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淮北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5-16 23:23:19 来源:淮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216次

淮北市统计局

2012年4月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的一年。面对宏观政策趋紧和城市转型的双重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市转型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保增长调结构、打基础增后劲,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发展态势,顺利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9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68.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8.5:66.3:2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26239元(折合4063美元),比上年增加3930元。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4%,八大类商品价格呈现“六涨两降”的态势,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13.3%、3.5%、3%、1.1%、2.6%和4.3%,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8%和0.5%。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是推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3%。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9865个,979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人数182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13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9.5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第二产业38.7万人,增加1.3万人;第三产业34.8万人,增加0.8万人。年末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21万人,比上年增加3744人;全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0060元,比上年增加7047元,增长16.4%。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726户,新增从业人员11696人,新增注册资金45.5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8033户,新增从业人员57285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5%,占GDP比重为39.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不高,工业持续上行压力增大;规模企业不多,民间投资不够活跃,非公经济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7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其中农业总产值45.6亿元,增长2.9%;林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3.6%;牧业总产值26.4亿元,增长3.2%;渔业总产值3.4亿元,增长3.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4亿元,增长3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9.7万亩;粮食生产连续第八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26.2万吨,比上年增收1.6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84.2万吨,与去年相比,持平略增。油料产量4408吨,下降56%;棉花产量1597吨,下降34.1%;水果产量10.1万吨,增长1.3%;蔬菜产量44.5万吨,增长5.1%。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193.9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3666.7公顷,新育苗80公顷,年末森林蓄积量2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9%。全年出栏肉猪60.7万头,增长0.7%;出栏羊48.1万只,增长0.6%;出栏家禽1381万只,增长0.7%。肉类总产量8.2万吨,增长0.5%;禽蛋产量4.8万吨,增长5%;奶类产量10167吨,与上年持平;水产品产量2.6万吨,增长5.1%。年末存栏生猪36.5万头、牛12130头、羊27.4万只、家禽860万只。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50.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3107台,增长1.6%;农用拖拉机12万台,增长0.8%;农用运输车1.7万辆,增长6.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97.4千公顷,机播面积244.1千公顷,机收面积205.3千公顷。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36.1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27千公顷,增长10.4%。全年农药使用量2519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97633吨,农村用电量17815万千瓦时。扎实开展“小麦千斤市”创建活动,实施玉米振兴计划,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亿元,大旱之年粮食生产实现“八连丰”。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土地流转面积3.4万亩,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7万亩,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35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662家。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新认证绿色食品31个、有机食品2个和无公害农产品41个。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市财政“三农”支出8亿元,增长10%。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范围扩大到“一区两办十镇”,建成、在建集中居住区52个;重点支持城镇和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个。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9813.5万元,王引河下段、懈河洼地治理、华家湖水库防渗整治工程全面完工。改造县乡村道路116公里。农村清洁工程连续两年全省领先。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支撑作用突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工业占全市GDP的比例(工业化率)达到6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为74.4%,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家,总数达到52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其中煤电、煤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陶瓷建材六大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86.6%,对工业增长贡献达到71.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1个百分点。在列入全市重点统计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4种实现增长。其中原煤产量5342.3万吨,增长12.9%;焦炭产量236.4万吨,增长5%;白酒产量30242千升,增长46.3%。

企业效益显着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2.6亿元,增长60.2%;实现利税141.6亿元,增长36.8%;利润65亿元,增长51.2%。亏损企业亏损额3.2亿元,比上年减亏0.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99.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3家,从业人员39236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2.9亿元,增长37.7%;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6.2亿元,增长47.5%,竣工产值39亿元,增长13.1%;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8.3万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6.6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50.72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在建施工项目88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52个,计划总投资1015.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450.1亿元,增长30.4%。其中城镇投资430.9亿元,增长32.3%,农村非农户投资19.1亿元,增长48.1%;房地产开发投资64.4亿元,增长53.9%。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1亿元,增长104.1%;第二产业投资284.1亿元,增长25.9%;第三产业投资156.9亿元,增长44.4%。全年工业完成投资274.2亿元,增长24%。其中采矿业投资70亿元,增长8.4%;制造业投资196.8亿元,增长31.8%;电力行业投资7.5亿元,增长4%。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新建、续建重大项目225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3个,完成工业投资26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0%。思朗食品、中臣型钢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袁店一矿、袁店二矿、杨柳、青东4对矿井建成投产;全省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建成;大唐虎山电厂、中利电厂二期、国购城市综合体等130个项目开工建设;翔宇物流、淮北汽车城二期等商贸物流项目建成运营。平山电厂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建设;淮水北调工程通过水利部专家评审。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1亿元,增长18.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3亿元,增长16.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分别为11.5亿元和115.4亿元,分别增长17.2%和1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1.1亿元和20.2亿元,分别增长15.7%和22.1%。

商贸设施加快建设。全年32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共完成投资45.1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140%。春昇生态家园一期投入运营,翔宇物流基地试运营;中泰广场二期、华松商业广场、淮海国际商贸城、韩国商贸城、濉溪影都商城等项目商业主体建成。其中韩国乐天玛特签约入驻华松商业广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签约入驻云天之都,大润发二店签约入驻凯莱商业广场。扎实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制定《淮北市菜市场“十二五”建设改造工作规划》,新建渠沟路、东岗楼、碧桂园3家标准化菜市场,改造了海宫、凌云、洪山路、长山路、南黎等5家菜市场。

会展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签订贸易合同和意向137个,成交额22.3亿元,比上届增长13%;举办2011中国(淮北)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会,实现交易额达1120万元,签订“农超对接”意向合同24份。成功举办第二届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市长会议。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2%;接待国内游客556.3万人次,增长65.6%。旅游总收入31.5亿元,增长87.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36.3万美元,增长110.4%;国内旅游收入30.9亿元,增长87.5%。

六、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实际完成进出口总额242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海关反馈进出口总额20150万美元;供货出口、从保税区进口海关未体现进出口累计4060万美元。全年累计出口19006万美元,增长35.5%,其中专业外贸公司出口6991万美元,增长20.6%;自营生产企业出口5269万美元,增长2.3%;“三资”企业出口4896万美元,增长59.3%。全年累计进口5204万美元,下降13%。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年”活动,全年累计引进内资375.8亿元,增长33.8%;实际利用外资30123万美元,增长57.3%。引进国内500强企业2家,亿元以上企业30家。

园区建设跨越式发展。启动市开发区新区建设。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市开发区新区获得省政府批准,累计完成投入11.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一期5.26平方公里“九通一平”加速推进,梧桐大桥、吉山路大桥开工建设,二期14.74平方公里建设启动。市开发区龙湖项目区投入2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区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理士工业园、徽钢铜业等一批项目落户,凤凰山工业园获“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称号。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7034万人,旅客周转量233328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20.3%;公路货运量5611万吨,货运周转量1009484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9.4%和21.8%。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65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国道7公里,省道196公里,县道576公里,乡道622公里,专用道83公里,村道2040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81640辆,比上年增长31.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63161辆,增长35.8%。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289万元,电信业务收入9076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0.9万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3.7万户;年末小灵通用户1.3万户,比上年减少3899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4.9万户,比上年增加16.5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75.4部/百人。年末全市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90.4亿元,比上年增收20.4亿元,增长29.1%。分级次看,上划中央收入51亿元,增长29.2%;地方财政收入38.1亿元,增长28.6%;出口退税1.3亿元,增长34.4%。分市县看,市级财政收入70.3亿元,增长27.8%;濉溪县财政收入20.1亿元,增长33.6%。全年完成财政支出87.2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教育支出16.8亿元,增长58.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4亿元,增长21%;医疗卫生支出7.9亿元,增长61.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7亿元,增长65.2%;农林水事务支出6.8亿元,增长2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2亿元,增长25.1%。

金融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5.4亿元,比年初增加125.5亿元,增长2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3.5亿元,比年初增加64.3亿元,增长22.2%。各项贷款余额405.7亿元,比年初增加102.6亿元,增长33.9%。

保险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21家;全年保费收入18.6亿元,增长1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亿元,增长23.7%;人寿险保费收入13.8亿元,增长5.3%。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9亿元,增长19.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2.1亿元,增长50%;人寿险业务给付支出2.8亿元,增长3.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学生31439人,当年毕业学生7918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5所,在校学生35658人,当年毕业学生10646人。普通中学143所,在校学生146588人。其中,高中28所,在校学生48985人;初中115所,在校学生97603人。小学371所,在校学生159286人。幼儿园148所,入园儿童4871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5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1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35%。出台《淮北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幼儿园23所。市一中第三次荣登“中国百强名校榜”;投资2.7亿元的市实验高中新校区投入使用。

科学研究成果显着。年末有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科技机构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59人。全年新增安徽宝迪畜禽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认定酶工程、铝加工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新建国家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新认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9家。全年共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32项,其中23项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主要科技成果有《综放开采顶煤放出理论与厚煤层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扩成井快速钻井法凿井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6183.3万元,进入全省前六位。

知识产权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考核验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新增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1家。精心开展专利进园区活动,专利申请量大幅提升。当年申请专利874件,增长13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9件,增长127%,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实现专利授权434件,增长72.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3件,增长95.5%。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1家,其中省级11家。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1个,省重点新产品4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1.9亿元,增加值31.2亿元,增长70.9%和37.7%,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6位和第2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资料45.4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8265平方米;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5.46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0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82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258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803场次,创作剧(节)目4个。成功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型歌咏活动;新体育场、市矿山博物馆建成使用,市图书馆、文化馆、方志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和汴河遗址百善老街及柳孜码头段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78个(含村卫生室),床位11166张,卫生技术人员11180人。其中医院89个,床位8709张,卫生技术人员7626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2621人;乡镇及街道卫生院28个,床位1188张,卫生技术人员1248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551人;村卫生室308所,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91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超过95%,122万人参加新农合、5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成免费婚检3.5万人,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1.6万人,免疫规划接种率达到90%以上。39家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307所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市人民医院被安徽省确定为区域性医疗中心。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1枚金牌、22枚银牌、17枚铜牌。成功举办了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足球、射击、游泳、羽毛球等比赛。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人口出生率12.05‰,人口死亡率4.67‰,人口自然增长率7.3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2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万人,农业人口125.8万人。年末常住人口212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8.66年;城镇化率55.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76元,比上年增收2685元,增长17.7%;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803元,增长31.6%,其中食品支出增长37.3%,衣着支出增长29.7%,居住支出增长80.5%,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分别增长23.8%和10%,家庭设备用品支出下降7.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8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7台,电冰箱97台,空调器119台,移动电话164部,淋浴热水器85台,照相机18架,家用电脑67台,家用汽车6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13元,比上年增收976元,增长18.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24元,增长8.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8.5%,衣着支出增长14.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5.4%,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2.8%,居住支出下降24.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万人,比上年增加1389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1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17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7人,增加7070人。率先在全省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46元提高到29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126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1900元提高到3500元。全年共有67557城镇居民和40192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82.4万人次,支出资金1.884亿;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9.4万人次,支出资金5089.9万元。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86人次。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所48个,床位5166张,收养各类人员4633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40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130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创城水平显着提升。2011年是创城工作重视程度最高、资金投入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社会参与最广的一年,全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8亿元。完成75个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建成桓谭公园、时代公园“清风苑”;实施道路、公园、广场绿化,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淮海东路、沱河路等15条骨干路网开工建设,方安路、古城东路、惠苑东路、南湖路北段建成通车,梧桐北路、宿丁路全面改造完成;铺设人行道15.2万平方米,人民路、相山路等10余条主干道全部改造为沥青路面;铺设供水、供气管网41.8公里,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开展文明交通行动,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1.92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8.5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30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7.40%。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奖”和“第二届全省文明城市”称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完成市辖区内522家排污企业污染源申报、登记、录入、审核,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现场检查力度;对260家涉铅等重金属企业、化工、造纸、危废产生企业和污染减排重点企业开展环境隐患大排查与整治,对36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或环境隐患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关闭3家电镀企业和2家铅酸蓄电池组装企业;对2家铅酸蓄电池企业进行集中整治,确保达标排放;对16家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危废产生企业全面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对市区62口水源井均设置栏杆并挂牌保护,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全面完成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督、污染减排、淮河水系水质监测哨等监测任务。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7个,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1人,比上年下降7.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6人,下降20%;全年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6人,下降11.1%;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6起,造成75人死亡,比上年增长2.7%,直接经济损失41.8万元,下降6.9%。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285起,经济损失254.9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