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统计局
2023年3月29日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稳妥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克难奋进抓发展,实干攻坚保稳定,现代化幸福铜陵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2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02.8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545.3亿元,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49.7:45.2调整为5.1:49.8:45.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2.5%提升至42.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823元,比上年增加3711元。
2018—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0.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5%,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增长2.5%。
202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指 标
|
全市
|
居民消费价格(%)
|
2.0
|
其中:食品烟酒
|
2.5
|
衣着
|
1.0
|
居住
|
-0.8
|
生活用品及服务
|
2.1
|
交通通信
|
6.6
|
教育文化娱乐
|
2.7
|
医疗保健
|
0.4
|
其他用品及服务
|
2.1
|
新兴动能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5%;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6.5%,其中新材料产业增长6.8%。高技术产业投资[4]增长3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1.7%。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3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35万公顷,减少0.02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0.19万公顷,减少0.01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27万公顷,增加0.04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7.8万吨,比上年增产0.8%;油料产量6.3万吨,增产6.3%;棉花产量0.2万吨,减产4.4%;蔬菜产量34.2万吨,增产3.9%。
2022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产品名称
|
产量(万吨)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57.8
|
0.8
|
油料
|
6.3
|
6.3
|
其中:花生
|
0.2
|
0.9
|
油菜籽
|
6.1
|
6.5
|
棉花
|
0.2
|
-4.4
|
茶叶
|
0.05
|
-14.3
|
蔬菜
|
34.2
|
3.9
|
水果
|
2.9
|
-8.8
|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3.2万头,比上年下降23%;全年生猪出栏26.9万头,增长0.4%。肉类总产量4.6万吨,比上年增长0.3%。禽蛋产量3.3万吨,增长7.0%。水产品产量11.1万吨,增长3.8%。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8.6万千瓦,比上年下降8.8 %。全市灌溉面积7.7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3户,比上年末增加49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3%;股份制企业增长3.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6.9%,制造业增长2.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4.3%。分行业看,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保持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2.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0.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8%;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7.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06.9亿元,比上年下降8.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60.8亿元,增长26.6%;股份制企业84.8亿元,下降6.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2亿元,下降14.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92.9元,与上年持平;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6%,下降0.1个百分点。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电解铜
|
万吨
|
111.4
|
1.2
|
铜材
|
万吨
|
145.9
|
1.2
|
钢材
|
万吨
|
276.1
|
-12.1
|
铝材
|
万吨
|
11.9
|
-7.6
|
硫铁矿石(折含硫35%)
|
万吨
|
170.6
|
-4.5
|
硫酸(折100%)
|
万吨
|
476.1
|
1.8
|
化学肥料总计(折纯)
|
万吨
|
55.6
|
4.1
|
电力电缆
|
公里
|
246816
|
7.9
|
印制电路板
|
万平方米
|
1158.9
|
9.9
|
布
|
万米
|
3047.7
|
-17.1
|
服装
|
万件
|
1113.7
|
-8.5
|
模具
|
套
|
340199
|
-13.3
|
水泥
|
万吨
|
1241.8
|
0.0
|
水泥熟料
|
万吨
|
3102.7
|
0.4
|
电子元件
|
万只
|
1288827
|
-23.8
|
黄金
|
千克
|
19658
|
18.4
|
白银
|
千克
|
520953
|
-17.7
|
铜金属含量
|
万吨
|
6.7
|
27.5
|
大米
|
吨
|
75909
|
30.7
|
化学试剂
|
吨
|
343635
|
30.8
|
粗钢
|
万吨
|
256.7
|
-18.1
|
铸铁件
|
吨
|
4986
|
-15.4
|
自来水生产量
|
万立方米
|
10815
|
8.7
|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25家,比上年增加26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18.5万平方米,下降3.6%;房屋竣工面积316.7万平方米,增长21.5%。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9.2亿元,比上年增长6.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0.1亿元,增长0.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亿元,下降4.6%;金融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0.3%;房地产业增加值59.9亿元,下降10.7%;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33亿元,增长3.6%。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113.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8.4%,货物发送量69.1万吨,增长27.3%。公路旅客运输量100万人,下降61.2%,货物运输量3356万吨,下降4.3%。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363万吨,增长10.2%。
2022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及增速
指 标
|
单位
|
绝对数
|
比上年增长(%)
|
铁路运输
|
|
|
|
旅客发送量
|
万人
|
113.4
|
-38.4
|
货物发送量
|
万吨
|
69.1
|
27.3
|
公路运输
|
|
|
|
旅客运输量
|
万人
|
100
|
-61.2
|
旅客周转量
|
万人公里
|
15955
|
-34.7
|
货物运输量
|
万吨
|
3356
|
-4.3
|
货物周转量
|
万吨公里
|
180649
|
-0.6
|
水路运输
|
|
|
|
货物运输量
|
万吨
|
9961
|
11.6
|
货物周转量
|
万吨公里
|
4806879
|
14.4
|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8.5万辆,比上年增长4.1%,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22.1万辆,增长5.9%。到2022年末,全市等级公路5784.9公里、高速公路162.7公里。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国内包裹快递1520.2万件,增长23.5%。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比上年减少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4.4万户,增加5.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2.3万户,增加5.9万户。
全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478.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5%。旅游总收入113.1亿元,下降18.6%。年末全市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22处。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3.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4%。工业投资增长22.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3.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4%。民间投资下降4.6%。
2022年全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农、林、牧、渔业
|
44.6
|
采矿业
|
101.5
|
制造业
|
23.5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9.2
|
批发和零售业
|
-57.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80.2
|
住宿和餐饮业
|
-38.8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72.6
|
金融业
|
-43.2
|
房地产业[5]
|
-28.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58.2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0.7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2.2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26.6
|
教育
|
-27.5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72.6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26.3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67.4
|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8.4亿元,比上年下降29.3%。商品房销售面积161.6万平方米,下降42.9%;商品房销售额79亿元,下降45.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52.6万平方米,下降1.7%。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比上年下降1.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0.8 亿元,下降1.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82.2亿元,下降4.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47.4亿元,增长3.6%;餐饮收入55.6亿元,下降26.2%。
2018—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4.7%,饮料类增长 43.7%,烟酒类增长13.7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12.4 %,日用品类下降14.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1%,金银珠宝类下降15.9%,中西药品类增长20.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6%,汽车类持平。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98.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9%。其中,出口11.3亿美元,增长4.7%;进口87.2亿美元,下降10.4%。
2018—2022年全市进出口额
全年利用境外资金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49.3%。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省外到位资金802.6亿元,增长5.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增长14.3%[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7亿元,增长3.1%。重点支出项目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4.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1.9%。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0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338.3亿元,增长18.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81.4亿元,增长10.8%。其中,住户贷款362.4亿元,增长7.4%;企(事)业单位贷款1319亿元,增长11.8%。
202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指 标
|
年末数(亿元)
|
比上年末增长(%)
|
各项存款余额
|
2101.5
|
18.9
|
其中:非金融企业
|
505.8
|
26.6
|
住户
|
1338.3
|
18.7
|
各项贷款余额
|
1681.4
|
10.8
|
其中:住户
|
362.4
|
7.4
|
企(事)业单位贷款
|
1319.0
|
11.8
|
年末全市上市公司11家,比上年增加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683.4亿元。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3亿元,增长11.7%;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6.1亿元,增长12.4%。全年赔款与给付12亿元,增长2%。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36元,比上年增长5.6%。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45元,增长4.5%;人均消费支出27403元,增长4.1%,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3.5%,衣着支出增长3.4%,居住支出增长5.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5.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5%,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4.4%。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1%,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4元,比上年增长6.7%。人均消费支出15806元,增长7.6%。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7.3%,衣着支出增长4.9%,居住支出增长6.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2.1%,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9.2%,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4.4%,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1%,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2018—2022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9.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4.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8.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5.3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2.3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3所,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5所,普通高中24所,初中61所,小学112所。
2022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指 标
|
在校生数
(人)
|
毕业生数
(人)
|
普通高校
|
46929
|
12155
|
中等职业教育
|
16378
|
2987
|
普通中学
|
60919
|
22661
|
其中:高中
|
24689
|
8896
|
小学
|
68897
|
10529
|
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095人次,其中本科897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40人,其中本科36人。
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7家,比上年末净增85家,其中当年新认定170家。
年末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47个,其中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4个(国家级4个)、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1个(国家级4个)、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省工业设计中心22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
年末拥有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0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2个。
全年授权专利326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32件、实用新型2711件、外观设计220件。
十一、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登记注册的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站)33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20万册;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103.4万卷册,馆藏资料6.7万册。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636个,其中医院31个、卫生院2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9705张,其中医院8475张、卫生院病床123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0607人,其中,执业(包括助理)医师4189人,注册护师、护士4836人。
2018—2022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数
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所。全年体育彩票发行额2.7亿元。
十二、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年末全市共有国、省控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站点19个。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33.7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4.4%。
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水质指数3.2979,水质变化率为-6.76%。
全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1人。全年发生火灾事故1117起。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主要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
[5]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是将2022年和上年新老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返加回收入计算的同口径增长率。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居民消费价格、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粮食面积及产量、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铜陵调查队;农业机械总动力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灌溉面积数据来自市水利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利用境外资金数据来自市招商服务中心;铁路旅客发送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芜湖车务段铜陵站;铁路货物发送量来自南京货运中心铜陵营业部;港口货物吞吐量、公路运输、水运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机动车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电业务数据来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铜陵市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铜陵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铜陵分公司、中国联通有限公司铜陵市分公司、安徽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铜陵市分公司;旅游、文化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铜陵市中心支行;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保险业数据来自中国银保监委员会铜陵监管分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和体育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居民保障、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火灾事故数据来自铜陵消防救援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