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亳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33:20 来源:亳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68次

亳州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0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机遇,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1468”战略布局,扎实开展全民创业,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29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速同比加快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1.68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05亿元,增长13.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23元,比上年增长13%。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稳定性进一步增强。2006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1.1%、11.6%、11.3%,全年增长11.5%,季度累计增幅波动在1个百分点以内。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34.5:26.2:39.3调整为32.5:27.3:40.2。

物价水平温和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2.3%。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2.3%,其中粮食、鲜菜分别上涨4.6%和5.6%;居住类上涨4.8%;衣着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上涨1.4%;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略涨;烟酒及用品下降1.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4%。生产领域价格基本稳定。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2.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0.02%。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45.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8.7%。年末实有私营企业4515家,从业人员6.28万人,注册资金30.73亿元。年内新增私营企业589家,从业人员6463人,注册资金7.16亿元。年内新增个体经营户4692户,从业人员1.1万人。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市政府承诺10件实事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62人,新增劳务输出4.9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扩改建乡镇敬老院40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0.15万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1020万元,妥善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加快对薄弱学校的支教和改造步伐,消除D级危房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9.3万平方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农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投资项目少、规模小,企业产销衔接不畅,融资困难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71.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5%。油料种植面积40.6千公顷,下降11.8%。棉花种植面积45千公顷,下降9.3%。蔬菜种植面积84.5千公顷,增长1.22%。全年复种指数达到202.2%,比上年提升1.1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363.6万吨,比上年增产43.6万吨,同比增长13.6%。其中,夏粮234.38万吨,增长9.4%;秋粮129.22万吨,增长20.6%。小麦平均亩产395.7公斤,总产22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10.5%,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棉花产量5.59万吨,增长23.7%。油料产量12.3万吨,增长3.6%。畜牧业生产继续下滑,全年肉类总产量37.33万吨,下降7.8%;禽蛋产量7.23万吨,下降2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77亿元。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3千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282.66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千公顷,年末节水灌溉面积达27.89千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55万千瓦,增长9%。

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投入大幅增加。2006年,农村投资完成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全市财政“三农”支出14.35亿元,比上年增加5.68亿元,增长65.5%。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43公里。新投入资金2894万元,支持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1.9万人。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114家,完成新村规划102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57.8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4%,比去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5%,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71亿元,增长28.2%,为建市以来最好成绩。

支柱产业拉动作用突出。全市24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保持增长,生产增幅在30%以上的行业有11个。其中,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及食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实现增加值27.4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0.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原煤、白酒、小麦粉、人造板、合成氨、合成洗涤剂、水泥、石墨及碳素制品分别增长22.4%、26.9%、7.5%、60.6%、8.7%、10.5%、6%和18.4%。

企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3.8%,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创建市以来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3.85亿元,增长18.7%;利税8.22亿元,增长23.8%;净利润2.94亿元,增长28.4%。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7.2%。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70695万元,增长17.9%;实现利税总额4792万元,增长32.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03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71.2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7%。50万元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9.47亿元,增长24.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28亿元,下降11.9%;第二产业投资25.77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投资42.41亿元,增长29.7%;

房地产开发增长稳定。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7.43亿元,增长18.9%,其中住宅、商业用房投资分别增长39.5%和2.3%。土地开发投资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下降76.8%和25.3%。商品房销售面积36.57万平方米,增长37.6%。商品房空置面积2.67万平方米,增长23.2%,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1.84万平方米,增长140.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我市列入全省“861”行动计划的12个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列入市“1468”战略布局的127个项目完成投资34.2亿元。亳阜高速亳州段建成通车,涡北煤矿、济人药业中药提取物生产、涡阳华都精陶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刘店煤矿、板集煤矿、涡河治理等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06亿元,增长13.4%,创历史新高。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6.88亿元,增长15.6%;农村(县及县以下)市场86.18亿元,增长12.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3.18亿元,增长13.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9.59亿元,增长39.3%;餐饮业零售额17.16亿元,增长14.6%;其他行业零售额2.72亿元,增长4.9%。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0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中,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汽车等反映居民休闲、娱乐、出行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1.9%、39.2%和63.5%。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1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出口3383万美元,增长112.9%;进口735万美元,增长186%。协和成药业、瑞福祥食品、盛林药业、涡阳县道源芝麻、利辛县汝集镇制革、亳州市轩华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年出口额均超过200万美元,成为我市出口创汇的生力军。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利用外资466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50万美元,增长104.6%;外商其它投资3411万美元,增长43.7%。利用境内市外资金35.82亿元,增长71.4%,其中省外资金26.6亿元,增长83.9%。

旅游经济较快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5.16万美元,增长18.9%;国内旅游收入6.98亿元,增长19.9%。全年接待境外游客2814人次,增长22.9%;接待国内游客152.2万人次,增长14.8%。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939万吨,比上年增长12.5%;货物周转量16.87亿吨公里,增长17.1%。公路客运量2737万人,增长5.8%;客运周转量19.3亿人公里,增长12.5%。水运货运量149万吨,下降15.3%;水运货物周转量7.97亿吨公里,下降12.9%。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7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2公里,村道5178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部门全年邮电业务量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5.57亿元,增长36.8%;邮政业务总量1.23亿元,增长19.9%。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0.5万户,比上年末净增42.63万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7.76万户,净增11.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2.74万户,净增31.1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5.6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3户/百人,分别比上年提高1.4户/百人和5.4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达6.36万户,净增0.42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其中,中央收入7.07亿元,增长3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86亿元,增长37.1%。县区财政实力增强,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涡阳、蒙城、谯城财政收入均突破2亿元;利辛增幅达48.8%,居各县区之首。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30亿元,达到30.01亿元,增长32.3%。

金融保持稳定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22亿元,同比多增12.9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8.2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比上年末增加9.7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29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92.97亿元,增长33.9%;现金支出872.14亿元,增长31.1%;货币净回笼18.83亿元。

保险业快速增长。2006年有4家保险公司入驻亳州,年末全市保险公司达到10家。全年保险系统保费收入58526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7611万元,增长41.2%;寿险保费收入39588万元,增长55.6%;健康险保费收入1326万元,下降39.2%。全年保险系统赔款和给付8918万元,下降23.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6960万元,增长4.9%;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958万元,下降61.5%。

九、科学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3万人,比上年增长14.3%。县以上国有独立研发机构6个。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37家,从业人员7762人,技工贸总收入10.0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品13项。

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全年财政用于科技费用支出475万元,比上年增长5.1%。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0.76亿元,比上年增长81.6%。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立项20个,涡阳、蒙城申报的旱作小麦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省科技厅和国家科技部立项,安徽康达化工有限公司“3.2%苦·氯菊酯乳油研制及产业化”和安徽天达饲料集团“中原黄牛乳肉兼用新品系培育”两项目被列入安徽省2006年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亳州市亚强天然产物制品厂“辣椒红色素和辣椒碱高技术产业化”被列入2006年度安徽省重点新产品项目。天达集团的“中药防治规模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技术的研究”和“蟾素注射液的研究与应用(蟾素康)”项目以及利辛县兴达变压器厂“10KVS11—M油浸式变压器”项目已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申报2006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绿色植物抗病促生长剂(喜来草)”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5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个。古井集团九方制药公司自主研发的“葛酮通络胶囊”被批准为国家二类新药,填补了安徽省同类产品空白。

“质量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23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7246台件。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年末全市有1个国家免检产品、15个安徽名牌产品。2006年“小保姆”洗衣粉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恒盛”牌五香牛肉等3个产品被评为“安徽省名牌产品”。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4580人,当年招生2402人,毕业学生28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6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生3.69万人,较上年增长27.1%。普通中学340所,其中,高中41所,增加9所;初中299所,减少9所。普通中学在校生42.79万人,增长1.8%。其中,高中8.42万人,增长16.9%;初中34.37万人,下降0.9%。小学1776所,比上年减少183所;小学在校学生56.92万人,比上年减少2.9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3%,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47%。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43%和3.54%;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8.26%和51.6%。全年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培训学员9.33万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影剧院4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数6.8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0.6万户;全年出版报纸702.8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6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数542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373张。全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909人,其中医生2609人,护师(士)1375人。乡镇卫生院109个,床位数2809张,卫生技术人员3297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13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奋力拼搏,共获得奖牌51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5枚,铜牌24枚。全民健身扎实开展,安装全民健身路径13套,建成4个青少年俱乐部,3个健身示范乡镇。

十一、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供水、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城区电网改造工程,综合整治了魏武大道等主干道路和城区3个平交道口,加大了城市卫生、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力度,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有了新提升。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公交营运车辆80辆,出租车营运车辆1042辆。城市日供水综合能力9.8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69%。液化气年家庭用量5000吨,城市气化率达到30.5%。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有序开展。全年全市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10个,新修排水管道36公里,新增供水管道15公里,新增住宅面积165万平方米,新增各类专业市场5个。小城镇规划区绿化覆盖率和供水普及率均达到28%。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2006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6312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760公顷,继续实现占补平衡。本年耕地减少16272公顷,增加16597公顷,耕地总量净增加325公顷。全市4个县区均为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基本农田稳定在54.33万公顷。

水资源供应基本稳定。全市水资源总量16.72亿立方米,年降水量66.18亿立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351人;环境监测站5个;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达34.22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9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到0.43亿元。“一控双达标”成果继续巩固。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9.3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生态市建设扎实开展。编制了《亳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1个。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8公顷。2006年末,全市拥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全省环境优美乡镇3个,全省环境保护先进镇1个,省级百佳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12个,县级生态村50多个。全年造林面积585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7.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95人,比上年下降1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99人,下降26.1%。发生火灾事故953起,比上年下降30.6%;死伤9人,下降25%;直接经济损失253万元,下降34.5%。发生交通事故771起,下降35.7%;死亡263人,下降22%;直接经济损失191万元,下降47.4%;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2.3人,下降29.5%。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561.65万人,比上年增长2.1%;全年出生人口7.7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92‰;死亡人口2.9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8‰。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2元,比上年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788元,增长21.2%。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0.9%,衣着支出增长10.8%,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46.8%,居住支出增长5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3%,比上年降低3.9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323元,增长17.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69元,增长9.2%;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23元,增长22.2%;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2.9%,比上年降低1.9个百分点。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95万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0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3.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2.5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44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77亿元、失业人员失业金773万元,社会化发放面和足额发放率均为100%。城镇3.64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2744.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和31.4%。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行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