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厦门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6:54:52 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73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按照加快建设海湾型城市的总体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2002年,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4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61.61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亿元,增长9.9%。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5%、72.2%和27.3%,分别带动GDP增长0.2、11.1和4.2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589元,比上年增长12.7%。三次产业比例为3.4:55.8:40.8。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2002年,我市继续贯彻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社会事业重点项目的投入,财政对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明显。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4.2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商税收47.48亿元,增长12.2%,企业所得税8.46亿元,下降44.0%。财政支出8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建设性支出26.12亿元,增长11.0%,经常性支出52.34亿元,增长10.7%。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张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对台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市场物价持续走低,结构性通货紧缩的压力仍然较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不尽如人意;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2年我市农村″两化″进程与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成功化解了西海域清理、岛内禁养牲畜、加入WTO后农产品加工出口不利、旱灾时间长、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等农业生产不利因素,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农业龙头企业正在崛起,涌现如意、银祥等2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农作物因旱灾严重,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37.37万亩,下降22.13%;粮食产量13.74万吨,减少24.44%;种植业总产值完成11.40亿元,增长1.42%。受结构调整和部分稻田因旱灾改种蔬菜的影响,全年蔬菜播种面积为32.83万亩,总产量54.3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7.18%与11.78%;水果主要品种龙眼、荔枝丰收,但价格较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农业产值的增长。水果产量5.22万吨,增长1.36%,其中龙眼产量达2.87万吨,增长24.46%;花生播种面积13.14万亩,产量2.06万吨,分别减少5.49%与20.22%;花卉播种面积首次突破万亩,达1.08万亩,比上年增长23.58%,实现产值8643万元,增长23.59%,成为农业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涌现了一批生产花卉、红萝卜、马铃薯等专业村,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畜牧业较快发展。银祥“放心肉”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带动畜牧业生产产业化,并实行产销连锁经营,推动畜牧业较快增长。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8%。全年肉蛋奶总产量7.88万吨,增长11.46%;生猪存栏41.40万头,出栏86.31万头,分别增长10.55%与19.46%;家禽存栏294.55万只,比上年减少0.58%,出栏784.55万只,增长4.78%。渔业生产在积极配合西海域清理整顿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海域功能的改变,同时加大对低洼盐碱地鱼池的改造,推广新品种,扶持出口加工企业,渔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完成产值1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1.40万吨,比上年增长5.52%,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5.94万吨,增长3.67%;海洋捕捞产量3.07万吨,增长23.91%;淡水养殖产量2.39万吨,下降1.52%。林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415.8公顷,比上年下降38.70%。其中,荒山造林241.4公顷,下降25.24%;迹地更新面积174.4公顷,下降53.09%。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6%。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采伐量0.91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6.4%。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3%;农用小型拖拉机0.52万台,比上年下降13.12%。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农村电价。全年农村用电量3.7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09%。完成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66千公顷,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7.9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出现了第一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工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11.5亿元,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025.5亿元,增长26.4%。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产值867.03亿元,增长29.1%,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84.5%;国有企业实现产值53.15亿元,增长1.7%,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5.2%;集体企业产值8.46亿元,增长2.0%,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0.8%。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779.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摩托车、装载机、民用钢质船舶、罐头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度增长,而录放音机、照相机、传真机、成品钢材、低压开关板、合成化纤聚合物等产品产量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附表一);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快速增长,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亮点。41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52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1.3%;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市129家上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25.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5%,比上年增长38.5%。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8.2,比上年提升25.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09.77亿元,比上年增长70.4%;产品销售率98.0%,成本费用利润率8.0%;总资产贡献率13.0%,比上年上升3.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85591元/人,比上年提高6.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施工工程3962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数2385个;全年完成施工产值82.03亿元;全年新签合同价款44.75亿元;单位工程竣工2226个,竣工产值60.25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26.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54.8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96.3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06.57万平方米;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268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2.21亿元,增长9.57%;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1.30亿元,增长13.4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2.33亿元,增长10.07%;城、乡集体投资完成2.01亿元,下降34.66%;城、乡个人投资3.49亿元,下降9.98%;其他投资完成30.39亿元,增长18.30%。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64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99.5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36.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4.19%。在重点项目中,PTA、市府大道(公园南路-海军古码头段)、蔡尖尾山隧道、云顶隧道、北大生物园等11个项目如期建成投入使用。

商品房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空置面积均有所下降。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26.0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17%;商品房销售额69.42亿元,下降5.06%;商品房空置面积130.81万平方米,减少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39.07万平方米,减少19.85万平方米。房产销售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商品房预售面积182.85万平方米,增长27.28%。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总体形势良好。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6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年完成各类货运总量2676.39万吨,增长5.04%;完成客运总量4758万人次,增长9.15%;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0.44亿元,增长12.46%;口岸出入境旅客119.74万人次,增长19.96%。

厦门港干线港地位得到加强。全港现有泊位76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17个。全球20大船公司均在厦门设点,带来大量干线班轮停靠,厦门港已挺进亚太干线港之列。2002年新开辟航线14条,全港年底累计共开辟航线55条,其中至美国、欧洲、中东、日本、韩国、香港等远洋航线42条,内支线5条,内贸线8条,航班密度达每月315班次。各部门积极配合,进出港的货物通关速度提高;通过降低港口货物运输等费用,降低货主和船东的费用负担,大大提高了厦门港的竞争力,原来经周边地区或港口运输的外贸货物有相当多改经厦门港中转。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734.5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5.44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30.28%与35.66%。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强港口排名前移,居前40强。

空港全年航空安全起降5.29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67%,其中运输起降5.17万架次,增长17.18%。在运输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4.09万架次,国际航线0.67万架次,港澳地区航线0.41万架次,分别增长11.8%、72.5%与12.1%;航空港旅客进出港人数首次突破400万人次,达425.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95%,其中国内航线增长12.9%,国际航线增长46.9%;航空货邮吞吐量13.92万吨,增长30.48%,航空港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10位。至年末,全市共开通航线达89条。其中,国内航线73条,国际航线14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条。与国内外52个城市直达通航。

铁路运输客货发展不平衡,货物到发总量小幅增长,旅客到发总量小幅下降。至年末,全市始发客车11对,覆盖华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全年铁路旅客到发总量549.39万人次,其中游客发送量276.5万人次,分别比上年下降2.5%与0.41%;铁路货物到发总量745.9万吨,其中货物发送量271.3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9%与14.50%。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6%。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1亿元,下降1.45%;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4.78亿元,增长15.3%。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4.22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16.3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84万户。到年底,全市固定电话装机总量达100.39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也达84.27万户,其中CDMA用户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超过1万户。

旅游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较快增长,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全年接待境外游客46.98万人次,增长6.21%,其中外国游客比重首次过半,占52.67%。海外游客在厦逗留天数上升到4.24天。旅游创汇3.65亿美元,增长17.36%。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消费品市场受假日经济和会展经济的刺激,加上外来购买力的推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打破了前两年缓慢的增长态势,增幅明显加快。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3%,增幅比上年加快3.62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3.7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58.62亿元,增长14.98%,市场占有率达73.75%,比上年上升1.95个百分点,其中,港澳台与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零售额增长33.76%。连锁超市、专业店等新业态商业发展迅速,带动全市商业快速增长。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实现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9.46%,增幅居各行业之首;限额以上餐饮业增长13.56%,高于全市餐饮业平均增幅6.21个百分点;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吃的商品类增长44.58%,穿的商品类增长21.05%,用的商品类增长41.23%。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结构的改变,热点消费明显,汽车消费日趋走热,限额以上贸易业汽车类零售净增额7.46亿元,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88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继续低位运行。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4,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出现“五降二升一平”的局面,其中衣着类消费价格下降达10.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居住、交通和通讯、食品类价格分别下降2.6、1.6、0.9、0.7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分别上升0.9和0.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持平(见附表二)。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强劲增长。2002年,厦门市推行“大通关”模式,建立了口岸通关快速联动机制,实行海港电子定舱、空港无纸化通关;推动关贸、银企协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缓解出口退税严重滞后的困难。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和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外贸出口强劲增长的同时,进口也保持了相应的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08%,其中,出口87.94亿美元,增长35.19%;进口63.93亿美元,增长39.78%。外贸出口以“三资”企业为主力,全年出口54.22亿美元,占61.66%,国有企业出口20.32亿美元,占23.11%;出口产品的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与一般贸易为主。进料加工出口41.59亿美元,增长50.90%,一般贸易出口34.06亿美元,增长22.96%,分别占全部出口的47.29%与38.73%;外贸产品出口国家(地区)更加多元化,出口已达180个国家(地区),出口额分列前五位的是:日本、美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出口额各达12.24亿美元、8.94亿美元与5.9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的13.92%、10.17%与6.75%。其中有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大幅增加,全年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42.93亿美元与20.73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全市出口的72.39%。本地工业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工业出****货值448.2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工业品出****货值率达4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直接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全年批准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80个,合同外资15.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实际利用外资11.90亿美元,增长3.2%。利用外资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港资和台资(含第三方转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75%左右,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分列三至六位。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309家。其中:第一产业66家,第二产业2370家,第三产业873家,其中主要的投资形式是外商独资企业,占72.02%。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壮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对外劳务输出地区主要在以色列、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因中东地区局势不稳及国家政策的调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受到较大影响。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19项,合同金额0.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9.59%与64.37%;完成营业额0.75亿美元,比上年上升5.69%;全年外派劳务人员3186人,年末在外人数9430人,比上年末减少390人。

八、金融和证券

继续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14.90亿元,比年初增加178.7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645.91亿元,比年初增加88.13亿元,存贷差268.99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18.53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亿元,增长27.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9.93亿元,比年初增加57.70亿元,增长22.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80.64亿元,比年初增加68.43亿元,增长13.4%,存贷差237.89亿元。贷款投放结构进一步调整,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净投放现金28.7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46亿元;外汇信贷稳定增长,年末全市中资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余额11.64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29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7.88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38亿美元。

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厦门钨业、法拉电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至年末,全市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达16家。年末,全市拥有证券交易营业部23个,全年各证券交易营业部累计成交量达401.01亿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390.17亿元,B股成交10.84亿元;全年新开户股民户数1.91万户。年末,证券交易开户人数累计达55.91万户,其中,A股(含基金)开户人数54.51万人,B股开户人数1.4万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显著。2002年全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73项,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6项、科技项目评审2项,有41项科技成果获年度市科技进步奖,22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办理科技成果项目登记92项,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有17项,达到国内领先的有44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83%,首次举办了“厦门市优秀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全年代理申请专利2168件,专利授权1779件,专利职务发明实施率超过90%。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产业化项目18项,其中,厦门精图信息公司研发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及“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被列入“数字福建2002年三三九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和“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项目”;联创微电子中心的“微控制CM2000系列产品研发基地”被列为省工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及电子信息产业十大前期重点项目。2002年,厦门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同集高技术产业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北大生物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89家,中科大辰信、科华恒盛2家企业还被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介、孵化体系建设加快,年内先后创建了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组建了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厦门金龙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了深圳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分中心及科技咨询评估专家库,设立了麦克奥迪、创业中心、信达股份和东南融通等4家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站,全国首家科技中介机构孵化园也正式开园,厦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实验,并有33所省标、省优幼儿园启动了学前教育课改革,整体实验工作得到充分肯定。厦门职业教育网开通,全市有7所市属职校获准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23个工种46个等级的鉴定考核。全年新办民办高校5所、民办中学4所,继3所成人高校并校成功后,以鹭大为依托的厦门理工学院的组建再次取得实质性进展,到年末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已达415家。

2002年底,全市研究生在学人数4600人,全年招生1870人,毕业769人。全市拥有成人高校3所,全年招生0.83万人,年末在校生1.78万人;普通学校910所,全年招生9.27万人,年末在校生员34.44万人。在普通学校中: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3.25万人,比上年增长16.1%,年内招生0.99万人,毕业0.5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1.42万人,增长2.9%;普通中学66所,招生3.72万人,增长11.0%,在校生10.24万人,增长8.2%;职业中学13所,在校生0.82万人;小学374所,在校生14.15万人;幼儿园435所,在园人数3.84万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16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初中生升学率89.35%,高中普职比为5.5∶4.5,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到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2.16万人,新选拔特级教师15名已通过省级评审。全年市中、小学生在第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共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及6个三等奖,厦门一中的张若莹等撰写的《厦门文昌鱼遗传多样性及资源保护》在美国举办的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获动物学科集体项目三等奖。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迅猛。全年共有2.4万人参加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报考一级B类的青年干部有六千多人。年末,市电大、职大在册的外地高校就读生员达五千多人,进一步完善了厦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兴旺。2002年厦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民族之光”全国首届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节、全国首届漆画展、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暨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音乐之岛”注入了勃勃生机。到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全年演出场次共887场,国内观众达95.2万人次;电影院、影剧院9家,全年电影放映单位电影演(映)场次1.78万场,观众70.10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达819.89万元;公共图书馆7个,其中少儿图书馆2个,图书总藏量达149.5万册(件);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歌仔戏《邵江海》、高甲戏《上官婉儿》和话剧《青春摇滚》3台剧目分别获得了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剧目奖及26个单项奖、11枚金牌,首次在全省戏剧会演及新剧目展演中荣登榜首;南音乐舞《长恨歌》获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新剧目奖”与“文华作曲奖”、“文华演员奖”,并入选文化部2003年春节晚会;市爱乐乐团第一次代表厦门出访日本佐世堡等地取得圆满成功,小白鹭民间舞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获高度评价,南音乐团赴马来西亚参加二十一世纪国际华乐节获2个金奖。市图书馆和市少儿图书馆分别开通了“厦门读书网”“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正式出版了第一本文物保护专业图书《厦门文物保护单位概览》,并完成了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标志的说明编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广播电视建设高水平发展,宽带网建设进展顺利。年内分别完成了厦视4个频道的自动化硬盘数字播出系统、电视台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及演播大厅视音系统设备数字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数字电视播出,开通了2套厦视节目、10套卫视节目的网络传送,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数字电视规划。还正式开通厦门广电宽带网络业务,推进了城市信息化建设。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758个,其中:各类医院(疗养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29个,门诊部39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专科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19人,其中:医生3774人,注册护士2943人;卫生机构床位605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651张。农村中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已有259个,占农村总数的85%以上。全市共设置农村医疗点393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58人。

目前,全市无偿献血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102人,其中RH(-)稀有血型互助小组会员已有163人。120急救中心被省国防经济动员办列入医疗经济动员中心,参加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2002年举行的海防演练。2002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3.88岁,其中,男性70.89岁,女性76.72岁;市区居民78.23岁,同安居民70.45岁。

体育事业成果卓著,体育队伍蓬勃发展。2002年,厦门代表团在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获得了2金2银4铜,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共获得金牌146枚、银牌109枚、铜牌94枚,并取得地市组金牌和团体总分第二的好成绩,打破了9项省最高记录、5项青年记录和20项省少年记录;市青少年运动员在全国青少年大赛上共夺得金牌66枚、银牌45枚、铜牌46枚,并分别夺取了2项世界青年羽毛球赛冠军和2项亚洲羽毛球赛冠军;篮球运动员陈鹭芸随国家代表队出赛第十四届亚运会获冠军;曾国升在第十一届世界航模锦标赛等群体大赛上夺取了C1级冠军和C3级第三名,成为厦门第一个非奥运项目的世界冠军,还填补了我国在该项目上22年来的空白。市羽毛球队、帆板队分别在全国羽毛球冠军赛和全国青少年帆板锦标赛上夺得羽毛球混合团体冠军和温氏级团体冠军。厦门红狮足球队取得全国甲B联赛冠军。

全民健身深入开展,体育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一年来全市在社区、乡镇、公园内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9套,区属健身点18个,并在环岛路和鼓浪屿设立了4个海滨浴场救生站,全民健身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市、区、街道行政为主导,社区体育协会、俱乐部具体运作的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更加完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体育组织400个,健身辅导站50多个,全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已占全市人口的41%。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围绕海湾型城市建设规划,市政府继续加大老企业改造力度,引导大型工业项目向岛外工业区发展,从源头控制污染,在扩大城市建设空间和人口规模的同时,保证了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及不断优化,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环保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九龙江引水工程的综合治理,完善筼筜湖截污和纳潮冲污工程。大力整治西海域,加强海域水质监测,强化陆源污染物的入海管理。全年在岛内关停搬迁养殖户214家,取缔猪苗供应点12家,在岛外养殖区大力推行“猪、沼、果、林、渔、菌”种养结合的规模化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物质转化封闭式的良性循环和零排放;在海沧启动生活污水回灌绿地项目,开展小区中水回用实验示范;实行医疗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结束了厦门医疗垃圾无序处理的历史。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业初见成效,全市餐饮业、企事业单位食堂已有264家改用清洁燃料,为餐饮业油烟整治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全市有3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全市城市环保投资指数2.34%。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7.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9分贝。全市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54,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3.1%;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97.87%;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93.27%;城市工业废水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7.57%、79.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87.67%。全市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11.82%。各项城市环保主要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在年内国际“花园城市”评比中,摘取了E组(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第一的桂冠,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十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为106.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6.21万人,增加0.28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3.50万人,减少1.29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2.73万人,减少0.3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7.87万人,增加2.4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5.90万人,减少2.04万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849元,比上年增长7.0%。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通过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设立促进就业资金、实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优惠措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五千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全市共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培训5961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3535人次。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20727人,增加1471人,登记失业率为4.08%,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成立了社会保险管理中心,统一经办五大社会保险。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达47万人,覆盖面达95%;参加医疗保险职工达43万人,覆盖面达85%。对外来管理技术人员实行市民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良好,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6.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通过银行、邮局实行社会化发放,确保了离退休人员100%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低保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年发放低保金达到2035.7万元,解决低保对象10.34万户次30.57万人次。全市城乡低保覆盖率为城镇⒉1%,农村⒈7%,基本达到应保尽保要求。2002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平均达400元/人月,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达880元/人月。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发展稳定。2002年末全市登记户籍人口137.16万人,41.85万户,其中城镇人口96.30万人,占总人口的70.21%。全市家庭户均规模3.28人,比上年缩小0.04人。男女性别比102.95∶100。年内出生人口1.24万人,出生率为9.17‰,比上年上升0.1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58万人,死亡率为4.25‰,上升0.25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80万人,其中:自然增长0.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机械增长2.13万人,机械增长率15.68‰,下降了2.25个千分点。据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14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8元,比上年增长14.0%;人均消费支出8504元,增长0.2%。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比上年增长6.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8元,增长8.7%。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8.31平方米,其中居住单元式配套住宅的家庭占91.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0.13平方米。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等绝对数指标和劳动生产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