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黄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2:08:40 来源:黄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77次

黄山市统计局

2002年1月12日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山时的重要讲话为指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综合

全市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2001年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1%,增幅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42.8亿元,增长10.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95元,比上年增长8.1%。按现行汇率折算,国内生产总值10.62亿美元。产业结构由上年23.0:29.8:47.2调整为22.0:29.7:48.3,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减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下减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生产稳定,效益回升。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增势较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发展后劲有增强。扩大投资,增加消费,促进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回升,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财政金融作保障,居民收入有提高。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银行存、贷款基本平稳,存款突破102亿元,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起到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市场物价保持平稳,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收入不断增加。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职工身份转换为主导,以体制创新促进机制转换,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重组,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取得了初步进展。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一些不适应市场

变化、污染严重、消耗高的企业被关停并转;一批困难企业通过重组,不少闲置和呆滞资产,如土地、厂房、设备等得到了盘活;一些低效益资产盘活后重获新的效益。初步统计,全市通过改制,盘活资产4.6亿元,职工身份置换达1.1万人,兑现置换身份经费近亿元。同时部分集体、乡镇企业也参照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较大;国有和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和社保、医保制度配套,仍需做出艰苦的努力。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除局部区域受水、旱情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外,全市农民的收成和收入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1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比上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压粮扩经,压劣扩优”上做文章,积极调整大田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近15%,草莓、蔬菜、瓜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为17万亩,比上年扩大20%以上,其增幅是近年来较高的一年。

农业科技贡献率有新的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比例扩大。粮食优质稳产,油料仍获丰收,茶叶稳产增值,蚕茧增产增值,水果蔬菜质优增效,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新景象。在挖掘农业新亮点的同时,继续加强对传统农业的结构改造,旱育稀植和软盘抛秧面积比重,较上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组合4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绿色食品茶园4.9万亩,获得有机茶颁发证的3家5731亩;生产绿色食品茶、有机茶2900吨,产值达3480万元;方格簇营茧技术在全市蚕茧主产区得到普及,方格簇营茧率达95%,占全市比重的71%以上。

农业生产条件有改善,农机结构调整有成效。200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9.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7%。拖拉机11631台,同比增长4.7%,拖拉机配套农具12347台,同比增长8.9%,农机户收入4794元/户,同比增长2.0%。科技含量高的机械不断增加,联合收割机69台,同比增长25.5%。农用柴油发动机动力30.5万千瓦,同比增长4.6%;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06万台,增长4.6%;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为8.7万台,同比增长3.4%。

松材线虫病地面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监测中心功能进一步完善。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建设工程,现已到位的国债资金2200万元。其中,2001年完成投资17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已完成投资1770万元。8个监测站、171个预防体系监测点和610个固定监测样地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全市范围内的地面监测网络;完成松材线虫病抗性育种苗2.5亩,收集全国马尾松优良种源和无性系30个,已实施抗性育种造林拨山整地200余亩;截止目前已完成纯松林采伐1690.3公顷,占任务的88.5%;完成成林封养818.1公顷,经济林培育437.77公顷,竹林垦复515.8公顷,更新造林260.4公顷;森林覆盖率75.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当年完成造林面积5394公顷,占省下达指导性计划的115.6%。

乡镇企业改革步伐加快,速度和效益同步回升。紧抓国企改革的契机,加快对部分集体、乡镇企业的改制。2001年,乡镇集体企业已完成改制489户,占乡企总数的37%,截止到年底,乡村集体企业改制面累计为73%。乡镇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比重上升,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产值比重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有所提高。2001年,全市乡镇企业预计完成营业收入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实现利润总额5.4亿元,比上年增长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点。其中: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增加值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集体、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快速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2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增幅平稳,工业产销基本衔接。2001年工业产销率达98.17%,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纺织、机械、汽车、化工、电子等行业逐渐形成支柱。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高技术新产品较大幅度增长,工业产品整体竞争力有所增强,在列入统计快报考核的17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71%的品种不同程度的上升。2001年主要产品生产势头良好,白洒、丝、中成药、人造板、合成氨、农用化肥、金属切削机床、发电量等产品增长较快。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运行质量明显回升。从1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指标统计分析,2001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0;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2%,利税总额同比增长18.1%。

建筑业发展较快。房屋建筑装饰装修业继续保持良好增势。2001年,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7%。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6.8万元,同比增长19.2%;税金总额15.77万元,增长25.2%。施工工程项目1302个,其中投标工程35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26.9%;施工面积163.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1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1.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2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加大国债项目实施力度,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增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2001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亿元,增长2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61亿元,增长17.0%;更新改造投资5.4亿元,增长44.4%。其中。国有单位投资14.2亿元,增长13.6%。2001年,全市施工项目数26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80个。

基础投资继续增加,资源结构得到调整。2001年,全市国有等单位基础设施投资9.0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水利业投资0.21亿元,比上年下降40.3%;电力工业投资1.06亿元,比上年下降14.2%;交通运输业投资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邮政电信业投资5.20亿元,比上年增长98.9%。

重点建设进展加快,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列入全市28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有78.6%的项目已开工。如:徽杭高速公路、黄山机场扩建、黄山风景区供水工程、黄山西海大峡谷、黄山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祁门太阳能光伏水泵示范工程、黄山市宽频网络工程等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省政府考核的个国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4亿元。其中,黄山机场扩建3648万元、黄山风景区供水工程3054万元、黄山市供水工程1328万元、黄山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2400万元、祁门太阳能光伏水泵2480万元,环黄山旅游公路900万元。

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旧城改造步伐加快。2001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6.07亿元,增长19.4%。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3.2亿元,下降13.3%;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29.94万平方米,增长21.7%;空置面积比上年上升125.1%;商品房屋销售额3.52亿元,同比增长31.6%,继续保持产销趋好的增长势头。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2001年,国有房地产投资比重为11.2%,集体、私营、外商等投资比重为88.8%。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进一步得到加强。2001年,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运力增强;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寻呼等服务有新进展。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442.39万吨,比上年增长2.66%。其中,铁路38.4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公路1388吨,比上年增长2.7%;水运15.7万吨,比上年下降7.6%;民航0.29万吨,比上年增长12.0%。

完成旅客运输量2433.1万人,比上年增长1.78%。其中,铁路195万人,比上年增长7.7%;公路2085万人,比上年增长1.0%;水运115.8万人,比上年增长3.0%;民航37.3万人,比上年增长11.3%。

邮电通讯业较快发展。2001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900万元,比上年增长42.7%。年末本局用户交换机总容量41.73万门,移动电话户数达10.84万户,寻呼用户数3.06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扩大内需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通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发展新型流通方式、增加信贷消费用等措施,促进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与此同时,在国家增资政策进一步显现、城乡居民收入逐渐提高和节假日时间的延长,消费者消费信心增强,国内市场日益趋旺。

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增幅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4%。分城乡看:市级消费品零售额12.4亿元,增长7.3%;县级零售额8.1亿元,增长9.6%;县以下零售额10.0亿元,增长9.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4.3亿元,比上年下降12.8%;集体经济零售额3.4亿元,下降2.0%;个体经济零售额14.7亿元,增长16.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5.6%,餐饮业增长21.2%,制造业增长8.2%,农业生产资料增长5.9%。

商品交易持续扩大,城乡集市交易活跃。2001年,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6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11个,农副产品消费市场27个,工业品消费品市场18个。成交额100万元的市场1个。全市城乡消费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2.64万元,比上年增长15.65%。

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消费物价水平总体回升。200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9.1%,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七、旅游业和对外经济

旅游业日益火爆,外贸出口创新高。全市旅游业,抢抓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和江总书记亲临黄山视察的重要契机,以市委、市政府加快“旅游二创”为动力,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国家、省、市重要会展等活动,利用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新机制,加快了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

2001年,全市接待旅游者62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接待量26.2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1.71%、18.82%。旅游直接收入为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4%,其中,入境直接收入为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3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90万美元,增长22.31%。2001年旅游直接收入占GDP比重为23.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客源市场逐渐拓宽,游客结构发生变化。国际旅交会、国内旅游交易活动频繁;邀请、接待各国记者和旅行商来黄山踩线、采风增多。2001年,入境游客台湾、港澳及外国人的比例分别为46.3%、8.9%和44.3%;外国游客中日本、韩国、美国等高消费层次游客增长较快,所占份额增大,分别占27%、12.5%、13%;国内游客中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游客占总量的66%。

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总额再创新高。据外贸统计:2001年,我市完成进出口总额4245.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出口总值达2355.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4%,增幅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进口总额达1889.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5%,增幅比上年提高33.8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额为466.18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海关监管进一步加强,出入境检验力度加大。2001年,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总量1411吨,货值577万美元,征收关税321万元,为企业办理减免税1372万元;从入境旅检中查获违禁报刊676份,阻止了境外“精神垃圾”的渗透。查获并销毁了松材线虫、偶蹄动物制品等数起。出入境检验进出口商品1815批,货值23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0%和95%。

实际利用外资有较快增长,利用外资的质量及结构得到改善。随着对外投资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黄山知名度的提高,外资和内资流向我市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旅游资金逐渐增多。200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616.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25%;合同利用外资额77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倍;引进市外资金5.46亿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税征收力度加大,农税改革运行顺利,农民负担总体减轻。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8.4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一般地方预算收入5.93亿元,增长8.2%。一般预算支出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4.5%。2001年,全市屠宰税减免,农业税征收2534万元、农业特产税征收2476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0.9%和24.6%。

金融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运行态势基本平衡。200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5.0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5.72亿元,比年初增8.0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53.26亿元,比年初增5.33亿元。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21.5%,银行现金支出11.05亿元,同比增长19.13%;货币回笼资金5.0亿元,同比增长31.6%。

保险业稳健发展。随着WTO的加入,企业和个人的保险意识明显增强,社会保险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稳定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转。2001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56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2.23%。其中,财产保费收入57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10%。人身保费收入9918万元,比上年增长30.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经认定的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8家,高新技术产品38个,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3个产品被国家部委列为2001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个产品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

技术创新工作得到加强。CAD/CAM/CIMS的推广力度继续加大,全市5家企业被列为省制造业信息化专项示范企业。我市“安徽省车用仪表及电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被省认定、授牌。努力加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永佳集团与安徽大学联合成立“黄山永佳安大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项目4个,开发投入市场2个。

积极申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三项费用支持,1项列入2001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列入2001年度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11项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其中,6项列为省重点支持科技项目,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农业类14项、工业类12项、社会发展类4项。5项高新技术成果通过省高新技术成果认定。

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2001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累计已达189家,技工贸总收入7.2亿元。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招生不断扩大。我市高专在校生4463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10人,新增人数较上年上升了25.2%;中等专业、技术、和师范学校8所,在校生共计7304人;普通高中16所,比上年减少4所,在校生12010人比上年增加1234人;初中122所,在校生66020人,比上年增加2047人;小学892所,比上年减少125所,在校生137117人,比上年减少368人;幼儿园100所,比上年减少10所,在校生23835,比上年减少5092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2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7.6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1.2%。

素质教育有新进展,硬件设施不断增强。普通中学实验室建筑面积达到标准的学校数87所,比上年末增加3所,体育馆建筑面积达标数52所,学校藏书量118万册,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数7个。小学实验室建筑面积达到标准的学校数151所,体育馆建筑面积达标数81所,学校藏书量116万册。

社会办学力度加大,民办学校数量增多,教育产业化逐步形成。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日益繁荣。2001年,全市组织专业、业余全年演出335场(次),观众达19万人次。其中,歙县黄梅戏剧团演出135场,观众达3.5万人次。全年送戏下乡达120场,送电影下乡达1312场,观众达20万人次;送图书、年画、对联1.82万张(幅)。

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投入文物保护经费516万元,对26处古民居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保护。一大批古民居、古村落待完善后将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一些赞美古徽州风情、反映徽州文化特征、讴歌黄山美景的歌曲、舞蹈不断推出;今年内又有黟县西递古建筑群、宏村古建筑群、徽州区呈坎建筑群、歙县渔梁坝、屯溪区程氏三宅5处景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现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电人口覆盖率明显提高,硬件设施逐渐增强。2001年,市级广播电台1座,区县4台,中短波广播发射台45座和转播台3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9座,卫星地球站545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3%,电视人口覆盖率86%,有线电视用户14.73万户,比上年增长7.6%。投资约8000万元的黄山宽频网络工程,正在建设之中,为我市形成数字化、信息化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卫生工作得到加强。200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23个,与上年同比增加3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162个、专科防治机构7个、卫生防疫机构8个、妇幼卫生机构7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249张,与上年同比增加65张;卫生技术人员4471人,其中:医生2136人,护师、护士1679人;农村卫生院162个,床位1232个,卫生技术人员1379人。

群众体育有声有色,健身器材利于锻炼。体育健身器材在世纪广场、体育馆广场、戴震公园及一些住宅小区推出,深受群众喜爱和方便健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市体育馆被批准为中国公共体育场馆协会会员,在我省数第一家。市体育馆成功举办了多场次的国家、省、市级的节庆、体育、文艺以及各种奖杯的比赛活动,起到了黄山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重要窗口作用。

竞技体育进步显著,电脑体彩全面推开。在参加全省11个项目的锦标赛中,共获得16枚金牌、12枚银牌、9枚铜牌、和总分505.5的好成绩。全市电脑体育彩票覆盖三区四县,终端机达到53台,共销售电脑体育彩票600万元,比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翻了一番。解决就业人员一百多人,兑现工资4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照《安徽省体育市场管理办法》,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棋牌室的管理工作,加强对中心城区70多家各类体育经营户的监管,防止棋牌室赌博、超时营业、扰民等现象的抬头,保障社会稳定,维护业主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2001年,全市135家工业企业除环氧树脂企业外,年底均可通过达标验收,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基本正常,全市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COD标排放量由5186吨/年削减为2182吨/年。部份企业的废水COD排放浓度已由进水的平均3000mg/l降为出水300mg/l左右,接近了污水排放标准,年底将有一部分环氧企业有望实现达标,申请验收。

生态村建设及黄山风景区ISO14000认证工作全面展开。全市已上报并申请验收的不同类型的生态村20家,并初步筛选徽州区蜀源村、黄山区山岔村、上坡村、金桥村、黟县五里村等上报省级生态村。黄山风景区ISO14000认证工作开展了有关培训,日前,已进入有关文件的收集、规章制度的制定。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步伐加快。建筑噪声开展专项治理,在高、中考期间,对18家建筑工地的噪声污染单位进行严肃查处;开展锅炉烟尘专项治理,城市环境空气得到净化。2001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心城区炉窖炉烟尘及餐饮油烟污染防治管理的通知》。5月1日前,全市1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面禁用,11月1日前,全市宾旅馆、餐饮业1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也将全面禁用。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部门统计,2001年全市总人口为146.8万人,比上年增长0.1%,自然增长率为6.5‰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0459.3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8241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001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消费支出4723元,恩格尔系数41.80%,与上年持平。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34元,比上年增长4.2%。

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情况较好。2001年,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四项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确保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确保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镇居民最底生活保障线覆盖率达6.1%,比目标1.5%高出4.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2001年,全市基本职工参保人数为7.59万人,比上年净增加848人;退休职工参保数达2.17万人,比上年净增加1668人。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参保单位2026个,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9.1万人(赡养率31.75%),医疗保险覆盖面达62.08%;实际征缴3815.92万元,基金征缴率达90.75%。

劳动力市场活跃,职业介绍机构增多。2001年末,全市职业介绍中心有434家,用工单位输用工登记,提供3880个就业岗位,报名应聘4750人次,录用1375人,其中录用失业下岗人员171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1291人次25.55万元。按照“三三制”原则,向国有企业再就业服

务中心及时调剂生活保险金102万元;全市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7%,控制在省下达的4.5%目标内。

注:公报中数字为初步统计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关闭
关注公众号 获取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