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铜陵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3-13 17:20:08 来源:铜陵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372次

铜陵市统计局

2012年3月10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扎实推进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转型跨越迈出新步伐,幸福铜陵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57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33.0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9.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79704元(折合12367美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27651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5208元和24048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10年的2.1:72.7:25.2变化为1.9:74.7:23.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0年上涨5.3%。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4.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1.3%。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8.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45.56万人,比上年增加0.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55万人,减少0.15万人;第二产业16.58万人,增加0.23万人;第三产业19.43万人,增加0.26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10.51万人,增加0.0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3.27万人,增加0.6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

据对全市80家企业景气调查,2011年一、二、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76.57、172.55和172.66;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4.70、133.81和132.98。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59.21,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90。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8.1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9.33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1.52亿元,增长7.8%;牧业产值3.36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2.82亿元,增长1.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7亿元,增长7.5%。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7456公顷,比上年增长0.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006公顷,增长1.8%;棉花播种面积为4726公顷,增长1.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728公顷,下降1.7%;蔬菜播种面积4263公顷,下降2.0%。

全年粮食产量16.1万吨,比上年增长2.6%;油料产量2.18万吨,增长13.6%;棉花产量0.54万吨,增长2.0%;蔬菜产量10.24万吨,增长0.6%。

全年肉类总产量1.61万吨,比上年增长1.2%;禽蛋总产量0.62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全年水产品产量2.11万吨,增长0.1%。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7.27万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纯)2.32万吨,增长7.0%。农村用电量1.52亿千瓦时,下降4.1%。全年有效灌溉面积24.98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1%,拉动GDP增长9.6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0亿元,增长52.3%;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13.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90.5亿元,同比增长14.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0.8%。

主导行业全面增长,铜、化学、电子、纺织、建材、机械、钢铁冶炼、能源等八个工业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77.1亿元、99.1亿元、23.2亿元、13.5亿元、59.9亿元、25.4亿元、69.2亿元、79.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0.9%、25.0%、13.2%、33.4%、49.3%、36.8%、48.7%、40.3%,其中铜、建材、钢铁冶炼、能源四个工业行业总产值增速均超过40%,保持了高速增长。

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跨越。全年工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87.4亿元,比上年增长78.2%。在全省16个市中,总量列第4位,增幅列第2位。

全市2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铜产量为85.4万吨,增长5.1%;化肥产量(折纯)为57.1万吨,下降4.3%;水泥产量为684.4万吨,增长3.9%;硫酸产量为382.7万吨,增长6.8%;发电量140.4亿千瓦时,增长49.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实现利税7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7.7亿元,增长46.3%。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13.7,比上年提高79.5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6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城镇投资308.1亿元,增长29.0%;农村非农户投资5.8亿元,增长34.1%。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7亿元,增长29.2%;第二产业投资188.6亿元,增长30.0%;第三产业投资217.4亿元,增长30.8%。从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184.0亿元,增长31.0%,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55.1亿元,增长44.5%。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8.8亿元,比上年增长82.5%。商品房屋销售额49.8亿元,增长25.3%。

全年全市5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124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63个,增长26.9%,在建项目投资规模1577亿元,增长34%。其中,新开工项目5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26个,增长32.3%。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不断加大,铜冶炼工艺升级改造、皖能六期扩建100万KW发电机组、铜化28万吨合成氨、铜陵海螺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旋力产业基地、江南文化园、东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项目进展顺利;焦化二期、中智光源LED、不锈钢阀门制造、体育中心和逸顿国际大酒店扩建等52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工;皖能六期扩建100万KW发电机组、铜陵海螺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亚星污染综合治理、海亮年产4.8万吨高效节能环保精密铜管生产线等22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05.9亿元,增长18.7%;乡村零售额11.9亿元,增长1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6.7亿元,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1.1亿元,增长14.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6.1%,化妆品类增长34.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8.2%,金银珠宝类增长58.0%,日用品类增长26.2%,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4.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1%,汽车类增长42.9%。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合同外资额0.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实际利用市外内资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0%。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出口5.2亿美元,增长74.9%;进口36.1亿美元,增长16.0%。

全年旅游总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55.4万美元,增长15.6%;接待海外游客2.1万人次,增长38.3%;接待国内游客582.2万人次,增长41.9%。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宾馆)18个,房间数1440间;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单位20个,旅游线路6条,旅游景区(点)14个。全市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68.8%。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全年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50.2万人,比上年下降25.3%,货物发送量148.4万吨,下降7.9%。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56.83亿吨公里,增长20.5%;地方交通旅客周转量22.39亿人公里,增长15.1%。港口货物吞吐量4728万吨,增长20.8%。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9.85万辆,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汽车拥有量4.95万辆,增长21.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7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63亿元,增长19.9%;电信(含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业务收入5.08亿元,增长5.8%。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1.16万户,比上年减少0.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61万户,新增2.9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9.89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收入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68.2亿元,增长29.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4亿元,增长30.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3.4%、41.2%和15.4%。分级次看,市直组织收入72.9亿元,增长22.1%;区级共组织收入25.2亿元,增长53.6%;铜陵县组织收入1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全年财政支出70.3亿元,增长2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4.5%,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增长28.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9.2%,教育支出增长14.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481.6亿元,比年初增加75.1亿元,增长18.5%。其中,单位存款252.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21亿元,增长14.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57.3亿元,比年初增加69.4亿元,增长17.7%。其中,短期贷款196.9亿元,增长22.4%;中长期贷款227.9亿元,增长7.4%。

年末,我市直接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的上市公司有6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60.43亿元。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8.67亿元,比上年下降7.3%。全年保险已决赔款和满期给付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8379人,比上年增加245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2273人,减少92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0666人,减少1250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5537人,增加846人;小学在校学生39811人,比上年减少1420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7193人,比上年减少9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4245人,增加464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4141人,减少575人;小学毕业生7482人,减少513人。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7274人和2353人。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133人次,其中,本科2946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129人,其中,本科92人。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在2011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我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为全省惟一的市、县区全部为先进市、县区的城市。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3家。拥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各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拥有2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4个生产力中心、3个设计院、3个试验检测站、1个科技馆。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3842.4万元。全年安排用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和政策兑现、重大专项工作的资金2500万元。全年有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成果获省科技奖三等奖,63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1907件,其中发明438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1241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228件。全市专利授权数7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2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61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125件。

十、文化、卫生、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65个,完成1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201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4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7万册;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33.7万卷册,馆藏资料2.86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72%和100%,有线电视入户率50.8%。年内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我市成为全省20年来第二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着加强。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26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649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527人,其中,执业医师1773人,注册护师、护士2005人。

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20个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试点市。成功承办2011年亚洲举重锦标赛,举办铜陵市第一届非公企业运动会。全年完成10个项目省常规赛参赛工作,我市体育健儿夺得奖牌79枚,其中金牌25枚。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354万元,获得体彩公益金410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4.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01人。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6%。,比上年上升0.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55%。,下降0.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5%。,上升0.05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总量首次超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630元,增长21.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37.3%,衣着支出增长29.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2.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2.4%,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0.3%,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27.5%,居住类支出增长40.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62元,比上年增长1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72元,增长14.6%,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6.1%,衣着支出增长2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3.3%,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4.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3.0%,居住类支出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

201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3230元,增长18.0%。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9831元,比上年末增加3765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39万人。2011年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参保人数达19.2万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1.22万人。

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互动平台,统筹推进城乡就业。2011年,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3188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66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877人。全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204人,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405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479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275人,当年为各类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803万元,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5700万元。

以关注困难群体、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2011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1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万人。2011年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4个,拥有床位总数达2159张,在院人数1046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7540.8万元。全面深化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39个,社区从业人员447人。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2011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4.39亿元,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6%。城区空气环境平均污染指数72,优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363天,占全年的99.45%,其中一级天数23天,比上年同期多17天。长江铜陵段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一、二水厂和三水厂两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年12次监测结果全部达标,水质达标率100%。天井湖水质全年4次监测结果均为四类,达到景观娱乐水质标准。全市160个网格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平均值54.9分贝,17条主要交通干道平均等效声级为68分贝,均低于国家标准值。初步核算,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417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14%。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93人;全年共发生各类道路交通事故1683起,火灾事故63起。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5]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