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亳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32:09 来源:亳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5次

亳州市统计局

(2005年2月16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积极实施“1468”战略布局,大力发展“三大经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建市以来的最好成绩。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4.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加快9.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15亿元,增长12.0%;第二产业增加值59.34亿元,增长15.4%,加快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6.15亿元,增长10%,加快2.4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15.8%,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0.1%。三次产业比例为39.7:26.4:33.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299元,比上年增加716元。

市场价格平稳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4.5%。分类别看,食品类和居住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上涨6.3%和7.3%;交通和通讯上涨0.4%;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均呈小幅下降态势,分别下降1.1%、0.2%、1.3%、0.2%和0.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25%,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4.83%。

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90.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7%。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达3.3亿元,增长12.4%。年末实有私营企业3612家,从业人员5.3万人,注册资金20.48亿元。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稳妥进行,16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置换职工身份2000多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减免农业税,及时兑现粮食、良种和农机补贴。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定编定岗、人员分流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横向比还不够快;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59.2万亩,比去年增加37万亩,增长3.6%;粮食综合单产达到314.4公斤/亩,比上年增长44.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33.06万吨,增长49.6%,粮食产量是继1997年、1999年之后第三个历史高产年。其中,夏粮单产370公斤/亩,总产205.73万吨,分别增长27.3%和31.5%,夏粮单产接近1997历史最好水平;秋粮产量127.33万吨,增长92.2%。油料和棉花产量创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其它经济作物较快增长。全年油料产量17.39万吨,比上年增长91.0%。棉花产量7.36万吨,增长121.2%。蔬菜产量189.02万吨,增长18.6%。水果产量(含果用瓜)65.66万吨,增长24.3%。烟叶产量1.3万吨,增长33.5%。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679公顷,比上年下降74.9%。四旁植树1548万株,下降11.8%;成林抚育面积12677公顷,增长3.3%;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3435公顷,下降36.1%;育苗面积1050公顷,同比增长1.9%。

牧业生产步入低谷,渔业生产略有下滑。全年肉类总产量41.24万吨,比上年下降8.6%。禽蛋产量9.91万吨,下降8.3%。奶类产量9124吨,增长11.6%。水产品产量5.12万吨,下降1.2%。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74.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14万吨,增长12.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78万吨,增长13.7%;农村用电量3.82亿千瓦小时,增长4.7%;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77.87千公顷,新增7.75千公顷,净增3.34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8.88亿元,增长25.4%,增幅较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2.4%;集体工业增加值0.65亿元,增长11%;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3.87亿元,增长24.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0.54亿元,增长34.2%;其他经济工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18.7%。轻工业增加值12.96亿元,增长25.5%;重工业增加值5.92亿元,增长25%。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4.67%,比上年下降1.64个百分点。

支柱行业增长势头明显。全年饮料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六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3198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8%,比上年增长26.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小麦粉、纱、水泥、精甲醇、中成药、石墨及碳素制品分别增长97.1%、17%、25%、61.9%、29.3%和5.5%。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攀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1550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利润总额16760万元,下降10.8%;利税总额49531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3.14%,比上年提高了9.73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0857万元,增长113.5%;实现利税总额6083万元,增长1.12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63.21万平方米,增加1.3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9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5.57亿元,增长21.2%;非国有单位投资42.2亿元,增长26.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9.72亿元,增长34.2%;城镇私人建房投资3.44亿元,增长25%;农村非农户投资1.37亿元,下降63.2%;农村个体投资22.53亿元,增长22.5%。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界阜蚌高速公路三期工程顺利完工,国道105线、省道305线、307线、308线和224线改造力度加大,农村县乡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市第三水厂、中心血站、行政中心等重点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中药产业基地、黄牛产业化基地、县城电网改造、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4亿元,增长15.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8.3亿元,增长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0.53亿元,增长10.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4.2亿元,增长56.1%;餐饮业零售额13.77亿元,增长14.4%;其他行业零售额4.41亿元,增长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16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出口1435万美元,增长1.6%;进口171万美元,增长42.5%。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实际利用外资28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15万美元,下降50.2%;对外借款582万美元,下降28.1%;外商其它投资1419万美元。全年全市利用市外国内资金14.96亿元,增长26.5%。其中,省外资金10.65亿元,增长60.4%。

旅游经济恢复性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2.05万美元,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4.04亿元,增长12.2%。接待海外游客1935人次,增长40.4%;接待国内游客101.75万人次,增长19.3%。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515万吨,比上年增长14.6%;货物周转量14.44亿吨公里,增长19.5%。公路客运量2526万人,增长9.2%;客运周转量16.43亿人公里,增长18.5%。水运货运量166万吨,增长18.6%;水运货物周转量8.39亿吨公里,增长20.9%。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49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0公里,比上年增加42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部门全年邮电业务量9.87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14亿元,增长17.3%;邮政业务总量0.9亿元,增长8.2%。年末本地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60万门;城市电话用户20.84万户,农村电话41.32万户,分别增长7.6%和15.7%;住宅电话49.15万户,增长25.5%;移动电话39.2万户,新增5.83万户;互联网用户4.33万户,增长39.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78亿元,增长15.7%;地方财政收入6.74亿元,下降6.1%。受政策因素影响,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分别下降34.9%和46.5%。全年财政支出18.49亿元,增长14.1%,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6.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1.0%,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下降27.1%,社会保障支出下降9.8%。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0.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3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9.32亿元,增加1.1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37.11亿元,增加22.5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5.8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7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6.58亿元,增加5.85亿元;中长期贷款15.92亿元,增加2.60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10.46亿元,减少0.71亿元;商业贷款41.37亿元,增加3.08亿元;农业贷款29.3亿元,增加2.14亿元。

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38625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794万元,增长70%;人寿险保费收入27831万元,增长11.7%。赔款和给付5813万元,下降21.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4386万元,下降5.0%;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427万元,下降47.1%。

九、科学和教育

科技队伍发展稳定。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7.7%。科研机构82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5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031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00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25家,从业人员6562人,技工贸总收入2.63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全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11万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科技活动支出6489万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用于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4500万元,增长2.3%。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项目—丹皮等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鉴定验收;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夏大豆—皖豆23的选育等6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全年安排科技攻关计划5项,科技专项计划20项,省级星火计划5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3418人,当年招生926人,毕业学生31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生2.08万人,较上年增长31.6%。普通中学265所,比上年增加5所。其中,高中30所,初中235所。普通中学在校生34.56万人,增长5.3%。其中,高中5.98万人,增长20.1%;初中28.58万人,增长2.6%。小学2014所,比上年减少45所。在校学生62.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37%,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4.69%;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69%和3.71%;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8.6%和34.47%。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7.45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数6.55万户,比上年增加0.93万户;全年出版报纸445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4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数513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078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790人,其中有医生2375人,护师(士)1256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59%;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09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省十运会资格赛中奋力拼搏,共获得奖牌71枚。其中,金牌15枚,银牌21枚,铜牌35枚。全民健身运动方兴未艾。成功举办了首届台球大赛、足球联赛、三人制篮球赛、围棋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在安徽省第一届体育大会上,我市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2万多人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4座。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扩大。全年投入城市建设维护资金4.2亿元,完成了花戏楼广场、魏武大道等绿化工程和希夷大道南关桥、魏武大道凤尾沟桥等路桥工程,配套完善光明西路、站前西路等主干道工程。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公交营运车辆93辆,出租车营运车辆1000辆。城市日供水综合能力1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80%。液化气年家庭用量3200吨,城市气化率达到40%。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9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4.2亿元,新铺装道路23公里,新修排水管道18公里。年末小城镇道路铺装率86%,绿化覆盖率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5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371人;环境监测站4个;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面积达23.84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治理项目12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到1.52亿元。“一控双达标”成果继续巩固。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达到95.7%,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5.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

全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749起,比上年增长43.8%;死伤24人,增长100%;直接经济损失230.8万元,下降28.9%。发生交通事故1160起,增长15.9%;死伤1574人,增长33.4%;直接经济损失279.8万元,下降18.9%。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45.67万人,比上年增长11.9‰;全年出生人口7.2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3‰;死亡人口3.1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8‰。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6元,比上年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303元,增长17.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18.6%,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2.7%,居住支出增长17.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5%,比上年降低4.8个百分点。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707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29元,增长11.6%;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89元,增长7.9%;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8.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

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1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13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85万个。全市有5.98万职工和1.55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13.3%,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到10.72万人,增长16.8%;参加失业保险人员13.8万人,比上年下降6.8%。年末全市城市低保人数达3万人,低保覆盖面达到5.4%。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65张,收养146人。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行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