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安庆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49:08 来源:安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51次

安庆市统计局

2004年2月4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克服了“非典”和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2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67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45.98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08.95亿元,增长1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352元,比上年增加626元。

市场价格稳中略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1.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2.1%,消费品价格上升1.1%。分类别看,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上升6.2%和2.1%,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等分别下降0.7%、0.6%、1.8%,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5.0%和7.9%。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岗位呈多样化,单位从业人员继续减少。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7634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年末全市单位就业人员28.91万人,比上年减少2.35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8.15万人,比上年减少1.94万人。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建筑材料、机械、能源原材料等行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三产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2.9:44.1:33.0调整为21.2:45.1:33.7。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66,比上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13.5亿元,增长23.1%;实现利润5.36亿元,增长30.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和集中度仍然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这“三低”问题仍较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不够活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趋向市场化。油料、棉花、药材等种植面积有不同程度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蔬菜生产在精细品种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97899公顷,比上年减少1.0%。

粮食产量继续调减。全年粮食产量172.97万吨,比上年减少4.3%。其中夏粮产量5.63万吨,减少19.8%;早稻产量43.44万吨,减少1.9%;秋粮产量123.90万吨,减少4.3%。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加。全年棉花产量6.3万吨,比上年增长8.9%;油料产量18.8万吨,增长16.9%;茶叶产量3384吨,增长10.9%;水果产量15349吨,增长17.1%。

林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5855公顷,比上年增长91.5%,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10916公顷次。全年肉类总产量22.46万吨,比上年增长6.1%;禽蛋产量11.92万吨,增长15.7%;水产品产量26.9万吨,增长5.2%。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200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7.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农村用电量54382万千瓦小时,增长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现价产值220.5亿元,同比增长20.4%(不考虑价格因素)。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长19.04%,股份制企业增长31.34%,三资企业增长20.9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5.34%;重工业增长23.09%,轻工业增长14.91%;八县(市)工业增长17.62%,市区工业增长22.02%。从产销情况看,普遍衔接良好,全年产销率为98.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新产品产值率为3.4%。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布、合成洗涤剂、水泥、原油加工、发电量增长迅速,分别比上年增长8.8%、14.3%、9.8%、8.2%、7.5%和27.2%;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市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35亿元;施工工程个数3657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036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6.9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697.5万平方米,增加142.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43万平方米,增加99.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9.6亿元,增长19.9%;更新改造投资26.0亿元,增长67.3%;房地产开发投资10.5亿元,增长15.0%。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较好水平。全年水利业投资1.79亿元;交通运输业及电力投资18.09亿元。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安庆大电厂完成投资6.10亿元,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完成投资4.01亿元,安庆大学完成投资1.3亿元,枞阳海螺水泥工程完成投资4.61亿元,合铜黄高速枞阳段,怀宁海螺水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都很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快速增长。2003年,虽然受“非典”的短期冲击,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仍较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升级加快,消费热点比较突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4.5亿元,增长10.12%。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50.89亿元,增长12.4%;县及县以下63.64亿元,增长8.3%。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0.1亿元,增长9.3%,餐饮业12.6亿元,增长16.5%,其他行业1.8亿元,增长16.3%。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全面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6.9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1倍,用的商品也较快增长,其中汽车类增幅达2.57倍,通讯器材比上年增长87.3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2003年,我市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全年进出口稳步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59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出口总额12621万美元,增长26.8%;进口总额3329万美元,增长10.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33.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110.37万美元,增长21.0%;国内旅游收入31.23亿元,增长26.0%。接待海外游客8383人次,增长17.0%;接待国内游客735.39万人次,增长10.0%。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运输邮电业(含仓储业)实现增加值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2003年全市交通系统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74.7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3%。其中,铁路3.66亿吨公里,增长51.4%;公路16.90亿吨公里,减少5.0%;水运54.16亿吨公里,增长46.5%。旅客运输快速增长。其中,铁路全年发送旅客40万人次,增长3.8%;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为51.14亿人公里,增长10.1%。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8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9亿元,增长7.4%;邮政业务总量1.9亿元,增长5.8%。年末城市电话户数32.68万户、农村电话户数64.92万户、移动电话户数48.7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2%、22.0%和15.2%。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10.3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8.54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8.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1亿元,增长8.4%,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增收较多。财政支出31.7亿元,增长11.1%,其中基建挖革改支出增长15.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27.1%。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9.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5.1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66.94亿元,增加6.5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10.57亿元,增加33.7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32.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4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61.29亿元,增加13.00亿元;中长期贷款46.11亿元,增加13.22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72698万元,比上年增长56.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952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56746万元。赔款10838万元,增长16.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9560万元,人身险赔款支出1278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发展稳定。2003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2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8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9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700家,从业人员23706人,技工贸总收入35.1亿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项。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89件,授权专利78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87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9所,在校生3.97万人。普通中学453所,在校生41.8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2.22万人,初中在校生29.62万人。小学2635所,在校学生62.7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1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3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18%和0.03%。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进一步发展。全市成人中等专业在校生5202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5.67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2003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9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41.35万卷(件),库馆总建筑面积8470平方米。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达29.62万户;另有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4.2%,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4%,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39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卫生机构10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9660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813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0315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5345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10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950人。

体育事业取得较好成绩。2003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66枚奖牌,其中17枚金牌、27枚银牌和22枚铜牌。一级运动员发展数为7人;一级裁判员发展数为7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数为2301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321人,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察部门10个。到2003年末,已在城市中建成29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31.4平方公里;在城市中建成了10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6.8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全市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面积720710公顷,增加345210公顷;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

全年全市发生火灾事故593起,发生交通事故4697起。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2‰,比上年降低0.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95‰,比上年降低0.3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07‰,比上年降低0.47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609.15万人。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增长稳定。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5%,人均消费性支出4460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51%。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11元,增长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9元,增长1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3%,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1.73平方米,30.47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年有4244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37634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有25.5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5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9.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构及时向19755人发放了失业保险金。年末全市城市低保人数已达7.72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3500张,已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40个。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