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滁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4:15:36 来源:滁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86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国民经济在克服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据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6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9亿元,下降7.7%;第二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91.0亿元,增长9.6%。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7.9:40.5:31.6调整为本年的24.4:41.3:34.3。

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和企业内部机制创新力度加大,国有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一部分行业、企业增长乏力;民间投资规模不大;就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偏低等。

二、农业

2001年,全市农业遭受严重旱灾,粮食减产两成以上,经济作物产量有所增长。

粮食产量减产两成。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53.17万吨,比上年减产67.59万吨,减产21.1%。

油料和棉花产量有所增长,其它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全年油料产量39.73万吨,比上年增长1.2%,又创历史新高;棉花产量2.43万吨,增长30.9%;茶叶产量177吨,下降6.8%,水果产量55.6万吨(含果用瓜等),下降32.9%;烤烟产量548吨,下降43.2%。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渔业生产回落。全年肉类总产量34.01万吨,比上年增长2.2%;水产品产量21.5万吨,同比下降1.4%。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经营、特色养殖方向发展,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6%提高到43.5%。粮食面积继续调减,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6:34调整为63.6:36.4,优质品率也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98.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5万吨,增长1.7%。农村用电量3.64亿千瓦小时,下降0.2%。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33.8万公顷,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1.5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1亿元,增长10.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14.3%;集体企业6.3亿元,增长10.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1亿元,增长26.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4亿元,增长4.1%。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6%,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4.5%,下降2.1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16.9亿元,增长8.1%;利税总额10.1亿元,增长3.7%,其中实现利润1.88亿元

,为近五年最好水平,但亏损企业亏损额仍达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企业亏损面上升2.2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12万元,增长85.9%。施工工程个数164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943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7.7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259万平方米,增加138.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61万平方米,增加150.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平缓。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1.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3.1亿元,同比增长11.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7亿元,同比增长27.3%。全年制造业投资5.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水利管理业投资0.99亿元,比上年增长73.7%,教育文化管理业投资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均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加快。扬天年产3000辆专用车技改项目,安康年产100万台镜面彩电生产线,联通CDMA网改造,全柴集团铝塑复合管、PVC波纹管等,凤阳水泥厂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技改工程,滁州市外环路,城市道路改造,定远县供电局农网改造,市公路局道路建

设,滁州市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沙河集水库加固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平稳增长。2001年,我市消费品市场稳定,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9.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亿元,增长5.9%;县及县以下分别为18.2亿元和26亿元,增长7.6%和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5%,餐饮业增长9.5%,制造业增长2.8%,农业生产者零售额增长6.8%。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上下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等不利因素影响,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93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出口总额6318万美元,增长23.6%;进口总额3064万美元,下降12.0%。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旅游总收入6.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0.2万美元,旅游商品出口创汇19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75亿元,增长12.1%。接待海外游客6467人次,增长16.1%;接待国内游客198.6万人次,增长26.2%。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邮电通信业发展持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3.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8%。其中,公路完成17.4亿吨公里,增长2.4%;水运6.5亿吨公里,增长73.1%。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1.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3%。其中,公路完成19.6亿人公里,增长5.4%。电信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9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邮政部门业务总量6959万元,增长15.3%。年末市内电话户数18.8万户,比上年增长21.3%;年末农村电话户数26.2万户,增长53.2%;年末移动电话户数12.6万户,增长48.7%。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3.6万户,电信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年财政收入16.1亿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下降7.7%。财政支出17.8亿元,增长9.8%。在财政支出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增长72.9%,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增长14.4%,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4.5亿元,增加0.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5.4亿元,增加13.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5.1亿元,增加7亿元;中长期贷款12亿元,增加0.8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人保系统共承保各类财产总额143亿元,国内保险保费收入9009万元,比上年增长3.1%,赔款和给付5026万元,与上年持平。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9万人,比上年增长1.3%。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高新技术产品41个,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20.84亿元,同比增长7%。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58家,技工贸总收入6.45亿元,增长46%。科技经费继续增加,200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10296万元,增长2.1倍,其中用于研究和发展经费400万元。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3项。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全市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27所,在校生1.3万人,其中普通中专学校在校生0.45万人,职业中学初、高中在校生为0.15万人和0.7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0.4万人。普通中学294所,在校生26.6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4.4万人,初中在校生22.2万人。小学1553所,在校生45.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04%和0.29%。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年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招收学生40.6万人,在校生40.8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0.22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7.7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0.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7个。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42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8个,卫生防疫机构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8034张,比上年增加170张。共有专

业卫生技术人员8777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3714人,护师(士)2019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省以上竞赛中共获得27枚金牌、26枚银牌和14枚铜牌。2001年,我市各县市区共举办各种群众运动会99次,参加运动员为19460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2001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238人,市、县级环境监测站7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26.57平分公里。市区已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面积达16.75平方公里;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达7.96平方公里。全市治理污染项目28个,当年完成投资1266.5万元。全年发生一般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5起,损失10万元。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14‰,死亡率为5.31‰,自然增长率6.8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28.3万人(包括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到省外的人),比上年末增加3.4万人。

劳动力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51.5万人。其中

,第一产业141.9万人,第二产业43.3万人,第三产业66.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56.0:17.2:26.8。2001年末,全市职工人数27.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3.7万人,减少1.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24.5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2001年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4%,登记失业人口0.8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有所下降。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95元,增长11.3%。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消费性支出4801元,增长13.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14元,下降5.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53元,下降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6.3%,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劳动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127个,其中乡镇建立的职业介绍机构115个,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0.9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4322张,收养3066人。全市已有13个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市(镇)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已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