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福建

福建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6:28:21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72次

200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持续干旱,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同心同德,攻坚克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福建省生产总值5241.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5.4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495.63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2040.61亿元,增长9.2%。人均GDP15006元,比上年增长10.8%。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2:46.1:39.7调整为13.5:47.6:38.9。

价格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8%,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2%。分项目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4.3%、居住上涨2.8%、食品上涨2.0%、烟酒及用品上涨0.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等价格分别下降3.5%、2.7%、2.7%和1.3%。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0.7%和6.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1.4%。

劳动就业状况基本稳定。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746.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7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64.40万人,增加27.61万人。年末全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98.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66万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年通过各种途径使8.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2.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根本改善;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实力和能力不够强;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电力结构不合理,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城镇就业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一些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0.2:39.8调整为58.4:41.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7.1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0万公顷,下降5.8%。粮食产量713.16万吨,比上年减少50.07万吨,减产6.6%,其中,春粮39.29万吨,减产11.8%;夏粮179.77万吨,减产1.2%;秋粮494.10万吨,减产7.9%。油料、蔬菜、药材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3%、3.0%和15.9%,烟叶和甘蔗种植面积分别减少8.7%和1.1%。蔬菜、果用瓜、油料、甘蔗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更新总面积5.08万公顷,其中,荒山造林1.67万公顷,迹地更新面积3.41万公顷。在造林更新面积中,速生丰产林、用材林面积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9.0和2.3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0.5%。主要林产品产量油桐籽1.92万吨,比上年增长4.6%;竹笋干15.10万吨,增长13.2%;油茶籽6.46万吨,增长1.7%;松脂6.77万吨,增长9.5%;商品材产量518.34万立方米,增长18.4%。

畜牧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33.46万吨,增长7.6%,其中,肉类总产量171.56万吨,增长5.8%;禽蛋42.40万吨,增长3.9%;牛奶19.19万吨,增长38.7%。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72.77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淡水产品产量64.90万吨,增长1.5%;海洋捕捞221.20万吨,增长4.4%;海水养殖286.67万吨,增长1.3%。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51.9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全年农村用电量118.46亿千瓦小时,增长11.2%;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3.24万公顷,下降0.7%;节水灌溉面积38.38万公顷,增长1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14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1%。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6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19.55亿元,增长18.1%;集体企业53.14亿元,增长18.4%;股份制企业292.70亿元,增长24.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59.00亿元,增长24.6%。轻工业增加值691.07亿元,增长21.1%;重工业增加值770.33亿元,增长27.0%。重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52.0%,较2001年和2002年分别提高3.1个和2.5个百分点。

三大主导产业快速增长。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9.82亿元,增长30.2%。光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4.6%、111.20%、38.7%、21.1%和37.6%;汽车增长81.8%。

工业产品竞争力有所增强。省外、境外工业品销售收入比重上升,全年全部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中,销往省内比重41.5%,比上期(2001年,下同)下降4.3个百分点;销往省外比重25.3%,比上期上升3.3个百分点;销往境外比重33.2%,比上期上升1.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5.10,比上年提高10.0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0%,提高0.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3.40%,上升0.1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1.86%,提高0.9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2.76亿元,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3.45亿元,比上年下降4.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10.75亿元,比上年下降3.9%。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全省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施工工程个数36200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1267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35.0%;房屋施工面积71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8.5%;房屋竣工面积3233万平方米,增长27.0%;实现利润11.00亿元,增长18.3%;税金总额17.00亿元,增长1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1193.53亿元,增长22.4%;城镇集、个体经济投资(不含房地产)47.25亿元,增长32.5%;农村投资267.09亿元,增长21.4%。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83.34亿元,增长18.3%;更新改造投资226.80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投资362.07亿元,增长45.4%;其他投资121.32亿元,下降1.4%。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在建投资总规模为2881.62亿元,增长51.0%。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10亿元,比上年下降30.7%;第二产业投资372.26亿元,增长10.8%,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79.3%,机械电子工业投资增长45.5%,冶金工业投资增长109.8%,轻纺工业投资增长11.7%;第三产业投资813.16亿元,增长28.5%。

商品住宅产销两旺。全年商品住宅完成投资237.2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施工面积3786万平方米,增长22.2%;竣工面积1079万平方米,增长6.7%。商品房销售面积1257.31万平方米,增长2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72.70万平方米,占85.3%,增长21.5%,全年住宅空置面积149.07万平方米,下降16.7%。

重大建设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全省45个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规模151.8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63.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7.6%。2003年是近年来重点建设投产和部分投产项目最多的一年,晋江下游、汀江流域、闽江上游沙溪、富屯溪防洪一期工程,东南汽车二期轿车项目新生产线、韩国LG荫罩、福嘉液晶显示器、华映光电扩建、南铝大型预焙槽改造项目,福宁高速公路、连城机场、10条入闽公路,后石至泉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泉州和厦门500千伏变电所扩建工程、后石电厂5号机组,福州地区大学城一期、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一期等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或已具备投产条件。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长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057.54亿元,增长16.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82.91亿元,增长7.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23.07亿元,增长13.1%;餐饮业零售额211.22亿元,增长6.6%;其他行业零售额106.16亿元,增长22.9%。

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实现零售额73.91亿元,增长90.7%;建筑装璜材料类零售额2.44亿元,增长1.1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4.79亿元,增长49.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4.63亿元,增长21.0%;吃、穿、用基本生活用品销售稳步增长。

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25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毛利率为7.1%,经营费用率3.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全省限额以上超级市场和专业(专卖)商店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92.54亿元,比上年增长71.9%,占全省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收入的7.4%。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53.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出口总额211.40亿美元,增长21.7%;进口总额141.95亿美元,增长28.7%。在出口额中,一般贸易出口96.23亿美元,增长18.0%;加工贸易出口106.48亿美元,增长27.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全年机电产品出口91.71亿美元,增长3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56亿美元,增长43.9%。非国有外贸企业出口全面增长,企业出口强劲。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34.68亿美元,增长28.7%;集体和私营企业出口28.07亿美元,增长59.6%,国有企业出口48.67亿美元,下降5.5%。在进口额中,机电产品进口79.28亿美元,增长27.7%;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8.22亿美元,增长26.6%。厦门市进出口总额187.10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2.9%,其中出口额为105.5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0%。

利用外资较快增长。按同比口径统计,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274项,比上年增长24.6%;合同外资金额72.51亿美元,增长4.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9.93亿美元,增长17.5%。按新口径统计,全年新签合同外资金额47.73亿美元,增长22.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75亿美元,增长5.2%。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为209.9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8%。在新签利用外资合同中,投向第一产业的合同金额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投向第二产业的合同金额39.87亿美元,增长28.4%;投向第三产业的合同金额6.44亿美元,下降4.0%。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开业17453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扩大。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022项,比上年增长14.8%;合同金额6.61亿美元,增长61.5%,其中,承包工程2.7亿美元,增长13.8%,劳务合作3.90亿美元,增长1.3倍;完成营业额5.02亿美元,增长8.2%,其中,承包工程1.96亿美元,增长20.3%,劳务合作3.06亿美元,增长1.7%。年末在外人数5.26万人,比上年增长4.1%。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531.0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223.8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1.8%,其中,铁路194.34亿吨公里,增长14.3%;公路193.50亿吨公里,下降0.3%;水运835.10亿吨公里,增长30.5%;民航0.91亿吨公里,增长6.1%。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385.64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3%,其中,铁路74.85亿人公里,下降2.3%;公路257.00亿人公里,下降3.0%;水运1.11亿人公里,增长7.8%;民航52.68亿人公里,增长7.1%。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95万吨,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896万吨,增长23.0%;沿海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342.27万标箱,增长34.0%。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为548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27公里。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7.26亿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1.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2.36亿元,增长14.0%;电信业务总量294.90亿元,增长33.0%。全年邮政业务收入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年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451万门,增长18.7%;本地电话用户1124万户,增长19.9%,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9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46.50万户,增长19.5%。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2.22部;移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7.14部。年末数据及多媒体用户295.10万户,净增42.40万户,比上年增长16.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有所下降。全年旅游总收入387.30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11.47亿元,下降6.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16亿美元,下降16.8%。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860.9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6.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711.22万人次,下降5.6%;接待境外游客149.72万人次,下降19.0%。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港澳同胞49.8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1%;台湾同胞35.46万人次,下降24.6%。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552.7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04.65亿元,可比增长16.8%;财政支出452.07亿元,增长13.7%。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税务部门组织各项收入58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各项收入中,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433.40亿元,增长19.9%,其中税收收入317.50亿元(不含海关代征收入和车购税),增长13.2%;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63.39亿元,增长16.3%,其中税收收入201.95亿元,增长16.8%。

金融运行安全稳健。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78.29亿元,比年初增加927.13亿元,增长21.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61.01亿元,比年初增加299.01亿元,增长2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24.65亿元,比年初增加494.94亿元,增长20.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37.51亿元,比年初增加730.05亿元,增长23.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39.25亿元,比年初增加230.61亿元,增长12.8%;中期流动资金贷款125.86亿元,比年初增加16.1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422.42亿元,比年初增加357.52亿元,增长33.6%。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7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48.86亿元,增长35.1%,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8.75亿元,增长31.4%;个人汽车贷款余额53.58亿元,增长73.3%。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现金净投放51.30亿元,比上年多投放5.62亿元。外汇收支形势继续向好,银行累计净结汇117.42亿美元,增长18.1%。

证券市场继续发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发行A股2只,共发行1.03亿股,筹资8.10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41家增加到43家,其中,A股42家,B股1家,通过股票发行和增发新股累计筹集资金21.94亿元。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量达2159.00亿元,比上年增长7.0%,截止年底,我省股民资金开户数为164.73万户。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省保险业实现各项保费收入1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36亿元,增长14.4%;人身险保费收入92.30亿元,增长30.3%。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1.28亿元。全年财产险赔款支出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赔付率为5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人身险各项给付支出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年金及满期给付7.19亿元,增长14.5%;死伤医疗给付1.51亿元,增长11.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省共有各类高校64所,其中,普通高校39所,成人高校15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民办)10所。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5.74万人,比上年增长30.5%,招生10.67万人,增长54.8%,毕业生4.78万人,增长30.5%;在学研究生13266人,增长49.7%,招收研究生5860人,增长59.8%,毕业研究生1871人,增长28.9%。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0.86万人,比上年增长26.4%,本专科招生14.63万人,增长30.9%。全省普通高中592所,招生21.80万人,增长12.9%,在校生57.52万人,增长13.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7.76万人,增长4.8%。全省初中招生65.64万人,在校生189.70万人。小学招生40.23万人,在校生312.00万人。全省幼儿园7064所,在园幼儿69.58万人。全省各级特殊教育学校77所,在校生4.09万人。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新进展。年末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8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93万人,增长2.6%。全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49.8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5.86亿元,增长6.0%。本年度经登记的科技成果442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34项,应用技术成果407项,软科学成果1项。全年申请专利7236件,比上年增长11.0%;授权专利5377件,增长34.4%。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496项,合同金额16.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至2003年末,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4家,其中,2003年新认定116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1家。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全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19634家生产、经销企业的产(商)品21193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6.5%,其中生产领域抽检6030家企业产品6861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8.1%;流通领域抽检10530家企业商品14332批次,批次合格率为85.8%。全省有2570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有810家企业的3160项产品通过质量认证。全年共有131家企业的174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有620家企业的83项产品使用采标标志。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34139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4个,剧场、影剧院79个,群众艺术馆10个,文化馆80个,公共图书馆82个,博物馆80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1.20万场,观众2097万人次;剧场、影剧院演(映)出场次2246.00万场。年末全省有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调频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96座,广播节目79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4%;电视台10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电视节目30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全省有线电视用户373.62万户。全年出版图书2950种,总印数1.56亿册;报纸66种,总印数7.98亿份;期刊186种,总印数0.39亿册;录音制品201种,586.43万盒(张);录像制品965种,7166.51万盒(张);电子出版物11种,6.88万张;音像电子出版物复制11898.74万盒(张)。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525个,其中医院344个,卫生院979个,预防保健机构226个,门诊部及诊所6816个。年末全省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7万人,其中医生4.1万人,护师、护士3.2万人。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床位8.7万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7.9万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在世界和全国重大体育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取得3项世界冠军,11项亚洲冠军;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展开,全省共部署“全民健身工程”点40个;全年销售体育彩票20.80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15个,投资1.25亿元。全省已有7447家企业办理了水污染排污申报登记,3538家企业办理了大气污染排污申报登记,3305家企业办理了固体废物污染排污申报登记;全年关停并转迁205家生产工艺陈旧、能耗物耗大、污染环境严重而在限期内整治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10个,面积829.3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97个,面积384.70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5.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31.0%。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省有1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6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7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9.3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1%。全年新增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省级生态示范区;新增1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8.10万公顷。

环境质量继续提高。全省23个城市中有19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影响我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尘类。城市噪声以社会生活噪声为主,在监测的设区城市道路路段中,噪声超过70分贝的路段占38.4%,比上年下降14.3个百分点;8个设区的城市声环境质量处于安静或轻度污染水平。

主要水系水质状况良好。全省12条主要水系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要求的占87.5%。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的占40.3%。9个设区城市的22个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5.5%。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4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占21.4%,15-64岁的人口占70.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8.0%。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43‰,死亡率为5.58‰,自然增长率为5.85‰。全省城镇化水平为45.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56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3734元,比上年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18元,增长5.2%。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5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35.96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2%和45.1%,分别比上年降低1.3个和0.8个百分点。

卫生防疫事业成绩显著。2003年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平稳,报告病例68046例,报告发病率为202.77/10万,报告死亡71例,死亡率0.21/10万。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连续9年未发现脊灰病例;儿童预防接种四苗接种率保持在90.0%左右;全省首次对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接种率85.0%以上。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成绩显著。全省发现“非典”输入性病例3例,没有出现二代病例,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66.36万人,月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1.07万人;有230.76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64.6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基本养老保险金;有185.93万职工和61.84万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省城镇老年福利机构768个,床位16447张。全省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达3759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29个。全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数达840个,覆盖率达88.0%。全省城市有19.40万人、农村有16.50万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比上年分别增加1.90万人和3.40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90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0亿元,接受社会捐赠858.10万元。

注:1、本公报未包括金门县和连江县的马祖列岛。

2、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3、本公报福建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按照国家要求,从2004年1月起,全国各省(市、区)GDP的中文名称统一更改为“某省(市、区)生产总值”。如我省的GDP中文名称改为“福建省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