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六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28:42 来源:六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30次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既定的发展方针,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在承接“十五”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好”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42.7亿元,增长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842元(折合75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7:33.5:39.8调整为2006年的26.2∶33.8:40.0。

从业人员稳步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3.2万人,比上年增加  2.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30.8万人,减少2万人;第二产业67.8万人,增加1.7万人;第三产业84.6万人,增加2.4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0.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4786户,从业人员达6.5万人;个体工商户11.7万户,从业人员达30.2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工业投资比重仍然不高,外来投资规模偏小,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

二、农  业

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取得较快发展。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17.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 14.0千公顷。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8.3亿元,增长9.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83.9万吨,增长15.1%,创历史新高。油料产量 22.68万吨,下降16.9%;棉花产量8588吨,增长27.6%;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营造林面积3757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45.19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 31.21万吨,增长5.1%;禽蛋产量 14.88万吨,增长7.6%;牛奶产量11158吨,增长0.1%;水产品产量21.82 万吨,增长9.9 %。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59.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 32.24万吨,增长4.0 %。农村用电量5.12亿千瓦小时,增长18.0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增长31.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22.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43.4亿元,增长3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5.8亿元,增长41.1%。重工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36.1%;轻工业增加值 32.3亿元,增长31.8%。

在统计的31个行业大类中,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的有25个行业,占80.6%;其中增速超过30%的行业有15个,占行业总数的48.4%;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6.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49.5%,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44.7%,电器机械及制造业增长42.1%,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1.5%。

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增长 170%,食用植物油增长47.7%,水泥产量增长40.1%,啤酒增长31.5%。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5.6,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43.9%;实现利税13.8亿元,增长34.8%,其中利润7.0亿元,增长39.7%。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比上年增长 9.6%。资质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8亿元,增长21.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7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85.3万平方米,减少65.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9 亿元,增长60.8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75 亿元,比上年略有增长;第二产业投资52.0 亿元,增长48.9 %,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3.1%;第三产业投资104.0亿元,增长69.0%。从主要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59%,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增长49.3%;三产中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123.7%。

房地产业较快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1亿元,比上年增长55.5%;全年施工房屋面积297.0万平方米,增长53.1%。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156.2万平方米,增长17.6 %。竣工房屋面积153.5 万平方米,增长71.3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 152.7万平方米,增长77.5%;实现销售额27.5亿元,增长99.3%。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强。新建续建“568”计划项目 303个,当年投资103.4 亿元。六潜、合六叶、合阜、六武高速公路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29.9亿元;国省道干线完成投资2.7亿元;农村道路完成投资9.33亿元,竣工里程2576公里,其中,“村村通”工程开工632个,完成投资3.99亿元,竣工里程1671公里。城市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六安市行政中心、佛子岭西路大桥、大雁河治理(光明西路段)、梦中湖环境整治、城市绿化整修工程、水上公园、大别山西路等29项重点工程年内竣工。华电六安电厂2#机组、世林新光源、索伊冰箱、正峰日化等项目陆续建成,应流3万吨铸钢、庆发30万吨精米加工等项目加快实施。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2亿元,增长17.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03.2亿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1.9亿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14.5亿元,增长12.0%。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4.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1.7%,日用品类增长48.4%,金银珠宝类增长48.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9.1%,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2.3%,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1.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9.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出口1.95亿美元,增长8.6%;进口701万美元,下降14.5%。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家;利用外资6503万美元,增长21%;实际到位3483万美元,增长133%。

旅游业较快发展。2006年万佛湖升格为4A级风景区。新增待批四星级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3家,并完成初评工作。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0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10人。旅游总收入14.8亿元,增长23.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2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52.1亿吨公里,增长16%。客运周转量53.8亿人公里,增长12.5%;水运客运量33万人次,货运量103.8万吨。

年末全市各种机动车辆45.1万辆,比上年增长11.6%。汽车拥有量11.9万辆,增长19.3%。其中:载客汽车4.8万辆,增长24.7%,其中轿车2.1万辆,增长36.7%;载货汽车4.7万辆,比上年增长12.7%。

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7%。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亿元,增长21%;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3万户,增加1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2.9万户,增加26.1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37部,增加6.2部。互联网用户5.1万户,比上年增加1.7万户。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亿元,增长29.1%。在地方税收中,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营业税增长40.3%,增值税增长34.4%,企业所得税增长34.7%。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全年财政支出52.9亿元,增长35.1%,其中基建支出增长35.1%,科学费用支出增长17.8%,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9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2.1 %,社保支出增长52.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  17.3%。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7.1亿元,增长22.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64.5亿元,增长2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3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8.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7亿元,增长17.2%。其中,短期贷款158.9亿元,增长7.7%;中长期贷款61.4亿元,增长41.5%。

保险市场稳步扩大。截止2006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9家,较年初增加2家;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63亿元,增长39.4%;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41亿元,增长54.5%。赔款和给付1.89亿元,增长28.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39亿元,增长3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4946万元,增长6.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8314人,在校生20827人,毕业生6453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生6.42万人。普通中学431所,招生14.53万人,在校生43.14万人,毕业生15.84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4.2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8.86万人。小学2304所,招生7.5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5%和0。各类成人中小学校62所,在校学生5924人。全年共扫除文盲4323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405人。共建立19个科技专家大院,转化高新成果32项,实施攻关课题24项;向119个乡(镇)村和99个企业及示范基地选派234名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216项,引进新品种143个。全年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立项19项。全年通过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7个,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4家,高新技术产品15个。专利申请189件,授权专利10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5%和28.4%。全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8个,其中系统内10个。全年完成产品认证企业8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3.81万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有馆藏档案资料33.5万卷(件、册)。市级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2%。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23.5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0%。

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15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756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4902人,注册护士2899人。乡村卫生室2648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974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3%。2006年金寨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体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2006年,我市在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3枚。其中世界冠军1个,亚运会冠军1个,国内比赛冠军3个。参加省十一运会等比赛和竞技体育常规赛,共获得金牌34枚,银牌39枚,铜牌36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23次,参加活动人数41.9万人次。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6年,全市户籍人口686.73万人,男性362.54万人,女性324.19万人。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61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03‰,比上年上升0.2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59‰,比上年下降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44‰,比上年上升0.3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250元,增长14.9%。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3.8元,增长14.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1%,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3平方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增长11.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4万人,增加1.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1.2万人,增加0.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2.3万人,增加1万人;合计征缴基金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9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

十二、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6个。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461.8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达标率99.6%,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3%。六安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1个,面积61.2平方公里;六安城区建成环境噪声监测面积31平方公里,点位126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生态市建设积极推进。全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数累计3个。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

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09人。全年全市共发生火灾事故344起,比上年下降10.7%,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260.3万元;发生交通事故976起,造成361人死亡,死亡人数比上年下降9.5%,直接经济损失283.6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为初步核算数,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