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安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53:21 来源:安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73次

安庆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8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的总体目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了国民经济在较高增长平台上稳健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较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9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38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08.92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190.89亿元,增长11.0%。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2%和34.5%。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19.10:42.28:38.62。人均GDP8747元,比上年增加1416元。

市场价格涨幅略有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3%,比上年涨幅多0.4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78%,多0.18个百分点,居住类上涨4.11%;服务价格上涨2.24%。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9%。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5.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18%,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3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岗位呈多样化,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3.77万人,比上年减少2.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15万人,减少0.64万人;第二产业5.21万人,减少1.13万人;第三产业17.41万人,减少0.47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2.43万人,比上年减少2.1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5.58万人,比上年增加4.8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比预期目标多0.59万人。全年有2.13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

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712元,比上年增加2343元,增长18.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群规模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6年,全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克服多种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41979公顷,比上年扩大2720公顷,其中稻谷面积388753公顷,扩大268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995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831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017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45.84万吨,比上年增产23.67万吨,增长10.7%,是近年最好水平。其中,夏粮6.22万吨,增长4.54%;秋粮180.37万吨,增长14.35%。油料、棉花增产,其它经济作物增长较快。

全年油料产量21.44万吨,增长8.6%。棉花产量96586吨,增长22.6%。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4.46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54万吨,增长0.5%。禽蛋产量12.41万吨,增长3.8%。水产品产量30.83万吨,增长5.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04.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7%;农用拖拉机7.36万台,增长7.8%;农用运输车10731辆,增长6.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0.66万吨,增长4.9%。农村用电量85752万千瓦小时,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3亿元,增长20.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8.0亿元,增长7.8%。集体企业6.3亿元,增长12.0%;股份制企业51.0亿元,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4亿元,增长25.4%。重工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5.9%;轻工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29.7%。全市新产品产值10.0亿元,增长33.8%。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6个行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增长较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3%,石油加工炼焦业增长6.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9.3%,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5.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7.15,比上年提高8.2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51.0亿元,增长25.3%;实现利税19.9亿元,其中利润1.2亿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38亿元,减少2.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2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95万平方米。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5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6.19,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78。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高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城镇投资162.5亿元,增长58.6%;房地产开发投资25.6亿元,增长42.2%;农村非农户投资22.9亿元,增长45.4%。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制造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城乡5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第二产业投资90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117.5亿元,增长56.2%。在城镇投资中,工业完成投资89.8亿元,增长56.6%;制造业投资78.3亿元,增长59.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3亿元,增长10.7%;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35.7亿元,增长53.0%。全年商品房销售销售额23.9亿元,增长26.4%。

“861”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野861冶行动计划续建、新开工项目84项,总投资规模281.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78.08亿元。岳潜高速公路、石化野油改煤冶、菱湖风景区、枞阳海螺水泥余热发电、大发柴油机生产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57亿元,增长15.12%,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为历史最好水平。分城乡看,农村市场趋于活跃,全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7.14亿元,增长14.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0.43亿元,增长15.92%。农村市场增幅首次超过城市市场。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3.58亿元,增长14.7%;餐饮业零售额31.78亿元,增长17.89%;其他行业零售额2.21亿元,增长3.23%。

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住宅、通讯、汽车、文化教育等消费持续升温。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9.82%,通讯器材类增长39.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5.7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5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1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8.0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6.5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增加。全年进出口总额282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21%。其中,出口22073万美元,增长27.86%;进口6148万美元,增长12.65%。

2006年全市出口主要分类及地区分布(万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比上年增长40.74%;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126万美元,增长163.1%;实际利用外资额57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64%。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稳步扩大。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650万美元,增长41%;完成营业额620万美元,增长25.8%,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外派劳务人员212人,增长10.0%。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4250人次,增长20.21%;接待国内游客723.84万人次,增长21.92%。旅游总收入4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29.81万美元,增长30.31%;国内旅游收入45.78亿元,增长27.08%。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2.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28880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3.5%。其中,铁路68176万吨公里,下降13.8%;公路219501万吨公里,增长5.3%;水运1001131万吨公里,增长47.7%。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5526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8%。其中,铁路41453万人公里,增长9.0%;公路513552万人公里,增长2.2%。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7.5万辆,比上年增长8.7%。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3587辆,增长10.0%。民用轿车拥有量9891辆,比上年增长104.0%。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1.14亿元,增长11.1%;邮政业务总量2.62亿元,增长15.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44.6万户,比上年增加1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3.6万户,增加10.3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9.9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增收。全年全市财政收入为45.27亿元,比上年增收7.1亿元,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24.54亿元,增长25.5%,其中增值税增长3.3%,营业税增长34.8%,企业所得税增长41.3%,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61.01亿元,增长31.9%。其中,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增长17.6%,文教科卫支出增长24.6%,其中教育支出增长21.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5.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9.3%。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7.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0.3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1.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0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0.9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9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13.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94.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00亿元;中长期贷款93.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27亿元。

全年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12.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59亿元,增长21.03%;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0.10亿元,增长26.6%。赔款和给付4.06亿元,增长2.01%。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86亿元,增长30.07%;寿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2.20亿元,下降13.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有普通高校3所,当年招生8285人,在校学生21314人。毕业生4630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当年招生34800人,在校生81843人。普通高中招生4.63万人,在校生15.28万人,毕业生4.61万人。初中招生10.74万人,在校生32.47万人,毕业生9.12万人。

普通小学招生7.94万人,在校生50.35万人,毕业生10.53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8.71%,居全省前列。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56%,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7%;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57%和0.03%。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2.09亿元。全市有科技机构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394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71人。全年共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主要科技成果有院皖西南山区野生徽菜有机食品开发技术研发、婴儿纸裤成型加工包装生产设备、砼沼气玻璃钢模具等。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92件,专利公开授权量99件。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1个,其中系统内11个,国家检测中心2个。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26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0.45万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90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1.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0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22%。全年出版报纸3种,总印数2791万份;期刊(杂志)4种,总印数24.6万册;年末全市共有各级档案馆10个,馆藏档案资料12.97万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4746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82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0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0500张。卫生技术人员12383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5254人,注册护士3900人。乡镇卫生院169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725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100%。全市共有4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180.75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45枚金牌、35枚银牌和44枚铜牌。其中,第15届亚运会冠军1个。全年一级运动员发展数为2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数为40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8次,参加活动人数约100万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据人口抽样调查测算,2006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2译,比上年降低0.06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1译,比上年降低0.1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52译,比上年上升0.07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07.89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85.89元,比上年增长14.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84.99元,增长14.3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1.90%,交通与通讯支出增长10.19%,衣着支出增长5.65%,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9.9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99%,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69.57元,比上年增长13.7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5.89元,增长10.0%,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0.0%,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26.1%,居住支出增长5.0%。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4.43万人,比上年增加0.4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5.4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9.0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30.0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74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0.33万人,增加4.0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2.5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7.83万人。年末全市共有8.8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4960张,收养各类人员3682人。全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0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00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8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2亿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保护

2006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我市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2006年末,全市共有县级环境监测站9个。监测的9个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31.2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16.81平方公里。环保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建成和在建项目达到95个,完成投资5.1亿元。

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规划基本编制完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全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

全年因洪涝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7亿元。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19.9千公顷,其中绝收28.9千公顷。全市发生火灾事故76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6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60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9万元。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