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亳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31:40 来源:亳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81次

亳州市统计局

2004年3月8日

2003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突出发展“三大经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取得了抗击非典、抗洪救灾和药市整顿的阶段性胜利,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183.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61亿元,下降8.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5.79亿元,增长7.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420元,比上年增加1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

市场价格平稳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2%。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2.8%,消费品价格上涨4.5%。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幅度较大,上涨10.9%,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小幅上涨,分别上涨1.4%和1%;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均呈下降态势,分别下降1.7%、4.3%、2.4%、1%和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3%,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3.86%。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工业结构加速调整,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白酒、纺织、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行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投资结构更趋合理,企业和民间资本成为投资主体。三产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1.2:23.9:34.9调整为37.9:26.3:35.8。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3.41%,比上年提高9.6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增长14.5%;实现利税4.82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1.64亿元,增长30.2%。工业经济呈现出利润快于收入,收入快于生产的良性发展势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低,市场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种植业受灾严重,结构调整进程受到影响。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966.7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复种指数为1.89,下降0.05。粮食面积681.47千公顷,增长0.4%;棉花面积68.35千公顷,增长28.0%;其它农作物面积3.95千公顷,增长40.5%。油料、糖料、烟叶、蔬菜、瓜类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受持续洪涝灾害的影响,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全年粮食产量222.71万吨,比上年下降25.7%。其中,夏粮产量156.47万吨,下降5.1%;秋粮产量66.24万吨,下降50.9%。棉花产量3.33万吨,下降42.0%。油料产量9.10万吨,下降45.6%。糖料产量0.97万吨,下降47.2%。烤烟产量0.98万吨,减产32.4%。水果产量(含果用瓜)52.80万吨,减产33.2%。

林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86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倍;四旁植树1755万株,增长25.4%;成林抚育面积12267公顷,下降9.8%;幼林抚育面积36695公顷,增长195.1%;育苗面积1030公顷,增长29.1%。

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45.11万吨,比上年增长5.0%;禽蛋产量10.81万吨,下降2.7%;奶类产量8174吨,增长46.5%。

渔业生产受灾明显。水产品产量5.18万吨,下降10.3%。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42.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07万吨,增长0.9%;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69万吨,增长7.1%;农村用电量3.65亿千瓦时,增长9.9%;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74.53千公顷,新增4.84千公顷,净增3.35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恢复性增长明显。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2.5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42亿元,增长13.7%,增幅较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1.1%;集体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1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25.1%;其他经济工业增加值1.72亿元,增长26.1%。轻工业增加值9.82亿元,增长11.2%;重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19.7%。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5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37亿元,比上年增长53.4%;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1.43亿元,增长23.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方便面、纱、水泥、石墨及碳素制品分别增长18.1%、6.4%、17.7%、32.6%和15.4%。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394万元;施工工程个数432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8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71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63.14万平方米,增加7.7万平方米;房屋峻工面积63.3万平方米,增加22.0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增速比上年加快6.8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6.07亿元,增长13.3%;非国有单位投资38.4亿元,增长2.5%。基本建设投资15.04亿元,增长48.2%;更新改造投资8.42亿元,增长32.7%;房地产开发投资4.6亿元,增长25%;城镇私人建房投资2.76亿元,下降7.5%;农村非农户投资3.73亿元,增长26.3%;农村个体投资18.39亿元,增长5.9%。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1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8%,新增固定资产22.0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4.6%。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电网改造、市中心血站、亳州一中和蒙城一中示范高中扩建、新奥燃气工程等项目相继建成或交付使用。界阜埠高速公路、亳阜高速公路、行政中心、涡阳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化基地建设、黄牛系列开发、皖北草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和涡河治理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初确定的8大类5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61亿元,增长12.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2.55亿元,增长6.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4亿元,增长7.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2.69亿元,增长56.9%;餐饮业零售额12.04亿元,增长9.2%;其他行业零售额4.12亿元,增长5.3%。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活跃,各类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城乡日用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49个,全年商品成交额84.9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234个,成交额78.3亿元。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15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1412万美元,增长11.5%;进口119万美元,增长440.9%。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1409万美元,增长11.2%;加工贸易出口3万美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25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1.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35万美元,增长424%;对外借款809万美元,下降34.7%。全年全市利用市外国内资金11.8亿元,增长64.6%,其中省外资金5.7亿元,增长89.2%。

旅游经济大幅下滑。受非典和持续阴雨的影响,旅游业损失惨重。全年旅游总收入4亿元,比上年下降18.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5.19万美元,下降15%;国内旅游收入3.6亿元,下降26.4%。接待海外游客1378人次,下降3.7%;接待国内游客85.3万人次,下降19.2%。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322万吨,比上年下降4.2%;货物周转量12.08亿吨公里,增长0.7%。公路客运量2313万人,下降1.7%;客运周转量13.87亿人公里,增长38.9%。水运货运量140万吨,增长4.4%;水运货物周转量6.94亿吨公里,增长4.7%。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49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部门全年邮电业务量7.65亿元,比上年增长58.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68亿元,增长11.7%;邮政业务总量0.83亿元,增长10.1%。年末本地电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67万门;城市电话用户19.37万户,农村电话35.72万户,分别增长21.6%和31.3%;住宅电话49.15万户,增长25.5%;移动电话33.37万户,新增7.95万户;互联网用户4.33万户,增长39.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0.46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27亿元,下降0.5%;地方财政收入7.19亿元,增长6%。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农业税等税种增收较多。全年财政支出16.16亿元,增长13.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9.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8.4%,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增长62.1%,社会保障支出增长70.2%。

金融机构存款增加贷款减少。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5.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01亿元,增长20.8%。其中,企业存款18.16亿元,增加1.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00亿元,达114.9亿元,增加22.86亿元。受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6.19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0.92亿元,减少2.59亿元;中长期贷款13.13亿元,增加2.35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11.16亿元,减少0.2亿元;商业贷款38.29亿元,减少7.19亿元;农业贷款27.17亿元,增加3.44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30099万元,比上年增长4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51万元,增长10%;人寿险保费收入23748万元,增长54.8%。赔款和给付5603万元,增长0.9%。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4619万元,增长37.1%;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984万元,下降54.9%。

九、科学和教育

科技队伍发展稳定。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4万人,比上年增长11.7%。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4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689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87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00家,从业人员4709人,技工贸总收入4.45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全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6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6%。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科技活动支出5048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用于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4407万元,增长58.2%。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亳州天利达生物有限公司的“绿色植物抗病促生长剂”、康达化工厂的“1.8%阿维菌素微胶囊悬浮剂”、亳州亚强天然产物制品厂的“高得率栀子甙与高色价栀子黄色素”、天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废旧塑料再利用项目和涡阳新宇纸业有限公司的环保项目等5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康达汽车制动器厂“EQ153型汽车制动器”项目和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胡萝卜酒及其配制方法”项目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全年安排科技攻关计划8项,科技专项计划3项,省级星火计划8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2所,当年招生1260人,较上年增加844人,在校生353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在校生1.58万人。普通中学260所,其中高中31所,初中229所;普通中学在校生32.84万人,其中高中4.98万人,初中27.85万人。小学2059所,在校学生65.5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5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5%;小学学生和初中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63%和4.36%;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9.97%和97.75%。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6.53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广播电台4座,中短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数5.62万户;全年出版报纸12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4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数515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5062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90人,其中有医生2303人,护师(士)1164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78.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1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的比赛中奋力拼搏,共获得奖牌102枚。其中,金牌19枚,银牌37枚,铜牌46枚。在全省首届老年人运动会上,我市获得乒乓球团体第二名,象棋个人第二名,团体第七名,门球团体第六名,太极拳和健身秧歌二套两个第八名。全年举办市级体育比赛9次。全民健身运动方兴未艾。成立了体育总会、武术协会、信鸽协会、健美协会等一系列全民健身组织。批准新建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全民健身示范乡镇,15个省示范晨晚练点,1个全民健身中心,2个健身苑,9个全民健身路径。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1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约130多万人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4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扩大,全年投入城市建设维护资金3.2亿元,完成南北两个新城区规划,东城区“亳州(国际)中药生物科技园区”,西城区“民营工业园区”正在实施。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公交营运车辆80辆,新增40辆;年末出租车营运车辆1000辆;城市日供水综合能力1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80%;液化气年家庭用量2000吨,城市气化率达到40%。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6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3.6亿元,完善小街道硬化40条,新铺装道路35公里,新修排水管道22公里,新增设供水管道2.7公里,新增公共绿地25.4公顷,栽植各类苗木26.8万株。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289人;环境监测站5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14.8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4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达到1.6亿元。“一控双达标”成果继续巩固,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达到9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2003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521起,比上年下降7%;死伤12人,下降36.8%;直接经济损失324.6万元,增长14.1%。发生交通事故1005起,下降42.2%;死伤1180人,下降34.4%;直接经济损失290.6万元,下降6.1%。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39.23万人,比上年增长8.2‰;全年出生人口6.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7‰,下降0.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0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6‰,上升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下降0.8个千分点。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小幅回落。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29元,比上年增长12.7%;人均消费性支出4499元,增长15.2%。受食品类消费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3%,比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909元,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下降1.6%;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87元,增长15.4%;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8.5%,下降1.6个百分点。

居民住宅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人员1.49万人,新增就业岗位2.88万个。全市有5.61万职工和1.37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12.8%,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到9.18万人,增长27.1%;参加失业保险人员14.8万人,增长12.1%。年末全市城市低保人数达3.07万人,低保覆盖面达到5.26%。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60张,收养145人。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行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