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6:45:44 来源:福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381次

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

2009年3月2日

2008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海西建设“四求先行”的要求,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福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体上经济运行呈现平稳较快、结构趋优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

经济增长平稳较快,综合实力提升明显。据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一产业发展平稳,增加值为234.9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势良好,增加值为1083.92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为965.34亿元,增长11.7%。产业结构继续调整,比重日趋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58.0%和38.6%。三次产业比重为10.3:47.4:4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3615元,比上年增长12.0%。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28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地方级财政收入168.86亿元,增长15.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5.97亿元,增长23.0%。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34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1000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00人。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1.49万户,比上年增长8.3%,从业人员27.22万人,增长3.4%;私营企业4.66万户,增长15.0%,从业人员46.41万人,增长12.7%。

农业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继续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2.31亿元,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100.71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9.65亿元,增长7.9%;牧业产值67.12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209.08亿元,增长7.3%。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2.92万亩,比上年减少1.91万亩,粮经比例从去年的47.1:52.9调整到46.8:53.2,粮食比例下调了0.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63.77万吨,比上年下降0.4%。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全市食用菌产量8.79万吨,比上年增长11.0%;茶叶产量1.50万吨,增长6.0%;肉、蛋、奶总产量37.08万吨,增长2.6%;蔬菜瓜果产量267.09万吨,增长1.7%;水果产量32.05万吨,增长3.4%。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全市水产品产量165.61万吨,比上年增长7.7%。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预计全市完成人工造林总面积11806公顷,其中速生丰产林总面积6000公顷,沿海防护林总面积2286公顷。全年商品材产量14.26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54.9%。

榕台农业合作继续加强。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依托,继续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技术,发展高、优、特农业。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水产、畜禽等良种先后在福州落户。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将更加密切,台资良种企业将陆续引进。

工业

工业继续增长,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对工业项目、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等扶持力度,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以江阴、罗源湾为重点的南北“两翼”,发挥临港工业优势,提升质量。工业集中区支撑、集聚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凸现,工业经济更上一层楼。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部工业总产值35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65.41亿元,增长18.3%,其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448.83亿元,增长8.0%;股份制工业总产值1177.01亿元,增长25.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750.49亿元,增长17.3%。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重点产业集群。由电子信息设备、冶金、纺织化纤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主导我市工业层面,加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60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纺织、服装、化纤工业总产值476.53亿元,增长2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60.84亿元,增长15.3%;塑料制品业209.69亿元,增长14.0%;农副食品加工业202.33亿元,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大幅增长,部分产品产量下降。增势良好的有:石油加工增长223.6%,废品回收加工增长152.6%,有色金属加工66.8%,专业设备制造增长49.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增长33.8%,而水的生产和供应及工艺品制造则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9.1%和3.0%。

贸易

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我市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全市共建设和改造“农家店”150家。连锁规模扩大,经营从超市、百货店向多业态、多领域拓展。积极建设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强市,现代物流配送迅速发展,物流企业不断壮大,盛辉等6家物流企业入选全国物流百强企业。我市粮食批发市场、果品批发市场及蔬菜批发市场被评为省首批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分城乡市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18.39亿元,增长22.0%;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15.99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76.31亿元,增长20.7%;住宿餐饮业151.63亿元,增长20.0%。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宽,化妆品、金银珠宝、汽车、家居等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化妆品类增长30.9%,金银珠宝类增长26.3%,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0.5%,家具类增长25.4%。

会展业稳步发展。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89场,其中全国性会展3场,成功举办了“5·18”海交会、赴港澳台专题招商、全国煤炭会等重大活动。年货会、车交会、住交会、人才交流会等一系列常设性的展会连年不断,进一步引导大众消费,促进交流。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迈上一个新台阶,完成投资额124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63.67亿元,增长22.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309.80亿元,下降17.7%。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39.16亿元,比上年下降11.6%;商品房交易成交额194.98亿元,下降41.7%;全年商品房交易面积344.10万平方米,下降46.7%。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33.6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3%。大力拓展东部新区,启动建设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火车南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福清核电站、向莆铁路福州段、渔平高速公路及江阴疏港支线等,城区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积极推进鼓山大桥、三江路、福峡路等与新区配套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湾边大桥及其接线公路工程,动工开挖琴亭湖,治理光明巷等7条内河,建设大学新区防洪排涝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市政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加强市政建设,改造15条道路及沿线1052幢楼体景观,建设闽江两岸等一批重点区域灯光夜景工程,全面建成并开放新动物园、环西湖步行道等景点,市民生活、休闲环境持续改善。市区路网日渐完善,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城市道路总长度1006.70公里,道路面积1946.10万平方米。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市民出行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拓宽改造16公里城区道路、50条支路街巷,全年新辟、调整公交线路22条,新购投放环保公交车637辆,市民公交出行率达22.1%。年末公交车营运线路达117条;全年新增公交车310标台,年末拥有公交车2271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3.85标辆;日客运量达126.92万人次。市区共有自来水厂10座,日综合生产能力158万吨;液化气供气总量10.60万吨,其中家庭用气5.79万吨,城市气化率达98.5%。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2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居民用电49.10亿千瓦时,增长17.9%;工业用电123.38亿千瓦时,增长1.2%。

对外经贸、旅游

对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出口稳步增长。充分利用外资,促使经济发展。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项目155项;新批合同外资金额14.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达10.02亿美元,增长43.0%。虽受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外围经济的不利影响,但我市外贸出口仍保持稳步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03.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进口总额67.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出口总额135.90亿美元,增长10.4%,主要销往美国、欧盟等地。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84.36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51.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10.1%。从出口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88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76.69亿美元,分别增长20.0%和18.6%。另外,对台贸易额24.13亿美元,新批台资项目24项。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范围逐步扩大。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坚持内外协调,积极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加强技术合作,促进良性互动。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7089.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7倍;完成营业额5174.98万美元,增长52.1%;期末在外人员5194人,增长40.5%。

旅游业在资源开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成效。以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文化旅游为重点,充分挖掘闽都文化、温泉生态、滨海休闲等资源,加快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不断拓展旅游市场。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876.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3%;境外游客人数63.05万人次,增长10.2%。年末共有星级宾馆饭店73家,客房共计10999间。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营运能力持续增强。全市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发送量:铁路344.80万吨,比上年下降0.5%;公路8160万吨,增长12.0%;水运6384.37万吨,增长16.6%;民航6.02万吨,比上年增长6.4%。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旅客发送量:铁路6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公路10270万人次,增长6.0%;水运122.63万人次,增长21.3%;民航453.39万人次,增长6.8%,年内新开辟福州—西安—西宁,济南—福州—三亚,福州—珠海—三亚,常州—福州—海口,福州—台北(包机)等多条航线。榕台交流取得新突破,福州成为两岸三通客运包机直航点。“两马交流”客运直航1383航次,比增62.3%,“两马交流”旅客吞吐量7.22万人次,比增36.2%。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6702.59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562.37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全年集装箱吞吐量117.66万标箱,比上年下降2.1%;旅客吞吐量7.22万人次,增长36.2%。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9539.3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7.82公里。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邮政业务收入7.40亿元,移动业务收入30.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及22.8%,联通业务收入6.97亿元,比上年微降0.9%。金融类、速递物流类、邮务类三大板块业务收入基本呈现三分之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全市年末程控交换机总容量390万门,电话用户298.62万户,比上年下降2.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28.17万户,增长17.9%,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14.94万户,增长9.7%;全市共有IC卡公用电话2.19万部,其中市区1.43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43部/百人,其中市区50部/百人。网络信息技术普及,覆盖面广。全市互联网用户达59万户,比上年下降1.8%,宽带网用户达54万户,比上年增长18.9%。

金融、证券和保险

存款增势良好,信贷结构继续调整,金融态势保持稳定。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平稳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02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205.38亿元,增长14.8%。贷款增长强劲,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以及个人贷款等。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规模及增速均明显大于短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增势明显减缓。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人民币,下同)2076.95亿元,增长18.2%;中长期贷款个

人消费贷款余额605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79%;短期贷款余额991亿元,增长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年末共有3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

期货市场火爆,证券市场萧条。我市辖区内共有上市公司18家,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46家,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32.17万户,比上年增长25.8%,其中本年股民资金新开户数27.07万户,比上年下降18.5%。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量严重缩水,交易额仅为9676.99亿元,比上年下降55.3%。年末共有期货营业部19个,全年期货交易量5320.27亿元,比上年增长92.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发展迅速,业务量明显增加。全市财产险保费收入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人身险保费收入59.73亿元,增长43.7%,其中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8.50亿元,增长45.2%。全年财产险赔款支出12.29亿元,赔付率61.2%;人身险赔款支出2.17亿元,年金给付1.11亿元,满期给付8.17亿元,死伤医疗给付0.82亿元。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378个,4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榕设分公司,2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榕设立代表处。

科学技术、教育

科研开发能力增强。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46项,其中国家级5项,火炬计划14项,共有7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金山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企业147家。全市受理专利申请3794件,比上年增长16.5%;批准授权2018件,比上年增长16.4%;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3415件,比上年增长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迈出新的步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放区整合扩区扎实推进,重点扶持的一批高新技术示范企业快速发展,星网锐捷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新大陆等6家企业入选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58家,其中上市公司23家(含境外上市)。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1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年末民营科技企业62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8家。科技园区共有企业218家,软件园年末拥有企业305家。科技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2亿元,比增30%,利税22亿元,出口创汇8.40亿美元。各类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扎实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新设立丰泉环保等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福州技术市场被新认定为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以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形成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质量技术监督不断加强。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1995家企业产(商)品,批次合格率为93%,其中生产领域抽检571家企业产品600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2%;流通领域抽检1424家企业商品1524批次,批次合格率为93%。全市共有15家企业15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62万台件。

坚持教育优先,着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4所,在校生26.35万人(含研究生);高职高专院校2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4所,在校生12.91万人;高中124所,在校生13万人;初中337所,在校生26.67万人;小学1497所,在校生46.26万人。全市共有省标幼儿园33所;省级达标中学59所,其中一级达标中学10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5%;小学英语开课率98.1%,信息技术开课率90.2%。全市拥有民办小学41所,民办普通中学56所,民办高校16所,民办高校在校生6.79万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认真实施“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大项目,基本完成林则徐祠堂、水榭戏台修复,修复后的南后街已对外开放。设立全国首家地方曲艺研习、传承专业机构——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软木画、佛跳墙制作技艺和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等6项非物质遗产新入选国家保护目录。改扩建30个乡镇、3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动工建设福州市艺术学校新校区。加强文化精品创作,闽剧《王茂生进酒》等一批文艺精品荣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等大奖,在全省第六届“武夷杯”中青年演员比赛中福州金奖数量位居全省之首。闽都民俗文化节、第二届福州南后街元宵灯会、福州城市精神征集评选及“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全市拥有文化馆13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55个,艺术表演团体19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462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11套,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9%;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13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8%。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6.22万户,比上年增长4.4%,有线电视入户率65.8%;广播电视联网率80.6%(有线)。全年出版图书2610种,7800万册;报纸27种,45600万份;各类杂志130种,2800万册。全市共有群艺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收藏文物20.86万件;公共图书馆15个,总藏书503.92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区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加强,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各级卫生医疗网。按照“病有所医”要求,着力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建成市二医院急救中心住院大楼、市传染病艾滋病治疗中心住院大楼,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6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全市卫生机构1892家,其中医院77家;卫生机构床位2.15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60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195人,其中医生11639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42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86人。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3家,卫生技术人员1196人。全市共有村卫生所2404家,村卫生技术人员3903人;民营医院40家,床位1485张。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市运动健儿在北京奥运会比赛中共获得2枚铜牌,在国家级各类运动比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其中摔跤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1枚,举重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2枚,田径金牌1枚、银牌1枚,跆拳道铜牌1枚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火炬在榕传递活动、老年人万人健步行、全民健身节启动仪式、海峡传统龙舟邀请赛、全国登山健身大会暨海峡两岸登山活动、福州市半程马拉松邀请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418个,全民健身点393个。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81项。

人口、人民生活

全年全市常住总人口683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71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35.9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86.68万人。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1.4‰,人口自然增长率5.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全年我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341元,比上年增长14.2%。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9元,比上年增长16.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7142元,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价格总水平涨幅逐月下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4%以内。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现有住房建筑面积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5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规模扩大。按照“老有所养”要求,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失业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面进一步拓展,福州成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区推开试点,建成市老年公寓等一批项目。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5万人,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21.17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人员8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37万人。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15883个,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8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延伸拓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低保标准、优抚对象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

园林绿化、环境保护

绿化、美化建设取得成效,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观。二环路等道路沿线大规模景观改造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沿线住宅完成改造,部分路段旧貌换新颜;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城修复改造扎实推进,乌山风景区景观整治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大大提升了城市景观效果。全市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7307公顷;拥有公园41座,总面积2010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600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666公顷,绿化覆盖率37.8%。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污染治理能力继续提高,工业企业基本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全面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迎接国家环境模范城市的检查复查。节能减排项目取得新进展,建成或基本建成洋里污水处理厂一期技改和华能福州电厂二期脱硫、鑫海冶金烟气脱硫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搬迁改造福泰钢铁、富成味精等7家城区企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6013.85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达9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6%。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56.5分贝,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4%,城市污水处理率66%;市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9个;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1200.8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统计快报数;

2、福州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3、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