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淮北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5-24 18:36:41 来源:淮北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471次

淮北市统计局

2010-05-14

2010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协调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6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98.4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2.8亿元,增长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2300元(折合3266美元),比上年增加4204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增幅高于“十五”时期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6.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9:56.7:32.4变化为2010年的8.8:64.6:26.6。

图一:“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幅

图二:“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变化情况

表一: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标  完成数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461.6  14.2

第一产业  40.4  4.8

第二产业  298.4  18.2

工 业  273.7  19.1

建筑业  24.7  8.9

第三产业  122.8  9.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3  2.5

批发和零售业  26.9  13.8

住宿和餐饮业  8.3  13.5

金融业  11.8  7.3

房地产业  10.4  4.6

营业性服务业  13.0  -0.5

非营业性服务业  31.1  14.5

价格指数小幅上扬。受经济回暖、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全市物价水平从年初扭转下行趋势,价格涨幅逐月小幅攀升,总体呈现温和上涨的格局。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八大类商品价格“四升四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四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5.9%、3.6%、5.8%和6.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2.2%、2.9%、1.2%和0.7%。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

图3  2010年月度累计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

表二:2010年价格指数

类??? 别  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2.9

食品  105.9

#粮食 109.9

油脂  108.0

肉禽及制品  103.3

水产品  103.2

鲜菜  120.6

烟酒及用品  103.6

衣着  97.8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7.1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5.8

交通和通讯  98.8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3

居住  106.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3.4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12.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106.5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8029个,8607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597户,新增从业人员19098人,新增注册资金36.4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0096户,新增从业人员32404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11.5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0.1万人,第二产业41.9万人,第三产业29.5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43.1:27.9:29变化为2010年的36:33.5:30.5,一产从业人员比重迅速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非农产业劳动力已成为就业主体。年末全市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20.6万人;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3013元,比上年增加7447元,增长20.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规模企业不多,非公经济发展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土地和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尚需完善等。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其中农业总产值41.3亿元,增长6%;林业总产值1.1亿元,增长0.6%;牧业总产值21.7亿元,增长2.9%;渔业总产值3亿元,增长1.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亿元,增长0.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6.3万亩;粮食生产连续第七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24.6万吨,比上年增收3.8万吨,增长3.2%,其中夏粮84.2万吨,增长4.4%;油料产量10029吨,下降5.1%;棉花产量2424吨,下降40.2%;水果产量9.9万吨,增长8%,蔬菜产量42.3万吨,增长5.8%。全年新增造林565公顷,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2公顷,新育苗23公顷,年末林木蓄积量253.6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7.12%,林木绿化率达到22.05%。全年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60.3万头、0.9万头、47.8万只和1371万只,分别增长2.5%、3.1%、1.2%和2.1%;肉类总产量8.2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4.5万吨,增长14.8%;奶类产量1万吨,下降13.8%。水产品产量2.5万吨,增长1.2%。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6.2万头、牛14509头、羊29.5万只、家禽855万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表三: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产品名称  完成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245621 3.2

#夏粮  842278 4.4

秋粮  403343 0.7

油料  10029 -5.1

#花生  7650 1.2

油菜籽  1540 -10.0

棉花  2424 -40.2

蔬菜  423284 5.8

水果  99360 8.0

肉类  81556 2.3

禽蛋  45320 14.8

水产品  25000 1.2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4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2895台,增长1.3%;农用拖拉机11.9万台,增长1.3%;农用运输车1.6万辆,增长2.7%。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1.3千公顷,机播面积239.5千公顷,机收面积195.4千公顷。全年农药使用量1940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85520吨,农村用电量15827万千瓦时。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35.9千公顷。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着提高。年末全市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共120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无公害种植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70万亩、无公害养殖基地认定规模303万头(只),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56个,15种农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称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家,总数达到657家。“十一五”时期,全市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比“十五”时期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51.2%提高到59.3%。在列入全市重点统计的41个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3个实现增长。其中原煤产量4734.9万吨,增长10.8%;洗煤产量1013.3万吨,增长7%;焦炭产量228.3万吨,增长9.2%;发电量84.2亿千瓦时,增长25.9%。六大主导产业全面增长,其中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陶瓷建材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5.8%、51.4%、25.6%、21.4%和46%。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9.7%,对工业增长贡献达到7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5.3个百分点。

图4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表四: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完成数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4734.9 10.8

洗煤  万吨  1013.3 7.0

发电量  亿千瓦时  84.2 25.9

小麦粉  万吨  81.0 99.4

配混合饲料  万吨  73.5 64.0

饮料酒  千升  154247 11.3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千升  39978 86.2

啤酒  千升  114269 -2.4

纱  吨  39789 10.2

布  万米  15344.5 64.8

印染布  万米  9588.1 -3.4

服装  万件  1814.6 12.5

焦炭  万吨  228.3 9.2

水泥  万吨  308.1 9.3

日用玻璃制品  吨  56721 39.3

企业效益显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7.4亿元,增长64%;实现利税106.7亿元,其中利润45.5亿元,分别增长36.7%和55.7%;亏损企业亏损额3.8亿元,增长149.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6.5%,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产品产销率98.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4.2倍、4.1倍和10倍,“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33.4%、32.6%和58.5%。

建筑业稳步增长。 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35169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7亿元,增长14.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47.1亿元,增长15.4%,竣工产值35.7亿元,增长14%;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3.56万元/人。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4.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45.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在建施工项目88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67个,计划总投资891.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366.9亿元,增长30.9%。其中城镇项目投资311.5亿元,增长31.2%;房地产开发投资42.5亿元,增长35%;农村非农户投资12.9亿元,增长1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4亿元,下降17%;第二产业投资244.9亿元,增长37.2%;第三产业投资117.6亿元,增长21.8%。全年工业完成投资239.6亿元,增长35.3%,其中采矿业投资66.9亿元,增长2.6%;制造业投资165亿元,增长62.6%;电力行业投资7.7亿元,下降25.6%。“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3.4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4.1倍;年均增长34.3%,分别比“九五”和“十五”时期加快16和19.2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安排省“861”项目91个,计划投资62.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89.3亿元;安排“双百工程”项目165个,计划投资149.7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69.5亿元。杨柳、青东矿井实现联合试运转;天象龙盟环保纸项目试生产;总投资50亿元的大唐淮北虎山电厂开工建设;国道311和省道303淮北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泗许高速公路淮北段加快建设。“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5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7.3%;2010年工业投资额相当于2005年的4.3倍。临涣焦化一期、孙疃煤矿、口子工业园、宝迪食品、山河智能、龙盟造纸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牵动全局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图5 “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增幅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0.5亿元,增长19.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亿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分别为9.9亿元和99.1亿元,分别增长24.1%和18.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0.9亿元和15.6亿元,分别增长29.1%和22.8%。“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8倍;年均增长18.1%,比“十五”时期提高8.1个百分点。

大力推进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全市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共有30个,完成投资28.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4个,完成投资14.7亿元;新开工项目7个,完成投资9.8亿元;前期工作项目9个。相王国际、凤凰山农贸城、金鹰国际和沃尔玛等重点商贸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

图6“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00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5%,其中出口14024万美元,增长46.4%,进口5982万美元,增长297.9%;专业外贸公司出口5191万美元,增长14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5759万美元,增长59%;“三资”企业出口3074万美元,增长29.4%。“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5亿美元,其中出口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6.9%和23.1%。

图7“十一五”时期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增幅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实际利用外资19229万美元,增长43%,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9151万美元,增长42.8%。“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年均增长48.3%。全年引进市外资金280.8亿元,增长48.9%,其中省外资金212.9亿元,增长49.7%。台湾唯一集团、沃尔玛投资集团、大润发流通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扒鸡集团、湖南唐人神集团、苏宁电器等10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先后来淮投资。成功举办2010中国(淮北)煤矿机械博览会、第二届“好日子”大型商品博览会、首届大连(淮北)服装博览会、第三届相城美食文化节等。组团参加华交会、广交会和徽商大会,合作交流成果显着。

图8“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额及增幅

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临涣工业园、烈山经济开发区获准筹建省级开发区。全市五区(市经济开发区、濉溪县经济开发区、烈山经济开发区、杜集经济开发区、凤凰山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89.2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52.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4亿元,增长42.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9亿元;五区现有企业945个,增长36%,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2个,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亿元,增长78%;实现税收总额14.3亿元,增长13%。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8200人次,比上年增长12.1%;接待国内游客336万人次,增长7.7%。旅游总收入16.8亿元,增长14.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50万美元,增长14.8%;国内旅游收入16.6亿元,增长14.2%。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客运量5935万人,旅客周转量193958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7.5%;公路货运量4700万吨,货运周转量829053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7.9%。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7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国道7公里,省道211公里,县道587公里,乡道636公里,专用道83公里,村道2041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62148辆,比上年增长33%,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6521辆,增长37.4%。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邮政业务收入8571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20023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2.4万户,比上年增加2.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9.6户,农村电话用户12.8万户;小灵通用户1.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8.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68.7部/百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70亿元,比上年增收17.8亿元,增长34.1%。分级次看,上划中央收入39.5亿元,增长33.9%;地方财政收入29.6亿元,增长33.8%;出口退税0.9亿元,增长56.2%。分市县看,市级财政收入55亿元,增长33.7%;濉溪县财政收入15亿元,增长35.7%。全年完成财政支出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教育支出10.6亿元,增长7.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9亿元,增长5.2%;医疗卫生支出4.9亿元,增长1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3亿元,增长15.1%;农林水事务支出5.4亿元,增长20.4%;科学技术支出0.8亿元,增长24.1%。“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2%,分别比“十五”时期提高4个和9.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8.6%,比“十五”时期提高8.7个百分点。

表五:2010年财政支出情况

单位:万元

预算科目  决算数  比上年增减(%)

支出合计  659,289  21.5

#一般公共服务  69,460  5.2

公共安全  35,460  29.8

教育  105,974  7.1

科学技术  8,307  24.1

文化体育与传媒  5,315  23.7

社会保障和就业  81,896  -20.0

医疗卫生  48,975  16.0

环境保护  7,711  -44.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社区事务  82,726  15.1

农林水事务  54,456  20.4

交通运输  8,618  32.8

图9“十一五”时期财政收入及增幅

金融存贷款较快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8.6亿元,比年初增加96.4亿元,增长20.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9.7亿元,比年初增加38.8亿元,增长15.5%。各项贷款余额304.8亿元,比年初增加62.4亿元,增长25.7%。

图10“十一五”时期居民储蓄存款及增幅

保险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21家;全年保费收入16.9亿元,增长2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亿元,增长56.8%;人寿险保费收入13.1亿元,增长15.1%。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1亿元,同比下降1.3%,其中,财产险业务赔付1.4亿元,增长2.5%;人寿险业务给付支出2.7亿元,下降3.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学生30192人;当年毕业学生7824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3所,在校学生3.2万人,当年毕业学生12003人。普通中学141所,在校学生15.5万人,其中,高中28所,在校学生5万人;初中113所,在校学生10.5万人。小学373所,在校学生16.7万人;幼儿园112所,入园儿童3.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8.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2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6.53%。在全市102个学校成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完成校舍安全工程17.5万平方米;淮北煤师院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

表六:2010年全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单位:人

指标  学校数(所)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普通高等教育  3 9052 30192 7824

中等职业教育  33 11275 32299 12003

高中  28 16652 49534 16395

初中  113 37289 105252 32274

小学  373 25142 166693 37560

科学研究成果显着。全年共取得重要科学技术成果12项,其中,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8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5项,市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科研单位5家,从事科研活动人员90人。全年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71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559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12个。主要科技成果有:祁南矿复杂条件巷道矿压特征及其围岩治理模式研究,高承压岩溶水上开采水害治理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大采深高承压水头下开采保障系统等。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高新技术产品100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65.9亿元,利税19.4亿元。全市省级星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6个,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其中创新型企业3家;濉溪县、杜集区、烈山区列入安徽省科技特派员活动试点县(区),濉溪县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量372件,比上年增长39.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2件,增长4.5%。专利授权251件,增长90.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资料33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3321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5.45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1%。全年共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0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276次,专业文艺团体演出177场次,各类表演团体送文化下乡960场次。成功举办建市5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央视电影频道大型文艺晚会《电影之歌》走进淮北。“十一五”时期,全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博物馆、群艺馆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广电中心、图书馆建设进展顺利。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亲情系列电视剧《独立寒秋》、《父亲》、《大哥》、《大姐》、《大嫂》先后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并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60个(含村卫生室),床位10264张,卫生技术人员11004人。其中医院71个,床位7882张,卫生技术人员7378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2639人;乡镇及街道卫生院29个,床位1228张,卫生技术人员1306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614人;妇幼保健院6所,床位200张,卫生技术人员268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09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所,卫生技术人员184人,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31人;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5个,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48人;村卫生室307所,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00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市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医院病房大楼扩建工程竣工;继市人民医院之后,淮北矿工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医院。

体育事业成绩显着。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41枚金牌、9枚银牌、30枚铜牌,其中在省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代表团共获得金牌39.5枚、银牌7枚、铜牌25枚,全省排名第十一位,比上届上升一个位次。成功举办了全市小学生棋类、乒乓球、中学生篮球、中小学生田径等比赛。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1元,比上年增加1455元,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9733元,增长7.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7.3%,衣着支出增长2.7%,居住支出下降21.1%,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分别增长59.6%和20.1%。“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比“十五”时期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9.8台,电冰箱94.1台,空调器116.8台,移动电话133.7部,淋浴热水器91.1台,家用电脑59.4台,家用小汽车2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7元,比上年增加790元,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10元,增长15.9%;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5.3%,衣着支出增长14.5%,居住支出增长10.5%,交通通讯支出增长17.2%,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8.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比“十五”时期提高9.9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图10“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

图11“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6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1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41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与“十五”末相比,养老、医疗保险参保规模分别增加9万人和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规模有所下降。“十一五”时期,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收入达到76.5亿元,支出45.7亿元;基金滚存结余39.1亿元,比“十五”末增加32.7亿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扩大参保范围;实施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减轻参加医保人员负担,开展定点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行为专项整治工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积极推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大力实施“绿色救助工程”,稳步推进城市低保工作;规范农村低保工作操作环节,坚持以规范化管理,按照“家庭收入核算为主,民主评议为辅”的原则,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逐步缩小城乡低保之间的差距;调整《淮北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提高救助比例、增加救助病种、简化救助程序、扩大救助范围。不断提高五保对象生活水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所48个,床位4471张,收养各类人员3626人。建立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19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个,网点3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7019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12万元。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强力推进城市东进南扩,全年实施项目27个,新建道路123公里,新东外环、沱河东路、合徐高速淮北连接线建成通车。市人民医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市图书馆建成,淮北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持续推进山水生态城市建设,水网一期工程竣工验收,东部山场绿化二期工程全面完成,相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宇能垃圾发电厂投入运营。认真落实拆迁安置政策,3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在全国117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中,我市分别位居地级城市第33位和第27位,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26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7.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26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2.07%。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积极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完成市辖区内83家排污企业污染源申报、登记、录入、审核,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现场检查力度;对全市60家养殖业和16家定点生猪屠宰企业进行全面专项检查;对市区56家水源井均设置栏杆并挂牌保护,确保市民饮用水安全。全面完成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督、淮河水系水质监测哨等监测任务。年末共有环境监理、监测站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总面积31.6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9个,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1项,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51%,工业粉尘达标率98.7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3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4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2人,比上年下降12.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人,下降29.4%;全年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8人,下降5.3%;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5起,造成7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4.9万元,分别下降8.8%和19.4%。全年共发生火灾事故695起,经济损失3928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是指按原口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统计的工业企业。

4、2010年人口及相关数据将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中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