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滁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4:19:37 来源:滁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279次

2006年3月28日

2005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镇)化战略和东向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民办事业,大力招商引资引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多项指标创"十五"时期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0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幅高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12亿元,比上年微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12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1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3:35.6:32.1变为2005年的27.4:38.0:34.6,二、三产业发展加快,比重明显上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550元,比上年增加720元。

就业状况继续改善。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35.5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1.6万人,减少1万人;第二产业50.8万人,增加0.1万人;第三产业53.1万人,增加1.7万人。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8.2万人,比上年减少2.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7.52万人,比上年增加11.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宏观与微观经济景气指数保持较高水平。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全年在137.48~139.56之间运行;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保持在124.4~141.05,均处在景气区间。

改革继续稳步推进。深化企业改制,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当年60家新改制,至此,列入省政府考核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扬子汽车、报社印刷厂等企业成功重组。物资、粮食、商业系统改制全面推开。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市私营企业6970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4.3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5.8%、27.7%。认真兑现国家和省各项扶农、支农、惠农政策。减征、免征农业税,实施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县财省管、乡财县管”体制基本建立。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及人员分流,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政务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县两级均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废除不利于发展的制度障碍,大开放格局形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赢得更快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够快;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比重偏大,但还不强;县域经济比较薄弱,支撑点不多;招商引资规模总体偏小,增长后劲有待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比较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支出力不从心;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不理想,少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全年农业生产基本稳定。2005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与扶持力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抵御了干旱、台风等多种自然灾害,有效地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减轻了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总体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6.14万公顷,增长1.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70万公顷,增长4.7 %,全年油料播种面积16.7万公顷,下降8.2%,蔬菜播种面积4.2万公顷,下降2.3%。

粮、油总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33万吨, 比上年减产7.7%,但仍属历史上第二个高产量。全年油料产量35.3万吨,比上年减产13.5%。其他经济作物也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1.38万吨,减产18.8%;蔬菜产量113.98万吨,下降4.2%;水果产量54.6万吨(含果用瓜等),下降12.1%;糖料增长1.0%。

林业生产稳定。全年林业实现增加值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25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633公顷。

畜牧业生产小幅波动。全年牧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8 %。全年肉类总产量35.9万吨,比上年增长0.1%;禽蛋产量8.4万吨,比上年增长4.6%。牛奶产量6573吨,比上年增加1.9%。

渔业生产平稳。全年渔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水产品产量23.4万吨,比上年增长2.8%。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7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0%;农用拖拉机40.7万台,比上年增长3.3%;排灌动力机械72130台,比上年增长3.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7万吨,比上年增长4.6%。农村用电量6.1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0.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4.3万公顷,比上年净增0.75千公顷。全年完成水利重点工程7项,完成投资3757万元。

表1: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吨

指  标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指  标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3328864 -7.7 水果 546014 -12.1

油料 352803  -13.5 肉类  359492 0.1

其中:油菜籽 259889 13832  -10.1 禽蛋 84344 4.6

棉花  13832 -18.8 牛奶 6573 1.9

蔬菜 1139803 -4.2 水产品 233963 2.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创“十五”期间最高增速。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力增强,实现增加值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4.6亿元,下降2.4 %;集体企业1.4亿元,增长17.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1.5亿元,增长1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2.9亿元,比上年增长56.9%。优势行业继续壮大。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的实现了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增幅在7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多保持增长,其中,家用电冰箱121.6万台,比上年增长41.4%;彩色电视机61万部,比上年下降38.2%;白酒3871万升,比上年下降9.5%;化肥(折纯)11.4万吨,比上年增长4%;内燃机7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7%;发电量11340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9.8%;水泥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7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1%,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创“十五”期间最好水平。其中七项指标中有5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利税总额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实现利润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9%;企业亏损面29.6%。

建筑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94户,共完成总产值31.7亿元,增长18.3%,实现利润总额2.1亿元,增长15.8%。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9.3万平方米,增长21.8%,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338.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3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9%。

表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表

指         标 单位 绝对额 比上年增长 (%) 指         标 单位 绝对额 比上年增长 (%)

纱 家用电冰箱 彩色电视机 空调器 发电量 吨 万台 万部万台 千瓦时 15568 121.6 61 39.9 11340 -2.9 41.4 -38.2 -2.5 -19.8 水泥 农用化肥 改装汽车 人造板 内燃机 万吨万吨 万吨 万立方米 万千瓦 72.0 4.0 -35.1 22.3 713 72.0 4.0 -35.1 17.6 1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引进项目增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2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高13.8百分点。全年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施工项目1092个,当年新开工项目909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533个,已投产项目787个。资金投向继续向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集中。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61亿元,增长61.1%;第二产业投资57.8亿元,增长28.7%,其中工业增长31.6%,建筑业投资增长50.5%;第三产业投资44.4亿元,增长38.8%,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1倍。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7%;商品房销售额9.8亿元,增长53.1%。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总投资23亿元的蚌宁高速公路来明段新增投资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总投资23亿元的滁州抽水蓄能电站新增投资4.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1亿元;总投资5.4亿元的宁淮高速天长段新增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总投资5.1亿元的滁州安邦聚合高科有限公司购置设备项目新增投资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总投资3.1亿元的亚欧木业12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新增投资7049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总投资3亿元安徽金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三聚氰胺滁州生产线项目开工,完成投资5000万元;总投资1.9亿元的中盐东兴盐化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精盐技改工程已全部完工。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创“十五”期间最高增幅。分销售实现区域看,市区、县城、农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同步加快,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全年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06亿元,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01亿元,农村消费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1.4%、11.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销售呈现同步大幅增长。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9.12亿元,餐饮消费13.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13.2%。分商品看,通讯、汽车、住宅、文化教育等热点消费品销售继续攀高。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分别比上年增长33.6%、20.6%、44.5%、141.8%。

市场物价上涨趋缓。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 0.7%、2.2%,上涨幅度分别比上年低0.7和1.1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看,居住消费价格上涨成为拉动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首要因素,价格分别比上年涨8.8%,其次为烟酒及用品类和食品类,分别比上年涨4.1%、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也有所上涨,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饰品类、交通及通讯工具类价格有所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3.2%、3.7%、2.3%。

生产者价格涨跌互现。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2%,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上升1.8%,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3.1%;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2.9%,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1.6%。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升7.3%。

房地产价格高位徘徊。全年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升16.3%,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升18.3%。房屋租赁价格上升3.6%,土地交易价格上升1.6%。

表3:2005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表

指         标 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 其中:食品 粮食 肉禽及其制品 菜类 衣着   家庭设备及用品 医疗保健用品 交通和通讯工具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居住 102.2 103.8 99.6 102.1 116.6 96.8 101.6 96.3 97.7 100.5 108.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99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总额22889万美元,进口总额703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8.4%、1.8%。

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年实际引进资金71.2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其中:实际利用外资6868万美元,增长40%。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6个,直接利用外资24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7.3%。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27.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其中接待外国和港澳台游客8133人次,比上年增长8.4%。全年旅游总收入14.28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14.77万美元,旅游商品出口创汇2880万美元。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5个,客房1037间;名胜风景区和文化保护区43个,比上年增加1个。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电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43.3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6.6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9%;旅客运输周转量33.4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8%。港口吞吐量420万吨,比上年增长42.4%。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四大电信运营商全年业务收入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邮政部门业务总量9572万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全市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90.6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3%;移动电话用户数74.42万户,比上年增长36.6%。年末电信互联网用户11.44万户,比上年增长1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虽然面临取消农业税等政策性减收因素,收入总量和增幅仍创“十五”时期最好水平。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比“十五”时期平均增幅高12.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6亿元,增长5.5%。从税源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种快速增长,增值税增长47.0%,营业税增长21.7%。从纳税主题看,民营经济对财政增收的贡献趋增,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增值税分别比上年增长85.1%、55.3%。财政支出继续向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重点倾斜。全年财政支出3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业方面支出1.92亿元,增长12.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7亿元,增长22.8%;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91亿元,增长37.4%;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27.9%;公检法司支出增长21.8%。

金融平稳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6.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2亿元,增长21.6%。其中,企业存款43.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2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94.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7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3.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34亿元,增长9.8%。其中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余额15.77元,比上年末增加1.10亿元;农业贷款39.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0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6.31亿元,上年末增加8.25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5.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13亿元。

保险业务品种增加,业务量稳步上升。全年保费收入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财产保费收入2.0亿元,增长15.2%;人寿保费收入4.84亿元,增长12.8%。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财产业务赔款支出1.11亿元,增长16.0%;人寿业务赔款支出0.2亿元,下降2.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万人,比上年增加约0.1万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民营科技企业297家。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5项,比上年增加5项,其中3项处国内领先水平。信息化试点城市工作进展良好。年末,信息化示范企业36家。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科技经费支出额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教育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幼儿园232所,比上年增加36所;小学1343所,在校生37.86万人;普通中学校293所,在校生33.53万人。高等教育取得积极进展。滁州师专升格为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置,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凤阳师范学校升专科已通过省级论证,上报教育部待批。“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取得良好反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和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事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40.4万册,影剧院7个,广播、电视台8个,有线电视台7个。全市广播覆盖率97.08%,电视覆盖率95.02 %。广播全年播放时间2.4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3.8万小时。滁州日报发行量2.97万份。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8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卫生机构有床位8190张,比上年增长4.2%,其中医院、卫生院有床位7835张,增加198张。卫生机构人员数1.09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7999人,执业医生师4064人,注册护士2463人。市、县两级医疗救治和疾控中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全部开通运行。天长市、凤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效果良好。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运动会及比赛125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93次,参加活动人数3.8万人次。全年在省以上竞赛中共获得金牌29枚、银牌26枚、铜牌23枚。年末全市国家体育锻炼达标人数7万人,达标率85.1%。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建和改建公路722公里,比上年增加11.1%。全年市区新建、改造、扩建道路7条,长度18公里,年末铺装道路面积383万平方米。全市年末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41.97万吨,用水人口97.04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全园林绿地面积2869.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89.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79.1公顷。年末,市区公交营运线路7条,实有公交营运车辆115辆,客运总量7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强。年末,市、县级环境监测与监理站8个。全年完成环境治理投资5759万元,比上年增加2920万元。烟尘控制区保持在21.25平方公里,噪音达标区7.96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4%。固体废物利用率91.3%。城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死亡率为5.4‰,自然增长率5.6‰,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比上年上升0.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5.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62万人,农业人口342.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7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消费性支出6361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5%,衣着支出增长21.6%,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4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41台,电冰箱99台,洗衣机110台,空调器72台,照相机34架,摩托车43辆,固定电话98部,移动电话90部,家用电脑19台,互联网用户4户,家用汽车1辆。年末6.2万人用上管道气。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继续增长,收入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比上年增长6.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8元,增长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77台,家用电冰箱19台,洗衣机40台,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6.7%、22.6%、12.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

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171元,比上年增长21.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1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3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人数6.26万人,支付保障金4661万元;送温暖工程筹集资金1156万元,比上年增长28%,发放983万元;春蕾工程筹集资金12万元,救济失学女童230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164个,比上年增加18个;福利院床位4811张,比上年末增长7.0%。优待军属3263户。农村五保户供养率达100%,供养人数2.82万人。年末,城镇社区各种服务设施608个,比上年末增长3.6%。

全年发生火灾事故554起,直接经济损失276.6万元;发生交通事故950起。全年人民法院审结刑事案件1733起,犯罪人数2572人;审结民事案件11087起。

注: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信心指数、景气指数均以上年为100计算。

4、恩格尔系数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5、2000-2004年生产总值及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已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作了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