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池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42:34 来源:池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53次

2005年是实现“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战略,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实现了“十五”计划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05年,池州市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0%、12.3%、12.7%和13.3%,全市经济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为1997年来最高水平。“十五”时期累计实现生产总值400多亿元,年均递增达到10.5%,高于“九五”时期年平均增长7%的3.5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累计实现生产总值增加了130多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832元,提高到2005年的8719元,年平均增长12.5%,以现行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63亿元,增长3.6%,“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4.4%,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8.9%下降至23.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0.63亿元,增长21.2%,“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4.0%,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2.3%提高至36.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92亿元,增长12.3%,“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1.6%,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8.7%上升至39.9%。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得到提高。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实现县域经济民营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农业税全面取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得到落实;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社会保障改革取得新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粮食流通体制、财税体制等其它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人均指标较低;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外向度水平不高,县域经济活力不强;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部分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共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78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5.3%。其中:种植业产值20.9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3.27亿元,增长12.6%;牧业产值9.68亿元,增长5.3%;渔业产值4.97亿元,增长6.3%。农业生产的总体状况是: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油料产量下降较多,粮食、棉花增长稳定,林业、渔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因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7.1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棉花播种面积16.94千公顷,较上年增长1.1%。粮食总产量为67.32万吨,增长0.8%;棉花产量为1.91万吨,增长7.0%,粮食、棉花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产量为6.37万吨,下降8.9%;肉类总产量为6.43万吨,增长3.3%;水产品产量为8.62万吨,增长2.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3.0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15千公顷,新增0.14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6.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2%;农用拖拉机46285台,农用运输车5370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0773吨,增长4.1%。农村用电量13074万千瓦小时,增长0.7%。2005年水利资金总投入6644.8万元,完成土石方356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势。2005年,在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及原材料和一系列上线产品供应紧缺、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全市工业难中求进,在“工业强市”的大氛围下,生产潜能逐步发挥,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96亿元,增长22.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6%;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57亿元,增长39.7%;集体企业增加值完成4311万元,增长4.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670万元,增长4.5倍;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22.7%;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1亿元,增长53.0%;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4101万元,下降13.3%。

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市19户重点骨干企业中有9户企业增幅在20%以上,其中,池州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池州黄山岭冶化有限公司、华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重庆啤酒安徽九华山有限公司、国风非金属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英格瓷颜料(青阳)有限公司、青阳县飞达制丝有限公司、三信化工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增速在30%以上,为全市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35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利润2.18亿元、利税5.11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月提升,全年达到149.85,比前三个季度分别回升32.14个百分点、14.24个百分点和8.0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88%,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建筑业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4%,“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9.95%。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3.8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6.24万平方米;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712.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建市以来,全市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五年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比1988-2000年12年完成的投资额还要多110亿元,“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34.4%,投资在“十五”经济增长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按投资种类分,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4.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1.12亿元,比上年下降10.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施工项目明显增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005年达到714个,比去年增加25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有461个,比上年增加了199个。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91亿元,增长68.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5亿元,增长33.6%,其中工业投资25.24亿元,增长34.1%;第三产业投资49.19亿元,增长34.5%。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增大,当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共投入25.19亿元,较上年增加了近10个亿,增长60.1%,占总投资额的三成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9.7%。其中,2005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59亿元,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餐饮业零售额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六、开放型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100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4%,“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8.8%。在外贸进出口总值中,出口完成7323万美元,同比增长25.0%;进口完成2742万美元,同比增长248.4%。“十五”时期,我市出口年均增长27.9%,进口年均增长31.6%,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1.9个和3.4个百分点,是我市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加工贸易增势迅猛。2005年,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完成2408万美元,同比增长9.3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去年的3.5%上升到现在的23.9%,显示出我市贸易方式多元化战略已取得成效。在出口国别与地区上,对亚洲进出口完成5155万美元,同比增长25.7%,占进出口总额的份额超过一半。而亚洲市场中日本首次超越韩国,位居我市进出口第一大国别,进出口达1567万美元,同比增长93.7%。利用外资规模扩大。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7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7%,“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77.7%。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1280万美元,对外借款完成968万美元,外商其它投资1509万美元。当年新批外资企业15家,其中工业项目12个。旅游经济热潮迭起。到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4A景区1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各类星级宾馆饭店达到23家。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入境国际游客3.72万人次,增长11.7%;接待国内旅游者314.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6亿元,增长38.8%。旅游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8%上升到2005年的12.3%,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社会公路客运量3475万人,增长6.7%,旅客运输周转量22824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8%。全社会货物运输量3656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1904万吨,水路货运量1752万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687845万吨公里。其中,公路74645万吨公里,水运613200万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751.8万吨。客运车辆特别是私人车辆增长迅速。年末民用车辆保有量10.6万辆,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本年新注册1.13万辆。年末私人小型及微型汽车保有量4335辆,本年新注册小型及微型汽车有1254辆。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32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64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7860万元,分别增长10.5%和12.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83156门。固定电话用户32.7万户,增长11.7%。移动电话用户28.05万户,增长25.2%。年末互联网用户4.33万户,增长21.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我市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首次摆脱了长期处于全省末位的局面,达到11.78亿元,增长31.2%,“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0.8%。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增长4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年的7.6%提高到2005年的10.7%,提升了3.1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1.5%。从当年支出项目看:农业支出比上年增长18.5%,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增长54.2%,医疗卫生支出比上年增长60.0%,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比上年增长47.1%,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4.6%,行政管理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1.8%,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比上年增长88.3%。金融形势运行平稳。到2005年末,池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9.35亿元,比年初增加21.44亿元,同比多增1.19亿元,增长20.5%。“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0.6%。其中,2005年企业单位存款余额25.08亿元,比年初增加3.5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24亿元,比年初增加14.19亿元。同时各金融机构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加大信贷投入,贷款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积极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6.51亿元,比年初增加9.44亿元。“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6.8%。其中,2005年短期贷款49.13亿元,较年初增加4.16亿元;中长期贷款36.16亿元,较年初增加7.19亿元。保险事业稳步增长。全年保费收入2.48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财产险收入7287.7万元,增长40.3%;寿险收入17540万元,下降1.0%。各类赔款支付6138万元,同比增长3.2%。其中:财产险赔付419.9万元,下降29.4%;机动车辆险赔付2864.2万元,下降27.0%;寿险赔付1896.5万元,增长57.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池州师专通过省专家组“申本”评估。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9521人,当年招生3346人,毕业生2878人。职业教育稳中有升。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11所,年末共有在校学生数12659人,当年招生4996人,毕业3318人。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逐步落实,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民办教育在规范中持续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中学112所,招生34698人,在校学生102223人,毕业生2828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2252人,初中在校生69971人。全市小学506所,小学当年招生16037人,在校学生125481人,当年毕业23775人。小学毛入学率118.72%,在校学生缀学率0.42%。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08%。幼儿园在园幼儿21598人。基本实现“十五”期间教育体系阶段、层次、形式和学科等多样化发展。

科技研究开发硕果喜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对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收到明显成效。全市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5个,省级火炬计划项目4个,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78亿元。全市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75项,其中:通过省科技厅组织鉴定4项,市科技局组织鉴定23项。我市安徽程翔肥料有限公司的控援释生态专用肥、九华药业有限公司的山茱萸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两个项目获2005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年专利申请公开量28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纵深发展。“池州傩”和“青阳腔”已获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5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共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3.63%和95.62%。年末有线电视用户9.6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21.32%。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巩固,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较大加强。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卫生室)1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21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05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46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53人,注册护士1103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4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857人。全市各类诊所70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个,村卫生室707个。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正式成立体育总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全市城乡已建有县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3处,安装全民健身路径22条,室外乒乓球桌61副、小篮板32个,篮球架20副,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不断增多。2005年,全市有九人分别参加了全国冠军赛、锦标赛和青少年锦标赛,获得了金牌2枚、铜牌1枚和1个第四名、3个第五名、第六至第八名各一个的好成绩。

十一、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进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4428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700公顷。2005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积3002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面积596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7.5%。全市地表水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良好),其中达到Ⅱ类标准(优)以上的占5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共354天,占全年的97%。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65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9.52%;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488234万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30701吨,其中排放达标量为30449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9.5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9.55万吨,利用率达66.14%。

十二、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资料显示,全年人口出生率10.02‰,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长率5.8‰。年末全市总户数490835户,总人口为1563133人,比上年增加91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9975人。男性人口805258人,占51.5%;女性人口757875人,占48.5%。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18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320714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30%。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660人,使7538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有111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46%。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2498人,比上年增加3878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490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86371人,比上年增加11222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69809人,领取失业保险金7391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敬劳院拥有床位2018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5331人,比上年增加2147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404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286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023元/人,比上年增长16.8%,“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2元,上年增长13.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940元,比上年增长11.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和47%。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以《池州统计年鉴—2006》刊发之数据为准。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