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宿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4:42:33 来源:宿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8次

宿州市统计局

(2004年3月29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19.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因灾下降,增加值92.77亿元,下降8.6%;第二产业增加值51.10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75.32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比例为42.3:23.3:34.4。人均国内生总值3713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169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6901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5%。

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长2.4%。分类别看,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分别上涨17.1%、4.1%、3.1%,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稳中有升,均上涨1.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等价格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5.1%、1.6%、0.4%。

劳动力结构继续调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17.6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其中,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25.1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在岗职工20.69万人,比上年减少1.28万人。从业人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214.4万人,比上年减少3.9万人,第二产业37.1万人,比上年增加6.0万人,第三产业66.1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3%。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取得新成效。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城市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得到加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显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经济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不够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2003年我市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病虫害和旱灾,使种植业生产损失严重,主要农产品产量减产。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1.2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1.5千公顷,增长1.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5.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37千公顷,下降0.7%。

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05.88万吨,比上年下降31.3%。其中,夏粮总产量121.14万吨,下降10.5%,秋粮总产量84.74万吨,下降48.4%。

主要经济作物总产量大幅减少。全年棉花产量4.0万吨,比上年下降70.0%,油料产量20.91万吨,下降49.7%。水果产量81.58万吨,下降29.7%。蔬菜产量151.20万吨,瓜类产量125.99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7.1%、24.7%。

畜牧业加快发展,渔业平稳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9.87万吨,比上年增长11.9%,禽蛋产量21.79万吨,增长5.9%。全年水产品产量3.49万吨,增长6.4%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当年造林面积23.0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1.9%,其中,当年退耕地造林面积5.57千公顷。育苗面积1.4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9.2%;幼林抚育面积92.24千公顷,增长43.0%;四旁植树2070万株。

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38.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0%;农用运输车16.65万辆,增长12.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6.2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复合肥增长12.4%。农村用电量3.12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8.7%。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7.28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1.34万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15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4.9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3.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增幅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增速为近5年来的最高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1.9%、13.6%、12.2%。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4.6%, 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利税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利润总额0.40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力增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服装、小型拖拉机,分别比上年增长276.7%、111.9%,化学纤维、化学原料药、罐头产量分别为1.67万吨、475.0吨、1.24万吨,分别增长68.9%、32.3%、30.4%。化肥产量18.43万吨,发电12.57亿千瓦时,水泥3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2%、15.7%、2.9%,原煤产量23.34万,比上年下降5.3%,白酒、啤酒分别比上年下降35.9%、10.4%,布、纱分别比上年下降5.9%、1.4%。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66家;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536万元,比上年增长8.5%。施工工程个数1783个,比上年增加23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200个,比上年增加32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4.9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7.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32.28亿元。增长29.4%。城乡集体和居民个人投资24.65亿元,增长0.5%。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1.63亿元,增长41.7%;更新改造投资14.84亿元,增长25.2%;房地产开发投资4.48亿元,增长20.7%;其他投资1.33亿元,增长12.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5.3%,第二产业投资11.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83.0%,第三产业投资2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从主要投向看,交通、通讯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加快。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奎濉河治理拖尾河道治理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合徐高速公路宿州段全线贯通,外环路改造步伐加快,丰源2.5万吨浓缩果汁项目已建成投产。汇源发电4#机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路网改造全面拉开,淮河路改造、银河路建设基本竣工,火车站广场改造完工,运粮河公园建成开放。住宅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小城镇建设得到加强,符离镇、渔沟镇、张庄寨镇、大庄镇等一批中心镇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1亿元,比上年增长9.7%,从销售地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13亿元,增长18.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9.23和30.65亿元,分别增长8.2%和6.2%。分行业看,餐馆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幅居行业之首,分别比上年增长13.6%、9.5%,其他行业零售额2.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食品、烟酒、中西药、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销售大幅提升。知名企业苏果超市、安徽商之都落户宿州,全市逐步形成了大型超市、百货店、连锁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经营方式的销售网络。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购销旺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229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7.9%,其中,进口总额262美元,下降36.1%,出口总额2030万美元,下降26.7%。其中,市县级外贸出口35.7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3.7万美元,生产企业自营出口1497.8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043.2万美元,下降41.1%,三资企业出口496.4万美元,增加268.4万美元,增长117.7%。

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6家。实际利用外资20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4%。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公路货物运输量3998万吨,比上年增长3.8%,货物周转量27.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2%;公路客运量6036万人,比上年下降2.7%,旅客周转量24.75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0.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63.99万户,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农村电话用户数42.25万户,比上年增加10.14万户,增长30.6%;移动电话用户数34.44万户,比上年增加8.41万户,增长32.3%;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0万户,比上年增加0.85万户,增长20.5%。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1.7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61亿元,增长5.9%,地方财政收入8.11亿元, 增长4.4%,从主体税种看, 营业税、 增值税增长较快, 分别增长18.5%、12.2%;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降幅较大,分别下降61.2%、11.5%、3.3%。全年全市财政支出1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63.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增长49.7%,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21.1%、12.3%、9.8%。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88.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6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6.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48亿元,同比多增加6.7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148.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91亿元,同比多增加4.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2.1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0亿元。

保险业迅速发展。全年全市保险机构保险费收入53871万元,比上年增长5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235万元,增长3.8%,人寿险保费收入46516万元,增长73.7%。赔款和给付支出9546万元,比上年增长40.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5218万元,增长40.8%,人寿险赔款和给付支出4328万元,比上年增长39.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7万人。 大中型企业技术经费投入2362万元,比上年增长13.5%。

技术创新取得新成就。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9.6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1695.4万美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8家;高新技术产品15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7项。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371家,技工贸总收入10.97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家。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全市承担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信息化示范企业1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2个;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农产品加工专项、生物医药专项共计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专家大院项目1项。实施星火计划项目共17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1项。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9项,其中,4项通过省级鉴定。申报省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2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评定市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学生1.3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1所,在校学生3.47万人,其中,成人中专在校学生2.22万人;普通中学410所,在校学生48.9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8.86万人,初中在校学生40.11万人;普通小学2157所,在校学生70.4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1%;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28%和1.31%。技术培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重视。职业技术培训毕业人数31.30万人,幼儿园在校学生5.5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0.16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繁荣文化,不断创新艺术。我市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在全国和全省评比中获奖。梆子小戏《鞭打芦花》、泗州小戏《懒大嫂赶会》获中国博兴小戏艺术节金奖。剧本《逆火》获省规划题材创作二等奖。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9.94%,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9.61%。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5个,卫生防疫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全市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886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952人,其中,

医院、卫生院9276人,卫生防疫机构技术人员435人,妇幼保健机构技术人员16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中,共获得45枚金牌,37枚银牌和21枚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运动会,市、县区分别举办了市直、县直、区直机关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安装全民健身路径17套。被省评为“安徽省示范晨晚练点”20个,萧县龙城镇被首批命名为“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灵璧县长集乡等六个乡镇被评为全省第四批“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全年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0%;城市烟控区面积30平方公里。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总占地面积4.1万公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处,占地面积11.93万公顷。新增灵璧县省级生态示范区1处,占地面积20.54万公顷;灵璧县渔沟镇被评为“全省环保先进城镇”,砀山县白腊园村、埇桥区大五柳等9个村被命名为“安徽省百佳生态村”。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3年末,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03‰,死亡率为5.21 ‰,自然增长率6.82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93.08万人(公安部门统计),比上年末增加5.42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6元,比上年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263.7元,增长12.1 %;农民人均纯收入因灾减收,2003年达到1707元,比上年下降15.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0元,比上年增长2.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148元,比上年增长11.3%。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8万人,有2.37万退休人员进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50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4.67万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1684个,有1.4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2537名在中心下岗职工出中心,其中,有1250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有7.49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137张,收养101人。全市共有省二级敬老院15所,省一级敬老院10所。全年销售电脑社会福利彩票16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52万元。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