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安庆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52:24 来源:安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11次

安庆市统计局

2006年2月26日

2005年,全市人民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努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拼搏,扎实工作,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十五”以来较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29.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3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76.67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163.63亿元,增长9.2%。第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7%和30.8%。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20.8∶41.1∶38.1。人均生产总值7103元,比上年增加815元。

市场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比上年涨幅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回落8个百分点,是抑制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上涨4.6%;服务价格上涨3.2%。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7.98%,涨幅同比回落1.6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0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6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岗位呈多样化,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6.16万人,比上年减少0.5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76万人,减少0.13万人;第二产业6.8万人,减少0.05人;第三产业17.6万人,减少0.37万人。年末在岗职工25.12万人,比上年减少0.5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0.71万人,比上年增加2.3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6万人,比预期目标多0.85万人。全年有2.37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049元,比上年增加842元,增长7.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经济外向度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产业集群规模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业

2005年,全市各地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39259公顷,比上年扩大22442公顷,其中稻谷面积386065公顷,扩大18368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616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737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4197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22.17万吨,比上年减产4.43万吨,下降2.0%,但仍属“十五”时期较好水平。其中,夏粮5.95万吨,下降1.7%;秋粮157.73万吨,下降3.2%。

油料减产、棉花增产,其它经济作物增长较快。全年油料产量19.74万吨,下降10.2%。棉花产量78793吨,增长10.4%。蔬菜、水果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4.47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8.45万吨,增长2.9%。禽蛋产量11.86万吨,下降3.5%。水产品产量29.22万吨,增长4.0%。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94.8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3%;农用拖拉机6.83万台,增长10.7%;农用运输车10082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70万吨,增长7.1%。农村用电量75331.4万千瓦小时,增长22.8%。有效灌溉面积达190.56千公顷,新增10.1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4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增长21.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42.9亿元,增长11.87%;集体企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8.8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长41.40%;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27.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7.3亿元,增长5.12%。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79.8亿元,增长24.26%;轻工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15.88%。全市新产品产值7.9亿元,增长33.3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4.45%,石油加工炼焦业产值增长23.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1.42%,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6.9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1.03倍。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其中,原煤增长16.72%,发电量增长2.13倍。

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3.90,比上年提高12.3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54.7亿元,增长19.40%;实现利税20.3亿元,其中利润4.8亿元。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8%。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45亿元,增长2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01.3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04.2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19.92万平方米,减少50.28万平方米。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据对全市25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1.65,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6.79。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高景气区间,表明我市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投资136.2亿元,增长29.2%;城乡居民投资19.3亿元,减少1.7%。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制造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城镇加房地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7亿元,比上年增长86.9%;第二产业投资47.2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投资70.89亿元,增长25.6%。工业完成投资47.28亿元,增长16.8%,上年增长为15.7%;制造业投资41.29亿元,增长62.7%,上年增长为-2.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5.8亿元,减少55.7%,上年增长83.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8.0亿元,增长21.2%;商品房销售销售额18.9亿元,增长36.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861”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861”行动计划续建、新开工项目50项,总投资规模4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1.02亿元。

小城镇建设继续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小城镇数量163个,其中建制镇102个,农村集镇61个。当年各县(市)和重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达9.38亿元。省政府确定的20个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当年投入2.56亿元。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56亿元,增长13.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最好水平。分城乡看,农村市场趋于活跃,全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7.55亿元,增长14.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8.01亿元,增长13.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15.96亿元,增长14.3%;餐饮业零售额27.56亿元,增长12.6%;其他行业零售额2.04亿元,增长8.7%。

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住宅、通讯、汽车、文化教育等消费持续升温。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58.7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9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6.6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1.71%,电子出版物及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3.8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5.5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全年进出口总额227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86%。其中,出口17264万美元,增长16.5%;进口5457万美元,减少29.2%。在出口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势头良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7家;实际利用外资额90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92%。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稳步扩大。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98万美元,增长30%;当年外派劳务人员318人,增长14.3%。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1854人次,增长15.17%;接待国内游客964.67万人次,增长15.24%。旅游总收入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5%。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964235万吨公里。其中,铁路79104万吨公里,增长51%;公路208278万吨公里,增长18.5%;水运676835万吨公里,下降17.6%;民航18万吨公里,增长81.8%。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2862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7%。其中,铁路20784万人公里,增长1.8倍;公路502328万人公里,增长3.3%。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6.9万辆,比上年增长70%。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86万辆,增长21.0倍。民用轿车拥有量12688辆,比上年增长20.1%。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0亿元,增长2.6%;邮政业务总量2.2亿元,增长14%。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13.6万户,比上年增加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0.6万户,增加16.4万户。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4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增收。全年全市财政收入为3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地方财政收入19.55亿元,增长8.4%,其中增值税增长16.4%,营业税增长7.3%,企业所得税增长17.5%,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46.73亿元,增长17.1%。其中,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增长23.2%,文教科卫支出增长9.7%,其中教育支出增长9.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34.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2.4%。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7.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6.9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81.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9.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8.7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84.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85.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0.85亿元;中长期贷款79.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69亿元。

全年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10.11亿元,赔款和业务支出3.9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当年招生27047人,在校生62587人。普通高中招生4.58万人,在校生14.32万人,毕业生4.79万人。初中招生11.03万人,在校生31.08万人,毕业生9.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6.07万人,在校生52.96万人,毕业生10.4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1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4%;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45%和0.14%。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万人。全市共有科技机构1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18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167人。全年共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4项。主要科技成果有:高产抗病虫杂交棉应用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婴儿低裤成型加工包装生产设备、306例全自动静态视野结果的临床分析等。

全年受理专利公开授权量112件,比上年增长40%。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2项,成交金额3506万元;其中流向本市的技术36项,金额2810万元。

质量检验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1个,完成产品认证的企业40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6万台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6.26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8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69%。全年出版报纸2种,总印数1164万份;期刊(杂志)4种,总印数4.02万册;年末全市共有各级档案馆10个,馆藏档案资料13.05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4746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875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0360张。卫生技术人员14568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6142人,注册护士4121人。乡村卫生院29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93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100%。全市共有3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129.55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我市运动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共获得20枚金牌、25枚银牌和36枚铜牌。全年运动健将发展数为5人,一级运动员发展数为12人;国家级裁判员发展数为2人,一级裁判员发展数为8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数为170人。全民健身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21次,参加活动人数约100万人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8‰,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45‰,降低0.5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11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6.42元,比上年增长14.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69.73元,增长12.3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5.47%,交通与通讯支出增长19.02%,衣着支出增长23.14%,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1.44%。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11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60元,增长13.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2.1%,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4.1%,居住支出增长6.9%。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3.95万人,比上年增加0.6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5.09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8.8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9.9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64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6.32万人,增加3.94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67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6.6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8.19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277张,收养各类人员792人。全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0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95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03.5万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保护

2005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我市加大了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2005年末,全市共有县级环境监测站8个。监测的11个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面积31.2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13.61平方公里。环保“十五”计划实施取得新进展,截至2005年底,建成和在建项目累计达到202个。

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规划基本编制完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全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

全年因洪涝和干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6.24亿元。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99.9千公顷,其中绝收48.26千公顷。

全市发生火灾事故90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4万元;发生交通事故1693起,直接经济损失331万元。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