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池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42:03 来源:池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09次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宏观经济政策。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全市经济在上年较高的平台上再创新高,取得了近八年来最好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42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36.42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31.59亿元,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7102元,比上年增长22.2%。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发展提速,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二产业依然增势强劲,第三产业较快增长,生产供给活力较强,各产业的协调性进一步改善。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5.9∶38.6∶35.5调整为26.4∶39.4∶34.2。

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就业规模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个数11561人,通过多种途径使608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有94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成效,新增劳务输出10630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税附加全面取消,农业税税率降低2.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加大资产重组力度,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企业改革善后问题,维护了社会安定。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功举办银企对接会,保证了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投入。土地、矿业权市场建设日趋完善,粮食流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等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物价上涨压力增加,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产品成本的传导滞后影响将逐渐显现,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三是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状况没有根本缓解,资源约束继续趋紧;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新的扩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渐显活力。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以“一降三补”为重点的扶农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活的大好形势下,取得了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8.7亿元,增长11%。粮食生产扭转了自2001年以来连续下滑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66.8万吨,比上年增产32.5%。棉花喜获丰收,总产达1.78万吨,增长31%,创历史最高水平。另外油料总产6.99万吨,也与历史最高记录(7万吨)相接近。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畜牧业、渔业保持了相对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肉类总产量6.23万吨,蚕茧产量2661吨,禽蛋产量1.94万吨,水产品产量8.42万吨。林业生产面积调整。随着大规模退耕还林任务基本结束以及保护耕地等措施的落实,2004年造林面积也相应减少。市林业局统计资料显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49公顷,比上年减少12791公顷。在造林更新面积中,个体承包造林成为绿化的主力军,全市新增个体林业户769个,造林面积37万亩,占当年造林面积近六成。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投入进一步增加。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307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08千公顷,新增02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244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40%;农用拖拉机36563台,农用运输车5412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8792吨,增长102%。农村用电量12983万千瓦小时,增长188%。2004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07亿元,完成土石方30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9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工业总量迈上新的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5亿元,达到15.04亿元,同比增长23.4%。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8.65亿元,增长26.6%;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43.3%;集体工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49.3%;股份合作工业增加值0.02亿元,下降8.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6.54亿元,增长5.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0.69亿元,增长50.2%;大中型工业增加值9.48亿元,增长25.7%。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2.85亿元、12.19亿元,分别增长21.6%和23.8%。全年企业用电量7.84亿千瓦时,增长33.3%。

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水泥、纺织、仪表、农副食品和化学原料五个行业完成现价总产值26.75亿元,同比增长47.4%,占全市入统工业的62.8%。其中水泥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为突出,贡献率达到44%,拉动整个工业生产增长15.6百分点。

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7.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5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31种。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53亿元,比上年增长34.2%;产品销售率100.56%,提高0.3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77亿元,增长8.4%,其中利润4.18亿元,增长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26,提高0.59个百分点。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6.8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3.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高位强劲的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跨过50亿元大关,达到56.2亿元,比上年净增19.9亿元,增长54.7%,增量与总量均创下最高水平,实现了历史上投资规模的新跨越。投资增幅比全省平均增幅高出了25.1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市的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3.77亿元,增长125.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11亿元,下降14.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84亿元,增长47.8%;其他投资完成3.45亿元,增长7.4%。

“861”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全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新建和预备开工项目123项,总投资规模34.6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0.74亿元。主要投入分布在交通、工业、水利三大行业,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3.32亿元,工业性投资完成12.48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3.04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3亿元,比去年增长12.1%,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创造了近八年来的最好水平。全年消费品市场经过一季度增长10.6%,高点起步后,至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11%、12%、121%,呈现出稳步攀升的发展轨迹。各月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分城乡看,县及县以上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08亿元,增长14.5%;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75亿元,增长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3.29亿元,增长11.6%;餐饮业零售额3.14亿元,增长17.9%;其他行业零售额1.40亿元,增长7.2%。

六、开放型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6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总额5860万美元,增长22.1%;进口总额787万美元,下降6.2%。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化工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均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66.4%、80.2%、40.2%,占出口总额的52.2%。民营企业成为全市出口的主力军。全年发生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有33家,当年新增6家。累计出口3084万美元,增长44.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2.6%。韩国、中亚、日本、欧盟成为我市出口的四大主体市场,分别出口2174万美元、867万美元、658万美元、582万美元,四大市场占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协议注册外资为55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1%;实际利用外资达3037万美元,增长48.1%。利用外资中大项目增多,全市投资规模超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个,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5个。旅游业实现高增长。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33万人次,增长132.2%。实现旅游总收入9.82亿元,增长88.5%。池州正式进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列,顺利加入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增长。全社会公路客运量3257万人,增长25.7%,旅客运输周转量198799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6.3%。全社会货物运输量3476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1838万吨,水路货运量1638万吨。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702367万吨公里。其中,公路72417万吨公里,水运629950万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592.5万吨,增长44.7%。客运车辆特别是私人车辆增长迅速。年末民用车辆保有量9.51万辆,比上年增长62.3%,其中本年新注册3.41万辆。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1777辆,增长70.5%,其中本年新注册轿车901辆。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904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邮政业务收入420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4846万元,分别增长9.1%和12.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41459门。固定电话用户29.3万户,增长18.6%。移动电话用户22.4万户,增长31.0%。城乡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4.8部,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49.7部。年末互联网用户2.69万户,增长2.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5亿元,增长19.6%;上划中央财政收入3.92亿元,增长72.6%。财政总收入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列,这主要得益于重点企业支撑,仅池州海螺就入库税收2.16亿元,比上年增收1.47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10.2%提高到24%。从来源渠道看,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主要力量,同比分别增长26.0%、28.4%、137.4%。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财政总支出12.65亿元,增长13.7%。其中:农业支出增长35.2%、教育支出增长11.7%、文化广播事业费支出增长3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2.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3.2%、公检法司支出增长23.4%、行政管理费增长22%。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2004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7.36亿元,较年初增加20.2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4.05亿元,比年初增加14.22亿元,增幅为23.1%,位居全省第一。各项资金供应充足的同时,贷款总量也大幅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0.2亿元,较年初增加14.7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7.35亿元,较年初增加2.28亿元;票据融资3.06亿元,较年初增加2.14亿元;中长期贷款26.18亿元,较年初增加9.83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财产险收入5192.8万元,下降8.9%;寿险收入17752.5万元,增长19.7%。各类赔款支付5946万元,同比增长13.3%。其中:财产险赔付594.5万元,下降67.4%;机动车辆险3923.8万元,增长51.8%;寿险赔付1201.9万元,增长6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就。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国家级及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收到明显成效。当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总数达到12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个,累计产品12个。全市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项,省级攻关项目1项。2004年共申请专利20件,市级科技成果26项,省级科技成果5项。其中石台煤气仪表总厂和安徽鸿凌机电仪表集团共同研制的“J16型轴流式燃气表”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池州师专“专升本”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9281人,比上年增加2639人;当年招生3381人,比上年增加883人;毕业生1777人,比上年增加91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有11所,年末共有在校学生数11310人,当年招生4418人,毕业2725人。城区中小学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效显著,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中学111所,招生37209人,在校学生97324人,毕业生28474人。其中高中在校生30856人,初中在校生66468人。全市小学526所,小学当年招生17358人,在校学生133778人,当年毕业26577人。小学毛入学率117.58%,在校学生缀学率0.12%。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14%。幼儿园在园幼儿19778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加快发展。大型黄梅戏《魂断杏花村》晋京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池州傩等特色文化抢救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创办的民生热线、民生周刊和视点栏目深受欢迎。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4个;共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5.2%和95.4%。有线电视用户9.29万户,池州城区开通了有线电视系统网络数字电视,传递数字电视节目48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0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8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06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902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444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07人,注册护士1111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94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938人。全市各类诊所58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村卫生室725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成功举办了“池州?九华山杯”全国摩托艇锦标赛。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上,我市选派了148位运动员参加9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7枚、银牌6枚、铜牌9枚。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体育大会中十多个项目的比赛,池州代表团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全市体育场地总数817个,体育场地面积66.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3平方米。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3个,设立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1066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达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105.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528985万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5903吨,工业粉尘去除量56185吨。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资料显示,全年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3.9‰。年末全市总户数451313户,总人口为1553997人,比上年增加48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173人。男性人口800636人,占51.5%;女性人口753361人,占48.5%。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44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268965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27.5%。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4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消费性支出5212元,增长15.2%。而经过多年低速徘徊后,农民收入也获得较大突破,2004年我市农民人岿纯收入264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3元,同比增长11.0%,增加额和增长速度都是近七年来的最高值。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52元,增长36.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2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2.9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和48%,均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0426人,比上年增加1419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411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75149人,比上年增加13223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0099人,领取失业保险金7263人。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敬劳院拥有床位1929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3184人,比上年增加8430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208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76人。

注:①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②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