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安徽

安庆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8 11:46:11 来源:安庆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02次

安庆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深化各项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统计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85.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34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25.95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94.19亿元,增长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731元,比上年增加342元。

市场价格稳中略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7%。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价格同比上升1.8%、4.5%和0.8%、其它方面的价格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分别下降1.0%、1.3%、3.0%、9.1%。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单位从业人员有所减少。年末全市单位就业人员31.3万人,减少0.4%。其中,第一产业2.0万人,减少0.5万人;第二产业9.5万人,减少0.6万人;第三产业19.8万人,减少0.2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0.1万人,比上年减少0.9万人。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0%。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结构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形成。三产中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5:43.6:32.9调整为22.9:44.1:33.0。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5.45,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76.01亿元,增长5.5%;实现利润3.51亿元,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层次仍然不高,人均水平偏低,县乡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工业化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全市经济具有支撑作用的大企业比较少,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低收入人数较多,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趋向市场化。全年农物种植面积为603.89千公顷,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棉花种植面积为334.96千公顷和45.05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0.44%和8.83%,油料、蔬菜、药材的种植面积为113.56千公顷、43.98千公顷、1.8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97%、0.62%和7.70%。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为90%以上。

粮食产量保持了与去年基本持平,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全年粮食产量180.8万吨,仅比上年减少0.13%。其中夏粮产量7.0万吨,减少11.5%;早稻产量48.71万吨,减少9.1%;秋粮产量123.94万吨,增长4.6%。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年棉花产量5.8万吨,比上年增长0.4%;油料产量16.10万吨,减产19.1%,其中油菜籽为14.64万吨,比上年减少20.4%;蚕茧0.38万吨,比上年增长2.9%;水果产量1.31万吨,比上年增长22.3%;茶叶产量0.31万吨,增长7.4%;

林业发展迅猛,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3.9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3.4%,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9.76千公顷次,增长14.31%。全年肉类总产量21.17万吨,比上年增长6.7%;禽蛋产量10.30万吨,增长2.6%;水产品产量25.582万吨,增长4.3%。

农业现代化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平稳。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2.56万千瓦,比上年减少1.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98万吨,下降0.1%;农村用电量5.37亿千瓦小时,增长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0.25亿元,比上年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90年不变价下同)139.38亿元,增长12.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55.08亿元,增长7.0%;集体企业26.89亿元,增长0.8%;股份制企业38.82亿元,增长25.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95亿元,增长14.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3.52亿元,增长22.1%。重工业总产值79.50亿元,增长12.93%;轻工业增加值59.88亿元,增长12.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56%,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

环新集团、华茂集团、枞阳海螺实现利润接近或超过亿元。高档服装布料、精密机械配件等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84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纱、合成洗涤剂、塑料制品、化肥和水泥分别比上年增长10.9%、7.6%、3.5%、6.5%和4.3%;原油加工、人造板比上年增长6.9%、4.3%。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全市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52亿元;施工工程个数4167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954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3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7.8万平方米,其中投标承包的房屋施工面积608.6万平方米,增加174.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60.2万平方米,增加33.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60.23亿元,增长38.6%;城乡集体投资7.77亿元,下降5.0%,城乡私人投资17.84亿元,下降10.6%。基本建设投资33.04亿元,增长40.6%;更新改造投资15.55亿元,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9.15亿元,增长33.6%。交通、能源、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3.59亿元,增长59.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完成投资2.89亿元,增长4.4倍;社会服务业(包括市政工程)完成投资2.16亿元,增长60.3%;教育文化与广电完成投资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水利业完成投资4.36亿元,与上年持平。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通车的合安高速安庆段、四大江堤加固、长江大桥三项重点工程全年分别完成投资5.00亿元、3.31亿元、2.81亿元,2002年陆续开工的项目大电厂、农网改造二期、合铜黄高速公路枞阳段等分别完成投资2.47亿元、3.28亿元、2.51亿元。园区建设发展明显,开发区1.3公里起步区、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当年完成投资分别为0.81亿元、0.63亿元、0.68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小城镇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到2002年底,全市小城镇数量211个,其中建制镇101个,农村集镇110个。当年全市小城镇建设投资(除县城关城)7.75亿元,其中县城以下建制镇为4.37亿元,一般农村集镇为3.37亿元。全市小城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为66.8%。省政府确定的20个中心镇规划编制调整完善比率达10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2002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较好,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升级加快,消费热点比较突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4.00亿元,比上年增长8.9%。从城乡看,城市零售额38.61亿元,增长10.7%;县及县以下65.39亿元,增长7.8%。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1.63亿元,增长8.2%,餐饮业10.85亿元,增长15.1%,其他行业1.52亿元,增长8.1%。在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制造业5.70亿元,增长9.6%,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15.09亿元,增长3.8%。大中型商业企业整体效益继续改善,全市限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为32.58亿元,增长2.5%。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进出口稳步增长。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第一年,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贸易壁垒加剧的形势下,全市上下利用这一契机,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了全年进出口稳步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29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出口总额9954万美元,增长17.2%;进口总额3010万美元,增长11.5%。市直外贸公司出口2356万美元,增长27.9%;县级外贸公司出口69万美元,增长2.2倍;生产企业出口万元,比上年增长三资企业出口1290万美元,增长1.3%。分地区看,对亚洲、北美、南美洲出口分别增长13.3%、22.7%、30.25;而对非洲增长1.5倍,达296万美元,对大洋洲出口基本持平;对欧洲出口比去年下降12.8%。

利用境内外资金增长较快。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6599万美元,同比增长41%;境内市外资金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在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中,外商直接投资资14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当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家,比上年增加4家。

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0.51万美元,增长53.3%;国内旅游收入24.90亿元,增长35.0%。接待国外游客7183人次,增长46.1%;接待国内游客671.58万人次,增长15.7%。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继续加快。全年运输(含仓储)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比上年均有增长。其中,铁路3.06亿吨公里,增长1.3倍;公路17.78亿吨公里,增长1.8%;水运36.96亿吨公里,增长84.0%;民航94万吨公里,下降54.5%。在旅客方面,铁路共发送人数39万人,增长5.4%;公路完成客运周转量48.91亿人公里,增长12.10%;民航4540万人公里,下降37.0%。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14亿元,增长30.4%;邮政业务总量1.80亿元,增长4.0%。年末城市电话户数29.67万户、农村电话户数53.22万户、移动电话户数37.3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5.2%、35.7%和29.1%。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7.34万户,增长46.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6.4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89亿元,增长5.8%,中央财政收入完成11.56亿元,增长4.1%。工商税收7.64亿元,增长16.2%。全年财政支出28.58亿元,增长14.5%,其中基建挖改支出增长94.1%,支农生产支出减少8.8%。财政用于"两个确保"支出比上年增长35.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21.1%。

金融机构存贷款双双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4.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2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60.41亿元,增加5.9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6.84亿元,增加28.7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98.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7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8.29亿元,增加13.93亿元;中长期贷款40.74亿元,增加9.90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保险系统保费收入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6亿元。赔款和给付1.08亿元,减少3.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72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3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新成果不断增加,科技队伍发展稳定,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增多;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不断增加。2002年有7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650家,比上年增加50家,从业人员达到22600人,增长19.0%。全市技工贸总收入为30.9亿元,增长21.2%。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有一定提高,中初等教育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7533人。普通中学454所,在校生41.06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0.15万人,初中在校生30.9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2.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4个。全市各级国家档案馆10个,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51.6万卷(件),比上年增加3.6万卷(件)。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9座;有线电视用户达27.55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2.8%,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3.7%,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室、个体开业)762个,比上年增加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01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卫生机构11个。全市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0145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960人,其中医院5900人、卫生院4310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5835人,护师(士)3710人。

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发展。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馆)21个。其中,体育馆5个,标准体育场5个。2002年,全市共举办体育健身活动运动4382次,参加人数29615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2002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人,省、市、县级环境监测站个。到2002年末,已在全市城市中建成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全市现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个(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面积万公顷;已建成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12‰,比上年降低0.4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58‰,比上年降低0.3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54‰,比上年降低0.08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606.68万人。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增长稳定。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0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8.3%;人均消费性支出4482元,同比下降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7%,比上年回升了3.8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元,增长4.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19.3元,增长0.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2%,比上年下降个5.6个百分点。居民住宅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14.74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33.63平方米,分别增长0.27%和16.89%。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有12435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5.8万人,增加0.3万人,参加基本失业保险14.6万人,增加8.4万人,全市累计纳入低保人数66.0万人次,增长2.9倍。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499张,收养340人。全市大部分乡镇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城市(镇)社会服务网络建设也有较大进展,不少地方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

注:1、公报中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格计算。