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宣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45:59 来源:宣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95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克服“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强力推进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步伐,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宣城市生产总值205.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1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83.1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78.1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5:38.5:39.0变为21.5:40.5:38.0。

市场物价开始摆脱多年的通货紧缩出现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9%,衣着价格上涨3.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4.4%,居住价格总水平上涨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2.3%。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全面推开,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市直卫生事业单位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宁国市综合执法改革被列入省试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面完成,全市乡镇由164个调整为100个。宁国、郎溪、广德、泾县、绩溪已完成撤并村工作。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稳步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二、农业

受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罕见的高温干旱影响,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95.7万吨,比上年减产13%;夏粮总产量3.0万吨,减产4.2%;秋粮总产量80.2万吨,减产13.7%。油料总产量14.7万吨,增长9.8%;棉花总产量8063吨,减产12%。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优质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优质化率继续上升,粮食综合加工能力明显增强。畜禽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养殖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7%,森林覆盖率达56.1%。退耕还林面积1.8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3%。

畜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6.9万吨,比上年增长17.7%;家禽产量8.4万吨,增长33%;蚕茧产量6662吨,增长4.0%;水产品产量8.9万吨,增长8.0%。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农用拖拉机4.9万台,比上年增长3.4%;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98904吨,农村用电量28961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6.7%。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7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1.09亿元,增长6.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9.37亿元,增长1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17.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重工业增加值2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3年,我市立足现有工业基础,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资产重组,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工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总量突破100亿元,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七个行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新产品产值率不断提高;国有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4%;大中型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

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36.7,比上年提高27.6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售收入9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实现利润总额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7%。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15%。

建筑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2003年,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7.57亿元,增长21.2%。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施工工程1211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8.75万平方米;竣工工程847个。全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公开招标的工程达485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1.1亿元,增长91.6%。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2%;更新改造投资17.5亿元,增长61.2%;房地产开发投资9.3亿元,增长39%。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我市工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势头,企业的自主投资意识明显增强。全市全年完成工业投资(不含农村非农户,以下同)27.1亿元,比上年增长88.8%,工业企业完成投资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7家,完成投资额5.7亿元。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全年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79.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马山埠闸、双桥闸、芜宣高速公路宣城段、205国道泾南段等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宣杭铁路复线、广宁线、广溧线、红星礼堂、敬亭山东大门等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市垃圾处理厂、市天然气利用、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市政项目前期工作继续推进。

商品房产销同步增长。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09.6万平方米,增长7.6%,其中商品房住宅面积77.5万平方米,增长2.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5.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48.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59.0%和43.9%。全年完成商品房销售额7.4亿元,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4.8亿元,分别增长82.8%和67.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到2003年底,全市小城镇数量98个,其中,建制镇54个(省级中心镇13个),农村集镇44个。当年全市小城镇建设的总投入达6.43亿元。全市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率为83%;道路铺装率89%;全市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达32.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2亿元,增长7.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16.1亿元和28.0亿元,分别增长5.9%和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7.4亿元,增长5.8%;餐饮业零售额6.9亿元,增长14.0%;其他行业零售额2亿元,增长11.4%。各类集贸市场成交活跃,各类商品销售量增长显著。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集贸市场166个,集市贸易成交额81.2亿元,增长5.3%。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24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出口总额8724万美元,增长41.4%;进口总额3688万美元,增长57.1%。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比上年增长109%。从出口市场看,北美仍是我市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额3833万美元,增长45%,对欧洲出口增长84%,对亚洲出口增长17%。

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24个,合同外资金额4526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815万美元,增长60.0%。引进省外投资项目845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8.9亿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42366万吨公里。其中,公路242366万吨公里。公路旅客周转量199495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355万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9.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2.9万户,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4万户,增长15.8%,乡村电话用户35.5万户,增长22.3%;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8.6万户,新增用户12.2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1.6万户,比上年增长156.2%。

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全市旅行社21家,比上年增加3家;星级宾馆23个,比上年增加4个;2A级旅游风景区增加2家。我市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034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4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55.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8亿元,受“非典”影响,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税收情况良好,税收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为全市财政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全市全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2003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15.3%,地方财政支出16.7亿元,同比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快于支出增幅0.8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持续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我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步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短期贷款主要投向农业、工业、商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乡镇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增长,满足了企业生产的需要,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现金收支基本正常。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53.5亿元,比年初增长20.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3.1亿元,增长19.7%;各项贷款余额124.3亿元,比年初增长11.7%。1-12月累计,金融机构现金净回笼18.4亿元。

保险业务继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8亿元。全年赔付额1.1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0.8亿元,人寿险赔付额0.3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3年,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保持了较高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80%,小学在校生辍学率0.04%,初中在校生辍学率1.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8.54%,高出全省平均数8.71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321所,在校学生432232人;教职工24862人,其中专任教师21987人。普通高中34所,招生15275人,增长18.84%,在校学生38081人;职业高中17所,招生7420人,在校学生17640人;初中166所,在校学生141586人;小学855所,在校学生190396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为36.9%,居全省第5位。

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效显著,累计改造D级危房22.1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一期危改工作任务。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突破1万台,生均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宁国、绩溪、旌德三县市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创建各级示范学校20所,卫生学校133所,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办学体制进一步深化,民办教育方兴未艾,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438所,在校学生30349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稳步推进,全年共培训12.92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申报各级、各类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已获批准国家级新产品项目1项,火炬计划项目1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项。全年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0项,市级科学技术奖励成果9项,取得国家专利17项。新批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515”工程已推广应用各类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80多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展顺利,6项重点示范项目基本完成。与外界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2003年,科技部门组织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合肥高新技术与资本对接会和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交易会,取得丰硕成果。郎溪县继宁国、宣州、绩溪之后,成为我市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县。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广播电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2%。电视台3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44%,有线电视用户13.96万户。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7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8个;病床床位549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002张;卫生技术人员634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21人,注册护士1703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593人;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222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46个,床位1574张,卫生技术人员2378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省青少年常规比赛中共获金牌17枚,银牌4枚,铜牌21枚,是自省六运会以来,参加省级比赛夺取金牌最多的一年。我市选手获得第九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银牌,在全国赛艇锦标赛上,我市运动员首次获得1000米划奖金牌。全民健身运动运动广泛开展,成功地举办了市直机关首届运动会,市、区机关共有1200多名选手参加了11个项目比赛。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2003年全市环保事业稳步发展。“一控双达标”成果继续巩固,省下达的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度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实现。“生态宣城”建设正式启动,全市已经有5个县市区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南漪湖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至年底,全市户籍人口274.83万人,出生率9.6‰,死亡率8.2‰,自然增长率1.4‰。计划生育率98.94%。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7元,增长11.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50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02元,增长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90元,比上年增长7.0%。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13.5万人,增长10%。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年末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1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1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共13.05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加强,全市分别有35464人和16430人被列入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02万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争取扶贫资金6945万元,扶持项目158个,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逐步改善。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市场化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8389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06人,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13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

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576张,收养567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06处,其中社区老年服务中心67个。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57.7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项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