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黄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2:17:45 来源:黄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60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受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显着成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发展不动摇,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战胜了突如其来“非典”侵害和历史罕见的旱灾,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新成就。

一、综合

全市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6%,同比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幅0.4个百分点。在总计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51.6亿元,增长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52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上年20.5:30.6:48.9调整为19.0:33.3:47.7,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稳定,企业效益逐渐回升,企业发展后劲有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出口快速上升,三大需求全面攀升,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银行存、贷款基本平稳,财政、金融、保险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起到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居民收入、职工工资有新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6,总体物价保持平稳增长。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体制创新促进机制转换,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重组,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列入2003年改制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127户,其中省控企业57户。年底已完成改制任务109户,其中省控企业完成53户。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够稳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总量不大,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外向度“三低”问题较突出;第三产业仍较脆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市场消费、加快企业机制转换和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农业

在高温少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坚持抗灾自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保了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3年,农业增加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8%。农业产业结构有新调整,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比例为47:22:26:4,其中,林业和养殖业较上年分别上升3和1个百分点。全市茶叶产量17192吨,同比增长7.9%,其中:名优茶6490吨,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蔬菜总产量319646吨,同比增长1.8%;油料籽产量25189吨,同比增长4.4%;。畜牧业产销两旺,三元杂交猪比去年增长12%,羊已发展到25000头,增长25%,投放优质鳜鱼10万尾,比上年增加一倍。(产品产量见附表一)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1.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拖拉机1.33万台,同比增长3.1%。科技含量高的机械不断增加,耕整地及种植机械1.27万台,同比增长7.6%;农用排灌机械4.73万台(套),增长11.5%;联合收割机101台。全年用于农机化投入的资金3127.9万元,同比增长9.4%。

林业发展再创佳绩。2003年完成造林23364公顷,比上年增加7346公顷,增长45.9%。其中,退耕还林21589公顷,占全部造林比重为92.4%,为造林史上的新记录。全年退耕还林到位资金6724万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1425万元,粮食折款和现金补助款分别为4661万元和638万元。林业资源稳步增长,有林地面积达到1043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27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5.3%。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地阻止了松材线虫病传入,确保了黄山松安全。全市266万亩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现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历史性转变。

乡镇企业发展加快,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出****货值3.8亿元,同比增长23.0%。到2003年末,已有25户企业取得自营出口权,有34户企业获得ISO9000系列、14000系列质量和环保认证。全市乡镇企业中申请注册商标57个,其中阊林牌细木工板、汪满田滴水香茶叶、600里太平猴魁、漕溪牌黄山毛峰获省著名商标称号,乡镇企业为我市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作出新成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6.1,同比增12.9个百分点。产销较好衔接,产销率达98.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以食品、化工、机电、制药、轻工、纺织等为主体的轻型工业体系。工业产品整体竞争力有所增强,在列入统计快报考核的16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69%的产品品种不同程度的上升。主要产品生产势头良好,丝、中成药、人造板、金属切削机床、发电量等增长较快。(工业品产量见附表二)

建筑市场得到规范,建筑业生产步伐加快。在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建筑业生产步伐加快,与建筑相关的装饰装修行业保持良好增势。2003年,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36.9%。全市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70万元,同比增长29.9%,税金总额3500万元,同比增长11.3%。施工工程项目1656个,施工面积25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8.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4.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8亿元,增长40.4%,其中,规模以上在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5.11亿元,增长53.0%,具体包括:基本建设投资26.0亿元,增长76.9%;更新改造投资7.59亿元,增长25.5%,房地产开发投资10.85亿元,增长35.1%。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24.63亿元,增长50.3%。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2.0%;水利投资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工程建设加快。2003年纳入市重点建设的在建项目96个,完成投资30.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8.3%。其中:徽杭高速公路完成62123万元,黄山机场扩建完成8062万元,市污水处理完成3239万元。

房地产业在市、县范围内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10.8亿元,增长35.1%。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7.8亿元;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59.74万平方米,增长120.0%,商品房屋销售额9.0亿元,同比增长155.9%。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进一步得到加强。2003年,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3.7%。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力增强,但部分运力受客观因素影响实绩有所下滑。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343万吨,比上年下降8.6%。其中,铁路28.5万吨,比上年增长29.0%;公路1298万吨,比上年增长9.6%;水运16.0万吨,比上年下降36.8%;民航0.23万吨,比上年下降54.9%。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2263.2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2%。其中,铁路11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公路203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9%;水运94.0万人,比上年下降16.2%;民航23.9万人,比上年下降41.7%。

邮电通讯业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的邮电业务总量4.74亿元,比上年增长8.7%。年末全市用户交换机总容量55.9万门,同比增长83.9%;移动、联通手机用户数达23.9万户,同比增长36.6%。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受“非典”影响,全年呈现出“V”字型变化,“非典”之后反弹有力,确保了全年消费品市场的增长态势。2003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1亿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1%。分城乡看:市级消费品零售额14.9亿元,增长9.3%;县级零售额9.8亿元,增长10.7%;县以下零售额11.4亿元,增长7.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9.3%,餐饮业增长9.0%。

消费品集贸市场交易活跃,城乡集市贸易扩大。2003年,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6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7个,农副产品消费市场23个,工业品消费品专业市场6个。全市城乡消费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19%。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交易额占22%,农副产品消费市场交易额占58%。

全年消费品市场价格走势呈前低后高趋势,食品类物价回升较快。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6%,其中:粮、油、果、蔬、肉及水产品等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明显。(具体价格指数见附表三)

七、旅游业和对外经济

旅游业经受住“非典”的考验。以强力、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保障,成功将“非典”拒之黄山市外,树立了黄山旅游“安全、文明、绿色”形象。“非典”后期,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振兴旅游措施,有力地促进我市旅游业迅速复苏,使旅游业遭受“非典”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2003年全市接待旅游者562.7万人次,与上年同比下降20.4%。其中,入境游客接待量16万人次,与上年同比下降49.4%;国内游客接待量546.7万人次,与上年同比下降19%。旅游直接收入18.4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27.6%。旅游创汇1779万美元同比下降70%。

黄山、西递、宏村等景点宣传、促销力度大,品味不断提高。西递、宏村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西递、宏村景区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黄山、齐云山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并揭碑开园。黄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首战告捷,以总分第一名位列我国各申报地榜首,受到前来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极高评价。第八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成功举办,并荣幸邀请了世界旅游组织官员参会。我市与加拿大魁北克市通过国际卫星直接对话,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总额再创新高。据海关统计:2003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55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5%。其中,外贸出口总值417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8%,增幅同比提高67.8个百分点;外贸进口总值1331.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进出口顺差额为2917.8万美元,比上年净增加1680.0万美元。出口额占GDP比重为3.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利用外资的质量及结构得到改善。200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30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6.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312.99万美元,对外借款487.34万美元,外商其它投资1267.69万美元。到位内资23.4亿元,同比增长153.8%。其中:省外资金19.7亿元,同比增长175.9%。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增幅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11.3%。财政总支出17.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和17.7%。农税改革运行顺利,农民负担总体减轻。2003年实行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全市农业税征收3143万元,比上年下降34.3%。

金融运行态势良好。2003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4.7亿元,比年初增加16.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8.2亿元,比年初增11.8亿元。金融机构贷款84.2亿元,比年初增16.6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21.1%,银行现金支出23.4亿元,同比增长18.6%。

保险事业稳健发展。2003年新增加保险企业一户,全市现有5家保险公司。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明显增强,商业保险受到社会公众认同。2003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约3.7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7.0%,全市人均保费约257元,比上年人均约提高82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经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9家,高新技术产品50个。组织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参加火炬计划15周年成就网上展,1个企业荣获全国优秀高新技术项目奖。我市被省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市。

积极申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个项目列入2003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3个项目列入2003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1个项目列入2003年度国家级星火计划,3个项目列入省重点科研项目,39个项目列入市级重点科技计划。2003年度申报省级科技成果12项,获省科技技术奖2项。

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186家,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民营科技企业51家,技工贸总收入12.2亿元,为更好地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2003年9月我市成立了“黄山市民营科技促进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黄山学院在校生6096人,比上年同期增加897人,增长17.3%。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22所,在校生共计13220人。普通中学130所,其中,高中18所,在校生16579人;初中112所,在校生63493人。小学852所,在校生125952人。幼儿园48所,在校生20677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5028人,比上年增加72人,每百名初中学生中拥有专任教师6名。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1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1.89%。全年共完成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面积为7.55万平方米,有效地提高了办学条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日益繁荣。2003年,全市专业演出161场(次),观众达19万人次。当年农村新增加电影放映队5个,送电影下乡达1149场,观众达60万人次;向居民社区和农村文化站赠书折合价值为2000多元。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保护青少年健康,重点整治文化市场和出版物市场,提供安全、文明和健康的精神食粮。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明显提高,硬件设施逐渐增强。2003年,市级广播电台1座,区县4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3座,卫星地球站607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8%,电视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15.65万户,比上年增长6.5%。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162个、专科防治机构7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妇幼卫生机构7个。卫生机构共有床4392张。卫生经费有了较大提高,卫生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全民体育健康发展,体育彩票规范有序。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社区健身器材增多,全民健康意识增强。2003年全市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体育馆对外开放、电脑体育彩票营业额800万元,销售体育彩票1332万元。各种体育竞技比赛不断展开,在省级体育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黄山区、祁门县、休宁县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歙县被列为生态农业示范县,黟县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县。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13处,占国土总面积9.6%,居全省首位;已建成省级生态村8个,市级生态村39个。

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投入污染治理资金约7000万元。建成各类污染防治设施95套,其中工业用60套,生活用35套。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90%以上。中心城区沿江污水截流一期工程完工,10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动工建设。医疗废水和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完成9家医院的医疗废水治理,油烟治理率由6.8%提高到92.4%。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较2000年削减3%。

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全市大气环境总体达到国家级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主要流域和水域水质符合功能区划要求,一、二、三类地表水占全市95%以上,无四类以下地表水,居全省领先水平。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2003年全市总人口为1469056人,比上年增长0.01%。其中,非农户人口为305091人,占全部总人口的比重为20.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3‰。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00748.9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全部职工平均工资10219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10935元,比上年增长6.9%,离岗职工的平均工资2772元,比上年增长3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4元,比上年增9.1%,人均消费支出5501元,同比增长12.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8%。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

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情况较好。2003年,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四项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确保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2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800余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27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