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宣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53:58 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78次

2006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市情,加强同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快、运行稳、效益好、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8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6.5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5:36.8:41.7变化为19.6:39.4:41.0,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202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7.3亿元,增长3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91亿元,增长41.3%。财政支出完成37.98亿元,增长43.5%。财政总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8.5%提高到9.5%。企业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9.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67亿元,增长44.9%;实现利税22.8亿元,增长67.5%,其中利润9.1亿元,增长78.4%。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受居住类价格上扬以及猪肉、禽、蛋和食用油等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全年物价走势出现稳中有升的局面,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21%,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1.7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3.3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总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120万吨,达到128.87万吨,增长9.1%。棉花、茶叶、蚕茧产量均比上年增产。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新造林面积11.09万亩,占全省造林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退耕还林巩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共保存退耕还林耕地33.15万亩,荒地配套造林19.47万亩。

养殖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1.20万吨,比上年增13.9%;水产品产量10.14万吨,增长11.1%;禽蛋产量4.24万吨,增长4.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4.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农用拖拉机5.68万台,增长1.6%;农用运输车1.61万辆,增长19.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42万吨,增长0.8%。农村用电量5.05亿千瓦小时,增长22.9%。截至12月底,全市共投入水利兴修资金1.7亿元,完成土石方650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9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83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9.99亿元,增长21.8%。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07亿元,增长2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长27.8%,轻工业增长2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85%。

主导产业、优势行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31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7.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48.6%、橡胶制品业增长60.8%。全年新产品产值14.48亿元,增长45.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0.6%,布增长34.4%,机制纸及纸板增长56.0%,丝增长29.1%,服装增长200.6%,塑料制品增长22.4%,中成药增长200.4%,水泥熟料增长10.2%。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2亿元,增长17.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7.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1.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7.5万平方米,增加19.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8.3亿元,增长50.5%。部分主导产业、服务业投资力度较大。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投资6.2亿元、橡胶制品业完成投资5.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12.2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5.73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投资5.4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4亿元、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6.77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4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商品房屋销售额18亿元,增长36.7%。

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市重点工程项目中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15项。其中,宣广高速公路改建完成投资3.7亿元、宣城发电厂项目完成投资3.1亿元、海螺集团水东水泥厂完成投资2.8亿元、泾县旅游综合服务区暨“中国宣纸城”项目完成投资1.9亿元、宁国中鼎橡塑密封件扩建完成投资1.8亿元。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5.0%和12.7%;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2.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9.5%,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12.4%。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实现重要突破,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8%。其中,出口总额2.45亿美元,增长42.8%。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43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6.33亿元,增长57.4%。

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25.86万人次,增长18%;入境旅游人数超过1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13.7亿元,增长2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80万美元。至2006年底,全市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已达13家,三星级饭店12家。成功举办了《文房四宝》特种邮票首发式暨第二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44997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7%。完成旅客周转量479380万人公里,增长24.5%。公路路网建设较快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1928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7.13公里,等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9806.27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6.75万辆,比上年下降0.7%,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42万辆,增长4%。民用轿车拥有量1.06万辆,增长1%,其中私人轿车拥有量4895辆,增长2.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5.6亿元,增长21.9%;邮政业务总量1亿元,增长18.0%。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78.15万户,增加5.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4.66万户,增加15.18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收入27.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91亿元,增长41.3%。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8.9%、33%和18.4%。财政支出37.98亿元,增长43.5%,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4.5%,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增长55.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1.3%。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42.56亿元,比年初增加37.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8.80亿元,增加9.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99亿元,增加19.65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0.66亿元,比年初增加27.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01.71亿元,增加13.2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8.90亿元,增加8.09亿元。各类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4.51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5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金融机构现金支出732.95亿元,增长18%,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4.16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产险保费收入2.07亿元,增长10.1%;寿险保费收入4.93亿元,增长28.1%。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1.94亿元,增长44.8%。其中:产险赔款1.26亿元,寿险给付0.6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964所,在校学生404677人;教职工25361人,其中专任教师22214人。普通高中31所,在校学生53087人;职业高中20所,在校学生30350人;初中139所,在校学生95664人;小学435所,在校学生169185人;幼儿园等其他学校339所,在校学生56391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保持了较高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35%,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仅为1.14%,三残儿童入学率达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0.43%。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中毛入学率达64.17%,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四年连续跨越千人台阶。

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3所、绿色学校2所;省级示范学校17所、重点职业高中3所、绿色学校7所;市级示范学校69所、卫生学校310所。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27292台,生均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投资2000万元的宣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省正式批准立项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29项。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全年共有13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项产品被批准为高新技术产品,新批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1.2亿元,增长38.8%,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5.2亿元。全年专利申请公开量达120项,专利授权量达67项,发明专利授权量由上年的3项增加到5项。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24家,监督抽查产品67种,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143家,无公害产品认证45家,绿色产品认定41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7个,检定计量器具6.5万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7所,公共图书馆7所。广播电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3%;电视台7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23%,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1.2万户。群众文化生活日益繁荣。全年共举办文艺演出十多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宣纸、徽墨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皖南花鼓戏、定埠跳五猖、徽菜、宣酒纪氏古法酿造传统技艺等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市博物馆经过改建,陈列水平明显提高,市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医院、卫生院床位549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805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2912人,注册护士1911人。宁国市、广德县、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疾控中心、地方病总医院、紧急救援中心等公共卫生项目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扎实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得到完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我市运动员在省十一届运动会上参加了16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27.75枚金牌、21枚银牌和25枚铜牌,其中金牌数比上年增加11.5枚,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围绕“健身、健康、和谐”的主题,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群众的全民健身活动和比赛。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3400万元。

十一、资源与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8个,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27.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面积为27.9平方公里。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425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87.92亿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6.07万吨。全年进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2个,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5723万元。

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5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7‰,比上年上升0.4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71‰,上升个1.82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2.99‰,下降1.3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4.2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1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886元,增长15.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9%,比上年降低3.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96元,增长13.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4.6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1.79万人。其中,参保的离退休人员4.0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3万人。全年累计为10500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全年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6.53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福利院105个,床位3470张,收养各类人员2705人。低保资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逐步向农村低保过渡,城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150个,全年共投入社区建设资金150万元,社区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0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650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