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亳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32:43 来源:亳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58次

亳州市统计局

(2006年2月10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积极实施“1468”战略布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45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72.33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101.22亿元,增长10.4%。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8.2%,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长11.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9%。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37.6:24.2:38.2调整为34.5:27.3:38.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009元,比上年增加372元。

物价水平温和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0.8%。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3%,其中鲜菜上涨7.1%;居住类上涨6.4%;衣着上涨2.2%;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基本持平;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家庭设备用品等价格为下降趋势。生产领域价格上涨稍显。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07%。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25.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7.3%。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达3.06亿元,增长24.4%。年末实有私营企业家,从业人员5.3万人,注册资金20.48亿元。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稳妥进行,古井集团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蒙城化肥厂、安驰汽车公司等国有企业与省外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面免除农业税,及时兑现粮食、良种和农机补贴,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合村并镇工作稳步进行,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等方面改革持续深入。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十五”期间,我市经受了新市初立、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计划目标多数实现。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2.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9.3%,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5%。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2.5亿元,年均增长28.3%。现代市场体系日渐形成,连锁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零售业竞相发展,大大活跃了城乡消费市场。五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2亿元,年均增长8.7%。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累积实际利用外资10887万美元,年均增长51.9%;实现外贸进出口7324万美元,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6688万美元,年均增长18.7%。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7%和4.1%,200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2000年增长1.3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开放度依然偏低;横向比较发展不快等。
二、农业

全年播种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下降。2005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90万亩,净增14万亩,比上年增长0.95%,其中,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29万亩,增长6.6%。全年复种指数达到201.04%,比上年提升2.09个百分点。

受午秋两季连续受灾的影响,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产量320.01万吨,比上年下降3.9%,仍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油料产量11.86万吨,比上年下降31.8%,与2000年相比,减少7.74万吨;棉花产量4.52万吨,比上年下降38.6%。蔬菜、瓜类产量有所增加。2005年全市蔬菜产量194.61万吨,增长3%,水果(含果用瓜)总产量71.43万吨,增长8.8%。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累计完成四旁植树1151万棵,比上年下降25.6%;新增育苗面积764公顷,增长6.4%;成林抚育12666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幼林抚育17129公顷,下降27%;完成林木采伐量19.81万立方米,下降7.4%。

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40.47万吨,比上年下降1.9%;禽蛋产量10.05万吨,比上年增长1.3%;奶类产量7671吨,下降15.9%;水产品产量5.18万吨,增长1.1%。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09.1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49万吨,增长1.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85万吨,增长8.9%;农村用电量3.93亿千瓦小时,增长2.9%;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81.09千公顷,新增5.05千公顷,净增3.22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74亿元,增长26.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9%,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81.4%;集体工业增加值0.33亿元,增长14.8%;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7.417亿元,增长14.9%;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73亿元,增长29%;其他经济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46.9%。轻工业增加值15.91亿元,增长23.1%;重工业增加值9.83亿元,增长31.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12%,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

支柱行业增长势头明显。目前,我市基本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其创造的经济总量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蒙城许疃煤矿的投产和涡阳涡北煤矿的顺利建设也为我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饮料制造业共完成增加值8.52亿元,比去年增长29.3%;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3.4亿元,增长37.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27亿元,增长30.4%;医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54亿元,增长29.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增加值1.98亿元,上述6个行业实现增加值15.7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1.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白酒、小麦粉、纱、合成洗涤剂、水泥、石墨及碳素制品分别增长27.5%、92.9%、36.7%、68.6%、2.7%和14.1%,原煤产量达到120.97万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攀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61亿元,增长20.4%;利税6.39亿元,增长28.4%;利润2.09亿元,增长2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15.57,比2004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创建市以来最好水平。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63亿元,比上年增长26.3%。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6393万元,下降7.3%;实现利税总额3692万元,增长13.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4.1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7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67.21万平方米,增加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3.42万平方米,增加1.4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4亿元,比2004年增长34.8%,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16亿元,增长140.4%;第二产业投资20.17亿元,增长105.2%;第三产业投资32.20亿元,增长9.5%。一产、二产投资比重增加,三产比重下降。房地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6.25亿元,增长29.7%。城镇私人建房投资4.73亿元,增长37.3%;农村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2.2亿元,增长60%。

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古井15万吨小麦深加工项目、沪谯中药饮片示范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涡北煤矿、板集煤矿、许疃煤矿二期,涡河治理,亳阜高速,通达工程,万福购物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73亿元,增长12.1%,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增幅创建市以来新高。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3.66亿元,增长1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6.07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35亿元,增长1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51亿元,增长21.2%;餐饮业零售额15.61亿元,增长13.4%;其他行业零售额4.77亿元,增长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846万美元,增长15%。其中,出口总额1589万美元,增长10.8%;进口总额257万美元,增长50.3%。在出口中,中药饮片出口增长迅猛,成为我市出口的亮点。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利用外资33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对外借款324万美元,下降44.3%;外商直接投资611万美元,下降25%;外商其他投资2373万美元,增长67.2%。利用市外境内资金20.9亿元,增长39.8%,其中省外资金14.46亿元,增长55.1%。

旅游经济继续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5.87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63.21万美元,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5.82亿元,下降0.3%。接待境外游客2289人次,增长18.3%;接待国内游客132.58万人次,增长2.8%。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723万吨,比上年增长13.7%;货物周转量14.41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公路客运量2587万人,增长2.4%;客运周转量17.15亿人公里,增长4.4%。水运货运量176万吨,增长6%;水运货物周转量9.15亿吨公里,增长9%。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50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0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部门全年邮电业务量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97亿元,增长32.6%;邮政业务总量1.02亿元,增长13.9%。年末本地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75.6万门,新增21.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6.09万户,比上年增加12.32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9.15万户,农村电话47.63万户,分别增长22.5%和15.3%。移动电话41.12万户,新增8.24万户;互联网用户4.92万户,增长13.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11923万元,增长5.5%。其中,中央收入53530万元,增长41.5%;地方收入57317万元,下降15%。剔除农业税因素影响,全部财政收入增长20.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9.2%。全年财政支出21.43亿元,增长14%,其中农林水和气象支出增长16.3%、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1.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5.4%,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增长15.5%,社会保障支出增长45.2%。

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5.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2.08亿元,增加2.7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6.97亿元,增加19.8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3.0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3.59亿元,减少3.03亿元;中长期贷款18.76亿元,增加2.01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7.33亿元,减少3.12亿元;商业贷款38.57亿元,减少2.8亿元;农业贷款31.58亿元,增加2.27亿元。

保险业稳定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40172万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613万元,增长16.9%;人寿险保费收入27559万元,下降0.8%。赔款和给付6639万元,增长12.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5378万元,增长22.6%;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261万元,下降18.1%。

九、科学和教育

科技队伍发展稳定。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5%。科研机构80个,其中县以上国有独立研发机构8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5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5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8人,从事科技项目17项。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13家,从业人员7154人,技工贸总收入8.49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全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30万元,比上年增长71.6%。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科技活动支出4206万元。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天达集团“黄牛奶业开发”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亳州中药材高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万亩优质中药材种苗基地及产业化项目获批国家星火计划,康达华工厂和义门苔干有限公司申报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亚强天然产物制品厂的高色价黄色素提取及产业化和义门苔干有限公司的有机苔干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被省科技厅确定为重点科研项目。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4000人,当年招生1745人,毕业学生71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在校生2.91万人,较上年增长39.6%。普通中学264所,比上年减少1所。其中,高中32所,增加2所;初中232所,减少3所。普通中学在校生35.19万人,增长1.8%。其中,高中7.2万人,增长20.4%;初中27.99万人,下降2.1%。小学1959所,比上年减少55所;在校学生59.68万人,比上年减少2.9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5%,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5.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6.48%。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72%和3.34%;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8.56%和41.68%。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7.87万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数68万户,比上年增加3万户;全年出版报纸695.6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4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数495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891张。全市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31人,其中医生2338人,护师(士)1289人。乡镇卫生院109个,床位数2782张,卫生技术人员3559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80.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22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2005年全省锦标赛中奋力拼搏,共获得奖牌62枚,其中金牌15枚,银牌16枚,铜牌31枚。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成立了市体育总会和市武术协会、市围棋协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市直机关运动会,华佗创编的五禽戏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四种健身气功功法之一在全国推广。2005年落实3个市级全民健身中心,2个青少年俱乐部,2个市级全民健身示范乡镇。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0余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25万多人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4座。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扩大。全年投入城市建设维护资金1.13亿元,开展了和平西路、古泉东路、药都大道、交通东路等四路会战工程,铺设了20条主干路面供水管网,铺设供水管网26公里,完成了红旗桥改造和喷泉改建。完成魏武小游圆、涡北三角花园、幸福桥三角花园等的绿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公交营运车辆80辆,出租车营运车辆1042辆。城市日供水综合能力9.8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70%。液化气年家庭用量5000吨,城市气化率达到35.1%。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全市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6个,新修排水管道24公里,新增供水管道12公里,新增住宅面积160万平方米,新增各类专业市场5个。规划区绿化覆盖率28%,供水普及率25%。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357人;环境监测站5个;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38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达23.84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2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到3.14亿元。“一控双达标”成果继续巩固。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8.6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

全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1384起,比上年增长43.8%;死伤12人,下降50%;直接经济损失386.92万元,增长63.9%。发生交通事故1199起,增长3.4%;死亡337人,增长2.7%;直接经济损失362.7万元,增长29.5%。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50.14万人,比上年增长8.2‰;全年出生人口6.9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6‰;死亡人口2.9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3‰。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91元,比上年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03元,增长5.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4.8%,衣着支出增长62.2%,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33.2%,居住支出增长18.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2%,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07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增长5.6%;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74元,增长13.3%;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4.8%,比上年降低3.9个百分点。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34万个。全市有5.7万职工和1.8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13.2%,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到11.7万人,增长9.3%;参加失业保险人员13.3万人,比上年下降3.6%。年末全市城市低保人数达3万人,全年有36万人次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低保覆盖面达到5.1%。年末全市社会福利院床位180张,收养170人。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行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