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六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23:02 来源:六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6次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进“568”行动计划,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5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增幅较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03亿元,增长13.5%;第二产业增加值87.73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85.34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比例为31.6:34.7:33.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765元,比上年增加653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0.6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34.8万人,减少1.2万人;第二产业64.5万人,增加1.3万人;第三产业80.4万人。增加1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0.8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36.4万人,增加2万人。年末私营企业达3696家,个体工商户11.8万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不优,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外向度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农业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0.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8%,土地抛荒的现象得到了扭转。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343.51万吨,比上年增产171。1万吨,增长99。3%,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夏粮49.85万吨,增长111.0%;秋粮293.66万吨,增长97.4%。

主要经济作物增长较快。今年油料产量26.62万吨,增长28.6%,其中:油菜籽产量23.7万吨。增长27.0%;棉花产量8562吨,增长39.7%;麻类产量16885吨,增长28.2%;茶叶产量8691吨,增长15.8%。

畜牧业有所下降,渔业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40.19万吨,比上年下降10.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3404万吨,下降10.4%;禽蛋产量13.44万吨,下降8.6%;水产品产量18.9万吨,增长4.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87.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37.7万公顷,新增0.1万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57万吨,下降7.9%;农村用电量38287.7万千瓦时,增长6.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增幅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增加值8.69亿元,增长24。4%;集体工业1.51亿元,增长25.8%;股份合作制企业1.72亿元,增长19.2%;股份制企业24.62亿元,增长2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77亿元,增长10.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17亿元,增长57.1%。重工业增加值15.80亿元,增长53.6%;轻工业增加值18.75亿元,增长8.2%。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1.6,比上年提高19.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98.03亿元,增长28.9%;实现利税8.47亿元,增长37.3%。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9亿元,增长46.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8.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6.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3.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城镇投资63.68亿元,增长40.2%;农村非农户投资18.86亿元,增长9.6%。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投资3352万元,比上年下降63.2%;第二产业投资297705万元,增长93.9%;第三产业投资553012万元,增长11.4%。在二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3.35亿元,增长80.4%。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投资3.88亿元,增长3.1倍;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投资1.37亿元,增长3倍,纺织业完成投资1.44亿元,增长1.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1.13亿元,增长83.4%。

中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市五年来,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累计投入25亿元,新建改建城区干道67.5公里,改造老城地块63处,开发商住小区20个,火车站广场、滨河公园、球拍广场、广电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七纵七横加三环,两带三区四广场”的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辐射带动功能得到增强,实现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目标。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13.9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68.7万平方米,增长42.5%。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90.8万平方米,增长82.7%。竣工房屋面积96.3万平方米,增长13.4%;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1.8万平方米,增长18.7%;实现销售额10.3亿元,增长30.5%。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稳中趋旺。200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9.7亿元,增长11.9%,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市的零售额18.4亿元,增长12.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1.3亿元,增长11.8%。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6亿元,增长11.4%;餐饮业11.1亿元,增长15.6%。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进出15额112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出口总额10531万美元,增长30.0%;进口总额720万美元,增长23.1%。

外商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家,比上年增长50%;利用外资4408万美元,增长40.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782万美元,增长2.3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8.99亿元,比上年增长83.5%。旅游外汇收入1800万美元,增长1.1倍;接待海外游客2700人次,增长27.2%;接待国内游客212万人次,增长63.1%。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较快增长。全年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422400万吨公里,ILl-年增长10.7%;客运周转量460156万人公里,增长1.2%。水运客运量31.0万人次,货运量60万吨。电信部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90.14万户,增长16.6%;移动电话用户60.7万户,增长36.4%。国际互联网用户5.7万户,比上年增加0.3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收入11.22亿元,增长8.1%。其中营业税增长23.7%。全年财政支出31.87亿元,增长16.0%。其中.基建支出增长81.2%,教育支出增长19.0%,医疗卫生支出下降2.9%。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3.6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增长19.8%;其中企业存款50.9亿元,增长18.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3.4亿元,增长21.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8.7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增长5.9%。其中,短期贷款134.6亿元,增加4.3亿元;中长期贷款40.3亿元,增长9.5%。

保险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保险系统实现保费收入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42亿元,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4.45亿元。全年赔付和给付9717万元.比上年下降27.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7492万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225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7702人,在校学生18815人,毕业生3796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8所,在校学生4.6万人。普通中学345所,在校学生42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1.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0.5万人。小学2637所,在校学生53.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72%和1.25%。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483人,全年共扫除文盲1.26万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共申报国家、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25项,新批准立项12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有线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19.5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8%,广播人口覆盖率95.3%。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院10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9013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86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461人,注册护士2444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4年,我市运动员在省常规比赛上取得了24枚金牌、33枚银牌、38枚铜牌的好成绩。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75.14万人,其中男性356。57万人,女性318.57万人。人口出生率12.’72%0,人口死亡率6.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6%,仍然保持着较低水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203元,增长22.8%。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3元,比上年增长18.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17元,增长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2004年末,全市有16.9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1.8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20.1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2004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494人,市县级环境监测站8个,自然保护区4个。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5005万吨,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96.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5%。

注:1、公报中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