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池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40:54 来源:池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8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克服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内需明显回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池州市生产总值7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增长率不仅首次赶上和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7和0.6个百分点),而且也是池州1998年以来最快的一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4874元。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68亿元,比上年略增;第二产业增加值30.01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82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7∶36.3∶36.7调整为24.7∶39.8∶355,第二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1%,推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3%,比上年提高71.6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5.7倍,实现利税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山野菜、茶叶、秋浦花鳜、皖南土鸡、花卉苗木、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初具规模。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上形成优质水稻、蚕桑和速生丰产林、特种水产、家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已成为上海及周边城市重要供货地。重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在农村累计建沼气池3.1万口,开展庭院经济生产。城市化进程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为26.5%,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贵池区GDP为38.18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0.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755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571人,登记失业率为4.4%;新增劳务输出15010人。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全市重点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年初确定改制的20户重点企业,已有17户完成了改革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建金融安全区力度加大,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12.5个百分点。银企关系进一步密切,成功举办了池州首届银企合作项目对接会。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逐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不断规范,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127万元;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全面完成,向农民直接发放补贴款1150万元;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土地、矿业权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住房、人事、教育及卫生等各项改革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形势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与全省沿江主要城市比还不够快;农村和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收入增长较缓,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交通、能源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就业压力仍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调整中平稳发展。200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退耕还林等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0.4万吨,比上年减产8.6万吨,减幅为14.6%;棉花总产量为1.36万吨,增产0.12万吨,增幅为9.9%;油料产量5.87万吨,增产0.6万吨,增幅为11.4%。林业快速增长。市林业局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是我市林业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市完成造林16940公顷,是前3年的总和,其中退耕还林15415公顷。同时,在绿色长廊工程、“长防林”工程、种苗工程、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和外资项目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畜牧、水产保持稳步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16万吨,比上年增长1.9%。水产品产量达到8.6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林、牧、渔比例为55.7∶7.9∶29.4∶7.0。据市农委统计,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15.88亿元,增长7%。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水利资金总投入1.03亿元,完成土石方370.1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千公顷。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3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43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69.64万千瓦,增长1.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4281吨,增长2.7%;农村用电量10928万千瓦小时,增长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5.32亿元,增长15.1%;国有企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25.9%;集体企业增加值0.36亿元,增长1.4倍;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03亿元,增长61.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46亿元,增长2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0.36亿元,增长33.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0.33亿元,增长39.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全年轻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增长31.7%;重工业增加值6.97亿元,增长24.8%。轻重工业结构由2002年的1∶1.98,变为1∶2.19。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工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稳步回升。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0.21亿元,比上年增长5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69%,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0.3%,比上年提高71.6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增幅均为近几年来最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5.7倍,实现利税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池州海螺水泥的加盟,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2003年池州海螺实现产值7.38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的拉动指数达11.9%,产销率达100.04%,比上年提高8.54点,利润总额3.58亿元,实现利税4.46亿元。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对GDP的贡献率为26.9%,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3.9亿元,增长3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4.98亿元,增长58%;技术改造投资7.14亿元,增长2.4%;房地产开发投资4.63亿元,增长33.4%。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水利建设投资1.25亿元,交通建设投资4.5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市44个重点建设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9.6%。重点建设项目和非国有投资及时跟进直接推动了全市投资增长。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分城乡看,城市(县以上)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10.8亿元,增长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0.87亿元,比上年增长8.2%;餐饮业2.66亿元,增长16.6%;其他行业1.31亿元,增长11.7%。

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5637.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出口总额4798.2万美元,增长81%;进口总额839.3万美元,增长155%。在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0.2%,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7.6%。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引进50万元以上的项目644个,引进到位资金24.57亿元,增长49.4%。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个,实际到位外资项目37个。利用外资总额2050.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9%;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964.24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1086.04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9.8亿元,市外资金13.1亿元。

2003年,旅游业经历了一个特殊年份,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旅游经济遭受重创。全市接待游客人数181.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3%;其中:国内游客180.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4%;入境旅游人数14345人次,比上年下降48.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2.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7.5%。实现旅游总收入5.21亿元,下降9.6%。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3年末,全社会民用车辆5.86万辆,其中民用汽车1.1万辆。全社会公路客运量2592万人,下降17.5%,客运周转量145898万人公里,增长11.9%;公路货运量1865万吨,下降11.4%,货运周转量68619万吨公里,增长1.8%。公路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83209万吨公里,增长3.5%。港口货物吞吐量1791.64万吨,比上年增长66.5%。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458万元,增长22.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201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1657万元。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98798门,增加68375门。固定电话用户数24.7万户,增长7.2%;移动电话用户17.1万户,增长14.9%。城乡每百户拥用固定电话55部,每百户拥用移动电话33.7部。年末互联网用户数2.63万户,增长27.6%。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上划中央收入2.27亿元,增长27.2%;基金收入0.43亿元,增长8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及企业所得税23266万元,增长21.1%;农业四税8966万元,增长5.5%;专项收入1171万元,增长44.6%;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6111万元,下降1.6%。全年财政支出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其中:科技支出增长63.6%、卫生经费增长31.8%、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费增长34.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6.1%、农业和教育支出分别增长11.5%和15.3%。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1亿元,增长18.3%,新增13.5亿元,同比多增0.5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9亿元,增长21%,新增10.4亿元,同比多增3亿元;企业存款余额18.2亿元,增长14.4%,新增2.3亿元,比上年少增加0.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6亿元,增长26.4%,高于全省11.7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年新增贷款13.8亿元,同比多增4.5亿元,剔除呆帐核销,贷款实际比年初增长14.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6.38亿元,新增8.99亿元,同比多增7.5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3.53亿元,新增1.98亿元,同比多增1.12亿元。

保险业发展快。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2.06亿元,增长5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57亿元,增长11.7%,寿险保费收入1.48亿元,增长76.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246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取得新的突破。2003年,全市组织申报科技项目26项,其中: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9项,市本级项目16项。石台“富硒有机茶综合生产加工技术示范”和贵池“秋浦花鳜良种选育及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池州有色“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产业化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亿元,增长50.1%。

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池州师专“专升本”工作扎实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基地建设正按规划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642人,比上年增加798人;当年招生2498人,比上年减少168人;毕业生1686人,比上年增加463人。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所,招生3880人,在校学生9871人,毕业生2614人。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中学115所,招生30740人,在校学生89386人,毕业生29687人;其中高中在校生28129人,初中在校生61257人。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7%,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0.35%,下降0.35个百分点。普通小学544所,减少2所;招生20317人,在校学生143508人,毕业生2026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比上年高02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下降0.18个百分点。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成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7140人,其中扫盲2607人;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毕业55369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型黄梅戏《魂断杏花村》、《卖饭女》分别荣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艺术剧目金、银奖。市政府与中国傩学研究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在池州成功举办了“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池州傩等活态文化抢救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社区文化为龙头,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农村文化“杜鹃花工程”的实施。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789家,卫生机构床位2804张,卫生技术人员4123人,执业医师1367人,执业助理医师358人,注册护士1039人。其中:医院13家,拥有床位1716张;乡镇卫生院79家,拥有床位数946张。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性比赛中,共获4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在省青少年锦标赛,共获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7枚。群众性健身活动广泛开展。2003年我市组队参加了省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和第四届农民运动会,成功举办了市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

十、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实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工业企业2个,投资额550万元。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93%,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2.41%,比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6.61%,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3.72%,贮存率为66.28%,排放量为0。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2003年,人口出生率为9.94‰,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89个;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22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2人,医师76人,护师11人。据市公安户籍统计年报,年末全市总户数449266户,总人口为154913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926人。男性人口797545人,占51.5%;女性人口751589人,占48.5%。18岁以下人口比重为23.6%,18-35岁人口比重为29.2%,35-60岁人口比重为35.3%,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1.8%。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45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3年,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595元,增长17.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198元,增长15.6%,离岗职工年均生活费2827元,增长1.8%。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8.4元,增长10.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4407.5元,增长4.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85元,增加113元,增长5%,其中:工资性收入1147.2元,增加16.4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渠道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24.2元,增长3.4%,其中:食品支出2233.9元,增长1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575元,增长3.3%,其中:食品支出859.8元,增长1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3年城镇私人住宅建房投资11802万元,新建住宅房屋面积39.97万平方米。农民私人建房投资36336万元。据抽样调查,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7平方米。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74002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7915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59007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3328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61926人。年末全市低保对象24062人,社会福利院3个,拥有床位125张,收养43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池州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