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黄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2-14 15:43:27 来源:黄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4779次

黄山市统计局

(2011年2月12日)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增幅创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309.3亿元,同比增长13.1%,创98年以来新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40.6:46.1调整为12.7:44.1:43.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20846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突破3000美元,达到3100美元。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10年,全市35项民生工程涉及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建设、文化体育等领域,累计拨付资金13.2亿元;完成投资11.3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30万人。

物价水平温和通涨。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0%,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4.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9.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22.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7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1.14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含单项能力证书)1.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以内。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6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33.4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8.7亿元,增长3.1%;牧业产值20.9亿元,增长5.2%;渔业产值2.0亿元,增长4.5%。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31.3千公顷,同比下降0.6%,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5.4千公顷,下降1.0%;油料种植面积29.9千公顷,下降2.1%;蔬菜种植面积21.6千公顷,增长1.1%;药材种植面积5.4千公顷,增长4.7%。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多减少。其中:粮食总产量35.32万吨,增长1.2%;油料产量3.30万吨,下降22.3%;蔬菜产量38.23万吨,增长2.6%;糖料产量3.69万吨,增长16.7%;茶叶产量2.40万吨,增长1.9%;水果产量5.62万吨,下降1.6%;肉类总产量8.64万吨,增长4.5%;家禽出栏433.3万只,增长5.2%;蚕茧产量5861吨,增长11.0%;水产品产量1.79万吨,增长5.0%。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1家,比上年增加41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比上年增加10家,实现销售收入23.1亿元,增长35.2%,实现利税1.07亿元,增长29.5%。农产品营销收入超亿元企业有10家。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5个安徽省着名商标、16个安徽名牌农产品。当年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4家,达550家。

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中的农林水事务支出8.17亿元,增长14.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66.97万千瓦,同比增长6.9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3.9万吨,增长0.45%;农村用电量1.8亿千瓦小时,增长7.3%。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1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向好。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3.8%,所占GDP比重为32.8%,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1%。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101.6亿元,增长29.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0家,同比增加125家,共有176家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70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其中超10亿元有3家。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31.9%;重工业增长26.7%。从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2.5%、集体企业增长8.5%、股份合作企业增长19.4%、股份制企业增长28.2%、三资企业增长29.5%、其他企业增长45.4%。从工业行业看:全市31个工业行业增加值同比全面增长,有14个行业增幅达40%以上;其中:采掘业增长13.7%,制造业增长29.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5%。在制造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2.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43.9%、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95.8%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增长34.4%。

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服装900.49万件,增长26.5%,家具34.48万件,增长178.5%;人造板7.11万立方米,增长88.6%;机制纸及纸板2.61万吨,增长44.3%;初级形态的塑料25.61万吨,增长24.6%;塑料制品2.52万吨,增长44.9%;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50.03万对千米,增长39.7%;汽车仪器仪表562.75万台,增长134.7倍;电光源(灯泡)8958万只,增长34.5%,集成电路5039万块,增长139.5%。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28.29亿元,同比增长65.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9.0亿元,增长61.5%;实现利税19.8亿元,增长54.0%;实现利润总额12.0亿元,增长70.1%。在统计的3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3个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利润总额超千万的有16个行业,其中: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居前三位,累计实现利润5.16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3.0%。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9.99%,比上年提高36.5个百分点。

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增长8.7%。资质以上建筑企业7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67亿元,增长27.9%,全员劳动生产率10.9万元,增长12.2%,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增长46.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54.3亿元,同比增长34.3%。其中城镇投资425.0亿元,增长35.2%,农村投资29.3亿元,增长22.4%。在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50.7亿元,增长18.7%;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16.8亿元,增长32.7%;民间投资286.8亿元,增长42.2%,占投资的比重达63.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调整改善。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9:27.3:70.7调整为2.6:33.0:64.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2.0亿元,增长24.3%;第二产业投资150.1亿元,增长62.5%;第三产业投资292.2亿元,增长22.1%。分行业看,工业投资94.7亿元,增长42.6%,其中制造业投资80.9亿元,增长49.3%;三产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20.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4.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22.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42.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地产市场建销趋好。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5.8亿元,增长42.2%,其中,住宅投资71.0亿元,增长45.5%。商品房施工面积645.2万平方米,增长29.3%,新开工面积240.3万平方米,增长37.2%。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52.8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住宅销售额42.7亿元,增长28.4%。

重点工程进展力度加大。全年共安排省“861”行动计划项目240项,当年完成投资242.8亿元,同比增长58.8%,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市“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2.8亿元,同比增长39.7%。京福客运专线安徽段、徽州文化艺术长廊、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花山大桥、梅林大桥、日普产业园、中显微电子等项目相继开工,有机废气治理及在线回收利用、兴永锦针织、北川电子、新工业泵等一批产业类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全年实施争取国债项目378个,到位资金5.6亿元,增长52.6%。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市场保持繁荣。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0亿元,增长19.0%。其中:批发业零售额9.5亿元,增长36.9%;零售业零售额91.2亿元,增长16.8%;住宿业零售额4.7亿元,增长21.4%;餐饮业零售额20.6亿元,增长21.5%。市场规模化程度稳步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40家,比上年增加21家,增长17.6%;实现零售额20.95亿元,增长50.0%。

城乡市场协同发展。城镇市场零售额101.1亿元,增长18.5%;乡村市场零售额24.9亿元,增长21.2%;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特别是“家电下乡”成效显着,有效地激发市场消费。全年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4.24万台,销售金额3.48亿元。

生活消费保持较强增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上年增长5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6.6%,日用品类增长52.2%;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势强劲,金银珠宝类增长163.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5.0%,汽车类增长59.6%。

旅游指标全面突破。2010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544.7万人次,同比增长19.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2439.7万人次,增长19.9%,接待入境旅游者105.0万人次,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入境游客突破百万人次的地级市,同比增长19.7%。在入境旅游者中,外国人59.9万人次,增长17.2%;港澳台同胞45.2万人次,增长23.4%。全年旅游总收入202.1亿元,增长20.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82.3亿元,增长18.7%,国际旅游创汇3.0亿美元,增长23.4%。

六、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增势迅猛。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32766万美元,同比增长40.6%,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4925万美元,增长62.3%,进口7840万美元,下降1.3%。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5175万美元,同比增长24.9%,加工贸易4230万美元,增长56.2%。

出口商品结构逐步调整。在出口四大板块中,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额为5074万美元和6390万美元,分别增长86.8%、83.5%,占全市出口总值比重为20.4%和25.6%,比上年分别提高2.7个和3.0个百分点;农产品、纺织服装出口额为5712万美元和4851万美,分别增长38.7%和27.6%。对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加快,出口额分别为4515万美元和2137万美元,增长90.7%和97.8%;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出口额为8785万美元、4645万美元、4046万美元和683万美元,分别增长51.7%、49.7%、64.8%和35.4%。

招商引资形势良好。2010年,全年新签内资项目583个;协议投资额496亿元,同比增长27.2%;实际到位内资(含续建)300.8亿元,同比增长36.5%,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0个;合同外资金额5803万美元,同比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17414万美元,增长20.7%,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263万美元,增长25.8%,比上年提高29.5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有新突破。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不含基金收入)突破40亿元,达44.3亿元,同比增长41.8%,增幅创历年新高;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达30.8亿元,增长48.1%。在财政收入构成中,税收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38.5%,占财政收入的81.6%,其中国税收入13.0亿元,增长26.5%;地税收入19.5亿元,增长36.0%。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4.3%,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

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年财政支出完成70.3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8.2亿元,增长14.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亿元,增长11.7%;教育支出7.4亿元,增长10.7%;医疗卫生支出5.7亿元,增长12.1%;环境保护支出2.7亿元,增长47.7%;科学技术支出1.5亿元,增长55.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亿元,增长41.4%。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201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72.4亿元,比年初增加99.4亿元,比上年多增26.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8.0亿元,增加41.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01.3亿元,增加23.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81.0亿元,比年初增加69.9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其中,短期新增贷款19.3亿元,多增0.8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8.9亿元,同比多增8.9亿元。2010年,新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4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4家。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到2010年末,在我市开展保险业务机构共14家,其中:财险、寿险各7家。共实现保费收入12.9亿元,增长2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亿元,增长40.6%;寿险保费收入8.4亿元,增长6.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5亿元,增长113.3%。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3.6亿元,增长15.4%,其中:财产险赔款1.8亿元,增长26.5%;寿险给付1.4亿元,下降5.4%;健康和意外险赔款和给付0.4亿元,增长71.1%。

八、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总量5231.1万吨,同比增长9.4%。其中,公路5213.0万吨,增长9.3%;铁路11.4万吨,增长135.7%;水路6.5万吨,增长25.0%;民航0.15万吨,增长55.7%。完成旅客运输总量2336.6万人,同比增长10.6%。其中,公路客运量2056.0万人,增长11.1%;铁路客运量140.7万人,增长1.2%;水运客运量105.6万人,增长12.1%;民航客运量34.3万人,增长20.3%。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55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5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9.6万辆,增长11.0%,其中私人汽车4.3万辆,增长21.4%。民用轿车拥有量2.1万辆,增长40.3%,其中私人轿车1.5万辆,增长48.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2010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8.1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7.3亿元,增长25.0%。年末本地固定电话41.7万户,下降3.3%,其中:住宅电话31.3万户,增长1.8%;移动电话82.6万户,增长26.6%。宽带用户14.8万户,增长57.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市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为1.5亿元,同比增长55.8%。全年有43个项目获得国家、省立项,支持经费达3204万元;研发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92项,其中有5项被列入省试点项目。全年有15项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8家企业被认定为“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企业被确定为“百企示范”企业;入孵企业奇盾电子、黄山芯锐照明已孵化毕业,正式在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7家,比上年增加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0亿元,同比增长18.0%。全年各类科技成果登记数5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登记数达19项,有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7项,增长34.3%。

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19件,增长47.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03件,增长80.7%;授权专利312件,增长89.1%;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350件,占专利申请总数的83.5%,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成为专利申请主体。

质量兴市效果初显。2010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质量检验机构28个,其中:系统内6个;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个,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3190台(件),同比增长31.5%;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26个;制定、修订地方标准10项。年末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安徽名牌产品5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个和12个。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454人,同比增长4.0%;在校生15102人,毕业生3392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729人,在校生24200人,毕业生8523人。普通高中招生9432人,在校生26983人,毕业生8208人。初中招生12222人,在校生43850人,毕业生19548人。普通小学招生11434人,在校生66386人,毕业生11917人;幼儿园招生21778人,在校生32468人;特殊教育在校生438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49%,比上年提高10.03个百分点;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38%,提高0.29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0%,提高0.03个百分点。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三本以上达线率为41.84%,高出全省水平约10.0个百分点。同时,高职创建取得实质进展,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立并加紧建设,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获准筹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48.7万册,博物馆(包括纪念馆)21个,乡镇文化站10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省级名录49项,分别比上年增加1项和9项。广播电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92%。电视台5座,有线电视用户23.25万户,增长8.8%,电视人口覆盖率95.65%。《徽韵》作为安徽省唯一文化旅游定点演出入选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文化产业强势推进。全年共实施了38个古村落、537幢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完成85个古村落规划编制任务,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175幢。《徽韵》全年共演出300场,接待中外游客和观众12.4万人次;元一大观剧场等一批大型演艺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安医药文化博物园等5个在建博物馆(园)建设顺利;黄山市徽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成立,徽文化长廊工作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个,比上年增加12个,其中医院29个,卫生院10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卫生技术人员617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26人,注册护士2431人。医院、卫生院床位4857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2010年全市农民有107.28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5.3%,比上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2010年,现有体育场地16个,其中:体育场4个、体育馆5座、运动场7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46项次,参加健身运动人数12.8万人,同比增长10.3%;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共夺得金牌21枚、14银、10铜,并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承办第五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和第六届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品牌赛事;成功举办全国竞走大奖赛暨世界杯选拔赛、“环黄山”全国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亚洲青年摔跤锦标赛、全国青年击剑锦标赛和黄山太平湖全国铁人三项冠军杯系列赛事。2010年全市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达5715万元,比上年增长21.7%。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有新进展。2010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其中空气质量达优天数260天,比上年增加33天;新安江、太平湖共11个监测断面指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噪声达到2类区标准。全年新创建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6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位居全省前列。落实了3个COD减排项目、6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监管力度加大,2010年,全市重点源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国控、省控在线监控设备在线率99.4%,运行良好率100%;122个省“861”计划项目通过环评审批。2010年,完成造林面积3644公顷,退耕还林1581公顷,封山育林面积5355公顷,增长8.6%,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7.4%。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2010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61起,死亡121人,比上年下降2.4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40,比上年下降13.0%。全年在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积极开展“8+1”工程和“5100”行动计划,涌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单位27户。组织进行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260场次,参加人数达4.3万人次。组织企业开展职业危害申报353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8.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3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480人,出生率7.07‰,比上年下降1.6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8827人,死亡率为5.96‰,比上年上升0.10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1.11‰,比上年下降1.71个千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4元,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11203元,同比增长15.7%,经营性收入923元,增长11.7%;财产性收入384元,增长55.9%,转移性收入5221元,增长15.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069元,增长0.6%。其中,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文教服务支出分别增长7.7%、7.8%、3.3%和20.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2%,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16元,增长17.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3元,增长2.9%。其中,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和居住分别增长12.7%、11.7%、8.9%和4.9%。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0%,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9.0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全市征缴五项社会保险6.91亿元,增长19.1%。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97万人,增长12.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人数15.52万人,增长0.4%;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71万人,增长1.0%,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12万人,增长7.9%;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41万人,增长25.4%;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0.79万人(其中大学生1.47万人),享受医保待遇2.39万人次;按时足额发放4.2万名离退体人员养老金5.1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17个,床位数10083张,共收养人员3196人。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全年保障人数2.43万人,发放低保金6822万元;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全年保障人数5.22万人,发放低保金4768万元;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7767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007万元,增长20.6%,筹集社福利资金1300万元,增长17.0%。

注:

1.2010年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为公安户籍人口,旅游、外贸、招商引资、环保、科技等数据来自部门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