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黄山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4:04:26 来源:黄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056次

2005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和东向发展的战略,大力实施“443”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全市经济社会在较高平台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按快报核算口径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9.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90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1357美元。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1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7.5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6.31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7.8∶34.4∶47.8调整到16.4∶35.9∶47.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39.7%和54.8%,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0.7、4.8、6.6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以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2%;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社会保障改革取得新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财政、金融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77.8亿元,同比增长18.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产业集群规模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偏少,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未根本解决;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农业生产在支农和惠农政策的鼓励下,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4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99%。其中:农业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5.5%;林业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5.2%;牧业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3%;渔业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4.8%。

适合山区特点的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总播种面积127.0千公顷,下降0.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0.0千公顷,下降1.9%;油料播种面积25.6千公顷,增长0.7%;水果种植面积7.5千公顷,增长5.4%;蔬菜种植面积17.6千公顷,同比增长2.9%;茶叶种植面积46.3千公顷,增长0.8%。

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4.3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发展,其中:油料产量3.1万吨,增长0.1%;水果产量6.3万吨,增长11.0%;茶叶产量1.8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33.5万吨,增长3.1%。

林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市共完成造林9.8千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8.9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7.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畜牧业、渔业生产平稳。全年肉类总产量为7.4万吨,增长0.7%,其中猪肉为6.7万吨,增长1.0%。禽蛋产量1.6万吨,下降3.2%;蚕茧产量0.6万吨,增长6.8%。全年生猪出栏81.5万头,增长1.1%;家禽出栏418.5万只,下降3.5%。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7万吨,增长1.7%。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5.1万千瓦,增长5.0%。农用拖拉机1.6万台,增长6.9%;农用运输车4775辆,下降5.8%;有效灌溉面积达4.65万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6万吨;农村用电量4.1亿千瓦小时。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汽车村数占总数比重上升到90.0%,通电话的村数比重上升到9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8.66亿元,增长1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2.3%,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2家,年末达209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9.2%,是1997年增长最快的一年,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16.8%;集体企业4.5亿元,增长18.5%;股份制企业13.6亿元,增长26.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0.8亿元,增长33.2%;其它类型企业2.2亿元,增长28.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27.6%;重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30.7%。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46.9:53.1变化为45.4:54.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4.50亿元,增长28.51%;完成新产品产值4.83亿元,增长23.3%。主要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月报的17种主要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13种,下降的有5种。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99.2%,提高0.7个百分点;重工业98.4%,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2.5,同比上升14.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1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31.9%;亏损企业亏损额0.2亿元,同比下降23.8%。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3%。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7600万元,增长30.0%;其中实现利润6200万元,增长28.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房屋竣工面积70.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各级政府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自主投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114.8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1亿元,同比增长50.8%。

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林牧渔水利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旅游等生产经营性项目投资加快。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亿元,增长57.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6亿元,增长81.0%,其中工业投资16.5亿元,增长41.8%;第三产业投资83.6亿元,增长44.2%,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25.9亿元,增长25.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0.4亿元,增长54.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共安排“443”重点建设项目227个,完成总投资78.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10.7%,其中:续建项目95个,完成投资55.4亿元,占年计划投资111.9%;新开工项目67个,完成投资22.6亿元,占年计划投资104.6%。合铜黄、黄衢南(黄婺)高速公路黄山段开工建设,中心城区污水处理、中心城区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国省道路网、县乡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基本完工;太平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开工建设;黄山永佳集团扩建、永新包装材料项目竣工;黄山新医药业等工业项目通过省GMP认证。

房地产业投资总体健康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7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较上年回落50.4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完成63.3和20.6万平方米,分别下降36.8%和44.4%;房屋销售建筑面积67.1万平方米,其中销售住宅55.0万平方米;销售商业用房10.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0.9亿元,其中住宅7.6亿元;商业用房3.0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市场消费持续走高,农村市场转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9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近8年最好水平。其中:农村实现零售额17.1亿元,同比增长13.3%,市场份额为31.7%,城镇实现零售额36.7亿元,同比增长13.6%,市场份额为68.3%。

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市场活跃。批零贸易业持续增长,实现批零贸易额42.4亿元,同比增长12.4%;餐饮市场增幅居市场消费领域之首,餐饮业零售额10.8亿元,同比增长16.4%。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5%,涨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在所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中,呈现四升四降态势,其中:居住类上升7.6%,增幅居首位;食品类上升3.5%,其中粮食价格下降0.9%,肉禽及制品价格上升3.4%,鲜果类上升6.2%,鲜菜上升13.7%。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7%,涨幅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0%。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8000万美元,达8566万美元,增长19.0%,占年初省下达进出口目标8300万美元的103.2%,其中:出口总值7045万美元,增长40.0%。从类别看,一般贸易出口6559万美元,增长45.5%,占全市出口93.1%;加工贸易出口486万美元,下降7.3%。从出口商品看,化工产品增长67.4%;纺织服装增长29.2%;机电产品增长26.9%。从出口市场看,向欧洲、亚洲、北美三大传统市场出口共5626万美元,同比增长46.0%,占全市出口的份额为79.9%,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实现新突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00万美元,达5303万美元,增长25.9%。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家,合同外资额6338万美元,增长14.1%,新批外商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427万美元,比上年净增175万美元。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5年,我市紧紧围绕“新黄山,古徽州”这一主题,实施“联合、差异、主题”三大市场营销战略,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为重点,巩固观光旅游产品,创新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及特种旅游产品,不断优化组合旅游线路,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61.5亿元,同比增长23.0%。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达1001.3万人次,同比增长22.5%。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958.0万人次,同比增长2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23.0%。接待入境旅游者43.3万人次,同比增长33.0%,实现创汇收入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1.2%。入境旅游前五位客源地为韩国、台湾、香港、美国、日本,分别占接待人数的38.9%、21.1%、14.6%、4.9%、4.5%。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2.6亿元,增长26.2%,增幅创近8年以来新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1%,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一般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26.3%。从税源看: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等,分别增长20.9%、38.9%、13.8、32.7%和84.0%。从部门累计入库看:国税完成3.6亿元,同比增长21.2%,地税完成5.5亿元,同比增长28.3%,财政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15.5%。全年财政总支出25.9亿元,同比增长26.8%。一般预算支出20.4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2亿元,同比增长33.3%,农林水支出1.1亿元,同比增长15.0%;城市维护费支出0.7亿元,同比增长5.5%;教育事业费支出2.7亿元,同比下降0.2%;医疗卫生支出0.8亿元,增长10.9%;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0.7亿元,同比增长25.7%;行政管理费支出2.4亿元,同比增长22.2%。

金融保险业稳健运行。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3.36亿元,同比增长3.3%。

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85.7亿元,比年初新增23.36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22.1亿元,比年初增加17.9亿元,同比增长17.2%;人均居民储蓄存款突破8000元,达8325元,同比增长17.2%。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9.9亿元,比年初新增10.4亿元,同比增长4.1%,新增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3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了2.5亿元,同比增长19.4%;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3.3亿元,同比增长10.2%。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0567万元,同比增长9.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7246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004万元;财产险保费收入3401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9739万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寿险业务给付2362万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260万元;财产险赔款1220万元。

八、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4.51亿元,同比增长18.5%。

交通运输稳定增长。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发送量3001万吨,同比增长33.4%。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15.9万吨,同比下降25.2%;公路运送货物2974万吨,增长33.9%;水运完成货运量11万吨,增长57.1%;民航货物发送量2910吨,同比下降14.3%。全市完成旅客发送量3778万人,同比增长12.2%。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41.0万人,同比下降18.0%;公路运送旅客3487万人,同比增长14.5%;水运完成客运量111万人,同比下降0.9%;民航发送旅客38.9万人,同比增长4.3%。

邮电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5219万元,同比增长38.9%。其中,邮政业务量8963万元,增长28.0%;电信业务量76256万元,增长40.3%。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4.9万户,增长8.9%;移动电话用户29.5万户,增长18.3%;互联网络用户达到2.9万户。全年订销报纸211.9万份,增长14.5%;收寄函件507.4万份,增长18.3%;收寄特快专递13.0万件,增长46.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突出。2005年,全市共申报认定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申报认定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6个,各类科技项目100项。申报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各1个。组织申报并通过审定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0家。有4家民营企业科技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市48家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总值26.3亿元,同比增长22.8%,技工贸总收入达25.2亿元,同比增长24.1%。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生4218人,同比增长30.7%,其中:本科招生2123人,同比增长71.1%。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434人,同比增长33.4%。其中:本科在校生4756人,同比增长80.8%。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普通高中招生7674人,在校学生达20847人,分别增长3.1%和9.7%。普通初中招生24194人,在校学生67560人,分别为减少0.3%和增加3.4%。小学在校学生98601人,同比下降12.3%。小学招生10850万人,同比增长5.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7%。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586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4所,共招生7777人,在校学生18918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加大世界遗产和国家级文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申报力度,积极开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申报国家级保护单位名录有九处。《胡开文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徽州三雕》《徽剧》等7个项目中的6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取得成效。年末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900余家,其中:网吧156家,游戏厅99家,音像制品198家,歌舞娱乐场90余家。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全年共创作排练歌、舞、戏曲、小品40多个,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徽州风雅》为旅游定点主题演出共118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内外游客好评;《群文风韵》在第九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暨徽文化节期间调演成功,还举办了黄宾虹诞辰1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5座,节目5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0%,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电视台5座,节目6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0%,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2005年,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进行。全市新增有线电视光缆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各10个,实现了农村广播常响率达84.0%,广播电视通播率100.0%,有线电视19.7万户,新增2.2万户。为民办实事工程“黄山交通旅游之声广播”在9月正式开播。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6个。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3934张,增长3.0%。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450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95人;注册护士1623人,增长3.9%。年末全市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188人。年末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05个,床位787张,卫生技术人员754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加强。继歙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祁门县又被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其中:歙县农村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参与率70.9%,参与率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0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8.2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积极组织开展省运会、市运会的同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2005年,在全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共获得12金、9银、14铜。成功举办了“羽妆杯”2005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澳瑞特杯”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等活动。全年电脑体育彩票销售3010余万元,同比增长157.0%。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全年共开展了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迎新春健身跑、庆“三·八”广播操比赛、全市职工羽毛球、乒乓球赛等10项赛事。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大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05年度高质量完成《黄山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牵头开展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共享机制课题研究。

加大执法力度,污染防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共开展各类环保执法检查72次,出动人员552人次,检查各类企业及单位168家,依法关停违法企业及单位18家。审批各类建设项目133个,否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存在环境安全隐患项目5个。项目环评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大气优良率达100%;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100%;城镇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目前监测能力已扩展到102个监测项目,当年提供各类有效监测数据9000多个,并一次性通过计量认证二合一省级复审,全年完成了中心城区2个水源地的12次水质监测;新安江地表水9个断面13个采样点25个项目的6个频次监测;以及143个区域噪声点、19个交通噪声点的声环境监测;并连续不间断地进行了全年大气质量日报。并完成各类污染源委托性监测70多家。完成各类污染源委托性监测70多家。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指导锦峰实业、佳泰化学有限公司、华惠化工厂等企业对TGIC生产项目采取无水工艺,减少污水排放总量。确定了祁门阊林木业、龙源药业等7家循环经济试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低水平。2005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14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3.6万人,占22.9%。男性75.4万人;女性人口71.5万人,性别比为105.5:100.0。全市出生率为7.66‰,比上年下降0.4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3.91‰;自然增长率为3.75‰,提高2.8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8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51元,增长14.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1元,增长9.6%。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33.6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加1.0和1.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1.3%和52.1%,分别比上年下降1.0个和3.6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8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9.9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5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全市共发放2630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7739万元,比上年增加1786万元。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3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4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048人;免费职业介绍1.78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全年共保障低保对象13891户,共28825人,同比增长18.0%,共发放低保金2261万元。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