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宣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53:31 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137次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加、活力增强,跨入了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51.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0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4.05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102.47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749元(折合1193美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目标“到2005年人均达到1000美元以上”的阶段性目标。“十五”时期宣城的经济发展成为继“九五”以后又一个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生产总值在“九五”期间跨越150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突破200亿元,再上新台阶。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8.9%。市场物价温和上涨。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6%,衣着类价格上涨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居住价格上涨3.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4%,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2.3%。生产领域价格涨幅稳步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9%,分别比上年回落7.4个、11.5个和2.6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行业亏损严重;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约束逐步显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市级经济发展较慢等问题。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5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40.47亿元,林业产值11.53亿元,畜牧业产值11.27亿元,渔业产值9.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0.4%、1.2%、12.6%、3.1%。

种植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118.12万吨,比上年增长2.2%。夏粮总产6.73万吨,增长102.7%;秋粮总产量96.66万吨,下降1.9%。油料总产量15.92万吨,下降10.4%;棉花总产量0.94万吨,下降8.6%。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面积8889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523公顷,用材林5598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57.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8.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4%;生猪出栏102.31万头,增长1.6%。水产品产量9.13万吨,增长2.5%。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经比例为56.4:43.6。优质高效农业迅速发展,效益农业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优质粮油、优质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优质茶叶、优质水果和干鲜果等成为农业的新亮点。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9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9.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2%;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5.59万台和1.35万辆,分别增长7.9%和下降2.9%;全年农村用电量41109万千瓦小时,增长31.2%;化肥施用量(折纯)10.34万吨,下降9.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从增强经济实力入手,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影响,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年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至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32家,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1家增加到46家。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9.54亿元,增长19.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企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21.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9.29亿元,增长30.2%;“三资”企业增加值5.26亿元,增长21.4%。重工业增加值40.09亿元,增长19.3%,轻工业增加值9.46亿元,增长21.3%,轻工业生产增速近八年来首次超过重工业。

部分重点行业对工业增长拉动作用增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2.7%、12%、11.9%、11.6%、9.4%和7.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电力消耗水平下降。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用电量152804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9%,比上年的增速回落了34.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电力消耗水平有所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电力0.30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14.5%。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实现利税12.77亿元,增长2.5%,其中利润5.21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7.21,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87亿元,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5.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5.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8.07万平方米,增加23.3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05年,全市上下切实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5亿元,同口径增长30%(不包括农村私人建房),其中城镇完成投资105.2亿元,增长25.3%,房地产完成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26.2%。“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2亿元,年均增长30.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施工项目1721个,比上年增长18.9%,其中新开工项目1394个,增长22.5%。司尔特40万吨/年硫基NPK复合肥、皖南海峰印刷有限公司彩印包装生产线技改、锦富工贸公司箱包扩建工程、宁国市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宣杭铁路复线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宣城电厂一期、海螺水泥一期、新鸿发汽车零部件二期、宁国水泥厂扩建、锦富箱包扩建等项目已加紧开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亿元,同比增长11.0%。分城乡市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2.2亿元,增长11.1%;县级的零售额18.9亿元,增长11.0%;县以下零售额34.9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72.7亿元,同比增长10.0%;餐饮业零售额10.8亿元,增长16.8%。“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9%。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出口1.7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0.32亿美元,增长29%。全年新增出口实绩企业24家,其中外贸流通企业5家。传统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机电产品、纺织、箱包出口分别增长14%、9%和65%。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全市出口的主要力量,2005年分别出口6472万美元和10204万美元。宁国、泾县、广德成为全省县域出口十强。“十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6.3亿美元,其中出口4.9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6.0%和41.6%。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5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542万美元,增长7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98万美元,增长45.1%。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数达7384人次,比上年增长5.6%;接待国内游客280万人次,增长12.9%。旅游总收入10.1亿元,增长16.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4.6万美元,增长21.9%;国内旅游收入9.92亿元,增长16.0%。2005年,我市成为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组织新成员。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392236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8.51万人公里。货运量2593万吨,客运量4358万人次。公路路网建设较快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772.63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通车里程823.7公里,干线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844.7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2.11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8亿元,增长24.2%;邮政业务总量8607万元,增长10.4%。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73.03万户,增加7.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9.48万户,增加11.2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收入跨上20亿元新台阶,达到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25亿元,增长25.5%。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18.9%,营业税增长33%,企业所得税增长18.4%。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财政支出26.47亿元,增长20.4%,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5.5%,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2.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1.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0.7%。“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4%。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4.8亿元,比年初增加25.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3亿元,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3.0亿元,比年初减少0.79亿元。各项存款小幅增长,各项贷款逆势上扬,现金收支呈持续回笼态势。

保险市场稳步扩大。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88亿元,增长16.7%;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3.85亿元,增长9.8%。赔款和给付1.34亿元,增长32.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10亿元,增长36.7%;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24亿元,增长16.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987所,在校学生41.03万人;教职工2.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2万人。普通高中32所,在校学生5.05万人;职业高中17所,在校学生2.75万人;初中146所,在校学生11.02万人;小学535所,在校学生17.20万人;幼儿园等其他学校257所,在校学生5.02万人。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保持较高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73%,三残儿童入学率86%,小学在校生辍学率0.42%,初中在校生辍学率1.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0.3%,高出全省平均数9.7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普通高中招生19237人,增长8%,职业高中招生12219人,增长14.6%。幼儿教育不断普及,学前三年入学率达67.88%,学前一年入学率达95.72%。中小学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各类学校平均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中小学计算机学生人均拥有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5年成功举办了安徽高等学校与宣城市产学研合作活动启动仪式,签署产学研合作项目52项。全年取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项,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级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9项。全年专利申请公开量达90项,比上年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6家,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5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3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县域科技工作稳步推进。2005年,宁国、宣州、广德、绩溪、郎溪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宁国市和宣州区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绩溪县入选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宣州区和宁国市入选全省首批12个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广播电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36%;电视台7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47%,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8.18万户,自办节目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创新。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7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医院、卫生院床位560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73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3048人,注册护士188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继续得到完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在全省比赛中,全市共派出200多名选手参加了14个项目常规比赛,共获金牌27枚、银牌20枚、铜牌28枚,总分1225.5分,是参加省级比赛历史上成绩最好的一年。2005年4月,王蓉在第10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夺得51公斤级金牌,诞生了我市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结束了我省11年没有奥运项目世界冠军的历史。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围绕“健身从身边做起、健康从足下开始”的群众体育工作主题,形式多样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共有3000多人直接参加了各类比赛。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市区直机关运动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45‰,死亡率为2.64‰,自然增长率为4.8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56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9元,比上年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68元,增长10.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1.6%,交通与通讯支出增长2.2%,衣着支出增长27.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57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68元,增长21.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4.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6.1%,居住支出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平方米。“十五”时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7%。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加强。2005年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与基金收入双增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1万人,基金收入同比增长30.4%;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21万人,基金收入增长25.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2.31万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新增就业岗位19930个,“4050”人员再就业2031人。

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730张,收养各类人员716人。全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16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11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40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8个。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11.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9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底,全市环保“十五”规划项目共完成投资1.86亿元。

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5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4、2000-2004年生产总值及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已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作了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