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亳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30:33 来源:亳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18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深入推进“两优一快”,认真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困难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国民经济全面回升,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全面回升。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74.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增速比上年快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7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2.23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1.13亿元,增长7.8%。三次产业比重为40.6:24.3:35.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71元,比上年增加162元。

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下降0.7%。分类别看,食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上涨0.6%、1.4%和3.8%;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2.3%、6.4%、2.9%、0.1%和4.2%。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4%,工业品价格指数下降0.8%。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向效益农业、特色农业方向调整,种植业、养殖业中优质品比重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豫皖纺织、双轮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传统产业改造效果显著,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第三产业中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41.2:24.7:34.1调整为40.6:24.3:35.1。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户籍管理改革开始启动;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列入全省考核的43家国有中小企业34家完成改制任务;县区机构改革稳妥进行,机构总量和人员编制明显减少;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支出取得新成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土地储备、招标、拍卖和租赁工作成效显著;投资体制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全年集中清理规范性文件1175件,取消市行政审批事项6项。着力整治了“三乱”行为,立案查处乱收费案件272件,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运行,组织开展了药品市场,土地市场、运输市场、旅游市场、建筑市场和个私经济发展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发展不协调,工业化水平低;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质量还不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种植结构调整趋向市场化,区域化种植进程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6.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复种指数为1.94,比去年提高5个百分点。粮食、棉花、药材等种植面积有不同程度增加,油料、烟叶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蔬菜生产在精细品种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大牲畜下滑趋势减缓,山羊养殖发展迅速;林业生产较同期有所下降;水源条件局部恶化,水产品产量同比下降。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全年粮食产量299.8万吨,比上年增长5.5%。其中,夏粮产量164.9万吨,减产7.2%;秋粮产量134.9万吨,增长26.7%。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5.7万吨,比上年增长9.4%;油料产量16.7万吨,增长1.3%;糖料产量1.8万吨,增长20.9%;烤烟产量1.4万吨,减产7.2%;水果产量(含瓜用果)79.1万吨,减产17.4%。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729公顷,比上年减少5.5%。四旁植树1400万株,成林抚育面积1360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2433公顷,育苗面积798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43万吨,比上年增长1.0%;禽蛋产量11.1万吨,增长1.4%;奶类产量5578吨,增长75.2%;水产品产量5.8万吨,下降6.9%。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01.9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4.8万吨,增长3.5%;农村用电量3.3亿千瓦时,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71.18千公顷,新增5.68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4.1%,扭转了建市以来逐年下滑的局面,实现恢复性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4%,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企业经济效益开始趋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3.76%,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5.9亿元,增长1.3%,实现利税3.5亿元,下降8.3%。其中实现利润1.1亿元,增长3.8%。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资质四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354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9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4.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71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5.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4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0.6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继续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15亿元,增长47.2%;更新改造投资6.35亿元,增长6.7%;其它投资1.4亿元,下降24.8%;房地产开发投资3.68亿元,增长10.1%;城镇私人建房投资2.98亿元,下降9.5%;农村集体投资2.96亿元,增长10%;农村个体投资17.36亿元,增长14.5%。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亳州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亳州市黄牛系列开发、皖北草浆、亳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亳州蔬菜批发市场、蒙城县牛肉食品综合开发、亳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等七个项目被列为省重大建设项目。至2002年底,亳州市污水处理厂、康达中重型汽车制动器及支承桥改造项目、安徽富利达织造公司技改项目、安徽济人药业中药材加工生产线、九方制药“虎地”胶囊产业化项目、农电网二期改造工程、粮库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等20个项目已建成运行,合计完成投资11.26亿元。市行政中心工程、楚利凤公路二期改建工程、S203线蒙城北段改扩建工程、许疃煤矿、利辛城东农贸大市场扩建项目、古井乳制品厂60吨奶制品生产项目、世纪国药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商阜高速公路、亳州污水管网工程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24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7亿元,比上年增长6.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5.62亿元,增长9.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8.85亿元,增长5.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6.02亿元,增长6.8%;餐饮业零售额11.02亿元,增长8.9%;制造业零售额9.66亿元,增长2.3%;农业生产者零售额3.86亿元,增长1.6%;其他行业零售额3.92亿元,增长5.6%。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活跃。各类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城乡日用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273个,全年商品成交额91.02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255个,成交额83.62亿元。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出口总额1267万美元,增长28.6%;进口总额22万美元,下降66.7%。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550万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238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12万美元。当年新批三资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7家,投资总额4078万美元,注册资本3613万美元。

旅游业平稳运行。全年旅游总收入4.93亿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3.17万美元,增长57.4%;国内旅游收入4.89亿元,下降6.5%。接待海外游客1431人次,增长28.2%;接待国内旅客106.4万人次,增长4.1%。全市共有星级宾馆8家,其中三星级宾馆3家。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货物运输量1381万吨,比上年增长2.1%,货物周转量12亿吨公里,下降2.4%;客运量2352万人,增长3.2%,旅客周转量9.98亿人公里,增长12.7%。水运货运量134.2万吨,增长19.8%,货运周转量6.76亿吨公里,增长21.9%。全年铁路部门发送旅客80.1万人,发送货物35.35万吨。年末全市公路里程4943公里,比上年增加88公里。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48亿元,增长20.4%;邮政业务总量0.75亿元,增长9.2%。年末城市电话户数15.93万户,农村电话户数27.2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27.8%。移动电话用户28.42万户,本年新增9.22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3.1万户,比上年增长52.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实现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9.4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0.7%。其中,中央收入2.68亿元,下降0.6%;地方收入6.78亿元,增长1.2%。增值税、营业税等主要税种增加较多。财政支出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各项事业费支出增长13.7%,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支出增长63.6%。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0.5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7.09亿元,增加4.9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2.04亿元,增加12.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6.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0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93.62亿元,增加3.43亿元;中长期贷款10.76亿元,增加1.81亿元。

保险业快速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21117万元,比上年增长6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77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5340万元,分别增长10.9%和151.1%。赔款和给付5549万元,下降18.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3369万元,增长14%;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180万元,下降43.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发展稳定。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8万人,比上年增长6.9%,有县以上独立开发机构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43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99.6%和13.3%。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81家,从业人员3269人,技工贸总收入1.44亿元。

科技经费投入增长较快。2002年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63万元,比上年增长54.7%。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086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用于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2786万元。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优质乳肉兼用型黄牛的选育与黄牛奶产品的开发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全市安排市科技攻关计划5项,科技专项计划21项,省级星火计划4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2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494人;普通中专2所,在校学生2808人。普通中学253所,在校学生29.79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4.0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5.73万人。小学2083所,在校学生67.91万人,比上年增加2.85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4.8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97%。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成人教育学校2135所,在校学生13.08万人,当年招生16.2万人,当年毕业15.8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6万户。全年出版报纸71万份,出版期刊(杂志)1.8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2个,比上年增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妇幼卫生机构4个。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5466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013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362人;卫生防疫机构328人;妇幼保健机构132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2240人,护士1217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占总村数的82%,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0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16.5枚,银牌6枚、铜牌12枚,金牌总数位居全省第十四位。以“新体育、新生活”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有声有色,全年举办大型群众活动9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130万人次,在“九五期间”群体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4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4人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投入城市建设维护资金3.78亿元。古泉路、谯陵北路、人民东路、希夷大道等道路工程已竣工通车;第三水厂、垃圾处理厂、城市污水管网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公交营运车辆108辆,年内新增20辆;出租车营运车辆1056辆;城市日综合供水能力10.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液化气年家庭用量2480吨,城市气化率达到49.3%。年末园林绿化面积99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8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全年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5个,小城镇规划区内新铺装道路51.3公里,新修排水管道60公里,规划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供水管道16千米,供水普及率提高8%,新增住宅面积120万平方米,新增各类专业市场25个。中心镇建设发展较快。全市15个中心镇全年完成建设总投入1.5亿元,新增道路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30公里,新增住宅面积50万平方米,新铺供水管道1万米,供水普及率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公共绿地面积7.5万平方米,新建专业市场5个。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338人,环境监测站4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3.39平方公里,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2项,比上年增加5项。“一控双达标”成果继续巩固。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98.4%,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8%。

全年全市发生火灾事故560起,死伤19人,损失折款284.6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740起,死伤1800人,损失折款309.6万元。

十三、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34.84万人,比上年增长9.1‰;全年出生人口7.0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2‰;死亡人口2.2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增长稳定。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0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0.9%;人均消费性支出3906元,增长1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426元,增长21.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6%,比上年1.8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增长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15.6元,增长3.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市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722万元,有1108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全部实现再就业,378名在中心下岗职工全部领到基本生活费并参加了社会保险。12147名离退休人员领到养老保险金。13.2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7.2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城市低保人数达到2.93万人,低保覆盖面达到5.8%。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60张,收养145人,已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5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97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45万元。

注:

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