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六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5:22:16 来源:六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25次

六安市统计局

2004年5月20日

200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市经济工作的各项布置,一手抓防治非典和抗洪救灾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亿元,比上年下降5.7%;第二产业增加值72.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70.6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比例为31.4:34.7:33.9。人均GDP3113元,比上年增加170元。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总人口669.5万人,其中男性353.6万人,女性315.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43‰,人口死亡率为4.94‰,自然增长率4.49‰,比上年上升0.24个千分点。

劳动力结构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在岗职工21.7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34.4万人。全年新增私营企业578家,个体工商户5208户,新增就业人员1.7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农村经济因灾受损严重,农民收入下降;工业经济规模小,支撑力不强,缺少大项目;城镇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

二、农    业

2003年,我市遭受了罕见的多重灾害,农业生产损失惨重。

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全年粮食总产172.4万吨,同比下降43.3%。其中,夏粮23.6万吨,下降49.2%;秋粮148.8万吨,下降42.2%。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有升有降。全年油料产量20.6万吨,同比下降28.9%;棉花产量6131吨,下降38.1%;麻类产量13169吨,下降26.8%;茶叶产量7508吨,同比增长4.8%。

退耕还林成绩喜人,畜牧水产发展平稳。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万亩,退耕还林面积38.53万亩,其中生态林面积32.77万亩,占整个退耕还林面积的85.1%,退耕还林实现超计划23.0%。全年肉类总产44.8万吨,同比下降2.5%;禽蛋产量14.7万吨,增长7.6%;水产品产量18.17万吨,下降0.2%。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养殖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5%提高到42.5%。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59744万千瓦,同比增长4.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4万吨,下降1.0%;农村用电量36041.7万千瓦时,增长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7.73亿元,下降1.8%;集体企业1.92亿元,增长11.2%;股份合作企业1.30亿元,增长13.6%;股份制企业18.81亿元,增长1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02亿元,增长1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10亿元,增长30.2%。重工业增加值10.40亿元,增长17.6%;轻工业增加值17.22亿元,增长9.3%。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06.09%,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8.9亿元,增长14.9%;利税总额6.3亿元,增长15.7%;亏损企业亏损额0.72亿元,比上年下降33.3%。

企业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列入省考核的116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完成改制任务的占85%;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改制退位目标,置换国有资产3.48亿元,职工身份5506人。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市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房屋竣工面积335.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394.5万平方米,增加38.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5.67亿元,增长37.3%;更新改造投资10.41亿元,增长10.3%。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宁西铁路投入营运;105国道马(店)姚(李)段改造通过验收;六舒三公路加紧施工,商景高速六安段开工建设,宁西高速大(顾店)叶(集)段封闭改造提前实施。投资3.5亿元进行县乡公路改造,完成105个村道路配套建设任务。临淮岗工程提前一年成功截流,城西湖大堤和磨子潭水库除险加固加快进行。

中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滨河公园一、二期工程、火车站广场及站前大道和高架桥、淠河防洪堤和古城墙、梅山北路和解放北路配套相继建成,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光明东路、龙河西路建设和解放路单道拓宽加紧施工,中心广场和行政中心建设全面铺开。老城改造步伐加快,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6.16万平方米,增长37.2%;实现销售额7.6亿元,增长65.2%。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38143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旅客运输周转量454684万人公里,增长13.5%。水运客运量20万人次,货运量90万吨。联通公司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8939万元,比上年增长36.9%。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9727万元,增长19.3%。移动电话用户44.5万户,增长45.4 %。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9.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从城乡看,市的零售额16.4亿元,增长8.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72.7亿元,增长7.3%。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9.5亿元,增长7.2%;餐饮业9.6亿元,增长10.2%。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额109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出口总额10337万美元,增长25.0%;进口总额578万美元,增长47.1%。

招商引资取得进展。全年实现到位境内资金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境外资金3163美元,增长35.9%。华电六安电厂、长江精工工业园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户我市。

旅游业继续发展。旅游外汇收入850万美元,国内旅游总收入4.9亿元,接待海外游客2123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30万人次。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3.3%。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全年财政支出26.5亿元,增长23.6%。其中,基建支出增长2.2倍,抚恤和社救支出增长85%,社会保障支出增长57.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3亿元。其中企业存款43.2亿元,增加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3.3亿元,增加24.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68.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29.0亿元,增加6.5亿元;中长期贷款36.8亿元,减少0.3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50亿元,比上年增长71.2%。全年赔付3690万元,比上年增加76.6%。

九、教育和文化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有高校2所,当年招生4960人,比上年增加835人;在校学生13425人,增加2737人。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6637人。普通中学343所,在校学生41.1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9.6万人。小学2752所,在校学生57.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7%和1.0%。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304人,全年共扫除文盲1.4万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有线电话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13.2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71%,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85%,比上年增加2.55个百分点。

十、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18.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298元,增长7.1%。据抽样调查,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9元,增长7.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36元,下降1.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7%,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7万个,其中1.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1310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1%。全市有16.9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2.2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8.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全市城镇低保人数已达7.6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  230个,床位5310张,城镇各种社会服务设施497个。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2003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480人,市县级环境监测站8个,自然保护区4个。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861万吨,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525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额107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