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厦门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6:54:07 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4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实施中央扩大内需方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年初,全市经济增速显缓,经济发展势头减弱。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视困难,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重点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企业服务,促使国民经济下半年逐步回升。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5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1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296.96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36.92亿元,增长10.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968元,比上年增长8.8%。三次产业比例为4.0:53.4:42.6。

加强税收征管,积极推进依法理财,优化收支结构,全年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5.31亿元,增长26.0%;财政支出74.31亿元,增长25.7%。在地方级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4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企业所得税15.1亿元,比上年增长74.1%;财政支出中,建设性支出23.53亿元,增长13.5%,经常性支出47.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还有待提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35%,其中,种植业产值11.48亿元,增长23.81%,渔业产值16.47亿元,增长8.91%,畜牧业产值7.45亿元,下降1.79%,林业产值0.16亿元,下降16.14%。调整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在播种面积减少4.2%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18.18万吨,比上年减产4.11%,蔬菜总产量48.09万吨,增长6.23%;水果产量5.15万吨,增产78.89%,其中龙眼产量达2.31万吨,比上年增长1.52倍。花卉种植面积8742亩,增加2373亩,实现产值6994万元,增长37.26%。

畜牧业生产出现徘徊。禽产品价格低位运行,畜牧业生产收益减少,影响了畜牧业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7.07万吨,比上年下降0.31%,其中,肉类产量5.79万吨,增长4.97%;蛋品产量1.09万吨,下降23.2%;乳品产量0.19万吨,增长20.23%。全年生猪出栏72.25万头,增长6.13%,家禽出栏748.79万只,比上年增长0.11%。全市生猪年末存栏37.45万头,比上年增长3.97%;家禽存栏296.28万只,减少7.17%。

渔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0.28万吨,比上年增长10.18%,其中,海水养殖15.37万吨,增长9.56%;海洋捕捞2.48万吨,增长6.95%,淡水养殖2.43万吨,增长18.0%。

林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694.7公顷,比上年下降8.27%。其中,荒山造林322.9公顷,下降24.15%;迹地更新面积371.8公顷,增长12.12%。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5.3%。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采伐量1.79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79%。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6万千瓦,比上年下降1.68%;农用小型拖拉机达0.62万台,比上年下降5.43%。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降低了农村电价。全年农村用电量3.2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1.32%。完成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2.81千公顷,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6.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8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03.29亿元,增长16.53%。工业出****货值346.51亿元,比上年净增30.47亿元,增长9.99%;工业品出****货值率为43.85%,比上年下降了2.0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三资企业产值67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64%,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83.84%。国有企业产值44.94亿元,比上年增长9.64%,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5.59%。集体企业产值8.32亿元,比上年下降28.65%,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1.04%。轻、重工业比重为52.54:47.46。

重点骨干工业企业继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市117家上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3.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84%,较上年净增产值49.77亿元,占全市产值增量的53.97%,在全市工业增幅中拉动8.1个百分点。117家重点企业中,有68家企业产值增加,产值增加超亿元的企业有18家,共增加产值67.06亿元。

重点行业生产继续提速。全市33个工业行业中,有28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12个行业。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29.31亿元,增长1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产值59.83亿元,增长1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67.41亿元,增长19.9%。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高科技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移动电话94万部,比上年同期增长77.69%,传真机80122部,比上年同期增长48.74%。(见表一)

工业经济效益略有回升。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66%,比上年提升1.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数高出14.9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30.8%,与上年持平。企业应收帐款净额112.4亿元,增长2.33%,产成品资金占用44.92亿元,减少0.66%,总资产贡献率9.12%,上升0.2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79%,提高0.53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为76818元/人,下降1.7%,实现利润总额34.45亿元,增长26.56%,利税总额64.73亿元,增长15.4%。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4961个,其中,实行招标投标的工程个数1041个,招标投标面为20.98%。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5.06万平方米,比上年降低5.00%;房屋竣工面积492.88万平方米,增长22.38%。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6亿元,税金总额3.65亿元,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3648元,比上年降低5.5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止跌回升。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89亿元,比上年增长9.64%,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5.02亿元,增长24.0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7.59亿元,增长20.13%,房地产完成投资56.63亿元,下降8.84%。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达49.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9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基本建设投向以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为主,投入向城市公用事业倾斜。在基建投资中投向交通运输业的投资14.70亿元,投入制造业的投资2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71%和13.38%,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仍分别达19.6%和35.1%。城市公用事业中的电力煤气及自来水基建投入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73%,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10.74亿元,增长29.98%。

更新改造重点投入通信、制造业、电力、交通四个行业。全年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9.58亿元,下降3.19%,电力行业加快城网、配网改造,完成技改投资2.39亿元,增长10.65%。交通运输业完成技改投资4.51亿元,下降18.88%;电信行业加快网络和设备技改投资力度,随着电信局接入网改造及联通公司CDMA及GSM六期等项目的实施,电信行业技改飞速发展,成为我市更新改造的亮点。全行业完成技改投资10.3亿元,增长1.15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69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53.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占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51.69%。至年底已有东渡污水处理一期、TDK三期工程、电力进岛第三通道、通用电气发动机大修、北溪引水厦门段改造、鹭江道(和平码头一海军码头)、环岛路(演武路口—厦大白城)、市府大道(厦禾路—公园南路)、绿泉实业易地改造、厦大学生公寓等19个项目如期建成投入使用。

商品房建设有所减缓。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029.91万平方米,虽比上年减少91.05万平方米,全年规模依然较大.在总施工面积中,住宅施工面积707.2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6.06万平方米,下降4.85%,占全市施工面积的68.67%。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281.6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5.73万平方米,下降5.2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6.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72%,占全部竣工面积的76.94%。商品房销售面积257.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15.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额73.12亿元,比上年下降0.82%,其中,住宅销售额5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年末,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176.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64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稳步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全年完成各类货运总量4147万吨,比上年增长4.1%,完成客运总量49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9%。

全年港口完成客运370.79万人次,增长6.9%;货物吞吐量2099万吨,比上年增长6.8%,集装箱吞吐量129.3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9.2%。进入世界集装箱大港50强行列。不断开辟国际、国内新航线。全年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8条,至年末,全市已有国际集装箱航线达33条,开通的地区有厦门至美国、欧洲、地中海干线及厦门至香港、日本、韩国、台湾的高雄、新加坡等地。新开辟内贸运输航线3条。使全市内贸运输航线达6条。

全年航空飞行4.61万架次,增长3.6%,旅客进出港人数37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航空货物吞吐量10.67万吨,增长7.2%。至年末,全市开通航线达121条。其中,国内航线109条,国际航线10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条。与国内外49个城市直达通航。

铁路旅客发送量277.56万人,比上年增长8.9%,铁路货物发送量246.73万吨,比上年增长20.1%。全年新开厦门-桂林、厦门-三明、厦门-武夷山、厦门-吉安等4条旅游专列,开通厦门-广州特快列车。至年末,全市已有始发客车11对,覆盖华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区。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5%。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5亿元,下降10.1%,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4.78亿元,增长15.3%。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5.77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4.0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76.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到达数为79.1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20.0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08.75万人次,增长14.9%。其中,全年接待境外游客57.30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3.11亿美元,增长3.7%。接待国内游客851.45万人次,增长15.8%。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随着我国加入WTO,沃尔玛、富山诚达百货、新时代莱雅百货等一批大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相继进入我市,全市批发零售贸易市场竞争加剧。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86.5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9.74亿元,增长10.5%;餐饮业实现29.98亿元,增长7.3%;其他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83亿元,下降0.1%。全市非公有制商业发展迅速,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类型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65亿元,增长21.0%,其市场占有率达60.9%。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购房、买电脑上网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市场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5%,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3.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5%。分项目看,除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8%、交通和通讯上涨3.2%外,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居住等价格均有所下降。(见附表二)

七、对外经济

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对外贸易困难因素增多。我市相关部门出台了鼓励出口的相关政策,加快出口退税速度,清理整顿口岸中介组织,降低口岸收费,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通关速度,全市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出口65.05亿美元,增长10.6%;进口45.74亿美元,增长9.7%。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8.62亿元,增长2.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9.01亿美元,增长7.6%;一般贸易出口27.70亿美元,增长16.2%,加工贸易出口32.5亿美元,增长6.4%,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27.5亿美元,增长9.7%,服装及衣着出口5.7亿美元,增长13.3%,鞋类出口5.1亿美元,增长21.7%;美国、日本、欧盟、香港、东盟成为我市主要出口市场,全年向美国出口增长8.2%,向日本出口增长22.6%,向欧盟出口增长7.8%,向香港出口下降8.8%,向东盟出口增长5.1%。在进口中,国有企业进口10.61亿美元,增长2.7%;外商投资企业进口33.38亿美元,增长11.7%。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市利用外资止跌回升。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343项,比上年增长32.4%。其中,批准外商直接投资超千万的大型项目达40项,比上年增加16项。合同外资金额12.72亿美元,增长26.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53亿美元,增长11.8%。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016家。其中:第一产业58家,第二产业2124家,第三产业834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48项,比上年增长1.4%;合同金额1.5亿美元,增长147.3%;完成营业额0.71亿美元,下降2.2%。年末在外人数9820万人,比上年增加536人。

八、金融和证券

金融信贷稳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42.37亿元,比年初增加97.48亿元,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23亿元,比年初增加43.77亿元,增长20.0%。各项贷款余额506.36亿元,比年初增加53.52亿元,增长11.8%。贷款投放结构进一步调整,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净投放现金27.26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3.70亿元。外汇收支形势继续向好,外汇累计净结汇23.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7%。

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年末,全市拥有证券交易营业部22个,全年各证券交易营业部累计成交量达569.2亿元,其中,A股(含基金)成交507.86亿元,B股成交61.34亿元;年末,证券交易开户人数累计达54万人,其中,A股(含基金)开户人数52.66万人,B股开户人数1.34万人。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科技投入继续增加。年内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约1.7亿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预算下达1.2亿元,实际支出1.14亿元。全年安排科技创新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及软科学项目共计115项,投入9.7亿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2001年全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67项,办理科技成果项目登记8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的有21项,达到国内领先的有42项。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8项,首次组织申报科技部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3项,其中2项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全年共代理申请专利1778件,比上年增长11.68%;授权专利1509件,增长10.15%,全市专利代理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位居全省地市之首。其中台胞台资专利申请444件,占了全市申请量的24.97%。

科技中介、孵化体系建设加快,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年内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软件企业45家、科技先导企业7家以及13个高新技术产品和74个软件产品,新批了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软件园已发展成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先后晋升国家级创业中心和国家级创业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授予“国家级示范中心”的称号;北大生物园已经建成并获得了全省第一个一类新药证书;市科技情报所、科技交流中心也加强科技政策研究、积极向中介服务机构转型。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在厦大顺利通过“211工程”、集美大学的合并及与省、市共建后,2001年厦门又有3所成人高校的合并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到年末,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已达345家,办华厦职业学校已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资格,首次通过高考招生;民办南洋专修学院业也取得了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资格。中等职校的结构布局已略具规模,有SK集团加盟的厦门交通职教集团已组建完成,厦门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和女子职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已相继获准挂牌,全市职专、职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4%。初中招生改革和扶持一般的措施在年内初见成效,中考成绩较往年有整体提高,高考成绩继续名列全省榜首。在国际中学生化学和生物奥赛上我市学子还分别获得了一枚金牌、一枚铜牌,及国际科技与环保竞赛的两个大奖。当年全市高中新生普职比为5:5,每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已由1997年的92.97人增加到了209.60人,岛内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7.1%,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至2001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27所,在校学生总数为40.10万人。其中,在学研究生人数3556人,年内招收1484人,毕业616人;成人学校406所,成人高校在校生11992人,比上年增长16.95%;普通学校921所,增加了9所,在校生员33.40万人,增长了3.61%。在普通学校中:有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2.80万人,比上年增长12.60%,年内招生0.88万人,增长12.04%,毕业生0.53万人,增长8.50%;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生1.38万人,增长9.24%;普通中学64所,招生3.35万人,增长8.32%,在校生9.46万人,增长5.74%;职业中学13所,在校生0.88万人;小学376所,在校生14.52万人;幼儿园444所,在园人数3.69万人;还有各级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403人。

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0159人,年内有4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32人获省级称号,547人获市级称号,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更进一步,各级各类学校共配置计算机3万多台,平均15名学生一台,城区已达到8名学生一台,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会议上被誉为“厦门校校通模式”。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全年演出场次共843场,国内观众达93.2万人次。大型神话歌仔戏《白鹭女神》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优秀演出奖及八项单奖,集体舞《酷滴》、独舞《偶人》获第五届全国舞蹈“创作三等奖”,小剧场话剧剧本《日子》获华东田汉戏剧三等奖,市歌仔戏剧团和小白鹭民间舞团分别赴新加坡和俄罗斯演出取得成功,小白鹭舞团还获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的“中俄友谊纪念奖章”。全市的电影院、影剧院已有11家,全年歌放映单位电影演(映)出场次9.85千场,观众71.16万人次,电影放映收入达480.47万元。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博物馆、戏剧舞蹈学校、鼓浪屿音乐厅等多项文娱设施的新建、改建、搬迁、维修工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7个,其中少儿图书馆2个,图书总藏量达141.3万册(件);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文化站32个。

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鼓浪屿音乐学校的合唱和厦师二附小的许维隆的作品分别在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评选中获金奖,获得银奖的还有2个美术作品和1个摄影作品,另外还组织小品小戏在华东及省级比赛中获得了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821个,其中:各类医院23个,卫生院28个,门诊部16个,卫生防疫机构9个,专科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药品检验机构2个,疗养院4个;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58人,其中:医生3627人,护师、护士2694人,获得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有2015人;共有卫生机构床位563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4780张。农村中实行合作医疗或医疗保险的村数已有161个,占农村总数的55%以上,全市共设置农村医疗点356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75人、接生员147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中医机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中医院与湖北中医学院肝病治疗中心、上海内分泌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湖里区医院与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年内市中医院肝病专科被省卫生厅正式确认为省重点中医专科,另有肛肠专科、慢性胃炎、糖尿病专科已成为省中医重点专科第二批建设基地。市中医院的肝科、慢性胃炎专科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建设基地已通过专家组审评。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十二届世界航模锦标赛上获得了一名亚军、一名季军,在第十届亚洲OP帆船锦标赛陈和池获第一名,在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上体校得张璐获100米栏第四名、4×100米接力第二名;在全国体育赛事中获得了28枚金牌,22枚银牌,19枚铜牌;以及省级赛事的金牌185枚,银牌95枚及铜牌7枚。厦门足球队在2001年全国足球甲B联赛上冲A未果,厦足俱乐部的青年足球队则获全国U—19青年赛冠军。

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展开。一年来共组队参加了国际比赛4次、全国比赛8次、全省比赛2次。我市选手在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获1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残疾人运动员叶超群在远南运动会上勇夺远南运动会TT7级乒乓球金牌。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在年内进一步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在积极推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实行污染集中控制的同时,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整治的全面启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证了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并不断优化。目前,全市DELL、松下、涌泉等2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浪屿区还率先以名胜风景区和行政区的双重身份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验收,成为国家级ISO14000示范区。覆盖全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已建设完成,在1999年率先实现向媒体公布空气质量日报的基础上,厦门在年内又成为国家第一批实现空气质量预报工作的城市。

2001年,全市城市环保投资指数2.22%,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2.68%,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8.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6分贝。全市空气污染周报指数平均值为52,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2.67%;饮用水水资源地质达标率98.11%;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为57.63%、95.46%;城市气化率97.70%,集中供热率52.89%;工业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的达标率分别为99.85%、78.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9.80%。各项城市环保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先后在全省9个设区市的完成“1998—2000年度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工作和全国22个城市完成“2000年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考核评比中获第一名。

在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继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之后,年内再组织完成了大屿白鹭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方案并已通过了专家评审。此外,还组织完成了《厦门海滨鸟类多样性研究》及《厦门岛东南海域沙滩稳定性分析及海滨浴场环境保护》等多项环保科研课题。

十二、人口

人口发展稳定。2001年末全市登记户籍人口134.36万人40.48万户。其中非农业人口69.73万人,占总人口的51.9%,比上年净增3.51万人,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迁移增长1.24万人,二是农转非增长1.89万人。全市家庭户均规模3.32人,比上年缩小0.06人。男女性别比103.25:100,下降0.29。

年内出生人口1.22万人,出生率为9.05‰,比上年下降3.1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53万人,死亡率为4.00‰,下降4.54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3.09万人,其中:自然增长0.6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4‰;机械增长2.41万人,机械增长率17.93‰,上升了4.15个千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5元,比上年增长8.27%,;人均消费支出8490元,增长6.54%。农民人均纯收入4425元,比上年增长9.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81元,增长8.0%。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年末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47平方米,其中居住单元式配套住宅的家庭占9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0.2平方米,有68%以上的住房为楼房。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为106.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5.93万人,增加2.57万人。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9.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2万人;个体从业人员5.12万人,增加0.98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3.04万人,下降5.9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5.45万人,增长2.6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7.94万人,增长8.25%。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年末滞留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90人,比上年末减少400人。

同时,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19256人,失业率为4.19%,比上年末上升0.9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企业10411户,参保职工39.67多万人,其中包括超过23万人的外来劳力。全年全市征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过6.71亿元,征收失业保险5661万元、工伤保险费5636万元,各项基金征缴率均达98%。作为国务院试点之一,自1997年厦门正式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目前全市参保单位已有7665家,职工参保人数383839人,覆盖面达83.75%,并确定了66家定点医疗机构。同时首创了以超过封顶线以上大额医疗费用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推进失业人员及外来从业人员的医疗保险,目前,已办理失业人员医疗保险1万多人,外来人员基本医疗保险6万人。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