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宿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4:40:11 来源:宿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67次

宿州市统计局

2002年4月1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94.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1%;第二产业增长8.9%;第三产业增长7.4%。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46.1:22.0:31.9。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5965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市场物价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增长2.4%。从居民消费商品的类别看,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等商品价格指数上涨较大,分别上涨8.5%、6.4%、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通讯、居住等项目价格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国有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新的增长点不多,发展的后劲不足;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偏低等。

二、农业

2001年,全市农业在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获得较好的收成,主要农产品产量呈增长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粮食产量增幅较大。全年粮食总产量306.57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夏粮154.0万吨,增长26.7%,创历史第二个高产年;秋粮152.57万吨,下降0.9%。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全面增长。全年棉花产量8.01万吨,比上年增长40.7%;油料产量40.52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产量86.53万吨,增长9.1%,蔬菜生产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精细品种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产量增长18.9%。畜牧业稳定增长,渔业略有下降。全年肉类总产量34.22万吨,比上年增长11.4%,禽蛋产量19.36万砘,比上年增长3.2%。全年水产品产量3.69万吨,比上年下降3.5%。林业生产有较快的增长。全市当年造林面积5151公顷,比上年增长21.4%;育苗面积1050公顷,增长16.8%;幼林抚育面积48866公顷,增长5.7%;四旁植树2589万株。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复种指数由上年的184.6%提高到185.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2.75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04万公顷,农产品优质品率提高。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经营、特色养殖方向发展,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1.5%提高到31.7%。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62.0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0%;大中型拖拉机2462台,增长32.3%;农用运输车13.84万辆,增长0.5%。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4.97万吨,比上年增长82.3%;农村用电量2.68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9.8%。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2001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3.89万公顷。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3万公顷,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55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8.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2.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5.31亿元,比上年增长0.8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35亿元,增长18.0%,其他经济类型企业0.41亿元,增长26.7%。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2001年,我市积极实施企业兼并、联合、盘活存量资产,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战略。全年化学农药、化肥、纱、中成药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小煤矿、小水泥等落后企业生产能力有一定幅度的压缩,产量有所下降。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1.1%,比上年略有提高,增长0.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5.2%,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利税总额2.63亿元,比上年下降5.6%,实现利润0.40亿元,比上年下降1.5%;亏损企业亏损额0.46亿元,比上年增长5.0%;企业亏损面上升2.0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72家,比上年增加5家;资质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975.8万元,增长68.1%。施工工程个数1691个,比上年增加235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79个,增加76个;优良工程个数560个,增加33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1.68亿元,增长8.3%。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23.82亿元,增长3.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7.08亿元,比上年下降2.1%;更新改造投资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房地产开发投资2.80亿元,增长22.9%;其他投资1.28亿元,增长7.6%。分行业看,工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工业、建筑业投资1.71亿元,比上年增长84.7%;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投资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5.1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宿州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燃气项目一期工程按期建成。恒丰、联通、邮政、国税大楼土建基本结束,武夷商城、金茂商城、雪枫菜市场、北苑小区、科苑集团技改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环城河、火车站广场、滨河路综合整治初见成效;符离镇、渔沟镇、张庄寨镇、大庄镇等一批中心镇建设快速推进。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稳步上升。2001年,我市市场繁荣,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51亿元,比上年增长5.7%,是近四年增幅最高的一年。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16.71和27.56亿元,增长6.5%和5.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4.9%,餐饮业增长13.2%,制造业增长2.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增长7.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上下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533.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出口总额1305.94万美元,增长94%;进口总额248万美元,下降27.3%。从出口方式看,外贸自营出口2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1.6%;生产企业自营出口1027万美元,增长134%;“三资”企业自营出口253万美元,增长50.8%。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家,协议利用外资金额44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持续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2001年,公路货物运输量3693万吨,比上年下降4.0%,货物运输周转量22.9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3.9%;公路客运量5767万人,比上年增长3.6%,旅客运输周转量22.5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0%。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62亿元;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40.01万户,比上年增长42.6%,其中,农村电话户数23.74万户,增长56.1%;移动电话户数14万户,增长67.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50万户,增长152.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增强。全年财政收入1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4亿元,比上年增长0.3%。财政支出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在财政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2.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长47.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6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6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20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4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2.46亿元,比年初增加4.1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04.9亿元,比年初增加2.36亿元;中长期贷款11.73亿元,增加0.2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国内财产保险、人寿保险费收入23791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303万元,增长12.5%;人寿险保费收入17488万元,增长24.2%。赔款和给付支出5198万元,比上年下降28.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经费投入加大。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255.6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1019.1万元。

工业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7.5亿元,较上年增长47%。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外贸出口的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990.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9%。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产品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9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8家;高新技术产品18项,其中,省级10项、市级8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6项,其中,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3项达国内先进水平,1项达省内领先水平。另外获市级科技成果6项,省级科技成果5项,并将其中2项推荐参加2001年全省科技奖励的评选。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823所,在校学生数28.07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45万人;普通中学415所,在校学生41.4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0.77万人;小学2170所,在校学生75.0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92%和0.16%。成人教育、技术培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75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3.13万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生35.1万人,幼儿园在校学生8.8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650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达7.6万户;另有县级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9.62%,比上年增加0.3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4.32%,比上年增加2.42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5个,卫生防疫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全市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953张,比上年增加122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25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9379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2695人,护师2261人。卫生防疫机构技术人员441人,妇幼保健机构技术人员165人。

体育事业取得好成绩。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的各种比赛中,共获得51枚金牌,29枚银牌和37枚铜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市范围已经设置全民健身路径5条,评出省级先进健身点9个,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取得新进展。2001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127人,市县环境监测站5个,环境监理所4个。全市环境工作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关停超标排烟尘的1吨以下小锅炉33家;停产整顿工业污染企业16家。日处理8万吨的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峻工。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突破。砀山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十镇五村生态建设发展较快。全市有8个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百村”生态村。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36‰,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7.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82.95万人(公安部门统计),比上年末增加5.31万人。

劳动力结构继续调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29.4万人,比上年增加7.6万人。在岗职工22.28万人,减少0.75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9.3万人,比上年增加3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1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职工工资总额1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3.55亿元,增长8.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316元,增长12.0%。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3元,比上年增长11.2%;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43台,拥有电冰箱69台,拥有家用电脑10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567元,增长8.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增长6.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0.36万人,占省政府下达覆盖人数的99.6%,其中,国有企业覆盖率达100%,集体企业98%;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基本实现社会化发放,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03万人。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由上年的0.84%上升到7.24%。救助困难居民4.78万人次。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