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深入开展经济工作“六赛六比”活动,积极应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增强。据初步统计,2004年,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54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03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799.20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591.23亿元,增长11.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34万元。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200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6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10亿元,增长28%;财政总支出94.85亿元,增长15.3%。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4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27.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8.13万人,增加2.90万人;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1.7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就业、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较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农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9.97亿元,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76.50亿元,增长1.2%;林业产值6.08亿元,增长6.2%;牧业产值50.43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135.51亿元,增长7.9%。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0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88万公顷,粮经比例从去年的59.12:40.88调整到58.07∶41.93,粮食比例下调了1.05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105.85万吨,比上年下降2.6%。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蔬菜优质品种增多,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生猪、蛋禽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2004年,全市食用菌产量6.16万吨,比上年增长15.7%;茶叶产量1.05万吨,增长15.7%;蔬菜总产量252.20万吨,增长1.1%;水果产量29.13万吨,下降1.8%;肉类总产量26.71万吨,增长2.1%。渔业生产按照“以养为主,养、捕、加并举”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200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168.56万吨,增长4.2%。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23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利润总额81.72亿元,增长8.7%;上交税金45.74亿元,增长15.1%;乡镇企业出****货总值342.89亿元,增长9%。
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以工业强市为目标,克服了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仍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6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4%,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总产值2288.57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61.01亿元,增长25.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268.32亿元,下降10.3%;股份制工业总产值404.64亿元,增长4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100.07亿元,增长21.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重点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服装鞋帽、食品轻工、建筑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粗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日显突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7.97亿元,比上年增长52.8%;纺织服装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3.05亿元,增长44.1%;建材工业总产值60.31亿元,增长26.2%;医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保持较快增长。玻璃、石板材、人造板、氯酸盐、特种漆包线、建筑陶瓷、棉纺、化纤等工业产品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福耀、福辉、飞毛腿3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西瓜太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3.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实现利润总额59.87亿元,增长24.5%。
建筑业稳步发展。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2004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表一: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贸易、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连锁超市、专业市场、会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迅速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形成新格局。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分城乡市场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414.45亿元,增长22.9%;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65.94亿元,增长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85.22亿元,增长19.7%;餐饮业零售额71.16亿元,增长18.8%。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8%、117.1%、159.3%、103.1%和175.5%。会展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了全国煤炭订货会、第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等各类会展活动73场,其中全国性会展5场。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经过建设、盘整,我市初步形成以连江路生产资料批发走廊,鳌峰路生活资料批发走廊,建材市场、汽车及零配件市场等专业市场为龙头的商品集散中心。2004年末,市区共有各类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7个,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29.48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5%,分类看,八大类价格指数呈“四升四降”态势。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四类上涨,尤以食品类涨幅最大;交通和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则呈不同程度下降。表二:2004年各类价格指数(上年为100)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26.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增幅较上年回落16.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118.54亿元,下降7.7%;更新改造投资额46.15亿元,增长22.9%;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23.83亿元,增长34%。
新区建设、旧屋区改造稳步推进,商品房市场需求活跃。2004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51.21亿元,比上年增长33%;施工面积2117.14万平方米,增长9.3%;竣工面积528.80万平方米,增长7.5%;商品房销售面积416.6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占94.8%,增长6.7%;住宅空置面积44.48万平方米,下降11.4%。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年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15.8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99%。建成或基本建成三福高速公路福州段、火车站站房改造、金山文体中心二期等31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一期、温福铁路、湾边大桥、八一七路横街旧屋区改造等重点项目34项。
市政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拓宽改造了二环路三期、江厝路、东浦站前路等20条道路和20个市区道路交叉路口,市区路网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与国道紧密衔接、完善的环城高速公路网络体系。2004年末,城市道路总长1021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16.8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17平方米。全年新增公交车155辆,年末拥有公交车1728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9.9标辆;新辟、延伸线路25条,年末公交车营运线路达103条;日客运量达98万人次。2004年,城市供水能力达150.9万吨/日;液化气供气总量11.05万吨,其中家庭用气5.71万吨,城市气化率达96.65%。全年全社会用电量达127.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生活用电27.76亿千瓦时,工业用电73.38亿千瓦时。
对外经贸、旅游
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14项;协议金额13.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额13.60亿美元,增长15.8%。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00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25.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出口总额74.44亿美元,增长61.9%,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55.57亿美元,增长49.7%;内资企业出口18.87亿美元;增长112.8%;私营企业出口14.40亿美元,增长124.4%。从出口产品看,光电产品、机械设备、家用电器、化工等有较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出口份额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86.6%,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6.1%。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729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218万美元,期末在外人员5211人。
旅游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成效。2004年,我市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兴建昙石山博物馆、马尾船政主题公园,建设寿山石文化旅游景区,修缮三坊七巷,进一步丰富了榕城旅游产品,本地游、周边游市场不断拓展。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854.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5%;境外游客人数31.08万人次,增长10.3%;旅游外汇收入2.18亿美元,增长7.9%。2004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81家,客房数达9997间。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2004年,全市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交通运营能力增强。全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发送量:铁路281.20万吨,比上年增长22.6%;公路5013.50万吨,增长3.5%;水运4015.78万吨,增长29%;民航3.97万吨,增长9.9%。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旅客发送量:铁路5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公路9430.30万人次,增长5.4%;水运2.49万人次,下降62.5%;民航157.18万人次,增长22.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938.63万吨,比上年增长24.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70.79万标箱,增长18.5%;旅客吞吐量2.16万人次,增长133.6%。全年对台直航798航次,其中“两马交流”客运518航次,旅客吞吐量2.16万人次。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5110.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6.93公里。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新增程控交换机58万门,年末程控交换机总容量349万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年末电话用户257.9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4%;移动电话用户287.39万户,增长22.6%;全市共有IC卡电话3万部,其中市区1.7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43.3部/百人。2004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60.22万户,宽带网用户达21.2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2.4%。
金融、证券和保险
信贷结构继续调整,信贷投放有所收缩,金融形势保持稳定。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18.8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6.27亿元,增长13.7%。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55.98亿元,增长17.8%,增幅较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工农业生产、重点项目建设和个人消费领域。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规模及增速均明显大于短期贷款。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57.65亿元,增长27.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13.34亿元,增长42.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175.92亿元,增长46.5%。短期贷款余额670.85亿元,增长11.3%,其中,工业贷款和农业贷款增速较快,分别达25%和13.2%。全年现金净回笼20.74亿元,比上年多回笼17.48亿元。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240个,外资金融机构(不包保险和证券机构)在福州设立的分行和办事处4个。
资本市场持续发展。2004年末,我市辖区内共有上市公司17家,法人券商3家,证券经营部45个,股民资金开户数69.04万户;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量1459.14亿元。年末共有期货营业部9个;全年期货交易量50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4%。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4年,全市财产险保费收入9.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人身险保费收入24.72亿元,下降2.8%,其中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63亿元,增长25.4%。全年财产险赔款支出4.39亿元,赔付率47.85%;人身险年金给付0.41亿元,满期给付1.49亿元,死伤医疗给付0.58亿元。200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231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科技经费支出达8169万元,比上年增长5.4%。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133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5项;火炬计划及各类高新研发项目136项。共有41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2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00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644.49亿元,比上年增长45.6%(按当年价计算);年末福州科技园区共有企业434家,软件园共有企业250家;科技园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1.64亿元,利税23.86亿元,出口创汇8.09亿美元。民营科技迅速发展,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646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8家,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年登记的技术合同金额1.42亿元;全市受理专利申请2000件,批准授权1341件,分别增长10.9%和3.6%。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拥有高等学校22所,招生5.9万人,在校生16.07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8所,在校生12.33万人;高中119所,在校生10.67万人;初中249所,在校生30.57万人;小学1982所,在校生51.43万人。全市共有省标准幼儿园43所,省一级达标中学10所,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10所。全市拥有民办小学29所,民办初中20所,民办高中26所。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群众文体活动日趋活跃,形成了内涵丰富、健康向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充满时代气息的省会文化氛围。2004年,开展了近50场“情暖社区服务万家”文化进百家社区巡演活动,设立了90面“社区文化长廊”;成功举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长篇历史小说《千星踏浪下西洋———天朝使臣》研讨会”、“纪念孔子诞辰2555年”大型活动;组织新排闽剧《群仙庆妈祖诞辰》赴马祖演出;在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我市选送的作品《勒哇阿佳》获得优秀奖。2004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14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83个;艺术表演团体22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2554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6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67%;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2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17%。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05.1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7%,年末全市实现广播电视联网的行政村达2011个。全年出版图书2546种,12165万册;报纸27种,41308万份;各类杂志129种,3370万册。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8个;公共图书馆14个,总藏书419.23万册。
公共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加强,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各级卫生医疗网。2004年末,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89个。全市卫生机构达1600个,其中医院74个;卫生机构床位1.8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35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26万人,其中医师9895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05张,每千人拥有医师1.67人。2004年末,全市拥有个体诊所、卫生保健所1264个;民营医院16个。
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活跃。2004年,我市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共获6项冠军,2项亚军;在国家级比赛中共获22项冠军,16项亚军。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民健身节暨第二届社区健身运动会、第19届冬泳比赛、传统龙舟锦标赛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拥有体育标准场地2789个,全民健身点376个,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95项。
人口、人民生活
2004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66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43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09.3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70.85万人。据抽样调查,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1.3‰,人口自然增长率5.9‰。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586元,比上年增长10.2%。据抽样调查,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6元,比上年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3.1%,实际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042元,增长9.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093元,增长9.6%,其中食品支出3463元,增长8.2%,食品消费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2.8%;交通与通讯类支出1226元,增长68.9%;医疗保健类支出579元,增长33.5%。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型,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占24.9%。农民人均纯收入4815元,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17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食品类支出1550元,增长12.7%;文教娱乐类支出333元,增长10.9%;医疗保健类支出164元、交通通讯类支出291元,分别下降6.5%和1.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居民生活区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渐趋完善。据抽样调查,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2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1.8平方米,增长3.7%。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2004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45.31万人,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17.59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73.3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2641家,参保职工达29.44万人,医疗保险基金收缴率为95.22%。
环境保护
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我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4年,市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500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达99%;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烟粉尘排放量0.13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0.5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噪声达标区覆盖率58%;城市污水处理率50.7%;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9.4%。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4年,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9个;自然保护区24个,面积1200.8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
市区绿化、美化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和综合环境进一步提高,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4年末,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326.9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3平方米;拥有公园37座,总面积1225.40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4791.22公顷,绿地率31.2%;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16公顷,绿化覆盖率35.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文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2、户籍人口数由市公安局提供;
3、福州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4、人均生产总值用常住人口数测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