珍贵文物特展”,并分别对汀溪窑址、明清古墓和明代古井等考古遗址进行了抢救及发掘。市金莲升高甲剧团的新编历史剧《上官婉儿》在西安第八届全国戏剧节共获10个奖项,新编历史剧《金刀会》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孔雀杯”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银奖;戏曲舞蹈学校在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4项奖。

群众创作丰富多彩,社区文化蓬勃开展。全年先后举办了厦门漆画收藏展、民间工艺收藏展、福建省水彩画提名展、厦门书法名家系列个展以及多项业余戏剧曲艺创作活动。在福建省首届社区艺术节调演中,厦门16个参赛节目分获1个金奖、4个银奖、5个铜奖、2个表演奖和优秀组织奖。

文化交流活动继续扩大,年内厦门爱乐乐团赴香港,参加香港厦门联谊总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厦门交响乐团、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及同安吕厝华兴芗剧团分别赴东南亚交流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市文化局还会同厦门大学与日本国际创作学会共同主办了《与自然对话》池田大作摄影展,获得好评。

广播电视建设继续高水平发展,目前已完成数字城域网以及光缆主干网的建设,光点已经达到220个,光缆11900芯公里,近万户网络数字化和双向改造已经完成,广播电台完成播出总控室数字化改造,实现4套节目数字化播出和自动播出;电视台建成了基于IP方式的九地市FTP新闻传送网、收录翻录回传系统等项目,广电网络目前已经利用2个节目平台传输25套福建省播出的数字电视节目;确立了250个“广电信息网示范社区”,首期125个社区已经发展用户2800户,经初步改造升级的广电信息网已发展各类业务用户近六千户。实现了对广东卫视、上海卫视、中央台新闻频道、福建教育台的转播,有线电视节目达到40套,转播节目套数为全省第一。并首次在“9?8”投洽会上设立直播室,联合全国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内的9家电台同时直播。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在“非典”爆发期间第一时间发现、隔离并成功治愈了2例输入性非典患者,随后又集中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200余人,排查发热病人5万余人次,及时处置多起突发事件,排除可疑病例,实现了“无非典患者死亡、无二代感染者、无医护人员感染”的“三无”目标,厦门成为中国抗击非典期间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757个,其中市级医院26家、疗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卫生院18个,门诊部50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防疫机构5个,专科防治机构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64人,其中:执业医师3521人,执业助理医师480人,注册护士3111人;卫生机构床位6573张,其中市级医院4709张,疗养院744张,卫生院618张。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消村办、村管、村筹的模式,采用政府举办、商业运作的办法,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2003年末全市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已有298个,共设置农村卫生室356个,拥有执业医师29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1人。医疗业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医疗服务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市区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78.23岁,其中男性为74.95岁、女性为81.53岁。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先后成功组办了第十届全球华人羽毛球邀请赛和全国海浪救生锦标赛、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等多项赛事。举办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2003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的圆满成功,为创厦门体育品牌、进一步树立城市品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五城会”上厦门代表团有65人次在11个大项的36个小项中夺牌得分,荣获了5金2银5铜,其中:陈秋斌、杨玉婷、林丹、卢长亮等选手分别获得了帆板女子翻波板、跳水女子1米板、羽毛球男子单打及举重男子77公斤级金牌。在第三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刘俊宏与同伴夺取跳水男子双人金牌并获个人三米板银牌,杨玉婷夺得女子三米板银牌。全年全市共接待来自境外的体育团体14批次310人次,并应邀派出了篮球、羽毛球、帆船等项目的运动员,到美国、西班牙、阿联酋等国家进行体育交流。

全民健身继续向广度、深度发展。在制定了《贯彻<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的同时,积极着手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组织网络,全年组织了上规模全民健身活动一百多场,参与市民达数十万人。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4名,海浪救生员80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2003年末全市登记户籍人口141.76万人,44.08万户,其中城镇人口83.74万人,占总人口的59.07%。家庭户均规模3.22人;男女性别比102.57:100;年内出生人口1.30万人,出生率为9.35‰,比上年上升0.1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69万人,死亡率为4.98‰,上升0.74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60万人,其中:自然增长0.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7‰,下降0.55个千分点;机械增长4.11万人,人口机械增长率29.49‰,上升13.78个千分点。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7万人。

城市居民收支双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5元,比上年增长9.8%,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整体效益的不断向好,工薪收入增长了10.2%;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459元,增长11.2%,增幅高于收入。在消费结构中,吃的比重略降,恩格尔系数为41.28%;居住类支出增长最快,增长19.9%,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19.59平方米;服务性消费支出2433元,增长14.7%,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

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受产业结构调整、岛内环保政策和持续高温干旱影响,第一产业生产下降,但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出台诸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比上年增长9.1%;工资性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全部收入的41.94%,增长6.2%,来自本地企业的工资性收入1324元,增长61.8%;伴随农村“两化”建设的加快,非农产业纯收入和非生产经营性纯收入也增势不减,分别增长41.2%和17.8%。人均消费性支出3931元,增长10.2%,恩格尔系数为40.68%,交通和通讯类支出405元,是上年的4.7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3.16平方米,82.1%的住房为楼房。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12.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0.48万人,减少2.25万人;第二产业53.30万人,增加5.44万人;第三产业38.51万人,增加2.60万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025元,比上年增长6.6%。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认真落实各项增加就业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失业人员培训9376人次,积极推行用人单位和培训单位共同参与的“1+1”培训模式和1人就业带动1群人就业的“1+1群”创业培训模式,并组织了我省第一场“1+1群”创业项目专场推荐会。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市城镇居民新增就业3.06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8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组建了市社会保险管理中心,合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为50.01万人、47.88万人、45万人、46.72万人和17.79万人,除生育保险外社保覆盖面达到90%以上;基金运行保持良好势头,各项保险基金征收总额达15.4亿元。扩大医保定点覆盖面,新增6家基本医疗定点机构,社区定点医疗机构已达50家,方便群众就医。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遍建立了大病统筹机制,农村参保覆盖率达51.11%。社会化管理服务日趋完善,确保2.7万多名失业人员和6.7万多名企业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失业金、养老金,31万人次享受城乡低保金2345.36万元。加大农村扶贫力度,重点帮扶了31个经济薄弱村,落实扶贫项目五十多个,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围绕海湾型城市建设规划,厦门把“生态城市”理念纳入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城市总体规划之中,2003年正式发布了《厦门市控制扬尘污染通告》,对在建、待建、拆迁、开山采石等工地和物料堆场、道路清扫保洁,施工运输车辆等展开全时制、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全市禁止加工、销售、使用燃煤和高污染燃料工作全面展开。加大了机动车尾气路检和监管力度,全年路检车辆6178部,合格率64.74%;全年报废更新旧中巴车300辆,其中强制报废更新车辆150辆;全面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以厦门电厂等35家排污企业和湖边水库汇水区排污企业为重点,对全市排污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取缔不法排污企业21家,处理并取缔5家小电镀厂,全市餐饮业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全市城市环保投资指数2.2%。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5.9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4分贝,全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72.12%。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7,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5.47%;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9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3.96%;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7.57%、79.8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85.87%;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82%。

与此同时,全面推进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狐尾山引污上山工程、明达工业园生态示范工程、大嶝生态示范工程等建设项目基本完成。近四十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生猪存栏数近十万头),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或生态型零排放。上李水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库汇水区域内所有污染源清理工作全部结束。集美北部工业区污染整治工程全面动工;湖里区安一湖补水管网明渠改暗涵工程开始启动。

“非典”期间,针对疫病可能存在的传播途径,环保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对全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进行全过程监控,对各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加强监测,敦促污水处理厂采取灭菌措施,对机场、港口等口岸单位废水、废物的监管。同时,严查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与排放,确保了厦门环境的安全。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等绝对数指标和劳动生产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