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滁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4:18:07 来源:滁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97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突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投资,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运行速度逐步加快,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据初步测算,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8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增速较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18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67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94.97亿元,增长6.8%。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4.4:41.3:34.3调整为25.4:40.8:3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40元,比上年增加319元。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改制面达68.6%,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面达82.7%。通过对国有企业重组,共盘活存量资产23.66亿元,减轻企业债务18.48亿元。一批重组企业焕发出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末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数分别达到8.3万户和4415家,当年缴纳税金占财政收入的13.5%。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政策进一步完善。林业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向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现,减轻了农民负担。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偏小、偏低,产业结构层次和较外向度不高;县域经济相对薄弱,发展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公益事业建设滞后,投资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

二、农业

2002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营理念逐步由数量型的增长向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型并重转变。全市农业实现恢复性增长。与上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两成以上,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16万吨,接近2000年水平,比上年增长24.9%。油料和棉花产量均有所下降。全年油料产量38.1万吨,比上年下降4.0%;棉花产量1.8万吨,下降26%;茶叶产量365吨,比上年增长1.1倍,水果产量54.0万吨(含果用瓜等),比上年下降2.8%。林业发展步伐加快,畜牧业平稳增长,渔业生产回升。2002年,林业实现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967公顷,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0354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1825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9635公顷次,分别比上年增长98.8%、-16.6%。畜牧业品种结构得到改善,种草养畜成为畜牧业生产一个新的亮点。“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全市得到大力推广。2002年,牧业实现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年肉类总产量35.4万吨,比上年增长4.0%;禽蛋产量8.8万吨,比上年增长0.7%。2002年,渔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8.8%。水产品产量22.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7.7万吨,比上年增长4.7%。农、林、牧、渔生产用电0.8亿千瓦小时。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33.9万公顷,比上年净增1.28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平稳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0.98亿元,增长10.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6.3%;集体企业6.1亿元,增长17.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2亿元,增长5.5%。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9亿元,占总产值的6.5%。主导行业增长势头良好。其中烟草加工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生产均比上年增长15%以上。

通过结构调整、改制重组,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8.43%,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产品销售率为96.9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利税总额1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实现利润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倍,企业亏损面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建筑业继续快速增长。2002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02户,比上年增加28户,施工工程个数183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989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5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比上年加快8.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制造业投资8.23亿元,比上年增长50.7%;水利管理业投资1.39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均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02年,全市施工项目113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当年新开工项目85个,已投产项目55个。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当年共完成投资3.69亿元;全柴集团计划总投资2.8亿元,对ERP信息系统、多缸机改造、QC488型柴油机等7项技术改造,当年共完成投资0.78亿元;滁州烟厂技改工程完成0.37亿元;滁州电信局线路改造等工程完成投资0.75亿元;凤阳水泥总厂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技改工程完成0.85亿元;沙河集水库加固工程、滁州人畜饮水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延长效应,市场销售渐趋活跃。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6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与县城消费品市场旺于农村消费品市场。2002年,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6亿元,县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10.9%;而农村消费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分行业看,餐饮消费持续升温,批发零售贸易业起主导作用。2002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6.7亿元,餐饮消费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增长12.7%,而制造业和农民直接零售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2年,市场物价基本介于稳定与小幅波动之间。总体上价格略低于上年水平,其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幅略小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降幅。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市上下抓住加入“WTO”契机,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着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亿美元达110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出口总额7909万美元,进口总额317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3.7%。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8个,比上年增加13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4%。

旅游业获得新发展。全年投入资金2010万元,拓展了旅游景点,加大了旅游设施投入,改善了旅游环境,成功举办了首届琅琊旅游文化节。全年旅游总收入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2万美元,旅游商品出口创汇389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接待海外游客7297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接待国内游客1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在竞争中发展。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30.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3.6亿吨公里,增长35.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公路完成24.5亿人公里,增长25.9%。2002年,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全年完成业务总量7.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邮政部门业务总量7516万元,增长8.1%。2002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53.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7.3%,其中,市话用户数20.9万户,农话用户数32.8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2%、25.2%;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33.1万户,比上年增长43.9倍。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4万户,宽带网业务等新兴业务种类不断推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2年,财政金融运行平稳,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财政总收入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9亿元,按可比口径对比,比上年增长6.7%。财政支出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在财政支出中,教育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农业方面支出占居较大比例,分别比上年增长14.3%、7.8%、21.7%。文体广播支出、科技方面支出、基本建设方面支出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3.5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0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6.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3.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5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2亿元。其中工业贷款18.4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84亿元;个人消费贷款5.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险种结构有所变化。2002年,全市保险业承办国内保险业务承保额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国内保险保费收入3.93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1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人寿保费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9270万元,比上年增长6.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万人,比上年增加1100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省市两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19个,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95家,技工贸总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55.1%。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2002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5963万元。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处国内领先水平10项。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市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生1.1万人;初、高中294所,在校生为30.0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万人,初中在校生24.7万人。小学1548所,在校生46.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3%;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年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招收学生38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3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9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同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7个,影剧院9个,广播电视台7个,有线电视台7个,有线电视入户数11.31万户,广播覆盖率84.5%,电视覆盖率92.4%。

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2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医院39个、乡镇卫生院249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7942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77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4070人,比上年增长9.6%,注册护士1917人。体育事业再创佳绩。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竞赛中共获得金牌41枚、银牌20枚、铜牌27枚,分别比上年增长51.9%、-23.1%、92.9%。2002年,全市举办县市运动会41次,参会运动员人数2.9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127人。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着手修编。琅琊大道、天长路、丰乐北路等一批城市干道改造工程竣工通车。

2002年末,滁州市区国家绿地面积2073.2公顷,建成绿化覆盖面积2484公顷。2002年末,滁州市区工交营运线路7条,比上年增加1条,工交营运车辆97辆,客运总量53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1.5%、16.7%。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标拍卖制度运行良好。各县(市)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也取得新进展。2002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5%。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2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284人,比上年增长19.3%,市、县级环境监测与监理站8个,环境监测与监理人员158人。完成环境限期污染治理项目8个,环境治理项目总投资384万元。环境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到91.6%。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87‰,死亡率为4.97‰,自然增长率4.9‰,比上年降低1.83个千分点。200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30.6万人。劳动力结构有效流动,一产从业人员趋减,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趋增。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3.4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40.8万人,第二产业43.7万人,第三产业68.9万人。2002年末,全市职工人数(不包括个体、私营、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9万人,减少0.8万人。2002年末,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7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2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5%,登记失业人口1.1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319元,增长11.0%。据城市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2元,比上年增长4.1%;人均消费性支出4996元,比上年增长4.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28元,比上年增长5.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7元,增长5.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7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5.3%,分别比上年降低0.6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02年底,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17.4万人,基金节余增加到1.2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已达22.00万人,基金节余增加到390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0万人,基金收支平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6.3万人,占城市人口的6.6%,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各类福利院数178个。福利院床位数4439张,比上年增长4.6%。优待军属总户数4109人。城市(镇)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50个,比上年增长8.0%。2002年末,全市基层妇联组织215个,5年来为春蕾工程筹集资金155万元,救济失学女童4100人。

注:1、公报中部分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